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默老師法語
終於得度式
野瀬瑞默
此度完成淨土真宗本願寺派僧侶的習禮(10天),得以於十一月十二日忝為同派僧侶之一員,是我最慶喜的事。
原本是在家,且是作為他派*末寺的門徒長大的我,「得度」是意料之外的事。過去二十多年來蒙受御育的恩師瑞劒老師勉勵過年的「得度」,又因身受老師的薫陶,作為真宗末徒想得更高自覺的想法逐漸高昂,雖然有覓時機得度的想法,徒經日時耳。自今年初夏頃,見老師的御體聊有未安,倉促地下了決心。
*(注:老師家世是眞宗佛光寺派信徒,得度則爲本願寺派僧侶。)
於本願寺派第二十四代即如上人的傳燈報告法要業已終了,如御滿座的御消息中可見,門主對僧侶嚴肅地下了強烈懇願的指令,因此是帶著更強的決意和覺悟來參加此度的得度習禮。
得度式是在接近夕闇之刻(午後五點半),於本山御影堂宗祖親鸞聖人御影前,在暗淡的燈明下,極盡莊嚴地舉行。修禮生已一同剃除頭髪,著染衣就座,仰前門主的出席,唱三歸依之文,出言領解,由前門主頂戴剃刀,更改法衣,拜受袈裟、度牒、法名,蒙賜御言語,領受此爲莊重氣氛包圍的神聖儀式時,感激完全無法用言語形容。
感動在家之身能為祖師聖人的遺弟,愈發覺得污染僧侶的末席,同時馳思於「慕佛祖之御跡,養奉仕教法之精神,專念於自行化他,努力於宗門之護持發展」之僧侶重責時,雖然匪才,願賭生涯應全本分誓精進之念油然湧起。
此時想起瑞劒老師的得度。老師的得度是太平洋戰爭的終戰日,即昭和二十(1945)年八月十五日,老師披瀝當時心境的明信片,今亦留著,曰:
「前略 小生八月十五日完成決死的得度,改名法劒*。可仕邁進自信教人信之業。
八月二十日 敬具」
*(注:當時「瑞」字不允許用於法名,故改為「法劒」。)
茲老師躍如的真面目得能拜見。
「眼中唯二尊·親鸞聖人和死」*,常念祖師聖人,閲祖典,於其聖語中解決自己的所有問題,隨著佛願力,受先師的御意,捧生涯於正法的研鑽與弘宣,老師至今日為止九十六年的足跡,如文字是「佛法的腳步」,是與如來·聖人共同的「活生生的真宗腳步」,同時也是我們應學習的事情。
*(注:眼中唯釋迦、彌陀二尊,與親鸞聖人之教法、悲心與大人格,以念死之心,於世間惜寸陰地懺謝精進於報恩行。)
得度式之後,一同被授與御本典(教行信證),此事意味著名實共為聖人的遺弟。本典實正是照於沈業海之波·彷徨於重昏永夜之我等之如來悲智的光明,是聖人的法身。正是身為真宗的末弟片刻也不能疏忽的生命之書,是無上甚深的大寶典。拜受此的恩德,是任何東西也無法取代的人生最高的嘉譽、歡喜。
瑞劒老師常御言:
「《教行信證》是淨土真宗,淨土真宗是《教行信證》。《教行信證》是親鸞聖人的法身,字字悉是法身·般若·解脫的光輪。欲見聖人的法身者,須拜閲《教行信證》。」
而且對年輕一輩的我們,老師親切地說:
「無法懂喲,無法懂喲,怎能懂呢,不捨命讀者。」*
*(注:抱怨著“聖典好難,無法懂喲”,而不捨命於鑽研聖教者,如此怎能懂呢?)
又自亦流露出安住於見聖人法身的大願海中的實感,曰:
「非讀 唯被大悲的御親抱著去」*
*(注:拜讀佛典的正確態度,不是自己能讀、在讀,而是為如來的功德攝受吸引而不得不讀,欲罷不能,身心染於教法,浸潤其中。)
又感戴聖人的御恩德曰:
「愧不敢當 御祖師雄渾自然的大法門
無礙光明 難思弘誓
憶念紙衣 九十年」
二十餘年如一日地詳細地教給了我此至淳的態度正是身為真宗末徒應當堅持者。今日於宗門活動喊著「學祖師聖人的精神」,這些亦於老師「一二皆祖師聖人·眼中唯有御祖師」*之徹底仰大心海化現的聖人大人格的態度,始可說能「學」得吧。
*(注:一二皆祖師聖人,一二,即一一,言事事皆以祖師聖人之心爲心,唯以祖師聖人爲指南針。)
得度式隔天早上,先是本山的晨朝參拜,接著到大谷本廟參詣,回到道場(西山別院),參加閉所式,解散後直接到神戶拜見在靜養中的瑞劒老師,作得度御報告的同時,亦立誓感恩老師平時懇切地御教化,作為聖人的末弟,雖然匪才,願盡力盡本分地精進。
(原刊 一九八〇年 《法雷》月刊第四十八號)
光按:時瑞劔老師九十六歲,翌年往生;瑞默恩師五十七歲。瑞劔老師得度時是六十一歲。得度即意味正式領受宗門的僧侶身份,爲教俗二界共同認可,以自信教人信爲職志。從二祖得度之時機可見,祖師言動,皆非爲自身利益攷量,唯以存亡續絕之報恩聖業爲志耳。)
光重校又志:瑞劔老師六十一歲得度,時在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日。面臨國破家亡,前途遍布不可知危機時,老師以決死的意志挺身而出,爲荷擔如來家業,正式得度爲僧。
恩師出生於真宗家庭,三十二歲時於瑞劔老師座下安心,五十七歲爲繼恩師弘法事業,承師命得度爲僧,翌年瑞劔老師往生。
祖師爲法獻生命,全然無我地爲佛法而活的人格,千古不磨,常憶常新,唯有感激頂戴!
愚小子於三十九年後,四十七歲時得度。時恩師往生已八年。計此時日,非敢上比二祖,唯記此時節因緣,以自督也! 2023-02-04
留言列表(1条)
[…] 所以,兩張照片,每一代祖師,都是在自己恩師的名號和手迹前留影,向我們示現著尊師重道,爲佛法獻身命、相承不絕的遺弟念力。亦即祖師善知識的“無我”之德分,和“眼中唯有佛陀、聖人和善知識”的自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