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釋蒙光 2024年10月19日

大家今天来到道场闻法,要知道佛法的精神是什么。
根据中国的史料,释迦牟尼佛成佛、创立佛教以来,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比孔子还早五百多年。至今佛教不但没有断绝,没有成为历史的陈迹,变成过去式的存在,反而不断随着时代的更新变化,更加深入人心,并且为适应不同的人群、族群,还演化分流出无数的宗派。
这反映了人类很重要的心理: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在渴求真实,希望找到让我们身心得到安顿的依据。生而为人,不过百年,如果找不到生命的根据,无非是在世俗的人情欲望中随波逐流,变成无根的浮萍,生命永远找不到真正成长的方向。在这个人心越来越多元化、选择更多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却更感到迷茫,无所适从。而古老的三千年历史的佛教,也成为很多人的选择。

个人、社会的种种问题,最终要归到人心。每个人的内心都很脆弱、不安,现代社会最流行的疾病不是生理的,而是心理的。物质越发达,我们心灵的空虚就更加被反衬出来;现实的选择越多,我们越不知往哪走。所以这个时代是心理问题恶化、精神病集中爆发的时代。
今天来闻法的人,有忧心忡忡的妻子,满怀心事的母亲,还有因为男女问题烦恼的情侣、夫妻。饮食男女是我们基本的欲望,如今人类基本解决了饮食的问题,男女的问题就比较多了。
依照儒家的传统,我们依次要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诚意、正心归结为“修身”,“修身”是一切的基础。接着是“齐家”,我们从个体步入到一个更大的群体,先从家庭、家族开始,也就是从夫妻两个人开始。古代所讲的家,包括了现在所讲的家庭和家族两个层次,家族就是一个小社会。“治国”需要行政制度、法律条文来制约,“齐家”则更注重道德伦理的自觉,道德伦理的自觉,仍然要回到修身,从个体的身心安顿开始。

佛法也好,世间法也好,在做人方面讲的是同样的道理。我们来学佛,不要把做人的道理忽略了。如果做人的基础没有了,学佛也会学不下去,因为内在是空洞的。很多人的问题是,已经建立家庭了,但是自己没有修好,身心没有安顿。如果个体没有安顿,两个不安的人组合在一起,产生的问题,一定是一加一大于二,然后“二生三,三生万物”。“三生万物”就是整个世界混乱的开始,而家庭的混乱就是从自己开始。一个家庭的混乱,首先是个人的混乱,因为心不安。
很多人表面来学佛,甚至学了很多年,为什么心还是不安呢?因为大多数人的信仰,其实跟抽签一样:附近寺院比较多,就大概率信佛教;觉得西方文化洋气时尚,就选择基督教。并非是内心真正有一种需要:为了追求人生的真理,追求宇宙的真相,最终在某个宗教找到了答案,找到了内心的安顿。我们大多时候是:“我这个人好乱,我的家好不安”。我们一直把内心的不安带到家庭、社会中,等到局面控制不住了,需要一个力量来帮助自己,与佛教缘深的就信佛,与基督教缘深,就学基督教,动机都是盲目的而不是自觉的。
任何出自盲目而不是自觉的信仰,都是迷信。要问自己,当初为什么会信仰佛教,为什么信了这么久,内心仍然不安。
我们希望信仰给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身体健康、孩子听话、老公升职、收入增加?所以逢年过节烧香的人很多,去教堂祷告祈求的也很多。其实我们没有找到自己的心,而是被欲望烦恼所牵引,表面上信佛也好,信基督也好,这只是一个标签。要问自己:当初为什么来学,是出于盲目还是自觉?

