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4-05-27
佛教是什麼
和其他宗教比較一看,很不相襯。此故也有人說「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佛教」。也有人說「佛教是哲學」。因為有禪宗這樣的教法,所以那樣說也無可厚非,只是說佛教也是宗教是妥當吧。佛教的目的,是人格究極的完成,即以解脫為目標。換言之,各自成佛,普度一切眾生是目的。
但是,哪裏像宗教,哪裏又不同於其他宗教呢?佛教也和其他的宗教一樣,有信仰的對象。對其對象,人或依憑、或歸命、或信賴、或信順、或依靠,又或與其對象合一,或冥合、或歸一,種種宗教的感情;又依實踐,和對象的佛菩薩、名號、或實相,作交通、靈通、感應道交。要如此,得以「信」,或以「行」,或以「信、行」方可。
又人的宗教感情或實踐,顯現於什麼樣的形式呢?即顯現於「身、口、意」三業:
(一)於「身」,如合掌、禮拜、修練、修行、坐禪、舞樂、跳舞、袪除、事相、印契、三十棒、眉目的動作、默然、及作其他種種身體的動作表示。
(二)透過「口」,如作祈禱、讚美、讚嘆、誦經、祝詞、御詠歌、和讚、唱題目、念佛、神樂歌、又或講演、講話、說教、座談、問答、棒喝、呼吸,其他念咒語、預言、神託(神的啟示)、夢告等表示。
(三)於「意」,即如心是悟、信心、歸命、依憑、信賴、安心、歡喜、法悅、開朗等感情,或呈心的狀態表示。
於宗教,這三者是一體不離的關係。佛教亦同,其宗教的感情,不出右述一般的原則,必表現於「身、口、意」的三業。於此意思上,佛教亦可說是宗教。
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之點是,從哲學方面考察佛教的話,佛教是(一)佛陀(覺者)的教說、(二)成佛的教法、(三)佛所悟的「道」、「真理」、「法」、「般若」(智)、「涅槃」、「實相」、「真如」、「佛性」、「心性」、「法界」(大宇宙)。佛教哲學常與實踐合一。「花以花自身,令語花自身」「自然以自然自身,令語自然自身」是格言。因此,不立創造天地的神。又其他宗教只是感情的滿足,而佛教是同時給與感情與理智的滿足。又佛教依禪定及其他的修行,能實驗、實證教說的真理,這是佛教的勝點,且是佛教的優點。
此故,立於(三)說時,佛教是「絕對」之學,是與「絕對」歸一之道,是「真如」的體驗(坐禪的究極點),以「真如」、「法」、「般若」、「佛」、「心性」(此等不二一體),統一大宇宙,又可看是「宇宙統一論」,是最高的「道」,是最高的「教」。又是究竟哲學、倫理、科學研究的最高真理之「學」(廣義的)、實踐。究竟此的人叫做「佛」,釋迦如來就是此人。欲成此「佛」的是佛教,即要到「真解脫」的是佛教。其他宗教雖然講「神」,但既沒有成「神」的教法,「道」也沒有。其他宗教講神、人、心性和萬物的本來價值就不一樣。於佛教,則論有限即無限、相對即絕對、事理無礙、事事無礙。於其他宗教,身行祈禱生病速癒、生意興隆、家庭平安的祈願,這和佛教向著崇高、神聖的目的前進,是迥然不同的。
淨土教是什麼
佛教大致地分,可分為「自力教」和「他力教」。「自力教」,叫做「難行道」,又叫做「聖道門」。「他力教」,叫做「易行道」,又叫做「淨土門」。其他的一切宗教,大都是他力的救濟教,佛教則是持有他力教和自力教、救濟教和自證教雙面的完全的宗教。
「難行道」、「聖道門」,是凡夫用自己的力量,覺悟真如法性的絕對真理,用自己的力量斷滅一切罪惡而成佛的教法、道法。成佛,是為了救濟一切眾生。於此意,佛教是慈悲的教法。
「易行道」、「淨土門」,是依已成佛之人的覺悟(大智、大悲的正覺)的功德力,這是凡夫的成佛之道。佛正覺的功德力,即是真如法性的功德力,又是我們的大信心的本質。
如來的正覺和真如的德用,甚深微妙不可思議,不是凡夫所能測知的。其德用為我們的大信、大行。阿彌陀如來由真如生出,體驗真如,是以正覺的功德力,救濟一切眾生的本師本佛。我們乘本願力往生淨土,成佛之曉,立刻現身於十方世界,參入救度一切眾生的永遠的活動。
信仰的對象
