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趣入

原創 同朋 2022-02-17

以情趣入

蒙光:

瑞劔老師的心得:

什麽事都要合理化雖是很好,但是合理化的世界是死胡同的世界。青年人們的態度,是連宗教的世界也要先合理化後才肯慢慢地信教。受此影響,教導者也是傾向先教年輕人們合理化,這是需要深思的。合理化,這不是教育、培養對佛陀信頼依憑的宗教感情的方向,而是科學的、哲學的方向。於學的世界,並不是一件事合理化就没事了,一個疑問的深處又有更大的疑問在等著。

宗教原本就得有真理性,而佛教的真理性並不是離實證、修道、或信仰而單只是知性存在而已。誘導青年,不如是從藝術的世界進入,從倫理的世界進入,論理的世界最好是殿後。至少把重點放在善和美的世界會好些。

難信的妙法

以情趣入

fozi:南無阿彌陀佛!蒙光师:至少把重点放在善和美的世界会好些。老师能具体说说“善和美”吗?

蒙光:同朋們可以先談談自己的領解。

fozi:老师我的领解是万善自力贬勤修 圆满德号勤专称,一开始就应引导青年人诸善和念佛优劣,自力和他力之别。

以情趣入

蒙光:開示要落到現實、回到自身的實踐來中來理解吟味。瑞劔老師這裏是對引導青年而言。如果對未了解佛法的青年,一開始照同朋說的這樣,大談什麽專修、專稱,諸善、念佛,自力、他力,是會把人嚇跑的。如果同朋在現實中這樣做,您家中的青年人一定聽不進您的話,反而會對佛法有負面的看法。這個問題不在佛法,在我們缺少更廣博的見識和善巧方便。當然,最根本的,是我們的佛法,多是一堆概念教條,學得冷冰冰、硬梆梆、沒有活生生的感動,沒有感情在裏面。我們更多是利用佛法,而不是活於佛法。

什麽意思呢?同樣的環境,活得麻木的是大多數,但還有些人卻能從生活的細節中發現美好、感受到恩惠,這才是人性,也是佛性的顯露。

人的心靈有理性和感性之分,因此發展出各門類的學問。相應理性的,是科學、哲學。相應感性的,是文學、藝術。理性與感性的需求,促成人類社會、學問的發展。但現代社會有理性過度被尊崇,凡事求合理化的傾向,而忽略了人的情感、倫理的需求。如婚姻中雙方的結合常是出於利害關係的算計,利益常多於愛和關懷,則家庭中的溫情、人性中那些善良美好的理想,就無處安放實現,更難有志同道合的默契和生命的成長。

人不論男女老少,實際上更需要的,是感性的慰藉,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愛的渴望,對親情倫理的需要。但在利字當先的功利主義爲主流的時代,我們越來越感受不到愛,當然也不會表達愛,人性因此變得扭曲、乾枯,此時此地,對此人談佛法的慈悲、救度,是很難相應的。

所以體會法語,不能只是在教條概念的層次,一定要回到實際。就以同朋的回答來說,字裏行間也是乾巴巴的概念,覺得這樣說才是對的、是好的,那樣說不對、不好,因此要去彼取此,出於這樣一種是非好壞的計算判斷,沒有真正從自己的用心來回答問題。所以文字不是發自內心的感受,慈悲的感動,沒有感恩的流露,這就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缺乏美、需要愛的表現。這不是同朋一個人,是我們共同的處境。大多數人學佛都學得很冷淡、乾枯,把現實中的習慣的利害關係、理性計算帶入佛法的修習中來,淹沒了人的自然情感。只有對此多加反省,才能讓我們的心靈重新活起來。

所以,這個時代要引導人學佛,更要從愛、善良、美好的理想的重建、情懷的培養來導入,而不要只是從科學、理論上講很難的學問,堆砌教條和概念。就算你很有學問、知識,引經據典,邏輯嚴密,最後證明說:佛教的義理是最高的、最圓滿的,最複雜的,與我們每個人具體的人生有什麽關係?而會這樣說的人,大多本身就是缺乏生命感動體驗,喜好在文字概念上打轉的人,常各自陷入自己的知見陷阱而不自知。但更不可以像某些法師和街道熱心大媽們那樣說:念佛很好,會有保佑,能得健康、財富那樣地,繼續煽動我們已經無比膨脹的功利心了。這些都是理性的陷阱。

