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世善導來應現,諸佛本意得滿足

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5年02月25日

世世善導來應現,諸佛本意得滿足

和讚的真髓

瑞劔老師 九十五歲

卷首和讚講讚

十八願的相狀

「無蓋大悲」

如來的特級酒

淨土的戶籍

和讚的真髓

真實明故歸命禮

光雲無礙如虛空

三塗黑闇蒙光啓

大心海故歸命禮

本願莊嚴真妙土

常爲佛恩報謝身

信樂受持難中難

名號不思議信心

無愛無疑得自然

南無阿彌陀一稱,此世利益無邊際——現世利益和讚

十方如來於衆生,一子之守護憐念

天親論主白一心,無礙光佛歸命禮

安樂勸歸之心志,鸞師一人獨定也

本師道綽大師者,本願他力專信憑

世世善導來應現,諸佛本意得滿足(本篇)

世世善導來應現,諸佛本意得滿足

善導大師二十六首

顯本地讚嘆

(180)

大心海中來化現

善導和尚是其人

末代濁世爲令信

十方諸佛乞證誠

「大心海」者,是阿彌陀如來。「化」者,權化之意。阿彌陀如來,成為人而誕生。「善導和尚是其人」者,說善導大師就是阿彌陀如來的化身,出自法然上人的《選擇集》(十六章)。「乞證誠」者,說善導大師說凡夫往生,得到十方諸佛的證明。

嘆善導大師本地

(181)

世世善導來應現

法照少康相繼出

功德藏既已開顯

諸佛本意得滿足

善導大師之本地,是阿彌陀如來。幾度生死化現,誕生人間濟度眾生。在善導大師之後,誕生為稱「法照」,及稱為「少康」的人。言「功德藏」,是弘願(十八願)的名號。「名號」,是為我等的「真實功德藏」。爲開啓名號的功德藏而御示現,說本願名號的由來,是「諸佛」(阿彌陀如來)的本意。

世世善導來應現,諸佛本意得滿足
世世善導來應現,諸佛本意得滿足

(182)

彌陀名願若不依

百千萬劫雖經過

五障尚且不能離

女身云何得轉變

開要門之意

(183)

釋迦要門雖開顯

定散諸機爲引導

正雜二行方便示

偏勸專修稱佛名

「要門」者,在淨土教之中,有「要門」(19願)、「真門」(20願)和「弘願」(18願)之三願。所謂「要門」,就是「定散」(定善和散善)二善。「定善」是修行坐禪,以心眼觀見極樂莊嚴的方法,稱為「定善」。於「定善」有十三個階段。第九段云「真身觀」,是觀見阿彌陀如來的真像之觀。這是很不思議的,如果修行觀法(定善觀),則從此世,在活著時,就能觀見淨土的莊嚴。雖然有人說這是什麼樣的蠢話啊,但是善導大師確實修行了「定善觀」,成就御覽極樂。其體驗實證,詳細記戴著於《觀經疏》(四卷)。一看《觀經疏》,則御淨土有呢或無呢,沒有作議論的必要呀。「淨土」是有的。龍樹菩薩也好、天親菩薩也好、善導大師也好、源信上人也好、法然上人也好、天台智者大師也好,都是修行「定善觀」成就,清清楚楚御覽極樂的聖者。懷疑的人,要看看《觀經疏》和《往生要集》才好。於《觀經》中,有說到「定善」和「散善」。修行「定散」二善和諸善萬行願往生的,云為「十九願」,稱為「要門」。在佛經,不說「虛假」。「定善」,是基督教和神道之人連作夢都不知道的事。

「二十願」是多稱「念佛」,或是修「念佛三昧」,想要往生淨土,云「二十願」,稱之為「真門」。「念佛三昧」是歸屬於「散善」。

淨土真宗,是以「聞其名號」之「真實信心」一念往生的宗教。

人之成佛,有:

一、真如三昧——如禪宗的禪定般。

二、觀佛三昧——《觀無量壽經》的觀法。

三、念佛三昧——如在天台宗則是九十天期間的精進。

四、信心正因——如淨土真宗的信心般。

有右列之四種方法。

歐美人也好、日本人也好都不知道有所謂「觀佛三昧」,因此懷疑「淨土的存在」。現今,學者的第一急務,是將「定善觀」(觀佛三昧)介紹給全世界。

善導大師的「定善義」,不是單純的理論。是以心眼觀見淨土的「實驗談」。修成「定善」的高僧們,能觀見同一極樂莊嚴。若想要觀見極樂莊嚴者,首先做為準備工作,必須先修「日想觀」和「水想觀」。善導大師是將那些都實驗過,而後觀見了極樂莊嚴呀。那樣的「實驗記錄」(定善義)是很貴重者。

