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同朋 整理 蒙光 2024-04-17
光按:本文皆實錄,主要出於“呼喚聲”群同朋法談。
一
聞鶯:早安!在这美好的一天里,让我们珍惜每一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归去来:早安,同朋能否做个尝试,结合自己的学佛闻法,为这句问候语加上一些内容,让这句话变得有佛法味一些 @聞鶯
聞鶯:南无阿弥陀佛!我发错了
蒙光:不是只在佛教群裏才講“佛話”,如此佛法就只成了小圈子裏流通的江湖黑話。真正的佛法應該在二十四小時活出來,即使言談中不使用佛法的名相,佛法味卻是一以貫之,這才是學佛的人。
聞鶯:慚愧错了,感恩阿弥陀佛
二
闻君:师兄好,刚刚才拜读完毕师兄的心得,很受感动。
文章较长,分两次读,第一次正好停在了蒙光师在皈依仪式上为师兄作开示的场景。看到师兄身着正装,就想到了瑞剑老师所说:“人的服装很重要。穿什么衣服,心就是什么。”回想第一次在福州见面,师兄也是正装,便知道师兄是有意识在模仿。我们常说“诚于中而形于外”,同时外仪也可调试我们的内心,从而身心一如。看到老师、同朋们从方方面面将祖师圣言中生活化的部分活出来,觉得很有趣很欢喜。
这近一年来新面孔中与师兄您和德信师兄交流增多,会觉得同朋间闻法的流通性更大,很开心。之前老师身边比较近的就是我们几个小年轻,稍大的两位现在也刚过而立之年,个人感觉生活经验少的同时闻法方面进步也小,估计老师看着也着急。而有些事情确实急不来,需要时间沉淀和悟性。老师的时间精力也有限,最好是有年龄居中的师兄带领。这大半年您两位师兄正式加入,觉得群上也活跃了不少,老师也可能轻松了些。因为事情有人在做,不会像之前那样死气沉沉。他人我不了解,至少说我心里压力也没之前那么大,不会干着急而是可以静下心好好沉淀。
感谢!
师兄的这段话也鼓励了我,摘下来再次温故:
真正的佛法者,眼中只有法和善知識,求法中經歷的一切挫折,只會成為自身成長的養分,並堅固自己的道心,絕不會成為聞法的障礙。
德歸:感恩聞君同朋分享我何嘗不是蒙受了福州同朋的恩德,若无你們,則老師的法座無法成就,我現在也就無從聽聞到那麼多珍貴的法座音頻了,這裡面充滿了老師和同朋們追求佛法的心血。
不論是上次見到福州同朋,還是這次見到香港同朋,內心總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仿佛不是第一次見面,非常榮幸能与大家成為御同朋、御同行,共同頂戴師教,共赴淨土之旅。
這一年跟老師和福州同朋的交流中,始終被老師和福州同朋在佛法上的付出感動著,亦被老師和同朋們的人格修養引導著,同時也被看到了自身的巨大差距和諸多不足,不論是佛法上還是世間法上。慶幸有老師和同朋的提攜和策勵,感恩託福。
穿正裝確實是在模仿瑞默老師,原因也是因為拜讀了同朋剛引用的那句話:人的衣服很重要,穿什麼衣服,心就是什麼。故祇有通過模仿來約束自己散亂放恣的身心。
我跟德信師兄在佛法上的經歷相似,年齡也相當,在世俗煩惱中摸爬滾打過,在邪門歪道中痛苦掙扎過,幸遇學德信熱具足的老師,得以聽聞傳承清淨的真宗教法,真是如來莫大的恩賜,大慶喜。托如來、善知識、同朋的福,才得以頂戴如此尊貴的教法,自然有把聞法的喜悅與同朋們分享的心情和為弘揚教法出一份力的熱情,這不是貪瞋具足的我所能發起的心,唯是如來的運作。
老師回憶過往的聞法點滴,確實帶給了我很大震撼和感動,沒想到老師在求法道路上經受了那麼多,不是視頻中看到的那麼輕鬆愜意的。正是老師承受種種挫折、全身命去聞法的熱血成就了我們當下聞法的難得因緣,唯有慚愧,唯有感恩
感恩老師,感恩御同朋 南無阿彌陀佛
三
常念:在我看来,只要不是真实信心,凡夫说的感激和赞叹都挺假的。所以我一直不愿意看群里别人的发言,我觉得那种暂时的喜悦很假。您说我这样想有道理吗?
