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4年10月21日
大行(其二)
《心地觀經》說「教·理·行·果」,在華嚴談「信·解·行·證」,在聖道門一般講「教·行·證」,又教「發心、修行、菩提、涅槃」的法則。這時說的「行」,意味由自己(凡夫)出發,自行修行,為到菩提、涅槃,修八正道或六波羅蜜的「行」。這是尊貴之道,亦是如來正覺的靈波,不外是真如法性的性德(性即道)。故如說(如教)修行者,必得證果。此處有問題的是,現代的凡愚能否如實(如說)修「行」,這能與否是問題。
P61 聖道門和淨土門同是彌陀如來大智海的靈波,是本願一乘(絕對門)中的教法。但是志行聖道門的「行」到涅槃時,從淨土門見之,之暫為方便權門的道路。然這是立腳於佛知見,非就行體或是教體自身嫌貶之。聖道的體是佛智、是絕對的真理(真如法性),所以不能說那是自力或他力,是在凡夫志欲實踐修聖道之行得佛果處說自力聖道門的。又於淨土沒有自力也沒有他力,一切全是「實相」。
又思淨土門的行者,聞「聖道的難行」始能信「淨土的易行」時,不得不對聖道門感大恩。
P62 聖道門詳細地說願行(如華嚴經)。又法藏菩薩有願行。本願(本願的種類)依諸佛菩薩而異,於「行相」原則上說「行」,則是八正道、六波羅蜜。佛教的特色在「願行」,其他一切宗教無願行。佛教有願行是證明凡夫亦能成佛,這實是尊貴的特色,尊貴的哲理。於其他宗教無願行。因此亦無人能成神的教義、實踐,又其哲理亦無。人和神永久地隔絕著。這是無視、壓抑人類理性無限向上的欲願者,由此可知其他宗教不能說是真理。佛教和基督教的相違點亦實在此處。
立於本願一乘之最高處思考「行」的哲理時,阿彌陀如來的正覺是「行」。「光明無量」(佛智)中攝「壽命無量」(法身之理、大悲)的「無量光明」(佛智)是「行」,故云「佛智即行」。要言之,如來(正覺)的第一次活動「光明」是「行」的根本原理,因此以「光明」說是「行」的「所依體」(行依光明),於第十七願,以被諸佛稱讚的名號說是「行」的「當體體」。
P63 如來的光明是佛智,這亦是大慈大悲的靈波。唯有如來大心海的靈波能滅一切眾生的惡業煩惱,照破無明闇。憶念(信心)無量的佛智處,即是感受佛智的靈波者。《淨土文類聚鈔》曰:「稱名即憶念,憶念即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如來的光明即是吾等的光明,如來的壽命是吾等的壽命。此如實顯現的「運作」,即是如來的本願力所使然。
思考「行」為何之問題時,通俗一般地說解作「修行」,彼處亦有迷信的「修行」。又即使不是講「修行」這般嚴肅的行,如用瀑布的水沖打、拜廟一百次、修祓的練行、連續幾日的祈願、別時念佛、寒行、唱題目、在修道院守各種清規、行山伏(修驗道)的儀事、默想、行鎮鬼歸神法、焚燒護摩、誦經、於會齋唱製定的教典、歌頌吟詠,其他不限次數地參加一般社會的活動等,統統包含在「行」中。
P64 又在真宗沒有「行」的意思的「行」(光按:念佛於行者非行非善,然亦是機方的動作行爲),或是在基督教倫理的實踐即行(光按:神教經典中有云,信心要落實於行爲,否則信心即是死的),廣義地說,也可講是「行」。
於佛教說「行」,以到菩提(道、覺、智)、涅槃(法身、般若、解脫)之神聖目的,發菩提心(自度度他的金剛之志),行八正道或六波羅蜜的修行,就叫做「行」。無此「行」(修行),則發願(發心、發菩提心)無效,亦無法到涅槃,這是一般佛教的原則。
以這等想法不能與「教行信證」的「行」同一視。這是聖道門的「行」和淨土門的「行」的意思非常不同的地方。在聖道門由自己的精進努力,自發地修「行」到涅槃,但在淨土真宗,是以南無阿彌陀佛為「大行」,浴於如來的無礙光明,以信順大悲的「呼喚聲」,定往生的正因,自發地稱念報謝佛恩的「行」(念佛)。而且光明、大悲、呼喚聲、信順、報恩行等,一切皆是如來廻向的南無阿彌陀佛。
真宗是「所行能信·機法是一」(六要鈔),「所行」即南無阿彌陀佛也好,「能信」即信南無阿彌陀佛的信心也好,共是同一南無阿彌陀佛。即「法」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機」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此故是「機法一體」。