「定散」二善(要門)(19願),是入二十願(真門)的準備,二十願是入十八願(弘願)的準備。十八願,是真實的信心。

言「定散諸機爲引導」者,云「引導」,是調熟勸誘,是勸化引導十九願之人令入到二十願,於二十願之人令入到十八願,稱之為「引導」。言「正雜二行」,是純極樂之行,是「正定業」(念佛)和「助業」(助念佛者)。「雜行」是應捨者。「雜行」和「雜修」應該捨棄。做雜行雜修之人,無法往生。言「專修」者,將專修念佛一行,稱為「專修」。稱為「正定業」者是此。做「雜行、雜修」之人,被嫌棄是千中無一。專修專念之行者必得往生。「專修」和「真實信心」一致呀。信而稱念,信的同時稱念,那是最好的。因此,成為「即法即機」、「信行不二」、「能所不二」、「信行相即」,這就是確實的真宗之「行信」。

世世善導來應現,諸佛本意得滿足

雜修之本義

(184)

助正二業兼修者

即名雜修雖精進

一心不得之人故

佛恩報謝之心無

在真宗,是捨棄「雜行雜修」者。善導大師的宗教是「五正行」,即,(一)讀誦、(二)觀察、(三)禮拜、(四)稱名、(五)讚嘆、供養。「五正行」之中,以第四稱名為「正定業」,其他四個為「助業」。五正行中,價值不同。第四之「稱名」(稱名念佛)如君主,其他四個如臣下般。君主和臣下成爲一體最好,正定業(念佛)和助業成一體,而願往生者良佳。其時不云為「助正」,云為「正助」,成正助故良佳。但是「助正」兼行地,那個也好這個也好,以爲都是往生之業而持同一價值者,不佳。那叫「助正並修」,這個不可以。那入於「雜修」的部類。「一心」是真實信心。沒信心的人,報佛恩之心無。

向神佛祈求現世幸福的也是「雜修」,不能往生。

「雜行」者,沒有極於彌陀一佛,奉侍諸神、其他佛菩薩的,云為「雜行」。又,加上其他宗教的行事是「雜行」。置阿彌陀如來於中心,作「五正行」是「正行」,但是以其他佛也好神也好,或菩薩為中心,做宗教行事的是「雜行」。

又,看占卜、家居風水、墓地風水、方位、日子「好壞」者,是「雜修」。

淨土真宗的行者,不是一心一向、專修專念則不行。言「專修」者,有所謂「唯稱念佛名離自力心,是名橫超他力」之御文(化卷)。

「助業」也好,彼自身不是惡事,但是努力做「助業」,以此想要往生不行,所以誡言「助正二業兼修者即名雜修」。淨土和讚曰:

「彌陀之名號常稱,信心真實獲得者

 憶念之心恒不斷,佛恩報謝常在心」

此是十八願的往生人,是往生真實報土的人,又曰:

「誓願不思議懷疑,御名稱念之往生

 宮殿之中五百歲,虛度光陰佛說之」

這是二十願的人,是修化土往生的人。

「一心不得之人」者,「一心」是「深心」,沒有「二種深信」之人,稱為「一心不得之人」;云乘他力的人為「一心」。

世世善導來應現,諸佛本意得滿足

雜修之部類

(185)

佛號雖已專修持

現世祈願之行者

此亦雜修無別名

千中無一得生者

世界上的宗教,誠然皆是向神祈求現世的幸福。不作祈禱的只有淨土真宗。

示雜行

(186)

心雖非一各不同

雜行雜修實相類

淨土之行非此等

皆可以雜行稱之

「雜修」者,未獲得淨土真宗正意之人,作念佛以外的種種宗教之行事云為「雜修」。「雜行」者,言作非「五種正行」為「雜行」。

世世善導來應現,諸佛本意得滿足

示善導大師的釋意

(187)

善導大師乞佛證

定散二心爲翻轉

貪嗔二河譬喻顯

弘願信心爲守護

言「乞佛證」者,爲顯淨土教的正意,乞求彌陀、釋迦和諸佛的證明。「定散」行,是方便假門。言「定散二心」者,想以「修定善(坐禪)」往生、也想「修散善」往生、想「做什麼」而祈願往生之心,云為「定散心」,又云「定散二心」。「定散心」直到死為止,都很難除去。淨土真宗,不是眾生要做什麼往生的,是如來賜與成就,信「法體(如來的)成就」往生呀。若不知道所謂「法體成就」、「法體圓成」、「二利圓滿」則不行。若不知道「往生由佛方賜令治定」則不行。不知道那個,就是興起「定散心」者。

