2021-07-06
第十二章 淨土三部經之差別
法然聖人的大判與親鸞聖人的細判
我淨土教依法然聖人才成爲獨立的一宗,此如前述。相對於聖道門修行,有顯明宣揚淨土門念佛一行之必要,故法然聖人大致立於三經一致的立場,倡導念佛一行的往生。依此來看三部經,不立三部經的區別,而論定三部經是同說念佛。由此來看四十八願,但以第十八願爲「王本願」,其他的四十七願,是使衆生欣慕淨土之願,即爲「欣慕願」。
然我親鸞聖人,對淨土他流,以發揮淨土真宗的面目爲主,在「諸行」「念佛」相對之上,更在信心上細判「自力」「他力」。隨之立於三經差別的看法,顯明真假之區別。
此在三部經來看,分「大經」是真實之教,「觀」「小」二經是權假之教。在四十八願上看,第十八願是「真實」之「弘願」(真如門),定第十九、第二十之二願是「方便」的誓願。此後將看此三部經的差別之相,以進一步了解吾祖聖人之真意。
淨土三部經的差別
吾祖聖人晚年時,製作易解之「三經往生文類」的日文聖教,極簡明地指示三部經之差別,首先抄出其要點如下文:
「言大經往生者,如來選擇之本願,不可思議之願海,此言他力。此則依念佛往生之願因,獲必至滅度之願果。現生住於正定聚之位,必至真實報土。此爲阿彌陀如來往相廻向之真因故,得開無上涅槃之果證。此爲“大經”之宗致。故言大經往生。又言難思議往生。」
「言觀經往生者,依修諸功德之願,入至心發願之誓,廻向萬善諸行之自善,令欣慕淨土。所以在“無量壽佛觀經”說定善散善、三福九品之諸善、或自力稱名念佛,勸九品往生。此爲他力之中以自力爲宗致。故言觀經往生者,此皆方便化土之往生。此言雙樹林下往生。」
「言彌陀經往生者,以植諸德本之誓願,入不果遂之真門,選善本德本之名號,而擱萬善諸行之少善。雖然,定散自力之行人,疑惑不信受不可思議之佛智,以如來之尊號爲自己之善根,廻向淨土,依果遂之誓(第二十願),稱念不可思議之名號,而疑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之大悲誓願。如來說其罪深重,禁在七寶牢獄,壽五百歲之間,不得自在,不見三寶,不能奉仕(供養)。然又稱念如來之尊號故,留於胎宮。依德號故,言難思往生。當知因疑惑不可思議誓願之罪故,不言難思議往生也。」
今,以此指南及「教行信證文類」的分別之說爲基因,看三部經之差別,凡有三願、三門、三機、三往生,以此言「三三之法門」。
三願與三經
先述三願與三經之關係。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中,正示衆生得救之因願者,是第十八願、第十九願、第二十願這三願。雖然阿彌陀如來的本意,但以第十八願之真實願來救度一切衆生,然被救衆生之根性,有高下不等故,僅以一法是不能救度一切衆生的。爲此而開方便誘引之門,立第十九、第二十之二願,從此門再漸漸導入第十八願。
三種機類
大體上說淨土願生之根機,雖然甚多,若概括之,不出三種。
⑴是全離自力的我慢,正受如來他力慈悲之機類。
⑵是不能捨自力的我慢,而修自力諸善萬行,以其功德欲往生淨土之機類。
⑶雖然認如來之他力,尚不能捨自力餘習之機類。
第一種是他力之人,第二種是自力之人,第三種是半自力半他力之人。
如來欲盡救此三種人,所以立三種誓以爲救度之道。即:
⑴第十八願是誓救度純粹他力信仰者往生成佛之道。
⑵第十九願是誓自力修行諸善功德者往生成佛之道。
⑶第二十願是誓以彌陀他力念佛爲自己的功德,而自力稱名者往生成佛之道。
三部經即是廣說此三願之佛意。
此三種機類,皆依阿彌陀佛誓願而蒙救故,可以說實在都是依靠他力。而詳細分別時,其中有純他力,純自力,與半自力半他力。
先說,「大經」是表顯第十八願的旨趣。本來在此經舉列著三願的說明。雖然不僅是說第十八願而已,但其三願之說明,是明確地區分了真實(第十八願)與方便(第十九願、第二十願),而不像「觀」「小」二經採用的隱顯法。這是全捨方便之教,而說出真實的純他力教法。故可言第十八願的旨趣,依「大經」表顯得最明瞭。
其次,在「觀經」說明第十九願的旨趣。此經是說修「定散」二善廻向往生淨土。從經文顯義上,應該說是廣顯第十九願之意。然第十九願的機類,應該再進一步轉入第二十願或轉入第十八願,所以至經末,廢定散二善,而立南無阿彌陀佛之一法。