P65 雖然是聖道門,立於大處高處望之,六波羅蜜的行、八正道的行,皆非凡夫任意所想的行,是法爾自然的行,三世的佛菩薩亦依此而成佛。法爾自然的「行」原樣即是真如法性的大用(運作)、是功德、是光明,此云「性即道」。若夫立於本願一乘的絕對立場說者,聖道的諸行亦是本願一乘大智海的妙波瀾。於現實凡夫被救之道唯有「誓願一佛乘」。
於真宗「南無阿彌陀佛」叫「行」,又說稱(稱名即南無阿彌陀佛)無礙光如來名叫「行」。
本來行是「行業」之意,又,「業作」、「業因」有時叫做「行」。「正信偈」的「本願名號正定業」的「正定業」,是意味正確決定淨土的往生之業因。
「行業」者,指「業作」,是身、口、意的「運作」,即是「行為」,到涅槃一切的「行為」叫做「行業」。
P66 「行者行業也」者,作為「行」之定義是最正確者。《華嚴經》十行品的「行」之意,釋「行」作「進趣」之意,其他聖道諸宗亦是同樣。古來的真宗學者亦被此影響,而解釋「教行信證」的「行」作「進趣」的意思,這是應再檢討的。「進趣」者,指「行」如車、如腳,使行者進趣往涅槃的證果,所以云「進趣」。原來如此,如來攝化眾生的立場,若是即「如來攝化門」或是「法體圓成門」的「教·行·證」的法門時,說「行」是進趣之義亦可。但是眾生於實際上往生淨土到證果的正因唯是「信心」,故與其說行是進趣之義,不如說「信心」是「進趣」之義。然「信心」不作「進趣」之義。因此,於「機受趣入門」的「教行信證」法門來說,不得不說行作進趣之定義不適當,故在法雷學派說「行者行業也」(斷鎧師說行是行業、業因、大道之意)。
說「行者行業也」的根據(理由)是,於《大無量壽經》釋迦牟尼如來告阿難曰,法藏菩薩發願修行,成就南無阿彌陀佛之正覺,阿難白佛曰:
P67 「行業果報不可思議也。」
於是,釋尊向阿難說:
「行業果報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其諸眾生功德善力住行業之地,故能爾耳。」
又《觀無量壽經》說三福(化土的業因):
「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癡)。
二者受持三歸(南無歸依佛、南無歸依法、南無歸依僧)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大乘經典),勸進行者。
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行業),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P68 又《淨土三經往生文類》(親鸞聖人作)曰:
「就此,如來(阿彌陀如來)的往相廻向有真實的行業,即顯於諸佛稱名之悲願。」
以知定義「行者行業也」之旨。
《觀無量壽經》所說三福的淨行,是即(真理是其自體的自然德用、是原則)實相(真如法性)之理(絕對的真理)的「因果業報論」,是貫穿釋迦如來一代的教法之古今不易的真理。因此指三福說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實踐之,無囚於之則善。必須一方面實踐之,且又專仰信本願力的不可思議,方是念佛行者的態度。
P69 在佛教解釋宇宙和人生,轉迷至悟之道建立於各種原理之上,其主要的原理是,說萬物的「不生不滅的原理」,萬物依因緣成立的真理,即因緣·空的原理,或色(現象)即是空(因緣)的原理、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的原理、四諦的原理(苦、集、滅、道。迷的結果、迷的原因、悟的結果、悟的原因)、十二因緣的原理(迷和苦的原理。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又於倫理方面說是因果應報的原理,又說心·身·土不二的原理,又說空·假·中三諦圓融的原理(依因緣而生者是「空」。在現象的有之前是「假」。非空非假的真理即是「中道」),又說六大無礙的原理(地、水、火、風、空、識的無礙圓融)等,不用基督教說神造天地萬物、造人類、支配人類命運的一神教之說。
