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勸歸之心志,鸞師一人獨定也

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5年02月18日

安樂勸歸之心志,鸞師一人獨定也

和讚的真髓

瑞劔老師 九十五歲

卷首和讚講讚

十八願的相狀

「無蓋大悲」

如來的特級酒

淨土的戶籍

和讚的真髓

真實明故歸命禮

光雲無礙如虛空

三塗黑闇蒙光啓

大心海故歸命禮

本願莊嚴真妙土

常爲佛恩報謝身

信樂受持難中難

名號不思議信心

無愛無疑得自然

南無阿彌陀一稱,此世利益無邊際——現世利益和讚

十方如來於衆生,一子之守護憐念

天親論主白一心,無礙光佛歸命禮

安樂勸歸之心志,鸞師一人獨定也(本篇)

安樂勸歸之心志,鸞師一人獨定也

曇鸞讚三十四首

廣導具縛

(139)

本師曇鸞和尚者

菩提流支之所授

仙經焚燒永棄捨

淨土深信歸勅命

菩提流支是北天竺(北印度)人。「仙經」是仙人的書物。曇鸞和尚在陶隱居處受教仙術。

(140)

四論講說且擱置

本願他力當宣說

具縛凡衆爲引導

涅槃之家令得入

「四論」者,《中觀論》(四卷)、《百論》(二卷)、《十二門論》(一卷)、《智度論》(百卷)。三論宗,主要依據之論典,是「空的哲學」。

安樂勸歸之心志,鸞師一人獨定也
安樂勸歸之心志,鸞師一人獨定也

廣嘆行跡—君子來問

(141)

世俗之君子幸臨

勅問淨土之緣由

十方佛國淨土也

云何獨限在西方

「君子」者,梁朝魏國的天子。

本師應答

(142)

鸞師謙敬爲作答

我身智慧甚膚淺

菩薩地位未能到

念力平等愧不及

「地位」者,菩薩(有十地)「初地」以上之階位。

安樂勸歸之心志,鸞師一人獨定也

獨決勸歸

(143)

一切道俗時衆等

歸依之處更無有

安樂勸歸之心志

鸞師一人獨定也

「安樂勸歸」者,即歸依淨土門。

安樂勸歸之心志,鸞師一人獨定也

時眾尊重

(144)

魏主勅命居并州

大巖寺中令安住

迨至頹齡最後期

汾州移居待往生

鸞師之參訪陶隱居,時在梁武帝大通年間,師五十三、四歲。後還北魏,受流支之教,是魏孝莊帝之時。大巖寺是孝靜帝之時吧,師其時是五十九歲。「汾州移居」者,是晚年移駐於汾州北山石壁的玄忠寺。

上下尊敬

(145)

魏之天子極尊崇

神鸞稱號聖旨頒

其所安居講法處

鸞公巖留後世名

安樂勸歸之心志,鸞師一人獨定也

示滅之處

(146)

淨業一生力爲勸

玄忠寺中得安住

魏之興和四年時

遙山寺爲所遷處

遷至「玄中寺」,是隨師之意而移住。

敍滅時之相

(147)

六十有七時節至

淨土往生終得遂

當時靈瑞不思議

一切道俗歸敬禮

「六十有七」者,在東魏孝靜帝興和四年五月二十七日,六十七歲入滅。

滅後之敬仰

(148)

君子全心致尊崇

勅宣即刻爲從事

汾州汾西之秦陵

勝地靈廟正宜建

言「靈廟」者,建立「塔婆」。

安樂勸歸之心志,鸞師一人獨定也

嘆註論之功

(149)

天親菩薩雖造論

鸞師若不釋注明

他力廣大威德之

心行如何得悟知

「造論」者,即天親菩薩《淨土論》,有讚歎為大論文之意。「他力廣大威德」者,云盡十方無礙光。「心行」者,「心」者云「一心」,言「行」是五念。「五念」是持「一心」之德而開「五念」者。因此断鎧師將「一心五念」,說為「一因(一心)究竟處五因(五念門)成就之極促」。「一因」是「信心」,是「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的「歸命」;在「南無阿彌陀佛」來說,是「南無」。「一心」完成處,「五念門」的「行」作為一心之相顯現,這就是「信心正因」之所據。「一心」是本願力廻向。若開本願力,就是「他力的心行」。往生亦是「依本願力」往生。「佛智不思議」,亦攝於「本願力」之中。此意言於《和讚》:

「本願力得逢遇者,是人必定不空過。」(131)

「天親論主白一心,無礙光佛歸命禮。

 本願力既乘得已,報土必定疾速至。」(134)

不論誰都想要「信心」。「信心」是信本願力之信心。

佛心、佛力、本願力,依本願力往生。

安樂勸歸之心志,鸞師一人獨定也

廣宣釋意

(150)

本願圓頓一乘法

逆惡攝取得信知

煩惱菩提體無二

速疾開無上覺悟

「本願」者總四十八願,別指第十八願、十一願(必至滅度願)、二十二願(還相廻向願)之三願。本願的根本是「佛智」和「大慈悲」,此云為「願心」。如來誓言「將罪深、無智、無力的凡夫,就那樣地令往生,必定救度」,那就是本願。本願(誓願)有「力」,稱為「本願力」。宇宙萬物,全都是「力」。出生是生之力,死去是死之力,看見是見之力,聽聞是聞之力。於佛有佛之力,即「佛力」。於本願,有誓願之力,那就是「本願力」。淨土真宗者,依如來的本願(誓願)(願力)救濟眾生的就是淨土真宗。因此,稱淨土真宗為「誓願一佛乘」,又名「本願一乘」。「一乘」是「佛乘」,教凡夫作佛之教就是「一乘」。於「一乘」,有難的一乘和易的一乘,淨土真宗是易行的一乘(易行道),這就是淨土門。「攝取逆惡」者,說救五逆、十惡的凡夫。神不救逆惡之人,阿彌陀如來則給與救度。言「煩惱菩提體無二」,從第一義諦(絕對的真理)看,「煩惱」也好「菩提」(覺、悟)也好,都是一體,是「不二」。說「不二」、說「第一義諦」,說最高真理的,只有佛教。其他宗教沒有這樣高的教義。雖有說神造天地萬物,然從第一義諦上看,造物的神,與被造的萬物,都是同一資格(價值),沒有善惡、上下之差別。在佛教,說萬物是「同一價值」,說為「第一義諦」,又說為「圓頓」。無論如何說,佛教是最高最深。萬物既是同一價值,神之創造說就成「虛僞」。在佛教,說天地萬物是「不生不滅」,說「第一義諦」為「法性」(康德哲學的物自體)。言「法性」者,如古歌:「雨霰冰雪有分別(萬物),一融皆成川谷水」。成「川谷之水」處,即是「法性」。「法性」者,唯佛能知。

在大乘佛教,云「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此是從雪與冰溶解成「川谷之水」的世界所見。其處云為「不二」,又云為「即」,又云為「無礙」。

本願力的不思議,在逆惡的眾生,亦同樣給與救度。此云為「法一」。又一樣地蒙受救度,此云為「機一」。在其他宗教,「法一」無故,「機一」亦無。阿彌陀如來依本願力救度眾生之相,是「法一」「機一」。想「要取信心往生」,是因為不知「法一」「機一」(本願力),以「自我」(自力)計度,才那樣想的。

安樂勸歸之心志,鸞師一人獨定也

本願難思

(151)

經說五種不思議

佛法不思議爲上

佛法不思議即是

彌陀之弘誓大願

「五種不思議」者,是(一)眾生多少不思議,(二)業力不思議,(三)龍力不思議,(四)禪定力不思議,(五)佛法力不思議。

天地萬物不思議,佛不思議,本願、名號亦不思議,佛心、佛力、本願力是不思議。凡夫就這樣地往生,又是不思議。令信不思議是不思議而頂戴之,是本願力的不思議。一信釋迦如來、信七高僧、信親鸞聖人、信老師(師父)不思議就得信,信心是人格的接觸。說「慈親」(如來)的,亦是信人格的信心。慈親難能可貴。這呀那呀什麼都不作,連信憑都無,忘記慈親恩,則不獲救。慈親(如來)者,

