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劍老師 口述 (昭和三七、五、一〇夜) 瑞覺法師 翻譯
世上的人知道聖經的價值,而不知《教行信證》的價值。日本人讀了《歎異鈔》,能有宿緣拜讀本典的人很少。不問男女,應慶喜鑽研本典的恩德。
餘乘獨學也能學會,哲學獨學亦能搞定,宗乘特別是《教行信證》,欲得其眼睛者,須就老師學習,應知。瑞劍依止桂利劍老師,實有二十餘載。遇善知識,難哉!
在現代要見到士魂也不容易,要見到有僧魂的人甚以稀。僧魂者,謂“教行信證眼”。“教行信證眼”者,謂信心的人格,亦是“真諦即俗諦的人格”。在親鸞聖人來說,是“教相即安心”•“安心即教相”。此云真的“教行信證眼”。
親鸞聖人是大信海化現的人。無此信念者,即無法懂得《教行信證》。
拜讀《教行信證》,不可囚於文字而忘了如來,亦不可只仰信如來而輕視文字,以即文字而離文字,離文字而即文字,為圓解證入的行人。
宗乘沒有發展不行。拜讀《教行信證》,不可以為已經明白了就中止拜讀,或是光只知道依賴先哲之義。弟子必須超越老師方可。因此,得將《教行信證》經常置於念頭,不停地思考才行,「教行信證三昧」即是這個。如此法門方能無盡的發展。
沒有比透過文字吟味如來的願心,得到新生命更令人愉快的事了。拜讀者要有天文學者經常仰望天空發現新的星星般才行。
《教行信證》的引用文,初引所依止的淨土三部經,次引三經的異譯,接著引用七高僧及他師的著作,外典則引用於“化卷”。
《教行信證》有建立而無解釋,全篇自成解釋。
只知終.吉的一願建立法門,而不知高祖的五願開示法門者,對往生的因會疑義百出吧。應好好研究「念佛往生」和「信心正因」的完全一致之處。
《教行信證》應致全力於“行卷”,好好地研究之。只要透徹“行卷”的話,其他自能貫通。
本典的研究非為名利,而是為了研究聖人的旨趣在何處而學習。一度名利之念起的話,本典的研究一時雖入佳境,絕對無法到達妙處。又非為論議而研究,而是為了知恩報德,為了自身的往生而學習。一次到達妙處的話,法喜充滿無法自已。此即真宗是安樂法門之所以。
本典,首先是記讀法,其次是文字的解釋,然後是重複地拜讀,能自己自然地發現真意最好。那即成為自己的血、肉、生命。
人的一生中徹底的學好《和讚》和《教行信證》二本書的話,即是人生的大成功者。人遇到事情時,在心中最好做好這樣的決定:自己的眼中唯有祖師聖人、《和讚》和《教行信證》。
本典的注釋書,第一應依《六要鈔》。《六要鈔》的眼睛是:
“念佛只是彌陀的功德,更非凡夫的有漏行,故不借機功得往生之益,偏是自然不可思議”。
欲得教行信證眼的話,應好好地吟味“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之意。
師云:《教行信證》的目的,唯是為了說彌陀本願海。聖人依七高僧之意,發揮了阿彌陀如來本願的真意,以製作了本典,此是為了報恩。
《教行信證》應常回“總序”拜見之。
師云:“總序”中最重要的地方是“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本典是親鸞聖人的法身,字字悉是法身•般若•解脫的光輪。《歎異鈔》是女性的親鸞聖人。誇示世界的日本人的巨著是:親鸞聖人的本典(《教行信證》),弘法大師的《十住心論》及道元禪師的《正法眼藏》。
本典是立教開宗的巨著,應一字一淚的頂戴之。
師云:宗祖親鸞聖人把佛法最重要的精神所在,已用“難思弘誓”“無礙光明”闡明無遺。感受到此祖師的恩德(能遇到此教法的是親鸞聖人的恩德),奉獻自己的終身的人,才是真正的報謝佛恩,真的真宗徒。有“難思弘誓”“無礙光明”,汝還有何不足呢?本典於聖人五十歲時已大致成型,真正完稿成書是七十多歲左右時。
拜讀本典,以前解釋後,以後解釋前,不可忘了要常回“總序”之文。拜讀本典時,首先要好好地精讀《和讚》。理想地說起來,不論是哪一邊,都得花上二三十年的功夫才行。安心,當置身是瀕死的病人火速地頂戴之;學習,當思以不死的生命穩紮穩打。
師云:學問不可速成。“很快就懂了”的心態不會久長,而且不可靠。
比較“教行信證”和“教理行果”吧。
瑞劍拜讀本典於茲五十二年,還是幼稚園的心境。仰之彌高,鑽之愈堅。欲見聖人的法身者,須拜閱《教行信證》。此是宗門第一之書,亦是世界第一難解的書。法重,身命輕。得生為人,能得到拜閱《教行信證》的幸福,此是慶中之慶,須五十年如一日地天天拜讀之。
一生中玩味本典一書,有何不足乎?
