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衆生一切無明,滿衆生一切志願

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4年11月04日

破衆生一切無明,滿衆生一切志願

教行信證大系行卷·要論:

淨土教起因緣

淨土真實之行

大行是佛智的靈波

大行和大信

稱名破滿(一)

破衆生一切無明,滿衆生一切志願

稱名破滿(其二)

無礙光如來之名,即攝諸善法,具諸德本,所以能令眾生於信一念極速圓滿名號的功德即「功德大寶海」。此故,行卷說「真如一實(一實真如)功德寶海,故名大行。」

P127「稱無礙光如來名」者,是攬《論註》的「讚嘆門」之稱名,顯名義相應者,此大行的稱名,不可留眾生稱念的機功(認為自己稱名了所以往生之自力的功勞),是法體大行(如來手中的名號)的全顯(全體顯露)。斯故,「大行」明顯是南無阿彌陀佛,因此自可知道說大行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妙行」(覺如上人的教行信證大意)之意。

《論註》(上)的「讚嘆門」(五念門中的「讚嘆門」)之文如左,曰:

「云何讚嘆門(讚嘆是什麼模樣呢)?謂稱彼如來(彌陀)名,如(相應光明智相)(如者表示信)彼如來光明智相(光明是智慧之相),如(相應名義)(名指六字尊號,義是光明攝取)彼名義,欲如實修行(信心即是如實修行)相應(和光明智相、名義相應)故。乃至天親菩薩今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即是依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讚嘆,故知此句是讚嘆門。」

P128稱名破滿之釋,受之而更令其意鮮明。其文(行卷)曰:

「爾者,稱名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稱名則是最勝真妙正業,正業則是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信心)。」

高祖的御轉釋,輾轉相成(次第地解釋,甲使成立乙),而彰法門自然的展開。逍遙不迫處,自顯御己證(體驗)的法門,不可輕易看過。

輾轉釋義有四重,初三重用「則」字,後之一重用「即」字,依之語勢有緩急。(「則」字是「若成那樣」的心境,用於依上之意而發下之語。「即」字是「立即」的心境,一離開那場合馬上就的意思,表沒有間隔。)

P129(一)「稱名則是最勝真妙正業」者,乃彰善導大師及法然上人的正雜二行廢立(五種正行,即比較淨土之行和非淨土之行的他行即雜行,而立正行廢雜行的教義)之實義(真精神)者。其意思,如彼「要門(十九願)·真門(二十願)」的行人,雖思自捨「雜行」歸「正行」,但是仍不知選擇本願的稱名是最勝真妙的勝德故,信「五正行」中各行是同格、同價值。彼等不知「五正行」之中,唯獨第四的稱名念佛(稱名正定業)是本願相應的一行。因此,專心、雜心、定散心等夾雜,無法信南無阿彌陀佛,專修專念地修念佛一行。即彼等僅是知道念佛是易行,而不知念佛一行易且勝。「難易對」中只知易者是十九願、二十願的機,「勝劣對」中,知念佛「易」且「勝」者是十八願的機。故今於一重的轉釋,示稱名則是「最勝(易而勝)真妙(方便地選擇)正業(正定業)」之旨趣。

P130因依《選擇集》,而示「五正行」,如下文曰:

「善導和尚立正雜二行,捨雜行歸正行之文,觀經疏第四(散善義)云:就行(稱名)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之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1)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第一讀誦正行)。

(2)一心專注(心專注於淨土莊嚴)、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正報即彌陀、觀音、勢至。依報即國土)(第二觀察正行)。

(3)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第三禮拜正行)。

(4)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第四稱名正行)。

(5)若讚嘆供養,即一心專讚嘆供養(第五讚嘆供養正行)。

是名為「正」。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時間的長短),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

又曰:

P131「問曰:何故五種之中,獨以稱名念佛為正定業乎?

答曰:順彼佛願故,意云稱名念佛是彼佛本願行也。故修之者,乘彼佛願必得往生。」

今高祖於「稱名破滿」的轉釋(行卷)說稱名則是正業,這是提終南(善導)·吉水(法然)的法門而示之,以彰稱名是本願相應之行。

(二)「正業則是念佛」者,是將終(善導)·吉(法然)的法門還觀經,彰「從假入真」的經意者。

觀經是從假入真的經。誘十九願(要門)的機(人),使從「假」即聖道及十九願,入「真」即十八願的經。

聖道諸師以觀經說的「法界身」,或為唯識法身之觀,或為自性清淨佛性觀,可說甚錯也。吾等見善導大師施「古今楷定」(通古今可為模範)的妙釋,就能知道諸師之錯。

破衆生一切無明,滿衆生一切志願

「法界身」者,觀經「定善觀」第八曰:

P132「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第七觀)已,次當想(想念)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徧知海(菩提、涅槃),從心想生。」

即是指此。善導大師於定善義釋「法界身」曰:

「言法界者有三義:一者心徧故解法界。二者身徧故解法界。三者無障礙故解法界。正由心到故身亦隨到,身隨於心故言是法界身也。言法界者,是所化之境(世界、對象),即眾生界也。言身者是能化(教化人)之身,即諸佛身(即阿彌陀如來)也。言入眾生心想中者,乃由眾生起念願見諸佛,佛即以無礙智知,即能入彼想心中現。但諸行者,若想念中,若夢、定中見佛者,即成斯義也。」

以此,可知「法界身」者,是阿彌陀如來的「無礙的佛智」。

P133言語學地說,「念」,梵語(smrti),「念佛」有:(1)稱佛之名,(2)稱讚佛,(3)憶念佛,(4)把握佛的功德,(5)信佛等之意思。於龍樹大士的「易行品」最能看到念佛的綜合意義。

又念佛者,(1)名號、(2)稱名、(3)憶念、(4)信心,云念佛。《歎異鈔》裡,「念佛」一語出現二十多次,其意思實是甚深。蓮如上人說:「於當流,信憑彌陀是念佛。」觀經的「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文,其深意亦是蓮如上人此說的意思。

念佛,在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法門,一般被解為稱名的意思。於真宗,說稱名念佛,是指信後報恩行的稱名之意。

念佛和念佛三昧同義地使用時也有,但是「念佛三昧」如善導大師於觀經疏說:「定觀成就之益在得念佛三昧」,坐禪、想念、觀察「淨業成者(成淨業者,即阿彌陀佛)」,云念佛三昧。換言之,觀知(依定善觀,以眼觀知如來)本願成就的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云念佛三昧。

P134念佛三昧,在觀經之前,原來是「行門」的用語,以大經眼,和天親菩薩說「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的深意同一意義,信知「本願成就的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亦云念佛三昧。不是只有稱名才是念佛三昧。行卷有「念佛三昧是真宗」之語,此又應以大經眼解。蓮如上人說的「我佛法三昧也」,可解同念佛三昧的意思。

考察從聖道門到淨土門之歷史的展開,由真如三昧(般若皆空)進到觀佛三昧,由觀佛三昧進展到念佛三昧,更一轉而為信心正因,一代佛教達其頂點。是則淨土真宗是世界最高的宗教之所以。

就《歎異鈔》的念佛,《歎異鈔》從觀經的念佛(稱名往生),即觀經法門入,出於大經的念佛(信心正因)。《歎異鈔》一部的頂點是第十章的「念佛以無義為義,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故」。第十章若不和第一章的「彌陀誓願不思議,必定救度我往生」一文照應地看,即使拜讀了《歎異鈔》亦很難徹其深旨。這是應留意的。古來學者有種種的解釋,若不以此眼看,第一章的「如此生信動念想要念佛時」、第二章的「唯念佛」等重要之處,無論如何皆無法達意地了解(請參照瑞劒著《教行信證和歎異鈔的吟味》)。

破衆生一切無明,滿衆生一切志願

P135附帶一提,古來論難攻擊念佛及念佛宗者不止五三,其中最強烈者是日蓮上人的遺文。《日蓮上人遺文全集》(上六二六)與建長寺道隆書裏,記載著彼有名的四箇格言,文曰:念佛無間地獄業、禪宗天魔之所為、真言亡國之惡法、律宗國賊之妄說云云(《報恩鈔》一四五七年,記有「念佛無間、真言亡國、禪天魔」之事)。接著是《立正安國論》(打擊法然上人的選擇集),依看法亦可說是遺文中的骨目者是《立正安國論》,其他以念佛無間地獄鈔(上一〇三)、當世念佛者無間地獄事(上五二四)為始,分數卷記載著就念佛是無間地獄的業因也之義。

P136這些非難起因於一為沒有徹念佛的真意義,二是嫉妒念佛宗的繁榮,沒有必要於茲辯護。要言之,非難的根據:對(一)經的勝劣、(二)教的權實、(三)天台的五時八教判、(四)《無量義經》的「四十餘年未顯真實」之文、(五)《法華經》的「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之文、(六)依「壽量品」釋尊的久遠本佛論、和(七)疫癘、外寇等是依念佛弘通而有的異常的因果論、和(八)對善導、法然兩大師的念佛弘通的嫉妒等,作為折伏之理論的、感情的根據。

這些非難從佛教哲理上說,無有根據,又從五時八教的教判來看,是歷史的不確實(特別是「方等時」的諸經),《無量義經》的「未顯真實」亦如此,此文對二乘,一般視為未悟者之文是正確。又經的優劣、出世本懷論亦是,於華嚴、真言、禪、般若、念佛等,已有許多得道者看來,不成非難的根據。不可忘了權實是在機前。

