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化與趣入

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4年09月14日

攝化與趣入

《本典·教卷》大義 一

瑞劔老師

真實教(教卷)

顯淨土真實教文類  一

    撰號  愚禿釋親鸞集

攝化與趣入

第一章   標舉

標舉  「大無量壽經(真實之教·淨土真宗)」文

真宗是依如來廻向而開的宗教。本願力廻向有「往相廻向」(眾生往生的相)和「還相廻向」(從淨土還來現土之相)。「往相廻向中有教、行、信、證」。

真實之教 「教卷」之初有:

「夫顯真實教者,則《大無量壽經》是也」。

在釋尊一代的教說中,給與愚惡眾生「真實之利(利益)」的真實之教是《大無量壽經》。此聖人非凡的卓見、高邁的眼識、未曾有的宣言,實是非常驚人。是亦為顯「唯信正因」。

依願開宗和依經開宗 親鸞聖人就往相廻向而舉出《大無量壽經》,依《大無量壽經》開真宗,此是「依經開宗」。初用細字在《大無量壽經》下面註上「真實之教·淨土真宗」,即是指此。又依本願,「教、行、信、證」顯現,真宗得開,此叫做「依願開宗」。

攝化與趣入

總標教旨(本文)

【略標】謹按淨土真宗,有二種廻向。一者往相,二者還相。就往相廻向,有真實教、行、信、證。

【大意】夫顯真實教者,則《大無量壽經》是也。斯經大意者,彌陀超發於誓,廣開法藏,致哀凡小選施功德之寶。釋迦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宗體】是以說如來本願為經宗致,即以佛名號為經體也。

字義  「按」,思案。「廻向」,由如來惠賜、廻施。《大無量壽經》,分有上、下二卷,康僧鎧譯。「超發」,發超勝諸佛的本願。「法藏」,法之藏,無量德之藏。「凡小」,凡夫和小人。「功德寶」,南無阿彌陀佛。「道教」,此指聖道一切之教。「光闡」,廣博地宣說。「真實之利」,指名號。「宗致」,經主要所顯所尊者。「體」,宗的結歸處。

右段全體表示《大無量壽經》的教旨。

攝化與趣入

真宗 真宗,給與「真實之利」的宗教,即是真實之教的意思。名號叫做「真實功德相」,「大行」叫做「真如一實功德寶海」,「大信」叫做「真如一實信海」。「真」,橫竪都是真實的意思。

大無量壽經  《大經》的「無量壽」和「無量光」共是阿彌陀佛的「阿彌陀」的意思。阿彌陀佛是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的佛(參照《阿彌陀經》、「真佛土卷」)。佛的性格就那樣地成了佛的名字。光明表示智慧,壽命表示慈悲,即阿彌陀佛是悲智圓滿的覺體。阿彌陀佛以其智慧(光明)和慈悲(壽命)救度眾生。說得比較哲學艱澀一些,宇宙萬有的根本真理「法身常住之理」是壽命,知(體驗)佛真理的智慧即「佛智觀照的妙用」(不思議的運作)是「光明」。絕對的真理和世界的實相,由「理」和「智」構成。「理」依「智」被發現,「智」是「理」的智慧,不論缺何者,就無法得知宇宙人生的實相。「智」即「理」,「理」即「智」,理智不二,即是絕對的真理。但是凡夫無法知道。唯有佛悟(真如、實相的體驗)了此大真理。阿彌陀如來是這樣的佛,即以理(壽命)和智(光明)為自身的生命,以真生命(正覺)的功德力濟度眾生。因此南無阿彌陀佛亦是光明和壽命,淨土也是光明和壽命。如來的真光明和真壽命,太深廣大故,不是我等凡夫的智慧和認識所及。我等唯只有依其不可思議的力用(功德力)被救。故不思議地信佛智不思議外,沒有往生之道。

攝化與趣入

權實真假 在佛教,雖然分有「權教」、「實教」、「真願」、「假願」等,光壽無量的如來,是理智不二的覺體,其心地一直皆如萬里晴空一樣,廓然無雲。如來沒有「權實真假」,於「機」,也唯有「機」(凡夫的種種性質)之前方有此區別。