现在我们就开始反省,不要只是责备自己一直以来的迷信了。重新端正观念和态度,从“正心”开始,任何时候都是从这里开始。正心要归于“修身”,“修身”,就是个体的修养和身心的安顿。
学佛,不要为了家人而学,而是为了自己而学。这不是自私,而是要首先安顿自己的身心,解决生命根本的问题。家人成为自己的烦恼,证明自己的内心是有不足、不安的。
佛教从释迦牟尼佛开始,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出家?他到底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出家前是一位王子,名乔达摩·悉达多,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有着世间顶级的福报、享受,而且高大英俊、文武双全。因为预言他会出家,所以被父王保护得很好,没有见过人间疾苦。
后来在三次出行中,乔达摩王子见识到了世间的老、病、死,第一次看到了世间的常态,内心非常震惊。第四次出行,乔达摩王子见到了一位沙门,这位为了追求最高的、神圣的真理而舍家弃欲的修行人,托着钵,浑身上下没有多余的东西,但神态安定,气质脱俗。乔达摩王子被修行者的高贵气质所震撼。真正的修行者,不需言词,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好的说法。乔达摩王子文才武艺超世绝伦,但都是与他人比较的结果,在修行人身上,王子看到了不与人比较的世界,这是与真理合一的世界,通过一个具体的活人身上散发出这样的气息,对他形成了强大的吸引,这是活生生的大说法。
王子于是决心出家修行,后来抛妻弃子,雪山苦行。在经历了没有任何人可以忍受的苦行后,仍然没有成道,直到他放下一切的执着,不再有妄想,也不再与事物对立。于是他在菩提树下成道,证到了与万物一如的法身。释尊最初的修道,是希望成为不老、不病、不死的存在,当他证道后发现,老、病、死只是现象本身,不是生命的干扰、障碍。这个时候,人世间的种种苦难自然被超越,不再成为问题,在那一刻释尊真正成道。真正的真理不会被时间所消磨,也不会被任何因素所左右,一切都是一如。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攻击到他,病毒也是法身的一部分,整个身心内外没有对立,健康、疾病也没有对立,即使肉体消亡,真正的真理的法身生命不生不灭,这是佛的不思议的境界。

我们当下也在佛的真理中,但是我们体会不到,我们仍然有自他的对立冲突。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身处法身的世界,整个宇宙都是一个整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一如的。由于我们的无知、偏执、无明妄动,在清净一如的世界,在大生命的统一体中,产生了对立与无穷无尽的纷扰,这就是宇宙和人生的起源。
释尊证到了不老、不病、不死的真理,脱离了世间的执着,不再苦恼。于是能“度一切苦厄”,一切的痛苦、灾难都被化解了。释尊在成道时看到:真奇怪,原来不是我一个人成佛,原来大地众生、宇宙众生是共成道,“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在佛的境界中,原来大家都是佛,问题在“以妄想分别执着不能证得”,我们因为无明而不能证得,看错了宇宙的真相。
释尊的证悟中开出教导,让我们所有众生有教理可依,有道路可循,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正道:既包括世间法,要如何做个好人,也包括在这一生结束之后,我们的生命如何安顿,我们最后的归宿在哪里。

有的人只想过好这一生,佛教我们,过好这一生最基本的原理是因果。因果是大公无私的真理,不管是谁,信佛与否,要追求现世的幸福,都不能违背因果。想获得幸福快乐,第一不能做恶;第二,要与人为善。越给人幸福快乐的当下,越能获得幸福快乐的回报。相反,如果伤害、杀生,都会招来恶报。不杀生外,还有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指心智清明不迷乱,现代社会至少要如孔子说的“唯酒无量不及乱”,又麻醉品的滥用和毒品更在禁止之列),这是佛家的五戒。五戒对应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这是一切世间通用的真理,佛法已经包括无余。
而佛法真正最有价值的地方,是说明了为什么要遵循这些道理。世间、出世间都有道,源自于共同的本体。过好这一生很重要,不要虚度人生。这一生之后,生命并没有消失,我们的灵性仍然还在。这一生做人,是我们的灵性披上了人的躯壳,下一世,我们的灵性会以怎样的方式显现在这个世界呢?有六道轮回,其基本的原理还是因果。