蒙光:不對,喜悦來自佛德。
常念:既然是佛德,又为什么会消失?
蒙光:從未消失,凡夫煩惱為障。
自障障他,如來如故。
常念:谢谢老师!
【以上對話發到“呼喚聲”群】
德信:关于“喜悦”,我有一点体会:念佛的喜悦,和我们人情绪范畴所说的“喜悦”不一样,情绪上的喜悦,往往源于自己欲求的满足,所以很容易就消失。念佛的喜悦,有时候也会表现为情绪上很欣喜、快乐,但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淡淡的,但笃实、安稳的力量,就像我每天下班回家,我知道母亲一定在家里做好饭等我一样的那种感受。烦恼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是忘记念佛的,都在念烦恼,但往往就在最气急败坏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喃喃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最不可思议的佛德的力量了。
归去来:这位同朋的想法,老师明确答复“不对”,可见,若是自己抱持着这样的想法,不仅毫无价值,更是错误的。但由于是向老师发问,无价值的计度被赋予了尊贵的价值。御同朋的“御”字不正体现在这里吗?一来一往的问答便成就了法谈,每位拜读到的同朋可就自身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加以反省,并从中受益,这不正是法谈的尊贵之处吗?感恩老师,感恩御同朋
蒙光:同朋分享的心得和法喜,正是所謂的“約末回向”,功德的源頭是如來。我們是通過人頂戴到法的,所以,對同朋的法喜能如實頂戴和讚歎的人,能得真實利益,這樣的人很可貴。
蒙光:今天發表淨蓮師的聞法心得後,我和她的對話:
蒙光:可以比較一下原稿和我改稿的一些差別,有法義上的表述,也有寫文章的一些技巧。
煤炭:我刚才看了,老师的表达的确更准确,法义上的表述更不必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后悔自己少时没有好好用功读书,现在临时抱佛脚,难呐,说来不怕老师笑话,为了写这个心得可把我给苦死了[捂脸],下次闻法不用再写了吧?压力好大呀
蒙光:平時就要多在群上發言,寫得多了,才會順暢。而且有沒有發現,雖然寫得苦,但也有文字自動流出來的時候?如果只覺得寫得辛苦苦,那是因爲法在你裏頭被我執堵住了。
蒙光:這不只是讀書學問的程度,是法是否活起來的表現。寫得不在多少,在當下的感動流露出來。我在群上說了,這是“約末回向”。
煤炭:老师所言甚是,有一些话的确是写着写着自然流出来的,还是平时太懒惰练笔太少了,基本上不写文章,以后尽量勤点动笔,谢谢老师对我全方位的细心指导!
煤炭:我再把老師講的浄土真宗的回向这个视频好好拜听(光按:視頻無法發布,可參:回向的心),我这个心真的像竹篮一样,拜读了这么多文章,什么也记不住。
蒙光: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當你越多地從事教人信的實踐,自信亦會增長。給人的法喜越多,自身的德分也自然豐盈。所以要將與人分享法喜,分享所聞的師教,當成日常的功課,每日持續地去做。
蒙光:不是,我們的心是有選擇的,與自己相應的東西不用記也忘不了,不相應的東西,怎麽用力也記不住。
現在如果有人背後說你壞話,恰巧被你聽到了,他說了什麽壞話,你過十年都還會記得。但是法語就記不住。因爲法語是清淨光明的,與我們的心不相應。
法語不是記住的,是在相續聽聞中,不知不覺,自己的心被如來轉化。原來聽老師講過,以爲已經忘記的話,會變成自己的語言流出來。沒有相續聽聞的人,不會有機會體會到這個。所以不要被現在的狀態騙了,更不要因此自生障礙,停止或懈怠在法上的相續。要知道如來的智慧,自然能轉我們的無明愚癡,嘆息自己笨的當下,是要懺悔過去的不精進,然後不是更應該把握今現在而努力嗎?
蒙光:你覺得給你文章起的標題如何?