在真宗,信仰的對象是(一)阿彌陀如來、(二)名號(南無阿彌陀佛)、(三)本願力、(四)大悲的佛智(光明)、(五)本願招喚的勅命等。以宗學的說法,教、行、信、證、真佛、真土,皆是信仰的對象。佛教,或以「法」統一一切,或以「人」(佛)統一一切。「法」,廣義地說,是一貫大宇宙絕對唯一的「法」,即「法則」。佛和凡夫、一切眾生、地獄和極樂、山河大地、牆壁瓦礫、乃至肉體和意識、心性,亦依此絕對唯一的大法(實相,即十如是)一貫著。非「法」的「物」無,非「物」的「法」無。
狹義的說,右舉的五種信仰對象中,阿彌陀如來是「人」(人格),其他四項皆是「法」,且是「人·法」不二。「人法不二」的大真理,幾乎是其他宗教所不知道的。信仰的對象,若列很多的話,信仰的人會感到很迷惑,所以大概地列舉了五項,實際上此五項不是分離的,而是同一物的五種顯現,也是一物的五方面。其中的一項統一其他四項。最簡單地說,信仰的對象是本願名號,又是本願名號的招喚的勅命。此事於讀本書(教行信證大系)時,自然能明白過來。
阿彌陀如來
阿彌陀如來悟絕對的真理(法性、真如),是與真理合一的佛,是以光明(智慧)、壽命(慈悲)、本願、名號、勅命作自己生命的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是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的覺體阿彌陀如來的名號,同時是人法不二故,也是阿彌陀如來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力,是阿彌陀如來自身,又是阿彌陀如來的本願、招喚的「呼喚聲」。「南無」,是「歸命」之意,是本願招喚的勅命。又勅命是徹底我等的純粹信心。「信心」是對勅命的「信順」。「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之意,是依如來光壽的功德力,跟我們說「必定救度喔」的本願力。即「南無阿彌陀佛」是呼喚我們、攝取我們,為我們而立的相,又是往生的證據,我們的信心在此中。是這個「呼喚聲」(大智、大悲)的力量。
本願力
阿彌陀如來的本願,是立誓(因)「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大悲心,內藏名號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力(果),是決無錯救的佛力、大智慧力、大誓願力、攝取眾生力。
大悲的佛智
如來,以真智(絕對智)慈視一切眾生,發此大慈悲心。故「智慧」即「大悲」,「大悲」即「智慧」。從大悲的佛智發不可思議的本願。
招喚的勅命
如來的「本願」,是如來的勅命。喚著:「汝,一心正念直來」。又如來的名號,是如來的勅命。是「本願」即「名號」,「名號」即「本願」。本願、名號,為大悲的勅命呼喚我們,故我們方能被其本願的「呼喚聲」吸引住而往生淨土。
佛教很難
因為人類住於相對的世界,所以言詞、思想、行為,皆無法從相對的圈內走出一步。其認識也全都是相對的認識。其實,人們以此相對的認識和思惟,想世界萬物是真的「存在」,又認為所知道的自己(我)也是「存在」。「物」的存在觀念,和「我」的存在觀念,成為「愛」和「憎」的煩惱根源,而生出無數的惡業煩惱。
如來,超越相對的世界,常住於絕對界的涅槃。故如來,不像凡夫一樣,有「物」的存在觀念,有「我」的存在觀念。即從「我愛」、「我執」「我慢」完全地解放,遊於「空」、「無我」的大自由境。從此境地看到的世界,是真的世界,即「實相」。又唯有從此境地所講的法方是真理。故佛語無虛妄,我們唯可仰信佛語、佛教、和佛願。
住於相對認識世界的凡夫的悲哀是,很不容易相信絕對者的佛、佛語、和佛所見到的真理。靠自力悟入絕對界也是難事,但是信受從佛智不思議說出的不可思議功德的本願名號,實是難中之難,無過斯難。
教行信證的宗教
在自力的聖道門,講「教、理、行、果」(《心地觀經》)。於佛教說著佛見到的絕對的真理,此教語叫做「教」。「教」中含著絕對的真理,此叫做「理」。人必須悟此「理」才行。為了悟,得實踐、修行所謂的「戒定慧」、「八正道」、「六波羅蜜」等教法,修此的行,或者修道,就叫做「行」。「行」一完成,就能到達覺悟的境地。此悟的境地就做叫「果」。即「果」是「證果」、「佛果」、「證悟」、「菩提」、「覺」(證),又是「涅槃」。