百萬卷的書算什麼?眼光放高吧!凡俗唯汲汲於生活。注心血於鑽研本典的話,生活上所需的物質,皆會由如來賜與。於茲開了信眼的人稀有。努力吧!瑞劍非專家,執教鞭已五十二年。不論是誰,只要立下志願的話,皆能見到聖人的法身,精進吧!本典是宗教第一之書,是論文,且是一大詩文,是生命之書。拜讀之,直到從中聽聞到無上的音樂為止,應拜讀不倦。應思人生的一切都是為了鑽研《教行信證》。若不早一點決定自身的安心,拜讀本典的話,無法持久。
立志者如牛毛,成者如鱗角。
人生僅百年,何時才拜讀本典呢?有參考書嗎?有老師嗎?身體健全嗎?時間有嗎?能力有嗎?環境如何呢?如此思考起來時,拜讀本典的人至稀。能有幾人可說:拜閱此書是自己的生命呢?偶爾有善男信女將此書當作是衣食住而拜閱(把拜閱此書融入日常生活中,以之為生命),是人被如來大悲的本願力所驚覺。被如來難思的光明所打動的人,鑽研茲幾十年方始能遠慶宿緣。為收集說法的材料而披閱此書者,終流於淺見吧。學習此書有欲向人誇示現買現賣的念頭的人是無法學有所成的。可憐!可誡!
有感古來鑽研本典的學徒唯是限於男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億國民,五千萬的女子之中,道“我愛本典”的人出現個一二人也不為過吧。瑞劍待那人久矣。噫!
能有程度拜讀本典的人,於俗諦門,應謹慎,莫做被人在背後指指點點的事。立志拜讀鑽研本典者,愈要一邊聽聞佛法,一邊依止明師,發問疑義。
對念佛往生苦於判斷時,應返本典下判決。學本典者,非為以學者自誇,既以身為念佛行者,應天天持慚恥之念。
科學、哲學、文學等皆為學習《教行信證》的素養。自小的時候起應作學問。但是身為父母的人,對於佛緣很深的孩子,應好好地引導,直到學習《教行信證》為止。
在現代,因為國民教育已普及,所以學習《教行信證》已非僧侶的專利。不論僧俗,對宿緣深厚的人,應勸令拜讀《教行信證》。在日常的會話裏面出現《教行信證》是最好不過的事。
古今皆同,即真言宗的僧侶,親近弘法大師的著作的很少,禪僧親近《碧巖》及《正法眼藏》的人很少,天臺宗的僧侶親近“三大部”的人很少,真宗的僧侶把《教行信證》深藏在書架的裏部,日常拜讀的人很少,這是令人歎息的事。
演講時引用《歎異鈔》的人很多,引用《教行信證》的人很少,應讓本典更普及才好。
只要是真宗,說法不可不具教行信證眼為根底。偶爾有俗人想學《教行信證》,然能指導的老師卻甚少,這是現代的悲哀。有人學各宗的佛教哲理,或以西洋哲理學的知識,把《教行信證》作哲學的、心理學及論理學的解說,這些作法都是把《教行信證》拉下到哲學的範疇,應慎之。回顧聖人為求出離生死之道,而從聖道門轉入本願,當以此精神拜讀本典才是。
今後不論僧俗,當以本典為安心的龜鑑而拜見之,並視本典為人類生命的書,而活用之。人以《教行信證》視為佛教統一論,其根據是二雙四重判,即本願一乘是也。想學《教行信證》的人,不論對方是何方神聖,講什麼內容,要有如下不受動搖的信念:即自己只信奉親鸞聖人的教法,唯有聖人的教法方是真實之教。此言教行信證眼。由《教行信證》生出《和讚》,生出《御文章》,及《歎異鈔》等諸多和語聖教,異議異說生起時,應還《教行信證》解決之。
附 錄:
師云:佛是值得大應供的人,反觀自己(自己是接受供養、佈施的僧侶)真的過著受得起佈施的生活嗎?當知,要過著活用佈施的生活。
師云:“歸命無量壽如來,南無不可思議光”二句證明親鸞聖人是如來。為我們宣說“難思弘誓”“無礙光明”的聖人,其自身即是“見法·入法·住法·我安心”。
師云:“煩惱障眼雖不見,大悲無倦常照我”是佛法力不可思議,佛法不思議即是彌陀的弘誓。
光按:註明“師云”的幾則,是瑞覺法師在翻譯時,瑞默老師在身邊指點時流露的法語。法師生怕遺忘,趕緊記在譯稿上,一併譯出。其中有對瑞劍老師原文的說明和闡發,也有老師自證心得的流露,於中可見一味相傳之心法。
留言列表(2条)
[…] 本典拜讀清規 […]
[…] 本典拜讀清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