又在「小經」廣說第二十願的旨趣,即是將他力廻施的名號,認做自己的所有物,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地稱念,而往生淨土。這全是第二十願之意。
三門與三經
進一步來看三門與三經的關係。三門就是要門、真門、弘願門(真如門)的三種,「大經」是說弘願門,「觀經」是說要門,「小經」是說真門。
先言要門,就是定散自力的諸行往生。此定散諸行是轉入弘願之法的肝要門戶,所以言要門。今「觀經」的說法有隱顯二義,若從隱義來看,當言是說真如門的經。若從顯義來看,可言是說定散要門之經。
言真門,是指自力念佛之教。此念佛是如來「真」實之行故,對定散諸行往生的方便假門(要門)而言自力念佛往生名爲真門。在「小經」,將定散二善貶爲小善根小福德,而勸一心不亂的稱名。此即真門的說法。
更言弘願門,就是指第十八願念佛往生之一道。第十八願是誓佛欲救盡十方衆生的廣闊本願,名爲弘願。而「大經」是說此第十八願的旨趣,所以可言是弘願門的說明。
三機與三經
如前所述,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三願,各異其意,而此三經因何而說耶?以前已經說過,被救的機類有三種故。我淨土真宗以此三種機類,名正定聚之機、邪定聚之機、不定聚之機。在「大經」下卷初言:
「其有衆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
依此段經文而立此名目。
正定聚
先言正定聚,吾祖親鸞聖人在「御草稿和讚」的左訓(註在左邊的平假名)中註釋著別異的意思(讀法),就是說以信之一念正受(他力)而往生決定的機類,即言聞第十八願而入「蒙救濟之位」之機。(此正定聚之位,是往生極樂才得到,或是在此娑婆世界時即得到,即是彼土正定聚或現生正定聚的議論,於後文說「現生不退論」時將詳述。)「大經」是開說第十八願的經故,信受此說法之機類,是入正定聚的機類,自不待言。
邪定聚
邪定聚,就是修非本願正意的「定散自力」之諸行,而欲往生淨土之機類,即指依第十九願被救的人。言邪者,並不是邪惡的意思,是修非本願之諸行的人,相對正定聚的「正」,所以名「邪」。此機正是信受「觀經」說法的人。
不定聚
不定聚,就是將「他力名號」以自力心稱念,欲往生淨土的機類,是指依第二十願被救的人。此人稱念「他力名號」,所以不能名「邪」;但用自力心稱念,也不能名「正」,所以言不定聚。「小經」正爲救此等人所說之經。
機法權實
又須再進一步言者,前述三定聚的機類,是分別依三願被救的人,然此外釋尊說三部經之時,是以何種機類作爲對機呢?即當知釋尊是向哪一種人說三部經呢?此在覺如上人的「口傳鈔」說:
從三經之說時而言,“大無量壽經”是說明「真實之法」,對機皆是“權機”。
“觀無量壽經”則表以“機之真實”,此爲“實機”,即以五障女人之韋提爲對機,遠齊末世之女人與惡人。
“小阿彌陀經”乃說明前所述“機法之真實”,合上二經而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等“無上大利之本願名號”,結成一日七日之執持名號,而顯諸佛證誠之實語。依此而釋“世尊說法時將了”。即一代說教終止之肝要,今以此彌陀之名號付囑流通之本意,在經文可見。
以此一段文爲依據,將機法之權實,示於圖表如左:
「大經」是說第十八願的正意,他力的信仰,所以法是真實之教。此真實他力的教,不是以彌勒菩薩、普賢菩薩等有能力的聖賢爲對機,而是對惡人凡夫所說爲真正目的。然而,「大經」不是以惡人凡夫爲對告衆,以彌勒菩薩做對告衆而說,此聖者是權充代理惡人凡夫承聞「大經」之教。以「大經」聽衆的根機言,不是真實的凡夫,是代理惡凡夫而權化的聖者,故「大經」是「教實機權」的說法。
「觀經」是說定散二善的修行,這是釋尊爲著導入真實他力的信仰,而方便權說的經典。從法的立場看,「觀經」可說是權假方便之教。然就承聞的機來說,此經是以愚癡的韋提希夫人爲對機。這種女人是真實的凡夫,正是如來所要救濟的對象,「觀經」是對真實的凡夫說的。因此「觀經」的說法是「教權機實」。
又「小經」,法是勸他力念佛,對機是五濁惡世的衆生,所以教是真實,機也是真實的凡夫。至此機教同是真實,如來他力的救濟,正爲此五濁惡世的凡夫惡人,更加明白。由此,才能仰知如來的慈悲,俯思吾等罪惡具足的凡夫,正是佛慈悲攝受的對機,真是令人慶幸不已啊!