煤炭:您取的标题很契合文意呀。您上面所说的两段话我也有一些小小的体会,在拜读圣教时,我确实记不住多少,但冥冥之中被慈亲的光明笼罩身心,与身边的人交流时,曾经听闻过的师教真的会变成自己的语言流出,我会坚持顶戴圣教的。
老师,很奇怪,我以前听老法师讲经,没听多少节课就不听了,也不知道为什么,每次一打开《会集本》就读不下去,开了好几次头始终都在读前两页,怎么都读不下去。直至遇到圣人的教法,才开始真正用点心来学习,虽然也没有多精进,但是比之前好很多,这是否是慈亲在冥冥之中保护我的法身慧命,不让我被别解别行的人所惑乱?
蒙光:是冥加守護,也就是宿善。
煤炭:原来是这样。老师,我正在看您分享的电影《首楞严演义》,很震撼!
覺心:不要嫌弃自己是竹篮,就因為自己是竹篮,所以才被南無阿彌陀佛不断地泡在水𥚃而往生啊!
四
归去来:
——真正的不可思議
心弘:请教老师,如果自己无法做到全然发自内心的尊敬,应该怎么办?
蒙光:說“自己做到”的就不會是“全然”。
“全然”曬太陽的時候,不是自己露出了全身,是全身置於陽光下。
心弘:老师您的意思是说,不要纠结于自己做不做得到全然尊敬,因为事实上我根本就不可能做到。要把自己浸泡在高明的法水之中,就算自己无法做到全然尊敬,自己也被法水所包裹着,这样理解,对吗。
蒙光:說得有那個意思了,就是有點乾巴巴的,少了些感情。
心弘:谢谢老师教导,还是老师用沐浴在阳光下的例子诠释的更生动、更温暖。
心弘:之前自己也是常常在想,自己怎么能做到尊敬师长,发现自己做不到一丝一毫的发自内心的尊敬,现在想来,自己总是喜欢看别人的缺点。借用瑞默老师和老师的话,用这句话自勉:我是来学习别人的优点的,不是来看别人缺点的。
蒙光:唯佛能如實讚歎佛,如實讚歎時,即真實領受了所讚歎者的德分。
心弘:感恩老师教导
五
闻君:
——後夜禮讚偈
每次读到这里心底便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阿弥陀佛无时不刻都在关照着我们。唯有惭愧感恩。
闻君:
問:課誦本98頁善導大師「日沒禮讚」中:「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這內容好像是二十願往生,請問如何辨別?
師:這是第十八願的利益,阿彌陀佛的功德。你不需要去求這境界,只要信順彌陀,阿彌陀佛自然會把這個利益給你。阿彌陀佛會迴向這個給你,所以對阿彌陀佛就只有「謝謝!謝謝!」而已。你不必想努力去「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凡夫的力量做不到,這一切都是彌陀的迴向。
——低頭的世界
圓慧:佛心流露,我每次也感動很深,也會觸動流淚🙏🙏🙏
德信:昨天刚好学了日语的“御䕃”(おかげ)这个词,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福”,这真的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头禅而已,是一个亲切、温暖的事实,面对这么慈悲的慈亲,只有低头,只有“托您的福,谢谢、谢谢”。
六
蒙光:今日(4月13日)晨參頭陀寺,午游煙台山,晚觀影《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頭陀寺始建於元代,法助法師憫民衆渡江涉險,乃倡建石橋。橋未落成,師先圓寂。師本住錫萬壽寺,百姓感其德,橋成亦名“萬壽”,北起楞嚴,南接中洲二洲。百姓建寺江湄,名“頭陀寺”,奉法助師爲開山,以銘師恩。蓋法助禪師願力,本爲民衆作津梁,故寺立於楞嚴洲,毗鄰萬壽橋,彰其德業。後萬壽寺漸廢,與“頭陀寺”並爲一處。萬壽橋則歷元明清三代而不壞,終毀於本朝,重建更名“解放大橋”。
