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瑞默老師 補訂 蒙光 2007-04-13
壹
問:親鸞聖人說:【稱名則是最勝真妙正業,正業則是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則是正念也。】(本典·行卷)
【一聲即是一念,一念即是一行,一行即是正行,正行即是正業,正業即是正念,正念即是念佛,即是南無阿彌陀佛也。】(信卷)是什麼意思?
答:心中真正憶念佛的人,自然而然一定會稱名,稱念出來的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從哪裡來呢?是佛先憶念眾生,才有眾生憶念佛。要能見到這裡才可以,要回到這裡才可以。
光按:本文整理稿中的原問如下:
我當年在”本願力“公號上發布老師開示時,已將問題作了修正。但有同朋讀到未經修訂的整理稿原文,以此發問:
师父吉祥,请问“忆念就是正念,正念就是念佛,念佛则是南无阿弥陀佛”应如何理解?
回復:
本典·行卷:
爾者,稱名能破衆生一切无明,能滿衆生一切志願。稱名則是最勝眞妙正業(善導),正業則是念佛(法然),念佛則是南无阿彌陀佛(親鸞),南无阿彌陀佛卽是正念也(名號即信心)。可知。
這是所謂御轉釋。稱名破滿,是行卷的核心。“稱名”,“正(定)業”的用語,出自善導。“念佛”,出自法然。“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即念佛非凡夫之能念,而歸於所念之名號,是名號之獨運。名號即信心,此謂“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信心)”。
親鸞聖人以此轉釋,彰顯自終(終南,即善導)吉(吉水,即法然)至親鸞聖人信心之教的進展。
原先提問的這位同朋,心態很不認真,引用的不是原文,憑自己的一知半解信口開合、毫無章法。老師慈悲就其所問方便引導,讓大家明白信心不是凡夫的信,稱念不是凡夫的念,是如來先出手成就的功德,即名號的運作。
但如果你看書只是這樣就別人的問題提問,不如好好去拜讀原典。要問問題,要問第一手的,不要第二手的渣渣。害我剛剛找了半天出處,浪費時間。本典、略文類都有幾處這樣的轉釋。自己去讀,有問題再來問。
又:
行卷·大行釋:
經言乃至,釋曰下至。乃、下其言雖異,其意惟一也。復乃至者,一多包容之言。言大利者,對小利之言。言无上者,對有上之言也。信知,大利无上者,一乘眞實之利益也。小利有上者,則是八萬四千假門也。釋云專心者,卽一心,形无二心也。云專念者,卽一行,形无二行也。今彌勒付囑之一念,卽是一聲,一聲卽是一念,一念卽是一行,一行卽是正行,正行卽是正業,正業卽是正念,正念卽是念佛,則是南无阿彌陀佛也。
爾者,乘大悲願船,浮光明廣海,至德風靜,衆禍波轉。卽破无明闇,速到无量光明土,證大般涅槃,遵普賢之德也。可知。
此處所釋“彌勒付囑之一念”,即大經下卷:
佛語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爲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此“一念”,與願成就文的“信一念”相對,名“行一念”,指稱念之一聲,此處依聖人之轉釋,亦結歸“南無阿彌陀佛”,彰他力之至極也。故釋尊咐囑彌勒,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咐囑,乃還大經之根本法輪者。
以上文字,與其思辨分析,不如沈吟涵泳,能得其妙味也!
贰
問:所以這樣的憶念才叫「正念」?
答:對。
問:若有凡夫的念,就不是正念?
答:是。正確的念佛人,不是我能夠憶念佛,是佛在憶念我。因為有感受到佛在憶念自己的人,他才會很自然地憶念佛。
問:要如何感受到佛在憶念?這個是自然的嗎?
答:當你如實地感受到你是如來子的時候,就是感受到被如來憶念。像親子關係一樣,父母愛我們,我們都不用講就知道父母是愛我們的。有感受到你是如來子的人,自然而然地就會感受到佛是愛你的,憶念你的。
叁
問:這個是在聞法當中自然的感受嗎?
答:透過聞法也是可以。但是真正有禮佛的人,在禮佛的當下就能感受你是如來子了。不知道什麼是佛的人,他沒有辦法真正的拜佛,也沒有辦法真正的拜到佛。你把佛當作是別人的時候,當作和自己不相關的時候,沒有辦法真正的拜佛。就好像你沒有把自己爸爸當做爸爸的時候,你無法真心的當他是爸爸。
2023-06-16 補訂
留言列表(1条)
[…] 答:當你如實地感受到你是如來子的時候,就是感受到被如來憶念。像親子關係一樣,父母愛我們,我們都不用講就知道父母是愛我們的。有感受到你是如來子的人,自然而然地就會感受到佛是愛你的,憶念你的。」(《正念即是念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