「貪瞋二河譬喻」,是「二河白道的譬喻」。「弘願」,是第十八願。言「爲守護」,是不想讓行者的信心被其他異見異學之人搔擾動亂,故賜與守護。

世世善導來應現,諸佛本意得滿足

彌陀的教義

(188)

經道滅盡時節至

如來出世本意顯

弘願真宗教令遇

凡夫念即得證也

「經道滅盡」者,一到末世,佛法消滅之時到來。聖道門先亡,最後淨土門滅。即使成為那樣的末世,值遇弘願真宗之故,凡夫於信之一念,亦能往生成佛。

明願力

(189)

佛法力之不思議

諸邪業繫不能礙

彌陀之本弘誓願

增上緣故為命名

言「業」者,是由因至果的心理性、必然性之法則。依「業」的法則被束縛的存在,云「業繫」。在佛教說「業」,云「自業自得」,自己造罪自己就受其報,不得不受苦。自己作了惡業,其果報必定,自己不得不受,此云「業報」,又云為「因果」,這是天地自然的法則。神不是司管(支配)人間的苦樂、幸不幸者。連因果的法則也不知道的人,佛教不會明白,信心也不能頂戴。在其他宗教,於「因果」也只有少許知道而已。但在一神教,卻強烈地主張所謂神支配人的命運(運勢)。在佛教,則不是神支配命運,是依因果的法則,而有人所謂的幸、不幸。一旦信因果,就明白罪人必墮落地獄。只能說墮落地獄的原由既為自己招致,墮地獄的結果就是正確的。「因果的真理」是嚴肅的,從小孩的時候,就加以教育才好。沒有司管人的命運那樣的神,神信心是迷信。

「增上緣」者,是能招致結果的強大力量。如水做成湯,若不以火加熱不行,熱火就是「增上緣」。凡夫作佛者,若無如來的「本願力」不行,其「本願力」就是「增上緣」。「增上緣」又云為「強緣」,是「佛法力不思議」。「本願力」亦云「願力」,「本願力」者,是「大智慧力」、「大慈悲力」、「大誓願力」。

世世善導來應現,諸佛本意得滿足

示自力不生

(190)

願力成就之報土

自力心行不能及

大小聖人皆悉共

如來弘誓乘依也

「報土」者,依十八願信心往生的淨土。「不能及」者,依自力心行,不能往生報土之意。

示他力的因果

(191)

煩惱具足得信知

本願力已得乘託

即捨穢身自然開

法性常樂之證悟

「法性常樂」者,是淨土之樂。宇宙的真理就是「法性」,一證悟之,就有超越苦樂之樂,云為「常樂」。這樣的樂,在其他宗教不說。天國之樂,是相對的樂,是像人的世界那樣的樂。從佛教看,入於「苦」之中。言「本願力已得乘託」,是於本願力任憑。證悟「法性常樂」,那就是「佛」。

「往生」是乘本願力往生的,用自己的想法不能往生。

世世善導來應現,諸佛本意得滿足

二河譬之意

示勸遣(釋迦發遣和彌陀招喚)

(192)

釋迦如來彌陀佛

我等慈悲之父母

施種種善巧方便

發起無上之信心

於「二河譬」,見阿彌陀如來(母)於西岸「來喲來喲」(喚)地呼喚,釋迦如來(父)於東岸「去呀去呀」(遣)地發遣。旅人依二尊的喚遣,行往西岸(淨土)。言「無上信心」,是沒有比此更高更上的信心。言「善巧方便」,是以種種手段之意。

世世善導來應現,諸佛本意得滿足

真心滅罪

(193)

真心徹到之行者

金剛心也之緣故

三品懺悔滅障者

即與之同宗師言

言「真心」,是「至誠心」。《大經》的三心,是「至心」、「信樂」、「欲生」之三心,《觀經》的「三心」,是「至誠心」、「深心」、「廻向發願心」。獲得「三心」就是「信心」。如果於《大經》說則「信樂」(一心)是中心,於《觀經》說則「深心」最重要。《觀經》開示「獲得『三心』者往生」。「真心」,如果在《大經》說,即是「至心」,在《觀經》說,則是「至誠心」(如來的真實心)。信心,是佛心(大智、大悲心)徹到眾生心,到達處稱為「信心」。「信心」,是「金剛心」。是將弘願(十八願)信心,譬喻成金剛(鑽石)呀。於往生無疑地信了就是「金剛心」。