看著 護著 等著。

命終時,在淨土相待。

「眾生多少不可思議」,是眾生滿滿當當,充滿於迷界(五道)。雖言「多少」,只有「多」的意思,很多。「業力不思議」者,鼠也好、鳥也好、獅子也好,亦能知生之道,那是「業力不思議」。「龍力」者,龍的不思議力。「禪定力」者,修佛所教之禪定,會有種種的不思議。「佛法力不思議」是諸佛的不思議,彌陀如來的不思議。「難思本願」、「難思弘誓」,本願力不思議呀、不思議呀。瑞劔親身體驗著「佛的守護」。大病三回,仍延命迄今九十五歲。於成火車(火車來現)之處被救度。體驗禪定力不思議的是禪的名僧,體驗本願力不思議的是真宗的信者。於阿彌陀如來有「大願業力」,依此大願業力眾生往生。

安樂勸歸之心志,鸞師一人獨定也

二種廻向

(152)

彌陀之回向成就

往相還相二種也

依此等回向之故

心行皆得成就也

言「廻向」是廻施如來的持有物(如來的功德)給與眾生。言「還相」,是生彼土已,方便力成就而廻入生死的世界,教化一切眾生。還相也是如來的廻向。這是滅度的悲用(力用)。如來救濟眾生是依廻向法。

往相廻向

(153)

往相回向之謂者

彌陀方便力成就

悲願信行得證知

生死即是涅槃也

「方便」是平等的大悲。「成就」者,因緣純熟時間到了。「信行」是「三心十念」之意。於十念(念佛)是三業(身、口、意)伴隨顯現,若展開則成五念門。言「生死即是涅槃也」,是獲得佛果。

還相廻向

(154)

還相回向之謂者

利他教化之果成

即時諸有再回入

普賢之德共修也

「利他教化」是濟度眾生。「諸有」是迷界。「普賢之德」,是普賢菩薩的大悲之德。發起大悲心,救度一切苦惱眾生,稱為修持普賢之德。

安樂勸歸之心志,鸞師一人獨定也

真實信心之一心

(155)

論主之一心即是

曇鸞大師論釋曰

煩惱成就之我等

他力信心是所得

言「論主之一心」者,天親菩薩之「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此「一心」即是真實的信心。天親菩薩的「一心」,與我等頂戴的信心相同。

阿彌陀如來之佛德

(156)

盡十方之無礙光

無明大夜能照破

一念歡喜之行者

必定滅度令得至

「無明大夜」者,眾生之煩惱闇。「滅度」者,大涅槃。是往生即成佛,一往生直接至涅槃。無礙光明之德破無明(無智、煩惱)之闇,令眾生到滅度。無礙光的利益廣大無邊。忘記無礙光的利益,想自己取信心、稱念佛往生地造作的自力心,令多數人錯失往生。

安樂勸歸之心志,鸞師一人獨定也

明圓融無礙

(157)

無礙光之利益故

威德廣大之信得

必令煩惱之冰解

即化作菩提之水

信心是威德廣大的信心。自己依自力心而信的不是信心。因為太陽昇起所以闇被晴,因為如來救度所以被救度,是很清楚的事,但是大多數人,不知道此事,而想自己取信心往生,想稱念佛往生地造作。於《和讚》有「無礙光之利益故」不是嗎?

融障而成德

(158)

罪障功德之體同

如冰與水正相似

冰愈多則水愈多

障愈多則德愈多

「罪障」者,是罪業與障礙,「功德」是涅槃的功德。言「同體」者,是不動罪障,以罪障之原樣,全體轉爲功德之意。此即是「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意思,說此為「圓融」。在其他宗教,「無礙」「圓融」都沒有,神是人性的神。若從佛教看,因為神會生氣、又會懲罰,所以是凡夫同樣的神,說此為「人性的」(凡夫樣子的神)。

安樂勸歸之心志,鸞師一人獨定也

如來的圓融無礙

(159)

名號不思議海水

逆謗屍骸皆不宿

衆惡萬川即歸入

功德海水一味也

名號是光明,光明是名號。又名號是誓願(本願),誓願是名號。海的功德,是清淨的水也好、污穢的水也好,都融作一味的海水。與此相同,如來本願名號的功德,將凡夫無明煩惱的泥水,轉成本願大悲、智慧真實、恒沙萬德的大寶海水。彌陀名號不思議之海水,將眾生逆惡闡提之泥水,轉成與名號萬德同一味。祈願、祈禱是不必要的。因此聖人仰讚曰:

「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

 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慧日」

此一句,就是淨土真宗的全體。是肝腑心要之聖句。今之《和讚》,不和此聖句一併頂戴不行。於此聖句之中,無「取信心則往生、稱念佛則往生」等說法,無凡夫自力的泥水。即使花上幾十年,亦要將此聖句好好地吟味,這樣最好。「歸命」若明白,此聖句也會明白。此聖句,就是大悲大願的意思。此聖句中有信心。

安樂勸歸之心志,鸞師一人獨定也

會惑(煩惱)而入智

(160)

盡十方無礙光佛

大悲大願之海水

煩惱衆流即歸入

智慧水融一味也

「會惑」者,言將煩惱就那樣地,與佛智成一體。如來大悲大願之海水,是如來的佛智。凡夫是慈悲和智慧各別,但在如來,大悲就是佛智,佛智就是大悲,不是各別者。如來就是慈親,此事若清楚,即知慈親是大悲的慈親,又是大智的慈親。因此,「佛智的大悲」、「大悲的佛智」就是慈親。智慧和慈悲雖說不是相同,然在如來,不能切離。大悲就是佛智,佛智就是大悲。信佛智不思議的是信心,信大悲慈親的也是信心。名號是佛智,是大悲。本願(本願力)是佛智,又是大悲。因此,大悲大願海者,其海水,是智慧的海水。將凡夫的惡業煩惱,轉為如來之佛心,是佛的智慧。如來的大悲也好、佛智也好,有不可思議的力量。佛智的不思議、大悲不思議,不思議地被信即是。其他宗教雖也說神的愛、神的智慧,然在其他宗教,因為沒有禪定,所以對佛教所說的「悲智圓滿」之味不明白。神是人性的,雖說寬恕人的罪,但是不說罪能消否,不說滅罪。又「慈悲」和「智慧」的關係也不知道。

安樂國

(161)

安樂佛國往生者

畢竟成佛之道路

無上方便爲衆生

諸佛淨土皆勸往

「畢竟」者,究極處之意。「道路」,是成佛之道路。又言「道路」者,是信心(本願力)。信心(名號)是本願一實之直道,是到大涅槃之大道。

安樂勸歸之心志,鸞師一人獨定也

阿彌陀如來之所成就

(162)

諸佛三業莊嚴就

畢竟平等無差別

衆生虛誑身口意

回施對治令解脫

「諸佛」者是阿彌陀如來。「三業」者,身口意三業。「畢竟」者究極處之意。「平等」者,言無分別心。「虛誑」者,言眾生是虛假虛偽。言無分別心,是悟絕對的真理,絕對的智慧云為無分別心。阿彌陀如來是大慈大悲的慈親的同時,亦住於無分別之大智慧。言「分別」者,是於相對世界之相對的智慧。凡夫始終在分別,神若無分別,不會做創造世界和懲罰人的事,神也是和人同樣的神。神和佛的差異,是分別和無分別。佛的絕對大智,在凡夫做不出能相像的事。佛智是不可思議。所謂「畢竟平等」的,就是佛的絕對智慧。神信心的人,是想著神也像人那樣子的尊貴者吧!神是絕對的,雖然在口中這樣說,但是又向神祈求,又想迎合神的心情地做作,此處就是以人那樣地思考的證據。

於如來,有真智和權智。真智是無分別智,權智是分別智。

安樂勸歸之心志,鸞師一人獨定也

往生生因唯一

(163)

安樂佛國得生者

無上寶珠之名號

真實信心唯一俱

無別道故鸞師說

生安樂佛國者,「無上寶珠之名號,真實信心唯一俱」,此是說「無別道」。「名號」和「信心」是兩個,何故說為「唯一俱」呢?這裡是困難之處。此云為「即法即機」、「能所不二」、「信行相即」,是困難之處。想(一)頂戴信心,而後(二)稱念佛,二者齊備而往生,如此想之人不明白,信心和念佛不是二,是一,信心的相續就是念佛。信心有者,必稱念佛,此云為「必具名號」(信卷)。只稱念佛的人,信心是有呢、還是無呢不清楚。「頂戴信心的話能往生」、「稱念佛的話能夠往生」,附帶著「的話」的人,是信心亦無,稱念佛亦無。念佛者信心若無,即使想要稱名,亦不是如實稱者。信心若有,即使不刻意想稱,亦自然而然地(自動地)被稱念出來。這就是「必具名號」。是「信心」相續,而自然地念佛出來。因為是「信心」成為「念佛」,所以「信心」和「念佛」,不說為二,是一物。因此,說「無上寶珠之名號,真實信心唯一俱」,說「依真實信心一個」。如此,所謂「信心正因」能明白吧。「正信偈」曰:「正定之因唯信心」(正定之因者唯信心也)。