三往生與三經
如前所述,能救的誓願有三種,被救的機類也有三種,同樣地,被救往生的相,也不得不有三種。即在此生出「三往生」的差別。三往生即「大經」往生是「難思議往生」,「觀經」往生是「雙樹林下往生」,「小經」往生是「難思往生」。
第一種「難思議往生」 是不可心思、不可口議、不可稱、不可說之往生。行也他力,信也他力,同是不可思議的因,所以果的往生也是難思議。聞信「大經」的人,正是依此而往生「真實報土」。
第二種「雙樹林下往生」 此準以釋尊入滅的相而取名。中印度的拘尸那伽羅城附近的跋提河邊有娑羅樹,四方各有二棵(一雙),加起來共八棵。釋尊臥在其中,於中夜時寂然入涅槃。今此「觀經」的往生不是往生真實報土,而是往生「方便化土」故,形容如應身佛的釋尊之入滅而言「雙樹林下往生」。
第三種「難思往生」 是指第二十願自力稱名的人之「化土往生」。「難思」雖同於「難思議」之意,而依「小經」的顯義,其往生人,將他力的名號以自力稱念(即不知名號是佛力廻向,而將稱名當做積累自己往生的功德),屬半他力半自力的人,所以略「議」之一字,以表其意。
報土與化土
因此,淨土真宗分極樂淨土爲二種:「報土」與「化土」。更判「大經」往生是「報土往生」,「觀」「小」二經的往生是「化土往生」。「報土」是酬報阿彌陀佛的本願而顯現真實的極樂淨土,「化土」是阿彌陀如來權設方便的極樂淨土。明信佛的人,往生報土,而不明信佛的人,往生化土,並且被包在蓮花中得狹隘之樂。吾等因疑惑深故,甚難明信佛智,所以釋尊才說此化土,而勸我等早離疑惑。若以此吟味時,不得不仰知化土也是大悲方便的勸化。
現在將此章所述的要點圖示如左:
「大經」是究竟「真實」之教,「觀經」與「小經」之教爲導入「大經」之教而「方便」開說。因有此種看法,吾祖聖人遂分淨土之教有真實(真)與方便(假)二種。此言「真假分判」,這是聖人獨創的卓見。
第十三章 淨土三部經之一致
一條河流從山上流至大海,有時是直下斷崖,成千丈的瀑布;有時爲漂流曠野中的千尋之淵,時激時靜。將此片段片段加以比較時,其差異非常之大,瀑布、深淵,流於山谷與流在平野中,不能看做相同,但終究是同一條河流。淨土三部經的全部內容,或說自力,或說他力,各部分有差異之處,若進一步究其深義,上始自「大經」,下至「小經」之末,其間有一股清涼的流水貫穿其脈絡。本章將掬此清流,以吟味淨土三部經一致的旨趣。
三願與三經的一致
如前所述,親鸞聖人在「觀」「小」二經看出了隱顯二義。從顯義看,三經各別;但從隱義看,三經全歸一致。就三願來說,雖然沒有隱顯二義,而當我們拜察阿彌陀如來立三願的旨意,得知三願的目的究竟是爲了令人信仰「他力弘願」而無他。
吾祖聖人在「化卷」說明「要門」之下言:
「按方便之願,有假有真。」
又在說明「真門」之下言:
「就方便真門之誓願,有行、有信,亦有真實,有方便。」
即以第十九願、第二十願加以吟味時,雖然其表面是「假」,即自力諸行(第十九願)及自力稱名(第二十願),而其裡面是勸「真」,即他力念佛的信仰。此意味著三願全歸一致。三願既然一致,則所說的三部經也應該是一致,實不待言。
三門三經之一致
「大經」是說弘願門(真如門),「觀經」在顯義說定散要門,「小經」在顯義說自力念佛的真門;然「觀經」「小經」從其隱義看,皆是表現弘願他力。由此而觀,三經可說是一致。
三經既歸一致,三門也歸一致,那麽三機也要納入正定聚的一機,又三往生歸入難思議往生,更不待言。若觀經文的隱義,三經皆是勸人信大悲本願的他力,除此之外無他。若三經旨意不一致,則釋尊說此三經即成無益空言。
聖人之「和讚」言:
「釋迦如來彌陀佛 我等慈悲之父母
施種種善巧方便 發起無上之信心」
(No.192 高僧和讚·善導)
釋迦、彌陀二尊爲誘引我等入無上信心,特以一致的三部經各立差別而示現於我等。吾祖聖人看出此差別之教,而分判真假,引我等從「聖道門」入「觀經」的「要門」,再從要門引入「小經」的「真門」,又從真門引入「大經」的「弘願真如門」,而如來大慈大悲深厚的聖懷,才能明白表現出來。
此淨土三部經,乃如來經不可思議兆載永劫修難行苦行,以血以淚換來的結晶,也是彌陀慈父大悲招喚我等還歸極樂本鄉的音聲;幸聞此無上弘願大法的我等,不得不衷心感戴如來之深恩,而思有以報也。
(《淨土三部經講話·序講》 終)
相關鏈接:
第十二—十三章 淨土三部經之差別·一致(本篇)
留言列表(6条)
[…] (八)淨土三部經之差別·一致 […]
[…] 第十二—十三章 淨土三部經之差別·一致 […]
[…] (八)淨土三部經之差別·一致 […]
[…] 三部經之差別·一致 […]
[…] 《教行信證大系》講義(五) […]
[…] 淨土三部經之宗體·隱顯 Previous 2021-07-18 21:47 《淨土三部經講話·序講》之八 淨土三部經之差別·一致 Next 2021-0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