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樂受持難中難

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5年01月30日

信樂受持難中難

十八願的相狀

「無蓋大悲」

如來的特級酒

淨土的戶籍

真實明故歸命禮

光雲無礙如虛空

三塗黑闇蒙光啓

大心海故歸命禮

本願莊嚴真妙土

常爲佛恩報謝身

信樂受持難中難

大經意二十二首

(51)

尊者阿難從座起

世尊威光得瞻仰

生希有心驚且異

未曾見如是光顔

「尊者」,高德者的尊稱。「世尊」者,諸佛通號。言「未曾見」,是所未曾見(連今後亦無)之意。言「世尊威光」者,是釋迦如來宣說《大經》時,示現了光顏巍巍之御姿。言「生希有心」者,未曾拜見的威光赫赫之殊勝相。「希有心」者,拜見世尊的光顏而吃驚。

嘆發問功德

(52)

如來光瑞甚希有

阿難承旨發快問

如是之義得宣明

出世之本意開顯

言「發快問」者,是世尊於宣說《大經》時,進入大寂定(彌陀三昧),而御念三世諸佛。因此阿難問:「何故示現如此瑞相呢?」。阿難之問,契世尊之意。世尊讚嘆阿難,而說「如是」(如是)之生起,明世尊所以出現於此世之本意,成御說《大經》。「如來光瑞」者,是如來光顏巍巍之御姿。言「阿難發快問」者,說阿難的提問,是於佛心甚快善(卓越)之問。「如是之義」者,是如來說:「善哉!提出了這樣的好問題喲」,是如來讚嘆阿難之語。

如來的應答

(53)

大寂定入住深法

如來光顔甚巍巍

阿難惠見妙辯才

問斯惠義佛所讚

言「大寂定」者,世尊住心於本地阿彌陀如來之一境,而後御說《大經》。其時如來的御顏,是光顏巍巍之姿。言「阿難惠見」者,阿難問何故現斯御姿呢?其問是阿難的智慧。故如來讚嘆阿難的智慧,說「善提出『問斯慧義』(斯智慧之問題)」。佛宣說經時,一直是進入「禪定」。進入今所謂「大寂定」之禪定。《大經》是從釋尊的「大寂定」(彌陀三昧)所生。

信樂受持難中難

開顯出世的本意(序分讚)

(54)

如來興世之本意

本願真實爲開顯

難值難見如佛言

猶靈瑞華時一見

言「興世之本意」者,世尊出現於此世的主要意趣(目的),是為了說《大經》(真實之教)(本願真實)。言「難值難見」者,難遇、難得一見。言「猶靈瑞華」者,是猶如三千年開一次的「靈瑞華」(優曇華花)之意。言「本願真實」者,第十八願為「本願」,十九、二十願是方便之願。

成道甚遠(正宗分讚)

(55)

彌陀成佛之時節

於今十劫釋尊言

塵點久遠劫以來

已成佛道爲衆生

言「塵點久遠」者,依《法華經》,有說釋尊之成佛是塵點劫之昔。言「塵點劫」者,將三千大千世界化為塵,一塵譬喻為一劫之年數。《大經》宣說阿彌陀如來是十劫之昔已成佛,那就是「於今十劫釋尊言」之意,以此說阿彌陀如來為「久遠之佛」。

明發願超異

(56)

南無不可思議光

饒王佛座下聞法

十方淨土爲廣說

本願選擇攝取成

法藏菩薩所建立的淨土,是見十方諸佛的淨土,從其中選擇善處建立的。「饒王佛」是法藏菩薩的本師佛。「本願」(眾生救濟的意思和條件)是選擇(選擇本願),「淨土」亦是選擇(選擇淨土)。「選擇」是取捨之意。「攝取」,有取用之意。

見阿彌陀如來為「法性法身」之境時,時間無古今,場所亦無遠近。見為「方便法身」之境時,有古今亦有遠近。今是述久遠成道之如來,所發願修行。

信樂受持難中難

攝生願意(真實行的願意)