順著右述這些原理,教實踐八正道、六波羅蜜、教行信證等之法門到涅槃的是佛教。
又佛教以這些原理解釋宇宙和人生,是「轉迷開悟」之道。又亙三世,宇宙和人生隨著因果的法則,生成流轉,織成此現實之相的原則叫做「緣起」。如左列的緣起論說於佛教各宗,即:
(一)業感緣起(依眾生之業宇宙人生顯現)(小乘佛教)。
P70 (二)賴耶緣起(說阿賴耶識保持萬有的種子和業,由之現一切的世界相之個人的唯心論)(法相宗)(權大乘)(三論宗說般若皆空,不是緣起論)。
(三)真如緣起(貫通萬有,使成立萬有的絕對的原理叫真如。說世界相原樣即是真如之絕對的唯心論)(天台宗,日蓮宗等之實大乘)。
(四)法界緣起(說心、佛、眾生無有差別,萬有重重無盡互相關係而相即相入,鎔融無礙之絕對的唯心論)(華嚴宗)(實大乘)。
(五)六大緣起(說地、水、火、風、空、識的六大無礙涉入之絕對的唯心論)(真言宗)(實大乘)。
這些緣起論乍看之下似有矛盾,徹其真意看,無有絲毫矛盾,可從各方面視宇宙萬有在教「皆空」和「緣起」。要言之,凡夫成佛的道法,如真言宗、禪宗其他各大乘說,或坐禪如實看破心性,或依阿彌陀如來的本願力,依念(信)本願力而往生成佛,依此二道(自力和他力)外,沒有到涅槃之道。
P71 佛教的緣起論,如前述雖有種種區別,但畢竟不是業感緣起的法則以外者。其故說「迷悟染淨的因緣」(迷之因和果,悟之因和果。染指迷或煩惱,淨指悟,又云真實的智慧),因為「轉迷開悟」是佛教的要諦,這是和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根本的相違點。因為如此,孔子的教(儒教)雖也不錯,因不說迷悟染淨的因緣,所以不能與佛教同列而論。其他一切的宗教,不用說是有許多善處,但因不知迷悟染淨的因緣,所以陷於諸種迷信。從佛教來看,天地創造說是迷的根本。
「教行信證」的本願一乘、圓頓的真利(攝取逆惡眾生的真實利益),並不是排斥聖道諸宗所說的真理。聖道門的真理,是從哲理上解釋宇宙人生不可或缺的貴重之寶。但吾人凡愚欲速離生死入涅槃常樂的世界時,暫且不行這些修道而已,又身為凡愚想行亦無法行。事實上,對自覺被如來本願力的皓皓明月照亮心天的我等來說,自然不會起心想行定散二善的難行道成佛。《歎異鈔》曰:「吾身無論什麼行也做不到,不論如何只有地獄是一定的去處。」又《御文章》說:「有何不足乎?留意於諸行諸善耶?」若徹此二聖句,就能吟味本願一乘的真面目。立腳於絕對的意義的本願一乘,奪而論之,則是彌陀大智海中的聖道門。
P72 淨土門的祖師們識見高邁,不據佛教各宗的教相,從一切經中自由地取出符合淨土法門的釋尊教說,以莊嚴淨土的法門。
元祖法然上人特依善導大師,宣揚「稱名本願」(救度稱者之本願)的宗義,建立「一行往生的法門」(示依念佛一行往生喔的法門),於我國開淨土之一宗。
《選擇集》曰:
「一心專念(稱念)彌陀名號,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業,順彼(阿彌陀如來)佛願故。」
此真文(真實的文句),顯「正雜二行的廢立」(捨雜行歸正行),開顯「最勝真妙之正業」(教最殊勝真實的業因是念佛之一行)。
P73 然元祖(法然上人)門下的許多學者們不知《觀無量壽經》是從「假」(方便)入達「真」(念佛一行)的經,經文的解釋裏有著「隱」義和「顯」義之旨,因此不徹「正行」(淨土門的五種正行—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嘆供養)和「雜行」(夾雜淨土三經以外的行之行)的區別。為此,雖入淨土門,尚迷於「定」(禪定)「散」(禪定以外的諸善)的自力心,昏他力金剛的真信,多失大慈大悲的恩德。這是因為沒有得「大經眼」看觀經的緣故。於是祖聖親鸞聖人作「五願開示」(開十八願為真實五願—十一、十二、十三、十七、十八,明唯信正因)。
行卷之初,總標行卷,有:
「諸佛稱名之願(淨土真實之行·選擇本願之行)」
