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5年02月22日

和讚的真髓
瑞劔老師 九十五歲
卷首和讚講讚
和讚的真髓
本師道綽大師者,本願他力專信憑(本篇)

道綽讚七首
聖道門和淨土門
(173)
本師道綽禪師者
聖道萬行皆擱捨
唯有淨土一門可
通入道路爲宣說
「聖道門」者,在此娑婆入聖得果云為「聖道門」,是自力,是「難行道」。「唯有淨土一門」者,云「唯只有淨土之一門」之意。將佛教區分為「聖道門」和「淨土門」的,是道綽禪師。聖道門於凡夫難以通過;凡夫易修易入之佛教是淨土門。
道綽禪師之本意
(174)
本師道綽大師者
涅槃廣業皆擱捨
本願他力專信憑
五濁群生亦普勸
「本願他力」者,第十八願之意。「涅槃廣業」者,道綽禪師是《涅槃經》的學者,專講說《涅槃經》。大業五年以來,擱置之而入淨土門,捨《涅槃經》的講說,專修淨土門。所以就第十八願宣說:「唯有淨土之一門是可通入之路」。

廢立之理由
(175)
末法五濁之衆生
聖道修行雖興起
未有一人得證者
教主世尊如是說
「五濁」者,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言「未有一人得證」,是說作聖道門的修行開悟成佛,連一人也無之意。雖於「正法」的時代,有「教、行、證」,但是到「像法」的時代,唯有「教」和「行」。於「末法」的時代,則只有「教」。言「廢立」者,(一)廢外道立佛教。(二)廢「聖道門」,立「淨土門」。(三)廢「要門」(19願),立弘願(18願)。(四)廢「真門」(20願),立弘願(18願)。
貶自力
(176)
鸞師之傳承教導
綽和尚亦依此判
在此起心立行者
此是自力師明示
言「在此起心立行」者,是在此(娑婆)起菩提心,立菩提行。言「此是自力」者,說此心行為自力。
立淨土門
(177)
濁世之起惡造罪
暴風駛雨何以異
諸佛大慈哀憫此
慇勤淨土勸歸入
言「駛雨」者,是如大風般疾速下來的驟雨。在現代,社會也好人也好,都不端正,是濁惡,沒有像人的樣子。「淨土」指「淨土教」(淨土門)。淨土門者,以往生淨土的志願爲目的,信心是中心。

專念和除障
(178)
一形造惡縱令盡
專精繫意但使能
常念彼阿彌陀佛
諸障自然得消滅
言「一形」者。一生涯。言「專精」者,說「熱心」的意思。「諸障自然得除盡」者,信心之行者,在現生有十種利益。聖道門、難行道者少有利益。
佛願的正意
(179)
縱令一生造惡業
衆生引接定往生
稱我名字願已就
若不生者本誓成
「縱令」者,假設一生造惡之意。「引接」者,是令跟隨到御淨土之意。「稱我名字」者,是依御念佛令往生的本願。七高僧之中,上三祖(龍樹、天親、曇鸞三大師)是「大經法門」之人,下四祖(道綽、善導、源信、源空),是「觀經法門」之人。「大經法門」,是說「信則往生」之法門,「觀經法門」,是說「稱則往生」之法門。此處,是很重要、極端重要之處。淨土宗是說「稱則往生」之法義;淨土真宗,是說「信則往生」之法義。說「稱則往生」之法義,也並非說「只在口稱念而已的無信心之稱名念佛能往生」呀。又於真宗,雖說「信則往生」,也不是說「即使不稱念佛也可以」呀。無論如何,說「信而使稱」,才是正確。
「信心」(大信)和「念佛」(大行),是離而不離者。此稱為「即法即機」,稱為「能(稱名)所(名號)不二」,又稱為「信行相即」。言「即法即機」,是名號(法)之原樣的念佛。言「能所不二」,是說「稱(能)之原樣就是名號(所)」。言「信行相即」,是信之原樣是名號,名號的功德力用之原樣地信。信者,「啊呀!難能可貴啊」(信)地思時,那就是共同御念佛(行)了。如何往生呢?如果理論性地說,是「信心正因」、「稱名報恩」。親鸞聖人依「成就文」說十八願:「『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信的一念)』,這就是『真宗』啊!」善導大師,釋十八願文說:「眾生稱念必得往生」(眾生稱念則必得往生)。「聞其名號」和「必得往生」(信心和念佛),是最重要,又是第一困難呀。僧俗應該共同於「信心和念佛」(行信)上,獻上畢生的努力。
「稱我名字願已就,若不生者本誓成」,和善導大師所說的「必得往生」,是同樣的意思。「若不生者」,在第十八願文,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若不令往生,則不取正覺)呀,就是那個。不是「即使沒有信心,也能被救度」的意思,是說「信心之人若不能往生,則不取正覺」之意。阿彌陀如來,將御自身的正覺和眾生的往生,放在天秤上(平等重要)。不論怎樣的神,將神的存在和人的往生天國,放在天秤上(一視同仁)之神,一個也沒有。「若不生者」,有甚深的意義。不明白此,就不明白真宗。
(已上道綽大師)
留言列表(1条)
[…] 本師道綽大師者,本願他力專信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