(57)

無礙光佛之光攝

清淨歡喜智慧光

其功德不可思議

十方諸有皆利益

光明(如來的力用)(名號)不可思議。「光明」是阿彌陀如來的體德,「名號」是體德原樣之名義(名德)。信如來也好,信名義、名德(名號)也好,都同樣被救度。以光明稱讚名德,說為「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光明(名號)令使圓滿往生的因果。那就是「利益」。

十八願是隨自意真實,十九、二十願是隨他意方便。「正覺」是十二、十三願(光明無量之願和壽命無量之願),「往生」是十七願(諸佛稱名之願),和十八願(眾生之聞信往生願)及十一願(滅度——證涅槃之願)。此和讚是示「真實之行」(大行)者。是以光明示「行」的。阿彌陀如來(正覺、體)和名號(名)不二,此為「名體不二」。今以光明示「名號」。

「無礙光」是光明的總體。如來的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正覺)成為名號顯現著。一般說「名號」為「行」,今者以「光明」示「行」。光明是不可思議光。因為凡夫就這樣地令往生,所以是不可思議光。

真實信之願意

(58)

至心信樂欲生者

十方諸有普勸之

不思議之誓願顯

真實報土之因著

「至心、信樂、欲生」者,有就佛說者(約佛),與就眾生說者(約生)。就佛說時,是如來的智慧(真實心)、慈悲和方便,就眾生說時,是「至心」與「欲生」,皆收於「信樂」(信心、一心)。那就是「信心正因」。信心是報土往生之正因,是「真實報土之因」。

十八願誓「三心」和「十念」(稱名念佛),信而稱名者往生。因此「依信心往生呢?」「依念佛(稱名)往生呢?」之問題生起。

言依信心往生的,是「信憑一念發起,知往生一定、救度治定」(領解文)。言稱念被救度的,是「念佛往生」。念佛往生的真髓,是信心往生。稱佛名而離自力心就是「橫超」(他力)。離自力心之念佛即是信心,又是「名號」。如此頂戴者是「唯信正因」,念佛是信心相續之相。信心若有,念佛自然而然地出來,此即是報謝佛恩的念佛。信心成就必往生報土,此即是本願力的不思議。

真實證之願意

(59)

真實信心獲得者

即入正定聚之數

不退轉位既已住

必至滅度法自爾

「正定聚」是正定聚之位、不退轉之位,其人必定到「滅度」(涅槃)。「真實信心」,是怎樣的信心呢?

「佛心、佛力、本願力,依本願力往生」,如此頂戴者即是真實信心。「就那樣地來吧」的勅命,到達我心,就是真實信心。此時勅命即成信心。勅命就是信心。

信樂受持難中難

示攝機(被攝取的人)之分別

(60)

彌陀大悲深且廣

佛智不思議得顯

變成男子之願發

女人成佛特悲憫

「大悲深」者大悲深重。「佛智不思議」者,令罪惡深重凡夫往生成佛就是佛智之不思議。「變成男子之願」是第三十五願,亦說為「女人往生願」。是令不能成佛的女人,往生成佛之本願,是「往生即成佛」。「女人往生願」示不漏一切眾生。於第十八願,不選擇男女、貴賤、道俗。信者之女人,臨終時,轉為男身。本願力好大、好強。聖道門是男子的宗教,在圓教(華、天、密、禪)則不分男女之相。今依阿彌陀如來深廣本願,以佛智力用,示障重女人之往生。

隨他之方便(十九願)

(61)

至心發願欲生者

十方衆生方便導

衆善假門爲開顯

現其人前願引接

淨土真宗,是三經(大經、觀經、小經)、三願(十八、十九、二十願)、三機(正定聚、不定聚、邪定聚)、三往生(難思議往生、難思往生、双樹林下往生)的法門。不知此中區別不行。從第十九願入二十願,從二十願轉入十八願,說為「三願轉入」。無論何人,都是三願轉入而入十八願之信心。十九、二十願是「方便之願」(假門)。言「現其人前」者,是說於臨終時現其人之前,引導眾生令往生之本願(十九願)。