本願一乘絕對不二的風光 佛教說一乘、二乘、三乘。「一乘」指「一部車」,說要到大涅槃,只有一部車而已的教義,叫做「一乘」。「一乘」是「大乘」。大乘是「佛乘」。「大乘」,是大的車子,「佛乘」,指說成佛的教義。

一乘 立於一乘的立場,看二乘(聲聞、緣覺的教法)、三乘(聲聞、緣覺、菩薩的教法)時,那都是把「一乘」(全佛教的統一)分成那樣在說,種種分歧的教義,應歸「一乘」,講佛教,只有「一乘」(大乘)而已。今日的日本佛教皆是大乘佛教。

各宗的一乘 但是,華嚴宗依《華嚴經》立「華嚴一乘」,真言宗依《大日經》說「真言一乘」(秘密一乘),天台宗依《法華經》主張「法華一乘」(圓頓一乘),真宗依《大無量壽經》教「本願一乘」(究竟一乘、誓願一佛乘)。禪宗是不立文字、見性成佛的教法。

一乘的歸趣 從親鸞聖人的大法門眼看,實際上像我們這樣愚惡的凡夫能到大涅槃之道,除了彌陀的本願外無他。斷定「二乘」亦無,「三乘」亦無,他家的一乘悉如浮在本願一乘海的波瀾,凡夫真的成佛之道,只有「本願一實的大道」,只有《大無量壽經》的宗教而已。這是無論如何也不可置否的。因為相即眾生海的現實故,所以真宗是一乘中的一乘,是頓極、頓速、圓融圓滿的真教。此叫做本願一乘、絕對不二之教。被本願一乘之教的威神力打動,被縛住,如「教」(本願力)那樣的「機」,叫做「絕對不二之機」,這即是「金剛的信心」。

攝化與趣入

唯佛獨明了 親鸞聖人說「唯是誓願一佛乘」。「唯是」的字眼有千鈞重。這是統一了大聖釋尊一代的諸教所說的「唯是」,亦是示釋尊出世的大使命在「誓願一佛乘」。是統一諸一乘的「誓願一佛乘」,所以聖人在「教卷」的結尾說:「一乘究竟之極說」。「正信偈」裏述釋尊出世的大使命,一代轉法輪(說法)的目標在「誓願一佛乘」之旨,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一乘」是「教」,其體是南無阿彌陀佛(行),是佛智,又是佛性。

如來的智慧海 如來的智慧海(智願海),不思議!《大經》下卷曰:

「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釋尊是佛,佛不思議呀!是難值難遇的了不起的人啊!」如此從內心垂恭敬頭的是信者之相。

攝化與趣入

三願的證  《論註》(《淨土論》的註釋書,曇鸞大師著)裏提到,凡夫為何能速到菩提涅槃呢?曇鸞大師舉了「十八願」(至心信樂願)、「十一願」(必至滅度願)、「二十二願」(還相廻向願)的三願,證明基於如此的理由,故能速得菩提(覺、道、智)。此叫做「三願的證」(以三願明確地證明)。「的」指「明確地」的意思。

本願力 「三願的證」的「三願」,從什麼開,又在表示什麼呢?從如來的「本願力」開,為了示「本願力」。「本願力」能救濟眾生使往生成佛。「本願力」是佛力、是佛智不可思議力、是大慈悲力、是攝取眾生力。唯有「本願力」方能使凡夫成佛。「本願力」即是名號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力。本願名號之力即是一大悲招喚的呼喚聲。凡夫有能被佛呼喚的資格(機),靠佛力成佛的是佛,一樣也做不到的眾生是凡夫。這是既定的行情。為往生,善念、善行一樣也做不到的凡夫,連信的力量也不是我的力量。自己以為自己的力量可以做到的想法,有著凡夫的錯覺(計度)。凡夫一切的想法是「計度」。

三願之中,十八願(至心信樂願)和十一願(必至滅度願)是往相,二十二願(還相廻向願)是還相。又十八願是往生的「因」,十一願的極果和二十二願的利益是往生的「果」。故「三願」之中,「往還」、「因果」的法門完全具備著。「教、行、信、證」的大法門,是從《淨土論》的「一心歸命」及《論註》的「三願的證」誕生的。「五願開示」(開十八願為五願。五願是十一、十二、十三、十七、十八的諸願)的目的,不外為明三願的真精神的「本願力」。

