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行信證」的哲學•行

稻垣瑞劔  著    釋瑞覺  譯

「教行信證」的哲學•行

【行】

如來即法、法性、法身、常住、寂滅、佛性、涅槃、不生不滅、亦是實相般若;共萬有亦共變化,乃獨立、天心獨朗之存在。一悟性空之理,即能拜見如來。如此,如來非如來,莊嚴非莊嚴,乃絕思議、絕心緣、絕言說、畢竟平等,此名爲「無量壽」,故稱阿彌陀如來爲無量壽佛,是即法身常住之理。此故,淨土的菩薩具足佛眼,「覺了法性」,「解法如如」,知「一切法皆悉寂滅」,悟諸法空性。

「教行信證」的哲學•行

如來即智身,了悟諸法空·無我,不居生死,不住涅槃。佛智不思議,究達真無念,窮盡法性。此佛智觀照之妙用,名爲「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與光明無量即一,此爲「行」的本質,爲「所依體」。其所以名爲「行」,在於以法藏菩薩的悲智六波羅密之行業果報不可思議爲「行」,而非指凡夫憧憬菩提涅槃以自力所作的行業。

「教行信證」的哲學•行

「行」的本質,是理智不二的光壽二無量。從光壽海自然流露出的是大慈悲心,是方便智業。見實相,故見三界衆生的虛妄相,見虛妄相,故發大慈悲,茲有依本願力救濟衆生的原理。

他力教和自力教並沒有背道而馳,而是在光壽的無量中,攝取自力聖道之理。之所以暫擱聖道門,原因在立足於現實的自己時,原來自己連小慈小悲也沒有,且無慚無愧地在愛欲廣海之中浮沈,當自覺到如此不欺之現實相時,唯有依憑歸投他力。

聖道的哲理雖是彌陀的大智海,然以其在現生爲了解脫自己而自行實踐處,乖背本願他力之意趣。他力即是如來的本願力。

「教行信證」的哲學•行

「行」的第一意義,是光壽二無量,此出現在「教行信證」「行卷」,即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即是行的本質。諸佛爲令衆生生信而讚歎此「行」,讚歎名號,是「行卷」的真精神。以稱名念佛爲自己的行業欲往生者,不是「行」的本旨。

名號是佛的智慧,亦是佛的大悲招喚的勅命。唯有信順此無條件救濟的「直來」的勅命,方是真實的信心。此淨信是涅槃的真因、是正因。以一淨信即足夠往生的是淨土真宗,這是如來回向的宗教,是超倫理的。往還二迴向亦是超倫理的,故說「不需善,不畏惡」。

「教行信證」的哲學•行

一展開「行」,是佛的無量力功德,是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故「大經」曰:

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又曰:

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教行信證」的哲學•行

龍樹菩薩說:

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

「必定」是正定聚。名號是真實功德相,是真如一實功德寶海。信名號的信心,是以佛的威神功德·無量力功德·大智大悲爲內容,是由如來所回施的。此信即「一實真如的功德信海」,是「真如之道」。信海實是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

「念」是「聞」,「聞」是「信」。其出聲爲念佛時,名「念聲是一」,這是從信海自然流露出來的報恩行。念佛又名「正定業」。

「教行信證」的哲學•行

信心是「南無」,即是歸命。祖師釋此言:

歸命者本願招喚之勅命也。」

又言:

信樂彰於願力」。

此妙釋是爲了煩憂信仰二、三十年,也還找不到路出淨信之曉的人而作的。此趣旨甚深,當千讀之,以仰祖聖之恩德。

「教行信證」的哲學•行

光壽二無量,唯是佛與佛之知見,此非有相凡夫的境界。把大智大悲原原本本地流露出來的,是諸佛稱讚的名聲,即是南無阿彌陀佛。名聲中有本願,有招喚,有如來的智慧、慈悲、方便。攝取衆生之信,示獨立之相者乃「行」,「行」印現於衆生心中者,乃大信心。

光壽二無量在此處,但是衆生昏教迷行,追萬善諸行,向外求之馳求心不止,故流轉三界。到底想要的是什麽呢?想行的是什麽呢?若要真正的明生明死,不該不仰信已圓滿完成「行」的本願海吧。仰信之處,忘記自己;忘記自己之處,有自己面目的發現。是即如來的發現,亦是被如來發現。一到此處,自有「假饒縱領三千界,若失明珠又何爲」的大慶喜心。

相關鏈接:

「教行信證」的哲學·教

「教行信證」的哲學·行(本篇)

「教行信證」的哲學·信

「教行信證」的哲學·證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1)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1-08-01 07:12
Next 2021-08-01 07:30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