於入淨土真宗者:

(一)內外廢立(佛教和其他宗教比較,入佛教(內)),

(二)聖淨廢立(捨聖道門入淨土門),

(三)要弘廢立(廢十九願要門,入十八願弘願),

(四)真弘廢立(廢二十願真門入弘願(十八願)),

是經此「四重廢立」入十八願的。言「至心、發願、欲生」是十九願。十九願的人,是修諸善萬行,將彼廻向如來之佛方,發願往生之人。言「現其人前」者,於其人臨終聖眾現前,引導其人往極樂。

釋迦之開說

(62)

臨終現前之願顯

釋迦示諸善方便

觀經一部爲普勸

定散諸機皆得入

於《觀經》中,說行「定善」(坐禪)而於此世觀(見)極樂莊嚴之法,亦說「散善」(三福九品),勸修道德。定散二善者,諸善萬行。這是聖道門之人修行的佛教。有雖入淨土門,還在努力修「定善」和「散善」的人,那就是「定散諸機」。十九願的人,還在努力作「定散之行」。二十願的人,雖已成念佛一行,然「定散心」殘留著。想如何做能得往生之心是定散心。「定散行」也好、「定散心」也好都是自力,自力不容易捨。勸修「定散」的,是倫理性宗教,不是淨土真宗。

假門之利益

(63)

諸善萬行悉皆是

至心發願欲生故

往生淨土爲導引

善行方便之施設

聖道門的諸善萬行(定散之行),不是淨土真宗的行。真宗的行,是念佛一行。若問真宗是依念佛往生呢、依信心往生呢,是依信心往生,是依本願力往生。做諸善萬行的人,因將彼廻向給如來,成為往生行(十九願)(要門),然而是化土之往生。

信樂受持難中難
國寶 《觀無量壽經注》 親鸞書
京都 西本願寺藏

真門(二十願)

(64)

至心回向欲生者

十方衆生方便引

名號真門爲開顯

不果遂者願成就

釋迦之開說

(65)

果遂之願既成就

釋迦顯善本德本

彌陀經中慇勤勸

一乘之機能相應

言「善本」者如來之嘉號(南無阿彌陀佛)。此嘉號萬善圓備,是一切善法之本,故云「善本」。言「德本」者,如來之德號(南無阿彌陀佛)。此名號,是諸佛德名之根本,故云為「德本」。以定散心專修彌陀念佛,是為「真門」(二十願)。真門者,以修善本德本之念佛願往生者云為「真門」。於《阿彌陀經》說,將大善大功德的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地稱名念佛者往生。這也是化土往生。

二十願云「果遂之願」者,是尚未捨定散心,一心稱名念佛願往生者,法爾自然地轉入弘願(十八願)。因此云二十願為「果遂之願」(使遂果之願)。

真門之利益

(66)

定散自力之稱名

果遂之願既歸命

法德不教亦自然

真如之門必轉入

「真如之門」即弘願(亦是弘願門)(十八願)。自力稱名之行者,依願力自然而「自然」地轉入十八願,此云為「法德不教亦自然」。言「不覺(教)」者,是「雖不自覺」之意。

誡疑情之失

(67)

安樂淨土願生者

他力信心若不得

佛智不思議懷疑

邊地懈慢久住也

「邊地懈慢」者化土。信心者,信佛智不思議為不思議的是信心。知道的不是信心,明白了不是信心,自己的想法不是信心。以佛智不思議,「不思議呀」地信了的是信心。信心是本願力廻向的信心。「化土」云懈慢界,又云為邊地,亦云胎宮。化土是報土中的化土,是正覺的力用。

信樂受持難中難
親鸞聖人坐像
三重 专修寺藏

舉常途之諸難

(68)