想要漸進教、理、行、果的道程者,得發大勇猛心,發大菩提心,以金剛堅固的志願向佛道出發才行。第一步就叫做「發心」。發心以「四弘誓願」的形式為代表。四弘誓願是:
一、眾生無邊誓願度。
二、煩惱無數誓願斷。
三、法門無量誓願學。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
有此「發心」,進行「修行」,依著修行,發心得以實現,修行完成,到「菩提」(覺、道),到「涅槃」。這是聖道門、自力佛教一般的原則。基督教的學者不知道涅槃即是佛如來。
「教、行、信、證」是真宗教義的根本,是為不堪自力修行聖道門的我們愚縛凡夫而開的法門。
親鸞聖人廣博地涉獵大藏經,通覽三國七祖的註疏,特別是依止恩師法然上人,稟承念佛的奧義,住於與天親菩薩的信心同一味的安心,為記真宗的肝要,為報佛恩,製作了《教行信證》一部六卷的聖教。
「教」者,指《大無量壽經》,此經的宗致(眼目)是本願,南無阿彌陀佛是經的體(本質)。
「行」者,是《大無量壽經》說的「南無阿彌陀佛」。而名號即是本願,本願即是名號。
「信」者,是「南無阿彌陀佛」的信心。說依一大信心至大涅槃之旨,顯揚釋尊一代教的真意者是《教行信證》。
「證」者,是由聞信名號的大信心所得到的無上涅槃的證果。與前面的「教、理、行、果」的「果」同一。到「果」的話,聖道門、淨土門皆是同一的證果。阿彌陀如來的真證也好,釋迦如來的真證也好,亦是同一的證果。佛果的世界或淨土沒有聖、淨二門的區別。聖、淨二門的區別,是在到其處之道、法的區別。
「真佛土」意味「真佛」、「真土」,這個世界是與「證」一體不二的關係的「安養淨土」,此叫做「無量光明土」。這個世界從真實的「證」展開而來。若「淨土」是「色」(現象),「證」就是「空」(真智),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大乘的真理。
最後的「化身土」,是阿彌陀如來正覺的化用,是「化身」「化土」的意思。這個世界從「真佛土」展開而來。聖人置「化身土卷」的原因在反顯真實的信心,以去方便的行信,為令入真實信心而說之。即為令真佛弟子的態度更加鮮明。
「化身土卷」教誡要拂除如在今日也能多見的邪見、邪執,及一切的迷信,說不可隨逐彼等。
《教行信證》的宗教,是冠絕古今東西一切宗教及哲學的最高最深的宗教。此事實,從研究、熟讀本書裏,自會同意、頷首「原來如此」吧。
《教行信證》是世界第一的寶典,同時是世界第一難解的書。御本典是真宗教義的奧義,亦是真宗安心的龜鑑。在聖人來說,是教相即安心、安心即教相。志求解決自己生死的大問題,奮起大勇猛心地拜讀幾十年,就可發現如此稀有難得,且如此有趣的書,別處沒有。切盼能與聖人的《和讚》、《略文類》,及其他的和文聖教並行熟讀之。
只簡單地拜讀一遍或二遍是無法懂得的。以「書讀百遍意自通」的格言為座右銘,常參照《和讚》、《略文類》等,復歸「總序」之文,應與前後之文對照地拜見之。
人不論是誰,都能直參如來的光明,看見聖人的法身。即使於充滿苦惱的此人生,即使在繁忙的世務中,拜讀聖教的餘暇是什麼人也都能充分地找出來的。和生死的苦輪比起來,說「好難」!「沒有時間」!是不應該的、是很可惜的。
信仰的純粹性
比較「教理行果」的自力教,和「教行信證」的純粹他力教的話,在自力聖道門,得涅槃的證果直接的因行是「行」,「行」之中,主要的行是坐禪(禪定、三昧)。調散亂放逸的心,拂除意識的波浪即一切的妄念妄想,而住於無念的心境。無念的心境是「心性」的面目,一體達這個「心性」的真面目,就能發揮「心性」的力量和「心性」的光明。體解「心性」自身無念的人,是已證悟的人,是真覺醒了的人,這即是「佛」、「佛陀」、「覺者」、「一切智者」、「大慈悲者」。
佛陀的無念境,是與「絕對」歸一的主客未分之境,即是「法」、「理」、「物」、「法界」的世界。
由無念的心境(三昧),智慧的光明、大悲的光明、一切的教法、神通、名號皆會顯現。無念的境是真如的體驗、是真如實相。今日世界的宗教雖然很多,但是沒有體驗絕對真理的修道。詳細地教示、解說此修道的經典,只有佛教而已。
無念的心境,是「寂靜」、是「心的澄淨」。於某種意思上,這即可說是「信」。這種「信」,才可以一超速得到如來地。又「信」實是如來地。