因果是通三世的,不但我们这一生讲因果,生生世世都讲因果。如果只看这一生的因果,可能会不太服气,儒家说我们应该做好人行善,可是凭什么我这一生行善没有好报?可惜没有人当面请问孔子:您作为大善人、圣人,为什么周游列国,费尽心血却没有人听你的?为什么晚年凄凉,白发人送黑发人?孔子晚年,最心爱的弟子颜回早早去世,唯一的儿子死在自己之前,最喜欢的弟子子路惨死。孔子眼睁睁看著自己心法、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因为颜回的死,孔子悲伤到失态而被弟子提醒。为什么立身行道,一辈子真诚善良正直的颜回会穷困潦倒而早死?为什么孔子作为万世师表,在整个世界思想史上数一数二的人物,却要承担这样的苦难?
我们反观自己,我们的德分、功业,不管是立德、立功、立言,谁敢说超过孔子呢?但我们都在祈求要享受超过孔子的福报。
这世界应该是有道理有规矩的,不能是杂乱无章的,幸福、不幸也应该有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因果。为什么偏偏是奸臣、佞人、大盗过好日子,偏偏是忠臣、善人、贤人、圣人倒霉?如果真的如此不公平,谁要去做善人、贤人、圣人呢?道理在哪里呢?孔、孟、老、庄的内心都有超越现实得失的认知和观念,但是缺少对现实不公平的说明,都不太讲因果。

佛教就讲得很清楚,为什么行善会遭恶报?因为我们在生生世世中造过的恶,因缘成熟就会形成果报。因果展开来是“因缘果”,善(乐)因善(乐)果,恶(苦)因恶(苦)果。现在会受苦,是因为曾经造过恶,伤害损恼过他人;现在能享受到乐,是因为托福于过去世受到很好的教育引导,懂得去做善事,与人为善,帮助别人。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中,我们这一世很短,就像一眨眼。我们的过去世难以计算,佛经中说,过去世单单沦落到畜生道做白毛狗的次数就无法计算,把狗的尸体堆起来,要超过喜马拉雅山那么高。在数不清的过去世,我们造了无数的善恶业,这些业成为我们的生命动力,当因缘条件成熟,就在我们生活中显现出来。有些人福气这么大,财富这么多,寿命这么长,身体还很健康,相貌也俊美,都是过去世造过这个因,今生才有这个果报。
生而为人,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六道中人道造善的机会最好,我们可以遵照因果的法则,努力地服务人群,为自己的人生创造幸福。如果我们深信因果,面对现世的苦难,就懂得反省和惭愧,过去世曾经伤害过他人;面对现在的福气,不要忘记了托福,福气不是自己造的,是托了大家的福、师长的福、父母的福。佛教徒的师长就是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教我们,除了托身边人的福,还有托看不到、想不到的福:阳光、空气、水。曾经看到科学报道,如果大气层一旦泄漏,地球上的生命在三分钟内会全部消失。我们没有想到我们托着空气的福,因为太习以为常了。在佛教的世界观,阳光、空气、水都是法身的功德,和我们身体、生命是一体,法身就是真理,一切万物都是一个真理的生命,一个生命共同体。即使是在我们眼中无生命的存在,也是这个生命共同体的一部分。我们爱惜万物,就是爱惜自己。