此文是拜見行卷時,必須先領會才行的重要之文。不把握此意拜見,行卷的「行」的意思就會變得曖昧。
「選擇本願之行」是什麼樣的「行」呢,化卷(本)曰:
P74 「橫超(橫超生死的法門)者,憶念本願離自力之心,是名橫超他力也。斯即專中之專、頓中之頓、真(真實)中之真、乘(釋尊的教說)中之一乘(唯是誓願一佛乘),斯乃真宗也。已顯真實行(行卷)之中畢。」
這是行卷卷初舉「選擇本願之行」的意思。此非要門(十九願的諸行往生。念佛亦是諸行中的一行的念佛)之「行」,亦非真門(二十願,雖是念佛一行,亦是自力的念佛)之「行」。正是「弘願」(十八願)的念佛。
然有學者(石泉),以右之化卷文為依據,主張行卷在顯「稱名」,即就行卷,固執「能行說」(視行卷是明南無阿彌陀佛者之學說,云「所行說」,視之是明稱名念佛之卷的學說,云「能行說」),主張「行」(稱名)(表)和「信」(裏)是表裏的關係。同師就「信」和「行」立「稟受的前後」,說「信」是前,「行」較「信」現於後(參照柴門玄話)。立「能行說」的學者,拘泥於表面的字句,未徹祖師聖人的真意,不是嗎?「稱名」和「名號」的關係,行卷曰:
P75 「稱名則是最勝真妙正業,正業則是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
「大行」為「大行」之所以,在選擇本願的稱名(念佛),稱稱念念(稱者念也)全是「法體」(南無阿彌陀佛),雖終日「稱名」,「稱」不見「稱功」(不誇示自己的稱名以為功勞),其「稱名」悉由「名號海」出,而流入「名號海」。
「五願開示」是為顯「唯信正因」(唯有信心是往生的正因)之真宗的面目。說「行」和「信」是表裏,就會苦於判斷表的「行」是往生的「正因」,還是裏的「信心」是「正因」呢?又說兩者皆是「正因」是不被允許的。
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展開活動,印現於眾生的心中者是「信心」,「信心」展開顯現於眾生的口業者是「稱名」。「名號」、「信心」、「稱名」於本質上並非完全是別異的東西。
P76 行卷曰:
「大行者則稱無礙光如來名。」
看此文,不可速斷「大行」是稱名,云稱名是行卷的骨幹。此處應注意的是,「稱無礙光如來名」這句話,這是《往生論註》(曇鸞大師著,是天親菩薩淨土論的註釋)「五念門」(菩薩修五念之行往生,五念者指禮拜、讚嘆、作願、觀察、廻向)中的「讚嘆門」之文。論註曰:
「云何讚嘆,口業讚嘆,『讚』者『讚揚』也,『嘆』者『歌嘆』也。『讚嘆』非口不宣,故曰『口業』也。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光明,智慧之相),如彼名(南無阿彌陀佛)義(光明攝取),欲如實修行(如實修行,以信心為主體)相應(相應名義,相應本願)故(第二讚嘆門)。
『稱彼如來名』者,謂『稱無礙光如來名也』。『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者,佛的光明是智慧之相也,此光明(乃至)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非如日月珠光但破空穴中闇也。『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者,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
P77 高祖聖人在行卷解釋大行說「大行者則稱無礙光如來名」,以前述的論註的讚嘆門(讚嘆彌陀的言語)之文而釋,此有著很深的旨趣。
謹按,於淨土真宗稱名,特別是依第十七願即「諸佛稱名之願」而開的行卷的「大行釋」的稱名,可拜察是顯示與「諸佛的稱名」有著同樣價值的「稱名」之旨。於「諸佛稱名之願」的「稱名」,是諸佛讚嘆、讚揚、咨嗟阿彌陀如來的名號的「本願的稱名」。因此,高祖釋「大行」,原樣地引用論註的「讚嘆門」文說「大行者則稱無礙光如來名」。故稱名,不是單於口業有名無實地稱南無阿彌陀佛,這不是稱名的本義。若如此就不能說是「大行」。以凡夫自力的心而稱的是「小行」。茲云「大行」的稱名,與「諸佛讚嘆的稱名」相同意思,而且是同價值的「稱名」。