楞嚴一名,本出佛典,洲因沖積而成,地因建寺得名,時可溯至兩宋。因洲上設中亭而漸成街市,後亦以“中亭街”名。“楞嚴”之名,乃漸隱沒。迨新政後,更名“八一七南路”,“中亭街”號猶存於衆口。西紀二千年地産開發熱潮中,頭陀寺被拆,海外華僑乃籌資重建於閩江對岸,其址自台江遷於倉山,即今煙台山龍潭角北麓。寺立於斷壁之上,名“萬壽頭陀寺”。雖不復舊址,然聲名猶存,香火未斷,於人文史蹟之斷續,足徵有不可滅者存焉。而頭陀寺今亦爲江心島吊橋一端之支撐力點,則法助師之願力,猶沾溉於今歟?所憾者,入寺不見僧侶,唯聞機鳴犬吠而已。
午後乘車返家,見道旁英雄樹落英飄零,碾入塵泥,愚兒有感,出句云:“落花不見英雄去”,余對曰:“斷壁猶期賢聖來”。
晚觀影後,就餐時與愚兒快談其意。此電影爲作者八十餘年人生自傳,亦是耆老於歷劫衰年,囑托後輩莫忘善意與擔當。人多謂其晦澀,蓋未深體其心迹也。“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亦即“你想留給所愛的人怎樣的世界?”,前者爲己,後者爲人,實爲同一問題。此世固爲衆生之愚癡邪見傲慢所壞,然皆愚癡之罪也,終無可惡可恨者。暗然而日章者,唯人間親情母愛之昇華,即“慈悲”而已。於事實言之,地球固不必待某人而轉,然人心一轉,則天地亦可爲之重開,何可自棄。小子其志之!
是爲記。
七
德信:南无阿弥陀佛,今天下午去理发,偶然听到一位客人和理发师之间的对话,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回来后整理了一下,与大家分享。
今天下午去理发,前面的客人有点多,店员请我在休息区稍微坐等一会儿。我一边等一边闭目休息,但旁边一位正在剪发的客人和理发师的交谈很快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一方面因为这位客人嗓门儿很大,说话声几乎整个不大的店面都听得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和理发师的对话内容很有意思。
从他们的对话中,我大概知道,这位客人是做水果生意的,规模似乎不小,还雇了两个小工,这位客人在和理发师感叹现在生意难做,赚不到钱,每个月起早贪黑,苦死苦活起码要有四万的流水才能保本,赚钱就不要想了,成本太高,每个月除却进货成本、物流成本、店面的房租、水电、工人的工资(两个小工,每人每月四千,不包吃住,也没有任何补贴)以外,自己就剩不下多少,有时候甚至于还倒贴,理发师一面宽慰他有钱进来就不错了,一面也感叹现在请人帮工的成本太高,在昆明这样的城市,一个月低于四千都招不到人云云。他们的话题紧接着就转移到如何降低人工成本上面来,理发师建议他自己干,该客人说自己以前就是自己干,从早干到晚吃不消,店面又扩大,自己干不过来这才请了两个小工帮忙,但没想到请了工人自己又快付不起工钱了,真是太难了……说话间这位客人已经剪完,随理发师去里间冲洗,这时只听这位客人以一种略为得意的口气说:“我想到怎么样把那两个人(指他请的小工)挤走了。再过几个月就是7月份,那时候我以五十元每天的价格招几个暑期打工的大学生,再和他两个说现在人多活少,要么他们两个也是按五十元每天算,要么就走人,他俩肯定不干走人。7、8两个月我就找打工的学生,等9月份我再自己干,干不了几个月又到寒假了,我再找学生来干……”他说完也洗完头、吹干头发,付钱走了。
我从始至终听完了他们的交谈,心里五味杂陈。不管官媒新闻里是如何的“形势一片大好”,寻常百姓的日子,谁过谁知道,民生多艰,谁活着都不易,尤其是像开理发店的、开水果店的这类做小买卖的生意人,随时都活在一种朝不保夕的不安全感中,对他们来说,能多赚一分是一分,所以那位做水果生意的客人的想法很正常,也能理解,换做是我,我并不见得会比他更高明,更高尚,想出一条自利利他的主意,我大概率也会这样做,真是很抱歉,我和别人一样,其实每天都在打着算计他人的小算盘……在大宇宙中,自己和别人其实就是一体,现实中透过别人的生活,也能丰富自己的人生,看到另一个自己,透过这位客人,我也看到了自己人生的真实——辜恩自负,违法背义。靠别人的恩惠活着而不自知,自以为是靠自己的能耐活着,靠自己的努力还能活得更好些,这是辜恩自负;人和人之间本来应该是相依为命,先利益别人,自己才会得利,但我总想着占别人的便宜,损害他人来利益自己,这是违法背义,这里的“法”不仅仅是世间的法律、道德,而是天地间的因果之道。