真宗以情趣入,是從我們人最能感受的親情和慈悲,來與佛感應道交的。從這樣的起點進一步研究教理,就會發現在佛法中有縝密圓融的教理,是智的顯現。有無緣同體的大悲,是最純粹的感情。只有來到佛法,才有理性和感性的滿足。從這樣的滿足和吸引中不斷深入,最後與佛心相應,才能到達超越人類理性和感性的,靈性的最高直覺。這是學佛最理想的路逕。

參攷:

恩師的念力

有生命的學問

以情趣入

闻君:老师回答得好快,本想忙完手头事也来回答。偷笑

看到“善和美”,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以情趣入”。

分享一段蒙光师的开示:

學佛,要頂戴到活的佛法,而不是乾巴巴的概念和一些表面的形式。如果所說的佛法連自己都沒有感動,要如何打動人呢?需知,真宗是以情趣入的佛法。這個情,基於人情而高於人情。基於人情,所以要用心而不止是用腦而已。高於人情,因爲有無我利他的功德和悲心的流露。這已不是人間的産物,所以必須要遇善知識的人格。

對於我而言,我的善知識唯有瑞默老師一人而已。真正時時在我心中腦海中浮起的佛法,都不是文字,而是老師的身影,法用老師的形相、聲音在對我說法,我才能相信法的真實,願以自己的生命去追隨、實踐,想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活出來,而不只是對人誇誇其談,光說不做。雖然自己做得很不夠,差得很遠,但有一點可以保證,就是我所說的,一定是我所相信的,因爲我從老師的人格和言行中看到過真實,這真實,讓我對同朋說法的時候有力量。

所以公號中有不少文章談到瑞劔老師、老師的生活、行持事迹,懂得的人,自能從中看到一位佛法者的樣子,而知道自己應當如何活過此度的人生。模仿善知識是很好的。不是盲目地在表面模仿,而是要通過這些言行,去體會佛法者的心靈是如何。真正頂戴佛法者活出來的樣子,就是佛法最生動的說教。

參攷:

各自的慈親

要聽活的法

以情趣入

fozi:老师忏愧,实际上自己也不知自己是不是他力念佛,还引导青年,自己还是精进的闻法吧。这也给我真正上了一堂课,感恩老师,感恩同朋[合十]

老师我在反省自己,就近日在寺里遇到以前的师兄们,还在忙着学习法器等,就连自力念佛也没有,就连和我多年在一起念佛的老居士,我几次讲给她他力念佛,她都不信更何况年青人,今晚真是说了个笑话[憨笑]

以情趣入

蒙光:不必就此放棄去做。要以自己做不好的慚愧心和幸好有如來的冥加的心去努力做,這樣才會進步。以爲“還是自己聞法就好了,不要自不量力”,這樣的想法太消極,容易退縮到自己的小天地裏,這也是我執呀!

凡夫就是這樣,從自己想法出發,這也不對,那也不對。

起心動念做事,讓如來出頭作主,自然這樣也行,那樣也行。

學佛法是讓我們生命成長,發現世界如此廣闊,原來自己可以這樣,可以那樣,在如來的無量光中,漸漸體會何謂無限、無際、無對、無等的生命之光。而不是讓我們學了一堆教條戒律,纏縛身心,只有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是凡夫最拿手的有量有限的相對迷妄界的産物。

fozi:老师我不会放弃的,只有这样才会慢慢成长[捂脸]

以情趣入

闻君:刚刚本已睡下,突然想起此句恐障碍同朋们的发言热情,猛然惊醒,在这里做一个小说明。

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遇事都会想“如果老师在这,会怎么做(说)”。很巧的是,类似的事情总会在与老师见面时或学习会中被老师提到,这时心中会暗想与老师的差距在哪里,是否正在慢慢靠近。所以希望遇事都由自己先想到,再与师教对应。或者说遇到问题先由大家纷纷发言,再由老师点评,最后有个“圆满的总结”。

今日同朋问了个好问题,正想回答却又在做事脱不开手,这时心中又暗想“老师慢点回答呀~”。所以当看到老师全面又精彩的回答时,数了数心中所想“踩中”了几个关键点后,便发出前一条信息。

自我出头,这样的心态要不得哟。闻法是今现在自己的问题,没有先后早晚。

以情趣入

蒙光:確實,往生是自己與阿彌陀佛的相遇,在這個世界就要練習面對阿彌陀佛,而不是只看到老師或者同朋,更不必擔心同在生死輪回中的無知者的看法和眼光。

法談很重要,不管老師或同朋說了什麽,自己的心得是當下與如來感應的契機,不要只期待講師指導者的標凖答案,也不要看別人家的花開得好,要開出蓮池中屬於自己的那一朵。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2-03-14 20:23
Next 2022-03-14 20:50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