《教行信證》的宗教,依如來的本願力廻向,而頂戴一念的「淨信」。「淨信」是佛心、佛智、大慈悲心。此「淨信」是超越一切凡夫的妄念妄想的「純粹的信」。此「信」實是難得的,實是尊貴的「大信心」。《教行信證》正是為把這個「大信心」迅速圓滿,且完全地施與一切凡夫而生的無上甚深的寶典。
於聖道門,「心的澄淨」是覺,如佛。於淨土門的「淨信」,是如來性,是涅槃性,又是佛性。佛性是如來、涅槃、佛的正覺。得到大信心的人是等同如來的人。這個人叫做「真佛弟子」,又叫做「上上人」、「妙好人」、「希有最勝人」、「廣大勝解者」,又叫做「芬陀利華」(白蓮華)。《教行信證》實是教給我們大信心為何,如何地獲得之的宗門第一書,是從如來生命出來的書,是一切眾生的生命之書。謙虛地接觸御本典時,不得不感得如來的「法身」、「般若」、「解脫」的光輪。單作文字和教理上的理解,是無法得到滿足的。
但是「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只有好好地拜讀,方能得到如來的真生命。
《教行信證》的製作
《教行信證》是一部六卷的寶典。其中,「信卷」和「化身土卷」各分有本•末二卷。
御本典,詳細地說叫做《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文類」意味文的類集,即匯集很多「經」、「論」、「釋」(註釋),和從佛教以外的書籍拔粹的類文,並於各處放入聖人自己的意見。類文叫做「引文」,聖人的意見叫做「御自釋」。御本典中引用的書,有「經」二十一部、「論」四部(龍樹的《十住毘婆沙論》、《智度論》、天親的《淨土論》、馬鳴的《起信論》)、人師的「釋」三十六部,在外典則引用《論語》。是合計引文共及六十二部的廣博書籍。
御本典之外,聖人的著作,有《淨土文類聚鈔》一卷,古來呼之為《略文類》。對《略文類》,御本典叫做「廣文類」。最好能兩本合起來拜讀之。
御本典,從「化身土卷」的文考察之,其製作的年代是天仁元年後堀川院即位三年,聖人五十二歲時,在常州稻田著作的。其後因作了幾次的增筆,最後完成的年月難以確定。某位歷史家說,聖人在七十五歲時,始令弟子淨蓮書寫之,所以完成是在那個時候吧。完整的御真筆本典,叫做「坂東本」,現存於東本願寺。
釋尊和彌陀
釋尊在世當時,弟子們拜釋尊,信釋尊是久遠的佛而師事釋尊。釋尊從何處來,往何處去呢?釋尊的本地正是阿彌陀如來。釋尊隱於涅槃之雲,歸去之處是彌陀的佛國。斯「應身佛」(現身佛)的釋尊,同時是「報身佛」(本願酬報的佛身)的阿彌陀如來。又釋尊與「法」即真如合一,此故釋尊是人類釋迦的同時,亦是「法」的佛,即是「法身佛」。而佛佛平等,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是同一,所以阿彌陀如來是「三身(法、報、應)即一」(《往生要集》中卷)的佛。統一諸佛,亙三世,於大悲翼懷抱一切眾生的一法身之古佛,正是我們歸依的久遠實成的阿彌陀佛。親鸞聖人在「自然法爾章」說:「言無上佛者,相亦無(乃至)為令知是無相,始稱作彌陀佛」。(今譯:言「無上佛」者,謂無有形相,無形相故謂之「自然」,若有形相即不言「無上涅槃」。聞曰:為令知無有形相,故名「彌陀佛」,彌陀佛乃為令我等知「自然」也。)又《文類》「正信偈」說:「必至無上淨信曉,三有生死之雲晴,清淨無礙光耀朗,一如法界真身顯」。
阿彌陀佛的實在
如於印度的龍樹菩薩、天親菩薩、中國的善導大師、日本的源信和尚、法然上人,不論是哪一位,皆是得「神通力」的大德,入「念佛三昧」,或「觀佛三昧」,自此世以心眼清楚分明地觀淨土的莊嚴,拜見阿彌陀如來的佛身。如法然上人,時常從身上放出光明,這是歷史的相傳。聖者的世界,是超越凡夫認識的世界。佛教者,由研究「三昧的世界」和「神通的世界」,仰信阿彌陀佛的實在,不懷絲毫的疑惑。「大乘佛教是佛說」這樣的信念,從阿彌陀佛的佛身論也好,從聖者的實證也好,可以信之。
法藏菩薩和淨土教
時間無限,空間無限。阿彌陀佛神通自在。阿彌陀佛為了濟度眾生,「從果向因」,作為法藏菩薩示現,發四十八願,此透過《大無量壽經》,透過高僧們的言語,也透過釋尊的彌陀三昧,我們不懷疑其存在。不動明王的實在也是如此,在今日的比叡山,廻峰行者也一樣能體驗、證明之。觀自在菩薩的實在,古來也依許多靈驗記而無懷疑的餘地。