攝化與趣入

觀本願力   天親菩薩的《淨土論》的眼目是「本願力」,又是歸命本願力的「一心」,即《淨土論》是「一心之論」。

《淨土論》(「行卷」引用)曰:「觀佛本願力,遇(信)無空過(沈生死海)者,能令速滿足(滿身心)功德大寶海(名號、名號的功德)」。「行卷」的大行是「功德大寶海」(名號),「行卷」在明「大寶海」。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念佛往生」,事實上亦是為歸(信)「功德大寶海」(名號的德義)而令念佛往生的。

觀了本願力的天親菩薩,於《淨土論》之初說:「世尊,我一心歸命(禮拜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讚嘆門),願(作願門)生安樂國」。這裏的「作願」即「願生」,是信心上的願生,即是信心。《和讚》(天親讚No.131·十三)曰:

「本願力得逢遇(信)者

 是人必定不空過

 功德之寶海充滿(名號之德溢滿身心)

 煩惱之濁水不隔(無礙光的利益)」

教行信證和淨土論   淨土真宗是如來廻向的大宗教。《教行信證》開如來的廻向即「本願力廻向」(《淨土論》),示二種的廻向。「教卷」卷初曰:

「謹按淨土真宗,有二種廻向。一者往相,二者還相。就往相廻向,有真實教、行、信、證」。

前述的《淨土論》文中有「能令」,「能令」二字,是如來能使信(遇)本願力,令滿足功德大寶海(名號的功德)之意,這是《大經》(上卷)的「令諸眾生功德成就」之意。此處本願力廻向出現。天親菩薩於《淨土論》稟《大經》之意曰:「本願力廻向」,曇鸞大師承「本願力廻向」開之為「三願」(十八、十一、二十二願),證明「速得菩提」的理由(三願的證之文)。依鸞師的三願的證,「往、還」、「因、果」皆由如來的「本願力」之旨始明確,隨之天親菩薩的宗教,《淨土論》之意亦通暢(顯現)。

又《淨土論》的「遇無空過者」的「遇」,是「信」的意思。即於信的一念,令行者滿足功德大寶海(名號的功德)是「本願力」所使然。

攝化與趣入

淨土論的五念二利 《淨土論》「一心歸命」是眼目,「本願力廻向」是其宗致(根本)之旨,已述如上,更窺《淨土論》的中心思想,此論文說的是以「本願力」為根本所現的「五念二利」的修行。「二利」,指自利(菩薩的成佛)(入)和利他(眾生濟度)(出)的功德。「五念」,又叫做「五念門」,如下:

攝化與趣入

起觀生信 在《淨土論》中,菩薩(以善男善女的相表示)如此觀「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見彼阿彌陀佛」,斯觀即是如此信的意思。觀達解了的當下是「生信」。「起觀」之外沒有「生信」,這個叫做「起觀生信」。

覈求其本 菩薩起觀生信往生淨土之本的力量是什麼呢?曇鸞大師在《論註》釋曰:「覈求其本」,依如來的「本願力廻向」,五念門之行始成就,這個叫做「覈求其本」。

攝化與趣入

二種廻向 「教卷」之初述言淨土真宗由二種廻向而開,二種廻向為往相和還相,往相廻向之中,有教、行、信、證之旨。此「二種廻向」的思想信仰系統,《六要鈔》(存覺上人著)也著眼於此,是由《論註》的「覈求其本」之釋來。以之可知「二種廻向」是「本願力廻向」。

願力成就和五念 菩薩的五念門之行,依本願力廻向始實現成就,「本願力廻向」若沒有,其行不成就。故五念門行的成就是「願力成就」,「願力成就」之相正是菩薩五念門行成就,尋「覈求其本」時則是「本願力」。親鸞聖人顯此意,於《入出二門偈》(明《本典》的他力釋)說:「願力成就名五念」(法體成就的釋義)。正因為「五念二利」是願力成就的法,故依觀本願力,依「遇」(信)本願力,令身心滿足功德大寶海。應著眼於「遇」之一字。光是看這點,不難知道聖人的宗教,特別是大信心的純粹性是繼承天親菩薩的「一心歸命」及「遇本願力」。