P78 原來十七願是諸佛無法不讚嘆名號的本願,讚嘆的人是諸佛,被讚嘆者是阿彌陀如來萬善圓備之嘉號「南無阿彌陀佛」。故可拜察「大行」之為「大行」處,乃指具諸善本、具諸德本的南無阿彌陀佛而說「大行」。
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的稱名,在五願開示上,亦是我等稱的「稱名」,與諸佛的稱名同價值、同位,這實在令人不勝感泣。
私按,光顯淨土真宗的大法門(如來悲智的大宗教)者,(在七祖中)無如曇鸞大師的論註。高祖聖人依論註,建立「往相」·「還相」的法門,就如來的「攝化」(救濟)和眾生的「趣入」(往生淨土)定真宗的綱格。如此,聖人於信卷說:
「爾者若行若信,無有一事非阿彌陀如來清淨願心之所廻向成就。」(行、信皆是如來廻向所賜)
P79 又證卷說:
「夫案真宗教·行·信·證者,如來大悲廻向(從如來的大悲心所廻向的)之利益。故若因(往生之因)若果(往生之果、涅槃的覺證),無有一事非阿彌陀如來清淨願心之所廻向成就。因淨(往生之因由如來廻向的願心發起故是清淨)故果(涅槃的證果,證悟的境界)亦淨(清淨)也。」
又證卷說:
「爾者,大聖(釋迦牟尼如來)真言,誠知,證大涅槃,籍願力廻向。還相利益,顯利他正意。是以論主(天親菩薩)宣布廣大無礙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的信心),普徧開化(教化)雜染堪忍(充滿虛假之行,雜毒之善的此世界)群萌(眾生),宗師(曇鸞大師)顯示大悲(如來大悲)往還廻向,慇懃弘宣他利利他深義。仰可奉持,特可頂戴矣。」
P80 是以能知高祖聖人如何地重視論註(往·還廻向記於論註)。
又教卷曰:
「謹按淨土真宗,有二種廻向。一者往相,二者還相。就往相廻向,有真實教·行·信·證。」
真宗「教義」的綱格(骨幹),如前述明確地知道是依據論註,「安心」(信心)的基準,亦是依據天親菩薩的《淨土論》(天親菩薩的真精神攝於淨土論)及曇鸞大師註釋《淨土論》的《往生論註》之處甚多。
P81 真宗安心的基準,是在《大無量壽經》的第十八願的「至心」、「信樂」、「欲生」的「三心」。天親菩薩在《淨土論》述此三心作「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此「一心歸命」即是安心的基準。《大無量壽經》(下卷)(本願成就文)說此道:「聞(聞信)其(十七願)名號,信心歡喜(歡喜是信心相續之相),乃至一念(信之一念,在信卷末),至心(如來以至心)廻向(如來廻向給眾生)。」即天親菩薩的「一心歸命」,從右之大經的本願成就文(真宗的根源)來。善導大師的六字釋,亦以本願成就文的精神詮釋觀經下品下生的念佛。故於六字釋,南無阿彌陀佛的「南無」,和天親菩薩的「一心歸命」並無不同,此義在教卷及信卷是明確的。
親鸞聖人求真宗的基準於天親菩薩的《淨土論》,原本是依元祖法然上人的指南者。即依據《選擇集》(法然上人的著作),上人定真宗的正依(主要依據處)經論(釋尊的經和菩薩的論),述:「三經(淨土三部經)一論(天親菩薩的淨土論)是也」之指南。此處是聖人說「仰師教恩厚」(恩德)(化卷末)之所以。「如來廻向的大法門」和「一心歸命」之安心的要諦,若不依據《淨土論》即無法明確地知之。
P82 高祖於行卷釋「大行」,引用《淨土論》讚嘆阿彌陀如來(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的言詞,說「大行者則稱無礙光如來名」。因是讚嘆的稱名,所以稱名的當下是「南無阿彌陀佛」。如斯之「稱名」故,善導大師方說「稱名正定業」。法然上人說「往生之業念佛為本」原樣即是「南無阿彌陀佛」之旨,明示於《選擇集》的卷頭。這是標舉之文「南無阿彌陀佛」的意思。
讚嘆的稱名(淨土論的讚嘆門),即如《淨土論》所示,是「如實修行相應」(如實修行相應本願)。如實修行相應(信心)的人沒有道理不能往生。然如實修行相應的人是什麼樣的人呢?從本願力原樣的信心(一心歸命)讚嘆「南無阿彌陀佛」的人,即是作「讚嘆的稱名」的人(行大行的人)。是故「如實修行相應」者,也就是相應本願的真實信心。《和讚》(No.170 ·五二)曰:
「如實修行相應者 信心唯一成決定」
這是高祖聖人光顯(顯明)的深義。又《和讚》的卷頭曰:
P83 「彌陀之名號常稱 信心真實獲得者
憶念之心恆不斷 佛恩報謝長在心」
是顯「如實修行相應」的人之相。又行卷(稱名破滿文)曰:
「爾者,稱名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稱名則是最勝真妙正業,正業則是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也,可知。」
這是於真宗知「稱名」「念佛」的深意最重要的文。右文中,就「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也」,「正念」一詞是指「信心」,還是指「稱名」呢?此詞不論「信」或「行」,兩者皆通之詞,今此行卷之文,「正念」是「信心」的意思。若不如此解釋,怎麼樣都行不通。
P84 行卷中置有「正信念佛偈」的用意,亦為令知真宗的「正信」是「本願力原樣的信心」,即是「願力的信心」,「念佛」(稱名)是「信心(佛智)原樣的念佛」,即「佛智即行」的念佛之旨,誠「正信偈」可說是堂堂正正地顯真宗的面目者。
「稱名」即是「名號」,稱的當下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用,此云「稱即名」。「稱即名」故是「名即信」。云「名即信」者,「稱名」是「名號」的獨運,同樣「信心」亦是「南無阿彌陀佛」的獨運,又「信」的當下是「南無阿彌陀佛」。顯此意思,云「名即信」、「信即名」。「本願力的獨用」或「名號的獨用」,亦云「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立」。此「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立」、「佛智即行」、「信心是正覺的功德力也」、「本願一乘之教(行)原樣是金剛的信心」等,其意實是甚深微妙。此處亦顯法雷轍的特徵。於此,真宗之教方能說是「頓中之頓」、「乘(一乘)中之乘(一乘)」,以知真宗是一切宗教的最高峰之旨。
故「大行」為「大行」之所以,是指「稱即名」、「名即信」的「名」即指「南無阿彌陀佛」,謂之「大行」。又大行為大行處,於《淨土論》的「不虛作住持功德」之文,愈發明確。文曰:
P85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於一念歸命處)滿足(令身心滿足),功德大寶海(名號、大行)。」可吟味之。
論註就《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的往生作有問答。其問的意思如下:「此處有一人,其人生涯犯五逆罪,造十惡,做了許多諸不善事。故從普通的因果道理說,必墮惡道,得永受無量苦。然其人於命終時,善知識指導使『南無阿彌陀佛』地稱名念佛。其臨終的病人至心念佛十遍,因此是人能往生安樂淨土,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聚是不退轉位也),以後無退轉,免三塗之苦。《觀無量壽經》如是說,為何如此呢?世人被惡業牽引沈入三塗不是理所當然的嗎?為何是人能往生呢?」
看論註的原文:
P86「有人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惡道(三惡道。地獄、惡鬼、畜生等之世界),經歷多劫,受無量苦。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稱南無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樂淨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畢竟不退(不退轉)與三塗諸苦永隔。先牽之義,於理如何。又曠劫已來,備造諸行有漏之法,繫屬三界,但以十念念阿彌陀佛,便出三界。繫業之義,復欲云何?