同理,我們相信法藏菩薩的發願修行,即使發願修行是菩薩三昧海中的事,菩薩的實在和其願行,不能懷疑。諸佛菩薩皆是阿彌陀如來的示現、分身。若從現代人的觀念來說,因為是超經驗、超歷史的,即使如佛菩薩的六神通一樣,是能實驗、實證的事,但是以今日的科學亦無法實證的,即有所謂不可思議的事實,吾人是於靈性的世界,即於高次元的世界信阿彌陀佛和法藏菩薩的實在。但是從法身佛說,諸佛菩薩的「實在」,全部都是「示現」。淨土三部經之一的《觀無量壽經》,是說觀見阿彌陀佛、淨土和觀音、勢至二菩薩的實驗方法的經。這些事,雖不是最近五千年的世界歷史上的記載,卻是聖者得實證的「三昧相傳的歷史」上的事實。寄思於此「三昧海」的不可思議,可仰信諸佛如來的妙境和其威神功德力,而拜閱《教行信證》。
主要的本願
於拜讀御本典上,四十八願中,特別重要的本願是,真實五願、還相廻向願、十九願和二十願。
◎第十一願(必至滅度願) 證卷
「設我得佛,國(淨土)中人天,不住定聚(正定聚),必至滅度(涅槃)者,不取正覺」。
獲大信心者,從此世即能住正定聚不退轉之位,命終則必至大涅槃的是,因為第十一願「必至滅度願」成就的緣故。
◎第十二願(光明無量願) 真佛土卷
「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意喻非常多)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的光明,是不可思議的佛智。如來以觀照般若的智慧,悟實相般若(宇宙的大真理),又以其智慧的光明,救一切眾生。如來以無礙的佛智(含壽命)為自己的生命,此同時為救濟眾生的原理。佛智的光明即是如來的活動自體,亦是淨土的本質。光明和壽命共是如來的第一次顯現。
◎第十三願(壽命無量願) 真佛土卷
「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如來的壽命,等同法界的壽命,又是法身常住的理,此故叫做壽命無量。又壽命表示大慈悲。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的本願,共是救濟眾生的根本。如來自身亦是光壽的覺體,同時往生了的眾生亦成光壽的覺體,所以如來的正覺叫做二利圓滿的大正覺。彼光壽無量的本願若不成就,即不成佛。立這樣的誓願的是第十二願、第十三願。又如來的壽命和光明,共是淨土的本質,此故淨土叫做「光壽海」。如來光壽的世界,於現土開展的是「教、行、信、證」(淨土真宗)。
◎第十七願(諸佛稱名願、諸佛稱揚願、諸佛咨嗟願、往相廻向願、選擇稱名願) 真實行之願 行卷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若諸佛不稱讚、不稱揚、不讚嘆「南無阿彌陀佛」的話,就不取正覺,發這樣願的是「第十七願」。眾生因諸佛讚嘆而聞信如來大悲念力結晶的名號,感應道交,往生報土。說此本願名號由來的是「行卷」。
◎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選擇本願、至心信樂願、本願三心願、往相信心願)真實信之願 信卷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八願是《大無量壽經》的宗教,是讓眾生聞信「南無阿彌陀佛」而往生的本願。四十八願攝於第十八願,此願的內容由「至心、信樂、欲生」的三心、「乃至十念」的稱名、「若不生者」的誓願和「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的抑止所構成。三心,攝於一信樂,這即是行者歸命的一心。教示我們涅槃之因唯是一信心的是第十八願。「信卷」從此願而生。
「乃至十念」的稱名,浮於信樂的真實信心之流,而為報謝的念佛。
「若不生者」的誓願,彰顯自利利他圓滿的大正覺,令知大悲的佛智。於大藏經中,於一切宗教裡,如此不可思議的本願,他處無法看到,這是真宗獨特的誓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念於口,想於心者,大悲的慈親心深深地滲透身心。