一心圓具之德 五念二利的修行是誰在修呢?從《淨土論》的表面來看,似是善男善女在修行,其實這是菩薩的修行。法藏菩薩於因位(修行時代)時,為眾生、代替眾生完全地修行成功的是此五念門行。此事記載於聖人著作的《入出二門偈》裏。

法藏菩薩的願行,元本由大智大悲的本願力顯現,可說是如來的「本願力」分為「願」和「行」顯現。因此菩薩願行的功德攝於本願力(本願和名號)中。故將如來的本願力如本願力,照本願力所指一樣,說的更明白些,信順「本願力的呼喚聲」即「本願招喚之勅命」地一心歸命之處,菩薩修行完成的五念二利的功德,全都成了我的。

信順勅命的一心歸命,不是凡夫自力的迷心,完全是如來本願力廻向的大信心。故其一心(大信心)之德復甚深微妙,廣大無邊,其尊貴等同如來,和本願名號等同。因此,聖人於「總序」說:「專奉斯行(名號,本願的完成),唯崇斯信」。這是慶喜得信難信之事,歡喜得獲難得的信心,這是多麼尊貴的話呀。

一心之中,菩薩(法藏菩薩)五念二利的功德圓具著,故一心歸命(大信心)為「速得菩提」的正因。圓具於此一心之德,顯於善男信女修行的相是五念門行(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論註》下卷)。此「一心」如一拳,「五念」如五根指頭的關係。到茲,可知道《淨土論》是說了「一心五念」的論書。更徹底地說,《論》雖在說五念門行相,目的在顯五念門之行體即「本願力」,這是主眼點。如來的本願力如本願力的道理,徹到、印現到眾生心中是一心歸命的信心。故《淨土論》透過拜讀《論註》,透過拜讀聖人的《教行信證》,就能知道「一心(歸命)令滿足功德大寶海,所以一心是往生的正因」。

攝化與趣入

廻向之義 廻向指「廻轉趣向」的意思。菩薩或如來自身的功德,不是為自己的利益,其功德完全地回施給眾生,叫做廻向。凡夫自力的廻向,是把自己所積的善根廻向給如來,或作為自身菩提的資糧。真宗是他力廻向的法,所以不是從自己廻向給佛,故是「不廻向」的宗教。反而是蒙受由如來來的廻向。因為徹底此故,所以不向神或佛祈禱、祈願求福。廻向,《安樂集》說有六廻向,《華嚴經》說有十廻向。

大悲心成就 何故如來廻向、回施給凡夫呢?因為凡夫是善根薄少無有出離之緣的貧窮者,所以如來大慈悲心,無倦地將自己的功德廻向(回施)給凡夫。一心歸命之處,不得不全部廻向如來的功德,是如來的本願。如來依廻向其功德而成就(滿足)大慈悲心。若不廻向,其大慈悲心終於空虛,《和讚》(No.275·三八)曰:

「如來作願應思惟

 苦惱有情終不捨

 回向爲首利衆生

 大悲心於此成就」

約本廻向和約末廻向   由如來直接廻向給眾生,叫做「約本廻向」(從如來立場廻向)。又眾生蒙受如來給的廻向,又將之廻向給其他眾生,叫做「約末廻向」(由眾生回施給其他眾生)。「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是「約末廻向」。《淨土論》菩薩的廻向(第五廻向門,薗林遊戲地門)是約末,將之作約本(法體成就的法)表示的是前述的「覈求其本」之釋,即是「本願力廻向」,依之「教卷」的「二種廻向」誕生。

他利利他深義   如來(他)給我們的利益,從眾生來說是從他(如來)來的利益,所以叫做「他利」。由如來說是給他(眾生)的利益,故叫做「利他」。「他利利他」是《論註》註釋本願力廻向的解釋,實有甚深的意義,故稱「他利利他深義」。真實教的面目在茲。

往相廻向和還相廻向 開本願力廻向而作往、還二種廻向,往相中開「教、行、信、證」是「教卷」的指南。「還相」由往相之極的「證」開。「證」,是本佛久遠的真證,亦是我們所獲的無上涅槃極果。悟此極果,亦乘本願力還來穢國,這即是「還相廻向」。