答曰:汝謂五逆十惡繫業等為重,以下下品人十念為輕,應為罪所牽,先墮地獄,繫在三界者,今當以義(道理)較量(比較檢討)輕重之義,在心(依信心的有無定罪之輕重)在緣(依信仰的對象定輕重)在決定(依思念之深淺定輕重),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也(不是依造罪時間的長短、多少而定罪之輕重的)。(一)云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虛妄顛倒見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是以實相(理)為體的現象(事))生,一(南無阿彌陀佛)實(真實)一(罪業)虛(不真實),豈得相比?譬如千歲闇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闇豈得言,在室千歲而不去耶,是名在心。
(二)云何在緣,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煩惱虛妄果報眾生(罪人)生。此十念(十稱的念佛)者,依止無上信心(稱名由信心海流出,信心是往生的正因),依阿彌陀如來方便(無上方便,即真實)莊嚴(從為令往生的第一義諦顯現的佛事)真實(如來至心的顯現)清淨(無我的大智大悲清淨心的結晶)無量功德(二利圓滿的正覺功德含藏著)名號(南無阿彌陀佛)生(念佛是信心,信心是南無阿彌陀佛。本願名號原樣的念佛,故為往生的大行)。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聞滅除藥(消毒之藥)鼓,即箭出毒除(首楞嚴經言:譬如有藥,名曰滅除,若鬥戰時用以塗鼓,聞鼓聲者,箭出毒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首楞嚴三昧,聞其名者,三毒之箭,自然拔出。)豈可得言,彼箭深毒厲,聞鼓音聲,不能拔箭去毒耶?是名在緣。
(三)云何在決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後心(平常生活的心)、有間心(以散亂的心)生(以這樣的心造罪)。此十念(十遍的念佛)者,依止無後心(臨終的心)、無間心(精神統一,注意集中著的心)生,是名決定(一心不亂)。較量三義(之云「三在釋」),十念者重,重者(業報較重者)先牽(十念的果報顯現),能出三有(迷界),兩經(大經之說和觀經之說)一義耳。」(結論是一)
P89 能瞭解此論註之意者,可知於行卷,大行之為大行處,並非單指口稱的稱名行是「大行」的意思,大行之為大行處,於論註「讚嘆門」的稱名,知稱名即是讚嘆的稱名。讚嘆什麼呢?是讚嘆威神功德的名號「南無阿彌陀佛」,此讚嘆的稱名(即名號)始能講是大行。若知大行為大行的意思者,自然就能瞭解「稱即名」(稱名即是南無阿彌陀佛)、「名即信」(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末燈鈔曰:「此信心之人謂真佛弟子,是人乃住正念之人。」)的意思。名號是大行,愈發明確。在阿彌陀如來的跟前言「名號」者,名號即是三法(教·行·證)圓具的妙行(大行)。之(名號)於機受說者,是「唯信正因」的「信心」,即「名號」徹到、印現機中(眾生的心中)就是「信心」。雖說信心,不是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南無阿彌陀佛的光明、大悲的運作以外的任何東西。名號為大悲的佛智故,必徹入眾生的心。我等聞如來此「直接的聲音」,無法不感泣,無法不信心歡喜。可知「名即信」之旨。七高祖相承此「大行」、此「大信」。立腳於「名即信」的「信」看「教·行·信·證」時,教·行·信·證為「機受趣入的法門」(依信心而往生的法門,「往生門」)(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的法門叫「攝化門」)。教·行·信·證的四法,是在「信」圈內的教·行·信·證。實可說「信」之一字振一宗。
P90 《教行信證》是以唯信獨脫(信心正因)之旨貫穿的寶典。之不可與善導大師及法然上人的「信行通攝的法門」(行中攝信,教稱名就能獲救的法門)混為一談。
教行信證大系教卷序:
教行信證大系·要論:
教行信證大系·本文解釋(總序及教卷部分):
(一)序說:
(二)本典撰號、總序:
(三)真實教——本典教卷:
教行信證大系行卷·要論:
大行是佛智的靈波(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