如來興世難值遇

諸佛經道難得聞

菩薩勝法聞亦難

無量劫亦希有也

(69)

善知識得遇甚難

教人一事亦復難

如實聞見事亦難

信樂受持難中難

一般宗教是何處都有,然佛法,特別逢遇淨土真宗是至難。雖未逢釋迦如來,然能遇大藏經,恵予教授信心之善知識,即使今日亦不容易逢遇。如真宗地說真宗很難,頂戴信心猶更難。「南無阿彌陀佛 就那樣地直來吧」的勅命是信心。信一念之相續是念佛。說依信一念往生是信知「依本願力往生」。能如是頂戴,念佛自然而然會出來。真是難能可貴喲!神的教法是外道,不能出離生死。粗略地看待佛法,信心無法頂戴。

諸佛之經道難聞,然遇《大經》最難。

顯弘願(18)之最難

(70)

一代諸教信已難

弘願信樂復更難

難中之難如是教

無過此難如是說

「難中之難」是難中的最難。「無過斯難」者,沒有超過此難者。《智度論》曰:「佛法大海,信為能入」。雖說念佛往生,實是信心往生。信最重要。信心是本,念佛是末。信心是前,念佛是後。信心是正因,念佛不是正因。言「弘願(十八願)信樂」者,是至大涅槃之真因。法水流動,是名號(真因)→信心(正因)→稱名念佛。念佛往生究竟處,是信心往生。淨土真宗是易行,易行之為易行處是信心正因,此說為難信。易行之極意是「機之無作」。言「機之無作」,是依如來的活動(本願力)往生。自己稱念佛往生的不是無作。無作即「就這樣地」。因為本願力很強,所以自己是以無作(不以自力所為)往生的。自己想做什麼往生的不是無作,是自力。

信樂受持難中難

比較聖淨二門,而勸誡

(71)

念佛成佛是真宗

萬行諸善是假門

權實真假若不辨

自然之淨土不知

一說「念佛成佛」,就想稱念佛往生,不行。言「念佛成佛」,是合併十七願(諸佛稱名願——諸佛讚嘆名號願)(名號之願),和十八願(至心信樂願——信順勅命之願)(信心之願)而說為「念佛」。於「念佛」一言中,「行」(名號)和「信」(信心)含籠著。以依本願力(行)往生,如此生信而做讚嘆之念佛,說為「念佛往生」,是真宗的本義。言「假門」者,十九願、二十願之人作的事是假門,是方便,又云為「權」。「實」是真實,限於十八願。真宗的人,不分別、區別「權」(假)教和「實」(真實)教不行。「不辨」是不分辨其區別之意。「自然之淨土」者,願力成就的真實報土。言「不知」者,不知道,勸誡此是不宜。

言「自然之淨土」,是依本願力成就的淨土。言「自然」者他力之意。將依「光明無量願」(十二願)和「壽命無量願」(十三願)成就的淨土,云為「自然之淨土」(涅槃界)。

因為有「念佛成佛」,所以想稱念佛往生,若不稱則不能往生,不行。「念佛往生」之至極是信心往生。聖道門是難行道,於凡夫者難越過,修行也好、開悟也好皆不能。因此,聖道門是權假(方便)。

捨聖道門而歸淨土

(72)

聖道權假之方便

衆生停留時已久

諸有流轉之身故

悲願一乘歸命禮

佛教有聖道門和淨土門。聖道門是權假(方便)之教,淨土真宗是真實之教。大多數人長久停留於聖道權假之方便,在迷界流轉。言「悲願一乘」(大乘佛教)是淨土真宗。言「歸命禮」者,是說歸順,頂戴信心的意思。言「諸有」者,不論說三有、二十五有,皆是迷界。「悲願」者,是大悲的本願,十八願。佛教是能離生死之教。沈淪於迷界是不能離生死的;唯有十八願的教法,能夠離生死。

信樂受持難中難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5-02-11 17:14
Next 2025-02-12 10:03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