因為有說「念佛成佛是真宗」,所以「正定之因唯信心」者,無論任何埸合都是如此,動搖之即不是真宗。「念佛往生」(念佛成佛)的真意,是「信心正因」。

「念佛」和「信心」,是「即法即機」。言「即法即機」,是云「法」(名號)就是「機」(信心)。

是云「名號」(法)(阿彌陀佛)就是「信心」(機)(南無)。「勅命」就是「信心」,「信心」是「勅命」呀!此意,云為「即法即機」。於《御文章》,亦說「信心者,全佛心也」,又「念佛」之體是「信心」。

「能所不二」者,說「自己稱念,自己御念佛」之時,那是「能」(機的運作)(眾生的運作)、「能動態」。「所」,是言「所者」之意,是「所稱者」(名號)、「所信者」(名號)。這是「所動態」。淨土真宗,是信(能)的原樣,就是所信之名號(所)。稱(能)的原樣就是名號(所)。此云為「能所不二」。同行因為一說稱念,就自己稱念,於自身盡力去做,那樣所以不行,無法成為「能所不二」。真正的真宗,是「能所不二」,稱之原樣,就是所稱。信也好,稱也好,都是「托福」。因為「能所不二」不明白,所以想著「自己稱念,自己往生」。那樣無法成為「能所不二」。

其次,言「信行相即」,「信心」和「念佛」(名號),是「相即」者,不能切離。言「相即」者,是說「其原樣」之意,是「信心」(信)的原樣,就是「念佛」(行),「念佛」(行)的原樣就是「信心」(信)。言「聞其名號」,聞(信)之原樣地稱念(行),就是「信行相即」。

親鸞聖人,於「行卷」言:

「謹按往相廻向,有大行、有大信」。於《六要鈔》(存覺上人),「信」和「行」,「不二不離」。是山惠覺勸學說信和行,是「即法即機、能所不二、信行相即」。

獻上終生的努力,將「信心」和「念佛」,確實地聽聞最好。

言「無別道故」,是說「沒有此外之道的緣故」。往生淨土,是「佛力」一個。

佛心 佛力 本願力 依本願力往生。

仰本願力、依靠、依賴之的就是信心。信心善能往生安樂國。

安樂勸歸之心志,鸞師一人獨定也

安樂國的建立

(164)

如來清淨本願者

無生之生之緣故

本則三三之品殊

一二之別今已無

安樂國,是依如來的清淨本願所建立。「清淨」者,言法性。將絕對的真理,稱為「法性」、「法身」、「真如」、「一如」、「滅度」,又稱為「空」,是大乘佛教的根本。在其他宗教,說「神就是『第一原因』」。說「神創造了天地萬物」。沒有創造的必要,萬物是自然(法爾)。即使神也好佛也好,都無法創造萬物。佛教,是(一)不生不滅,(二)不一不異(非一非多),(三)不斷不常(非斷絕非連續),(四)不來不去(不是說「從何處出來」、「去何處」,亦無去處),稱之為「八不中道」。「八不中道」不明白,「法性」就不明白。歐美人不知道「八不中道」。因為「八不中道」不明白,所以再如何說明「法性」也不明白。「八不中道」其原樣就是「法性」。云「如來清淨本願」之「清淨」,是說「法性」(八不中道)清淨。「清淨」,不是相對污穢物的清淨;「八不中道」,是天地自然絕對的真理。往「八不中道」之路中,「神」想要擠入、插嘴都不成。

淨土真宗的教理,是立於「隨順法性,不乖法本」的真理之上的宗教。

真理不是神創造之物,也不是依神所造之物。

不知「法性」,真宗的「行」就不明白,「信」也不明白。「法性」者,如人那樣,把「能見者」(心)和「所見者」(物)分別,無法明白。「能見者」(主觀)和「所見者」(客觀)沒分別呀,只有「佛智」,才能如「法性」地知「法性」,故也稱此「佛智」為「真智」。「真智」是「無智」,所以無所不知,此處稱為「不思議」。如來,是不思議的聖者。信不思議為不思議,仰、仰、仰徹之相稱為「信心」。