尽管每天早上的“餐前偈”都会念念有词“托佛众生福……”,但人就是这样,心口不一,很多时候就是心不在焉地嘴上滑过去而已,我从来也没有认真思考过这句偈子的意义,也没有认真观察、反省过自己的生活,尽管恩师教导我要做一个“认真的凡夫”,说实在话,不认真的话,其实连自己是“凡夫”,该怎样对待“凡夫的生活”都是不知道的。仔细想想,切己反省的话,我每天看似平平常常还不怎么“满意”的生活,背后是托着多少人的福,这是我无法想象的,从饭碗里的一粒米,杯子里的一口茶,每天穿的衣服,出门有车打,有地铁坐,包括每天离不开的手机、电脑……人间烟火、世间百态的背后,是大宇宙中的恩海无量,是不思议的圣者的愿心庄严,所谓“自利利他力圆满,归命方便巧庄严”,不思议的声音,通过这世间的寻常日子,通过养育我的一丝一缕,一粥一饭来到我的心里,无闻而闻,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被如此养育和守护的自己,哪里有资格抱怨这样不如意,那样不满意,平淡无事就是托福。没错,这世间是很苦,生活是很不易,但这业苦的滋味不正是自己违背天地因果之道造成的吗?自己的所做所为,不用等到孽镜台前才想得起来,我今天难道没有嫉妒朋友圈晒幸福生活的朋友吗?难道没有对美女同事起邪心吗?堵车的时候难道没有骂人吗?干活的时候难道没有想怎样少干一点吗?评绩效的时候难道没有想着怎样给自已打高一点吗?自己的心念言行,每天的所作所为,是经不起推敲的。这样不堪的我,每一天、每一天却被如此多的恩惠养育守护着,怎么当得起!每天发自内心地向父母、恩师,给我送快递、外卖的小哥,向开出租汽车送我上班的师傅,乃至一切认识不认识的人,说“谢谢您!”吧,托福的世间,除了低头,除了谢谢,说什么都是多余。但光是说“谢谢”,还不够,这仅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和态度,毕竟人都有口惠而实不至的弱点,一定要切实做点什么,知恩图报,这才是人。古来的圣贤们告诉我们“自信教人信”,这是一条践行报恩之道,所以,每天善用自己的生命,一日不空过,这是最实际的入手之处,我会用自己的后半生,去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地去实践,这样的人生之路,沿途会有更精彩的风光。
2024.4.14 有感随记
如希:拜讀師兄的心得,很佩服師兄坦誠的勇氣,能直面自己的內心并毫無保留地與我們分享。我亦是不懂得感恩的人。今天本來有8節課等著我,有兩個學生請假,上完5節課后,感到体力不支,于是我也請假了。當時心想:都是因為你們這些學生,不然也不會這么累,我這麼辛苦地拉奏示范、講解,你們還不认真聽!回到家,又是嘈雜的聲音,當下關起房門,半卧在床上,一句話也不想說。拜讀完師兄的心得,深有感觸。每個人生活得都很不容易,還有很多人連溫飽都成问題。而自己并不惜福,每日揮霍著時間、金錢,從來不知道節儉。自己的工作已經很完美了,別人眼中的体面工作,拉小提琴是自己的興趣,又成為工作。一周除了周末有小課,平時只有一两個下午去學校上課,剩下的時間都是自己的時間。父母親都是焦慮型,彼此之間經常有爭執,但他們為我却承擔了很多。可我很少生起感謝的心,父母親或者尊長一批評我,自我就跳出來。會抱怨為什麼我的周圍都是指責型人格,為什麼我的家人親人都不會贊美。但后來想到父輩的生長環境和我們這一代很不一樣,他們自己也是在缺少贊美的環境中長大的。抑或是自己本沒有自己所認為的有許多值得贊美的地方。單是焦慮、强迫就已經夠讓人煩的,還有什麼美感可言?自我這么不堪,但家人、阿彌陀佛從來沒有嫌棄我呀!還有什麼不滿足,有阿彌陀佛在啊!