「唯除」,是為了未造五逆罪和誹謗正法大罪的人,令知道罪有多重,告誡「莫造喔」的「抑止」之語。
聽聞「唯除」一語,愈覺呼喚著我的大慈悲心(三心)尊貴難值。「唯除」雖有,一照因果的鏡子,即知叮嚀被除的人就是我。也因為被除,大悲招喚的勅命愈發難能可貴。上之三心,為絕對的救濟,是「不落因果」;下之「唯除」,是「因果應報的理可怕哦」,故是「不昧因果」。此二種被統一於一信心之中,這亦是不可思議的佛智使然。
第十八願真實信心的人叫做「正定聚之機」,這樣的人往生叫做「難思議往生」。我們是依真實信心而往生「真實報土」即「無量光明土」的。
◎第二十二願(還相廻向願) 證卷(後半)
是利他教化地之益。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其菩薩獨自的)本願自在所化(思自在地濟度眾生),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功德善根),度脫(救濟)一切(一切眾生),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砂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其菩薩較尋常者殊勝),諸地之行(菩薩的十地之行)現前(完成),修習普賢之德(大悲之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是亙三世常住不變的佛。其久遠的真證,盡法性的源底;其法身無形示形,無色像示色像,無聲而垂佛語於無量的世界,普度眾生。又阿彌陀如來常住涅槃,其佛身與佛心、本願、名號、光明,是不二一體,常做佛事。
我等乘阿彌陀如來的本願力往生(往相廻向),一往生立即成佛,身體解大慈悲心,又乘本願力,現身十方世界,普開化眾生(還相廻向)。
近來,有一些人尚未往生,就說在此世獲得信心以後的信仰生活是「還相」,這是混淆「往相」和「還相」的法門。
接著「化身土卷」,是由第十九願、第二十願而開展的。
◎第十九願(修諸功德願、臨終現前願、現前導生願、來迎引接願、至心發願願)化身土卷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第十九願,是憐愍尚未充分地離切倫理之自力心者,修諸善根積德,思之是自己的功績,而以此功績志願往生的眾生所發的「假」的本願,方便之願。這類人的往生是「化土」的往生。此類型的人叫做「邪定聚的機」,其往生叫做「雙樹林下往生」。《觀無量壽經》表面的教義,示的是第十九願的行信。
◎第二十願(植諸德本願、係念定生願、不果遂者願、至心廻向願)化身土卷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係念我國,植(稱名念佛)諸德本(名號),至心廻向,欲生我國,不果遂(遂使入真實報土)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願,是憐愍修倫理的、宗教的諸善,作為往生的資糧,雖勵行的實踐行為已無,但是尚未完全的信仰不可思議的佛智是不思議(第十八願),混雜著自力心的不純分子,承認自己有在稱名念佛的功績,欲依此功績往生的人們所發的本願。如此意的念佛實踐者,叫做「不定聚的機」,其往生是「化土」的往生,叫做「難思往生」,相當於《阿彌陀經》表顯的教義。
又十八願的教義,叫做「弘願門」。十九願的教義,叫做「要門」。二十願的教義,叫做「真門」。
因此真宗,在「三經相違門」上,區別有「三經」、「三願」、「三門」、「三機」、「三往生」、「三土」而論之。之云「六三法門」。《教行信證》的法門,立於此差別門而論之。明確地區別「真」和「假」,為就真實而去假權(假、方便)的是此寶典。
要拜讀御本典,首先沒有大略地理解上述主要的本願和「六三法門」的話,不知不覺會陷入迷宮,而懷望洋之憾。
教行信證大系·要論:
(八)真實之教(要論終)
教行信證拜讀記:
親鸞聖人爲什麽寫《教行信證》:
教行信證吟味心得:
留言列表(1条)
[…] 淨土真宗之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