「無生之生」者,於「法性」的世界,沒有說往生(生)、或沒有往生(無生)。禪宗因為都依據著「法性」的世界,所以貶低、攻擊淨土門的往生思想。這是知「無生」,而不知往生(生)。淨土真宗,是「無生之生」。若從「法性」上看,沒有往生,是「無生」。雖是無生,然而說「有凡夫依信心往生淨土的『生』」,此為「無生之生」。此往生,是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所回向成就。

「本則三三之品」者,在《觀經》,就往生人分成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九種,稱之為「本則三三之品殊」。言「一二之別今已無」者,以一真實信心,則往生淨土,而無九品的區別。是「頂戴開同一證悟」的意思。此處聖人說:「原本九品之眾生,若是往生報土者,則無一人有異」。雖然未往生者有九品的區別,但是往生之後,無一二三四的差別。說人的出生、又往生淨土,如果從「法性」來看則是「妄見」。雖然有錯誤,但是如果往生到御淨土,獲得「真智」,證悟「法性」再來看,則說沒有往生。然而實際上卻是往生了,此説為「生即無生」。

讚嘆門之釋意

(165)

無礙光如來名號

與彼光明之智相

無明長夜闇照破

衆生志願得滿足

無礙光如來的名號和光明,有不思議功德。被阿彌陀如來的名號和光明所觸,依其功德,晴無明闇(罪障),又眾生想往生之「志願」被滿足。如來的光明、名號有偉大的功德。這是在讚嘆如來。

安樂勸歸之心志,鸞師一人獨定也

明三不三信

(166)

不如實修行云何

鸞師釋意甚善巧

一者名信心不淳

若存若亡不相應

(167)

二者名信心不一

決定心無故謂之

三者信心不相續

餘念間故是三不

「不如實修行」者,眾生依如來的光明、名號之實(功德),原樣信受者云為「如實」。此即除疑決定信心之樣相。頂戴他力真實信心云為「如實修行」,「如實修行」是「念佛」(稱名)。言「不如實修行」者,是二十願的念佛。言「信心不淳」者,「あつい」寫為「淳」字,「淳」言「淳樸」,無自力心混雜。「若存若亡」者,說信心像有又像無的樣子,這樣的狀態(存亡不定)(猶豫不定)。言「餘念間故」(餘念間斷故)者,於信心相續間,餘念混雜。言「餘念」者,指疑心。依光明、名號之原樣,即照本願的御心原樣地信就是「如實」,不依御心之原樣信的,是「不如實」。雖有憶念稱名,然尚無真實信心者云「不如實修行」。「不如實修行」的人,是不知道「如來者,是『實相身的佛』,是『為物身的佛』」。即不知如來是「自利」(正覺圓滿的佛)和「利他」(救濟眾生的佛)圓滿的如來。以不知故,云為「不如實修行」。如來的正覺,和眾生的往生,是不二一體。如來的正覺為眾生往生之法。知此義者,是知「實相身」、「為物身」。「如實修行」,即明知此事。

安樂勸歸之心志,鸞師一人獨定也

明三信輾轉相成

(168)

三信(淳心、一心、相續心)展轉相成就

行者心常存省察

信心不淳之緣故

決定之信不可得

(169)

決定之信若不得

念相續必不成也

逆轉

(169)

念相續既不成故

決定之信不得也

安樂勸歸之心志,鸞師一人獨定也

(170)

決定之信不得故

信心不淳鸞師曰

此云為逆轉。

明如實修行

(170)

如實修行相應者

信心唯一成決定

二力的喻意

(171)

萬行諸善小路轉

本願一實之大道

歸入皆緣回心故

即開涅槃覺證也

是難行易行二道的區別與首尾相應者。

安樂勸歸之心志,鸞師一人獨定也

(172)

本師曇鸞大師者

梁之天子號蕭王

常向北方師所住

鸞菩薩稱名禮讚

(已上曇鸞和尚)

一、佛心、佛力、本願力 依本願力往生

二、至心信樂忘己 歸命不可思議尊。

三、歸命者 本願招喚之勅命。

四、即法即機 能所不二 信行相即  瑞劔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5-02-13 10:25
Next 2025-02-25 10:33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