德信:彼此彼此,共是凡夫尔。大家都是被业火焚烧的虫子,不管再怎样不易,不比地狱更苦更难,就像您最后说的,有阿弥陀佛在,还有何不足呢?
如希:我想往后要多做功課,每日有功夫焦慮強迫,怎麼不強迫念佛,同朋為證,這真是對治強迫症的大藥呀!念佛的當下又心生歡喜了。南無阿彌陀佛
八
蒙光:
親鸞聖人的宗教,非從宗教意識的事實歸納推論神的存在、神的本質、神和世界的關係,是從釋尊的大悟,即從無為無作的本覺大寂定(彌陀三昧、大寂滅海)流出的宗教,亦實是光·壽無量海的展開,不單是基於人格神的啓示。宗教若是哲人思索的結果,或是持自利我愛的凡愚意識的產物,那什麼價值也沒有。
——看到瑞劔老師的一段話,分享。
Pingping:老师,“不单是基于人格神的启示”。这句不是太懂。
蒙光:信阿彌陀佛,與信神有相似處,即佛也示現人格,示現慈悲方便,與凡夫可感應交通,能以情趣入。但對阿彌陀佛的信仰,即方便即真實,從法性法身出方便法身,絶不是簡單的人格神崇拜,始終是基於禪三昧境界中實證的大寂定,空無我之妙莊嚴,令衆生同入一如法性海的悲智不二境界。
待:老师,您好!请问(元.高一辙)指的是这段话出自这个人吗?
88.高祖親鸞聖人的法門,是『大經』中心說。聖人將第十八願開為五願(11、12、13、17、18願),而提倡信心正因。念佛往生的極致是信心正因。(元·高一轍)
——教行信證吟味心得
蒙光:元祖法然上人的念佛往生,即高祖親鸞聖人的信心往生,此謂元·高一辙。
待:老师,您好!近日读善导大师般舟赞,赞叹『般舟三昧』功德,请问老师,般舟三昧之念佛和真宗的念佛是什么关系?
蒙光:善導大師是將一般觀念中認爲的自力念佛導歸本願。《般舟讚》中,在在處處,都在讚歎念佛功德,因爲真正的念佛都是如來回向的功德。般舟三昧亦從念佛三昧出,亦即是念佛三昧,即是本願名號,和信心。
待:感谢老师
九
蒙光:(轉有人求書的信息)
經常遇到一些被誤導而不自知的慕道者。
看似熱心求道,卻不知虛心問學,只是把我當個資料員,以爲自己得到些資料秘籍就能自學通達。學道不知門徑,南轅北轍,越努力越偏差。無奈之何!
我手頭確實有一些資料,但和瑞劔老師留下的手稿相比,不過九牛一毛。學法是靠資料的堆積嗎?那合理的結論就是,圖書管理員的學問最大、境界最高。
心性的問題、信心的問題,不是物質、材料的問題。國人缺乏心性的修養,幾十年的教育,已經習慣於把絕對的唯心論,用粗鄙的唯物觀念來理解。所以即使是信仰、思想方面的問題,也多以外在的年齡長幼、學法資歷、頭銜名望、資料多少來判斷高下,不知基於心性的立場,反省自身,攷察師教傳承及見地,永遠找不到生路。
資料不是越多越好,就是公號、網站上發布的資料,真能全部看懂的,有一人嗎?
瑞劔老師說,看的書、聞的法,都爲找到“有緣的一句”,“離生死的一句”,有這“一句”,就足夠。如何找到有緣的一句,必須找到有緣的善知識,能真正全身心信靠、依止的善知識,從善知識座下領會,否則多是緣木求魚。
世俗學一門手藝都知道要找專業的師傅,出世間的學問卻以爲自己有能耐看書自學,不肯放下架子虛心求教。古人折節向學,術業有專攻、聞道有先後,“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些尊師重道的情操風範,於今日的國人可謂盪然無存。這樣的顛倒見、憍慢心不破,此生注定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