言「三品懺悔」,是於懺悔有三個種類:上品懺悔,是毛孔冒出血,眼睛流血淚。中品懺悔,是全身冒出熱汗,眼睛流血淚。下品懺悔,是全身流熱汗,眼睛出淚而懺悔。

懺悔能消罪。頂戴信心能消罪。(信心懺悔)(光按:自力修道的懺悔能滅罪,但凡夫連下品亦無法做到,他力回向的信心則具足三品懺悔的功德,故能現生入正定聚,滅罪往生。)

世世善導來應現,諸佛本意得滿足

唯信離苦(依信心而離苦)

(194)

五濁惡世之我等

金剛信心唯所依

永離生死出輪回

自然之淨土歸入

這是說依信心滅生死(迷妄之苦)因(本),唯乘願力之信心,除生死之苦。言「自然」,即涅槃。

以信心離生死

(195)

金剛堅固之信心

待得成就決定時

彌陀之心光攝護

永離生死得解脫

言「心光攝護」,是阿彌陀如來於光明中攝受、守護著。

世世善導來應現,諸佛本意得滿足

一心和三心具足

(196)

真實信心不得者

一心欠缺之故也

一心欠缺人悉皆

三信具足必不得

說「至誠心」、「深心」、「廻向發願心」三心中欠缺一個之人,都不能往生之意。言「一心」是真實的信心。

外之雜緣

(197)

利他信樂獲得者

願心相應之緣故

教說佛語皆隨順

外之雜緣自然無

「利他信樂」者,云他力廻向的信樂(信心)。言「願心相應」者,信本願的勅命。「教」是勅命,亦是釋迦如來的發遣。言「佛語」者,是諸佛的實語(諸佛證誠)。「外之雜緣」者,障害獲得信心者。無「外之雜緣」云為「正念」,得「正念」者往生。

世世善導來應現,諸佛本意得滿足

明得正念

(198)

真宗念佛能聽聞

一念無疑生信者

希有最勝人譽之

正念必定獲得者

「希有最勝人」者,將信心之人,嘆譽為「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勝人」。

示信心之亂失

(199)

本願相應若不得

雜緣惑亂動搖也

信心亂失之緣故

正念缺失即謂此

「本願相應不得」者,沒有相應本願的信心。言「雜緣」者,種種擾亂信心者。「正念缺失」者,信心消失成無。

世世善導來應現,諸佛本意得滿足

大果(佛果)自然

(200)

信從本願所生起

念佛成佛自然也

自然即是報土也

證大涅槃不須疑

言「自然」,是「他力」之意,又是「涅槃」。「證大涅槃」,是覺悟大涅槃。「信從本願所生起」者,信心並非從自己生起的,是聞本願,依本願力令人頂戴信心呀。言「念佛成佛自然也」,是「信心」有往生、成佛之德。其故是自然。「念佛成佛」者,是依信心,往生成佛。

示疑謗多事

(201)

五濁增盛時節至

疑謗本願輩衆多

道俗衆等相嫌厭

修念佛者視爲仇

到了五濁末代之世,懷疑、誹謗佛法者會大量出現。僧侶(道)也好,俗人(俗)也好,皆是相同,一看到修念佛之人,就欲加傷害。這就是末法的相狀。

世世善導來應現,諸佛本意得滿足

示疑謗過失

(202)

本願毀滅之輩者

生盲闡提是其名

大地微塵劫雖過

長沒三塗惡趣也

言「本願毀滅之輩者」,是非難攻擊本願,欲消滅之而後快的人。言「生盲」,是天生的盲目。將佛法看作仇敵的人,被稱為「生盲」。「闡提」,是說「信不具足」,即惡業重、沒有信心的人。又稱不信因果、不信業報的人為「闡提」。言「三途」,稱地獄、餓鬼、畜生為「三途」。

徒空過

(203)

西路指授專令入

自障障他終不歸

曠劫已來徒流轉

虛生浪死沒輪回

言「西路」,是往生西方。「自障障他」,是因為疑惑,所以妨礙自己往生之道,又做障礙他人的事。

世世善導來應現,諸佛本意得滿足

應報二尊(釋迦、彌陀)之恩

初彌陀的御恩

(204)

弘誓之力若未領

何時何劫出娑婆

佛恩深重常思憶

應念彌陀爲報恩

釋尊的御恩

(205)

娑婆永劫苦能捨

淨土無爲期得生

本師釋迦教化力

長時念報佛慈恩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5-02-25 10:33
Next 2025-02-26 15:25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