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星雖有光,不如一月明

原创 蒙光 2020-01-11

眾星雖有光,不如一月明

《楞嚴經》共修筆記及心得

生活中時時處處,養成“佛法第一”的自覺,自然會漸漸平息好勝心、瞋心、慢心,生起慚愧心和平等心,這是阿彌陀佛自絕對界而來的加被。

體得此身常在阿彌陀佛無量慈悲、無量光壽的佛心裏(真諦),且事事不離因果法則(俗諦)時,凡夫“我執”的煩惱冰,就漸漸融化成彌陀無我的“菩提水”。

眾星雖有光,不如一月明

知因緣易,明因緣難,了知每個當下皆在佛所說的因果法則中,自然不生起抱怨,也不會豔羨他人的福報,而是從“因果嚴肅”的體認中,生起無盡的慚愧和感恩之心,充滿力量地積極活好每一個當下。

聞法和讀誦經典時,可以試著將自己置身於世尊說法的情境中,想自己就在釋尊、善知識座下聞法,去體會佛陀、祖師真實親切的人格,體貼如來的慈親心,感受經論文字後面躍動著佛祖的智慧、慈悲,活潑潑的大生命。

眾星雖有光,不如一月明

佛法是有生命力的,不要只停留在文字的理解,應當不斷在自己的生活中吟味,使佛法入心,佛法的功德力自會通過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於日常中隨緣隨分地顯現出來。

眾星雖有光,不如一月明

在座的大家都是青年,受過較高的教育,所以對自己應有更高的要求。佛法不離世間法,世間法圓融於佛法。大家應當開闊心量和視野,多多學習,努力建立起完整的佛教的世界觀和生命觀。語言文字、文化的基本功要打好。

《楞嚴經》是佛法的基礎,需要多花時間學習。基本功扎實,才能自在活用、遊刃有餘。要多下功夫夯實文史哲這些人文學科的基礎,也要具備一些理工科的常識,不能做門外漢。充分利用時間,讓自己的生命過得充實。

眾星雖有光,不如一月明

在一體的世界,自己提升,就能更好地利益他人。阿彌陀佛的教法不會讓我們空過,同時,世間萬事萬物皆在因果法則中,多多用心,必有力用。

我們要找尋到真正能夠依賴、信仰的對象(佛和祖師善知識),為著解決生死大事而求法,不能無慚無愧的過日子。

眾星雖有光,不如一月明

真正的罪過是無知(無明),老師說:“無知是最大的罪。”因爲無知,才會造罪,不明因果,不知佛心,所以在世間起顛倒見,做悖逆的事,活得無慚無愧,沒有光明和希望。沒有佛法的人生就是如此可悲!

所以老師說:“不怕我們有業障,就怕我們沒有智慧。”凡夫生來是沒有智慧的,只有通過不斷聞法,借佛眼睹見真實。本典說:“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慧眼見真,能度彼岸”。是佛的光明來破我們的無明闇,是借佛的智慧光明,我們才能見到真實,聞法給我們一雙“借光眼”。真正的念佛人是被看到,生命中的順境逆境,都是焚燒淹没我們的水火二河,在二河上,有救度的白道。

眾星雖有光,不如一月明

真正的念佛行者應當“念念稱名常懺悔”。隱藏過錯是在不斷的強化自我。現實中,如果不能在人前發露,也應於佛前懺悔,改過遷善。能夠看到自身的鄙陋不堪,也是依佛的光明喔!

“眾星雖有光,不如一月明”,佛陀的教法多如繁星,我們真正要聽聞的,是讓自己安心、滿足的教法,在淨土教法中紮下根,依了義教得解脫。其餘的大乘了義經典,也要發心頂戴。佛法不離因緣法,雖然學了亦不能完全明白,然而每次的學習頂戴都會增進功德智慧,種下解脫的種子。

眾星雖有光,不如一月明

“敷座宴安”:學佛的時候身心得以放鬆,因為被佛的廣大慈悲所包容。放鬆的生命才是開放的、廣闊的。應使心住於法,自然法爾,是佛功德。平時多憶念瞻睹如來的慈容,光明相好,也是如來無言的說法。

眾星雖有光,不如一月明

佛是以眾生能夠領解的層次來說法,但佛的境界遠不止於此。佛法的大海無限寬廣,“惟佛與佛,乃能如實宣說”。聞法不是用耳聞,是用全身心頂戴、吟味,佛的光明進入我們的身心,我們微小淺薄的生命被融入佛的大生命,人生的意義得以達成。於是念佛人有信受奉行、知恩報恩的如來行。

每一部經都從“如是我聞”開始,到“皆大歡喜,信受奉行”結束。一部經圓滿於“信受奉行”,聞法者的人生,也從“信受奉行”開始。

2020.01.09 若水整理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1-07-26 22:39
Next 2021-07-26 23:18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