「信卷」曰:「臨終一念之夕,超證大般涅槃(無上涅槃)」。「行卷」曰:「遵普賢之德(還相廻向,大悲之德)也」。《和讚》(No.138·二〇)曰:

「願土(願力成就的報土)一至必疾得

 無上涅槃之證果

 即興大悲力用也

 此名回向從他力」

然最近很多學者說:「在此世獲得信心的人,信後的生活是還相廻向」,此說法害人不淺。

關於還相廻向,《論註》及「證卷」說得很詳細。又自「證卷」開「真佛土卷」,自「真佛土卷」開「化身土卷」。

本來《教行信證》叫做「願心莊嚴的法門」,這是一部明確地宣揚如來的本願海(智願海)的寶典。古來稱之為御本典,或御本書。於「教卷」,自二種廻向開往還因果的法門,這就是示真宗大綱的淨土真宗。

攝化與趣入

往還和教行信證 往、還二廻向的「二相門」是「攝化門」,「教、行、信、證」的「四法門」是「趣入門」。「攝化」,是善導大師說的「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的「攝化」之意。「攝化門」是救濟眾生的立場,「趣入」,凡夫往生叫做「趣入」。

「教卷」之初示「攝化門」和「趣入門」,旨在明示其「本願力廻向」的源頭。

彌陀的正覺 如《六要鈔》所示,諸佛菩薩修五念門行而得菩提(覺、道、智),即皆依彌陀三昧到菩提。尋其根源,諸佛菩薩得菩提是彌陀正覺(光明壽命的覺體)的運作。

《六要鈔》曰:「彌陀正覺,即修五念速得成就」。此意即本佛彌陀示菩薩相,為「法藏」,修五念門而成正覺。若立腳於彌陀久遠的正覺說,可說五念門的法門和修行是久遠正覺的開展,故法藏菩薩速得菩提亦是當然。

阿彌陀如來五劫思惟,修兆載永劫的修行,視此為彌陀三昧海中的修行,又視作彌陀正覺內的修行時,其五念門的修行超越時間、空間,速得菩提。這是彌陀的「速得菩提」,是「正覺的一念」。故彌陀如來於一念證得「法」、「報」、「應」的三身,之云「一念圓證」。

阿彌陀如來速得菩提,亦是為了使眾生速得菩提。因此,眾生方能依聞信本願力的「信一念」,速得菩提。即眾生的「速得菩提」,是阿彌陀如來「速得菩提」的恩德。「正信偈」道此意言:「能發一念喜愛心(信一念),不斷煩惱得涅槃」。又一方面,為何眾生能如此速得菩提呢?因為在信受本願力的一念,令身心滿足如來的功德大寶海故。真宗的教法,實是甚深微妙。如此彌陀「正覺一念」的功德力,為我們的「一念喜愛心」,此功德力之外沒有信心。此機感相應的妙法,唯獨真宗。

「教卷」有「夫顯真實教者,則大無量壽經是也」,就如右述,這是因為由本願力廻向的「真實利益」(令滿足功德大寶海)的緣故。

攝化與趣入

三經一致門和差別門 淨土教特依據三部經典,即《大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個叫做「淨土三部經」,又稱做「三部經」。

三部經有「一致門」和「差別門」的看法。「一致門」指,三部經不論哪部皆是傳如來的大悲心,說本願的經故,立腳於此如來的救濟精神,立於本願的佛心看時,三經一致,這個叫做「一致門」。《和讚》立於「一致門」讚述,《和讚》以讚嘆佛德為主眼,故是「一致門」的表達法。

《教行信證》辨別「真」(十八願)「假」(十九、二十願),是明斷真假的寶典,所以就三經而立差別。《大經》是第十八願之意,是真實之教,沒有表裏(隱顯)。《觀經》是表顯第十九願意的經,《阿彌陀經》是表顯第二十願意的經,故觀、小二經,共是假的教法。如此三經差別,嚴密地明斷真假。故「教、行、信、證」的法門,立於「差別門」論之,終於宣言本願一乘的絕對教。

《教行信證》雖然是說「差別門」的書,但在「差別門」之中,又顯著「一致門」。故「化卷」說「是以三經真實,選擇本願為宗也」,即是指此。

攝化與趣入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2)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4-09-12 16:33
Next 2024-09-19 16:40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