很可惜我们从小没有受到这样的教育。生命共同体的观念,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提出了,称之为法身。生命的真相,就是我们和万物是一体的。既然万物都是一体的生命,我们就不应该伤害任何生命,损害任何存在。
我们要自觉于这样的事实:原来我们和万物是一体的,是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这是因果之上的真理。因果是从法身流出的,是理性的客观规律,法身则是超越因果的大生命,对大生命的自觉称为智慧,从大生命的自觉中,就有慈悲大爱生起。所以,我们唯有依大慈悲才能超越因果,不再入迷惑的轮回。
这很难,我们一直是生活在迷惑中,即使听到了真理也会经常忘记的存在。今天在这里听到这个道理,觉得很好,我一定要去实践,然后跟家人一吵架,就抛到脑后了,我们就是这样的存在。
那么该怎么办呢?我们持续不懈地跟着法、真理的道路走下去,有人会来帮助、成就我们,那就是阿弥陀佛。原来释迦牟尼佛不是唯一的一尊佛,释尊是从法身来的,是从阿弥陀佛来的。阿弥陀佛是彻底证悟宇宙真理,是超越了时间(无量寿)、空间(无量光)的佛。所以阿弥陀佛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佛,他曾化身来到这个世界,在无数次的转世中来过这个世界。在他成佛之后,他的生命遍及一切世界,向一切众生施以援手,加以保护。他证到法身时,看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孩子,所有的苦痛都与他息息相关,任何一个人的眼泪阿弥陀佛都要亲手擦去,这是他的使命。就像我们没有感觉到空气时也在呼吸,我们还不知道阿弥陀佛的时候,阿弥陀佛已经在冥冥中出手了。

所以中国的佛教,不管你信不信净土,都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就是相信,“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我相信阿弥陀佛”。“南无”的文言解释是“归命”,我将身心性命交给阿弥陀佛,因为是体会到,原来我的身心性命都在阿弥陀佛的保护中。“归”是回归、交给。为什么能把身心性命回归、交给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作为法界的王者,最有力量的生命,他发出了命令:“你回来,不要再在三界六道中轮回生死,回到阿弥陀佛法身的大生命中,你也能成佛,成为阿弥陀佛,去救度一切众生。”
所以一切的念佛人,真正的目标是听到阿弥陀佛呼唤我们回来的命令:“归来!”就像我们小时候放学后,书包一扔就出去玩,等到吃饭的时候,妈妈喊你回家:“回来呀,吃饭咯!”。你回应一声:“好,我知道了!”这时候亲子心就相应了,你知道要回家、准备回家的当下,“南无”就成立了。所以阿弥陀佛显现到这个世间,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佛不是自己成佛就够了,更要让一切众生听到这一句呼唤声,慈亲的呼唤声,让所有孩子依这一句呼唤声平安回到法身的世界、净土的世界成佛。回到家成佛以后呢?就可以自在地救度众生。这就是念佛人的目标。

所以你为什么学佛呢?很多人学佛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烦恼,但是真的解决了吗?没有,因为没有找到总开关。
要回到自己的修身,解决自己生命的问题。原来我们的生命,依阿弥陀佛的教导,本身是法身的生命,是与宇宙一体的大生命。但是我们迷失了,随着每一次的轮回颠倒增加迷惑的障碍,完完全全不知道宇宙的真相,不知自己与他人、与世界、与天地的关系。于是按照自己想法,或者别人的经验、建议,努力地想要过好这一次的人生。这样的人生能过得好,只能是靠运气。当我们走上佛法正道时,会看到运气的背后,也是佛法的护持。因为佛是时时刻刻出手的,真实的佛与阳光、空气、水一样,是不离开我们的存在。无论何时何地,佛都没有离开我们。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可以依内心一念的感动、一念的回心转意和佛建立亲子关系。这样的亲子关系,通过不断地了解、听闻,只要有一次被佛法感动、回心转意的当下,你就不会迷失人生的方向了。所以净土讲的是信心,是一念的回心。为什么念佛,为什么学佛,道理就在这里。
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来学佛、念佛,很可惜绝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因缘。只有学佛,才可以依照佛法的正道为自己现实的人生,和生生世世的生命,找到彻底的安顿。自身的安顿,不仅是解决自己的问题,因为自己的成佛,因为自己的生命问题的解决,能让生生世世与自己有缘的人,也能找到生命痛苦的解决之道。这就是佛法自利利他的大利益,是大乘佛教的真精神。
2024.10.5 讲于香港法雷念佛会。
2024.10.19 奋迅同朋整理,蒙光校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