仔細地讀遺文來看,有時說釋尊的修道時代是勤苦六年,有時又說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如此則修道時代為十一年),說「方等」一語是梵語(VaiPulya大乘之意),又也有允許念佛的地方(佐渡以前),藥王品也有往生西方淨土的詞句,考慮到現存梵文的《法華經》的普門品中,特別稱讚阿彌陀佛和淨土等時,如遺文所寫的非難,不能說是擊中目標(瑞劒)。

P137反之,止觀的文也好,看常行三昧的歷史也好,從真言宗的教理說也好,從《法華經》的文面說也好,又龍樹、天親等大菩薩的論文也好,皆有許多讚揚念佛的詞句。今日,就念佛無間說,沒有爭執的必要,又對攻擊論難絲毫亦無必要被折伏。互相攜手致力於宣揚正法者,是念佛者的職責。法然上人於《選擇集》說《法華經》是「傍明淨土經」而稱讚《法華經》。如遺文所寫,其論法是不信《法華經》者是謗《法華經》者,謗《法華經》者,應是被問謗法罪者,無間地獄是必定的論法毫無道理,若那樣說,則聞信法華以前的諸經修行的人,不都被斷定是落無間地獄了嗎?隨之以《華嚴經》為始,釋尊不就是為了讓人墮地獄而說了許多經嗎?又從時代說也是,今日無必要再揮舞念佛無間了吧(瑞劒)。

P138接著「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者,上來轉釋之處,之還本願成就文(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使稱名的末用歸信心的體本(信心是本,稱名是末。信心是體,稱名是用),顯名義相應的實義(名是南無阿彌陀佛,義是光明攝取,名義相應唯有信心),令知破滿(破無明,令滿足志願)的利益全在唯信一念。「大行」顯於茲,「大信」顯於茲。而能明確地諦知蓮如上人說「信心之體南無阿彌陀佛也」之旨趣。誠大信海的法門真偉大。

為顯「稱名破滿」,設有四重的轉釋,許多人雖入念佛門,然錯解觀經法門(念佛往生、稱名往生)的真意,停滯於「法頓機漸」(南無阿彌陀佛的法是凡夫直入的頓教,由墮於自力的稱念之機而成漸教)的「真門」(二十願,依自力不純的稱名往生門)方便,看到許多人不徹底「如大經說」(玄義分。「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之善導大師念佛往生的真意,愍之,而將稱名還願海自爾的法源(大悲本願力),這是為令歸唯信正因的正義。

P139此故,前云「大行者即稱無礙光如來名」,今亦說「爾者,稱名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這是依論(淨土論)和註(往生論註,論註)而明名義相應。相應名義云如實修行。如實修行,以一心(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一心即是真實的信心)之云如實修行。

觀經是「從假入真」(示由聖道及十九願的「假」的行信,入十八願的真實的行信)的經。於觀經,雙舉「正行」和「雜行」之二行,勸說捨「雜行」而歸「正行」是釋尊的善巧方便。又觀經說定善(坐禪而觀極樂莊嚴的方法)和散善(定善以外的諸善),終廢之而勸入念佛一行的方便引入之說法,即是真假明斷,不能說是明廢立(廢雜行而立正行)的說法。觀經是初說「假」(十九願的假法門,即定散二善),漸次地誘引之至真實的念佛一行之說相,故之云「從假入真的經」。

破衆生一切無明,滿衆生一切志願

P140聽稱「西谷正統之傳」(西山派)之說曰:歸命發願的信心之水若淨,「阿彌陀佛即是其行」(六字釋之文)的佛體宿影。以發願為信相不是真宗的教義。彼家(宗派)的「發願廻向」,把三願(十九、二十、十八)的信心一樣地看成同一價值上的發願廻向心。真宗的發願廻向是歸命的別釋(六字釋),亦是「如來已發願回施眾生行之心」(行卷六字釋)。在西山派(淨土宗的四派,即西山、鎮西、九品、長樂寺派之一),以六字釋(善導大師)的「即是其行」(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不如真宗所云是名號的事(名號即大行),而云「即是其行」的行是佛體(阿彌陀如來)。故彼等云「佛體即行」,此在真宗也有學者是不用的。在真宗云名號為行,又云佛智為行,即云「佛智即行」(法雷學派),不說「佛體即行」。真宗以成就文「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為安心的依憑,為真宗的基準。因此說大行者,指名號,不說佛體為行是正確的。在西山派,指觀經(第八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的法界身為行。在真宗,法界身解作無礙的佛智(無礙智)。

法界身,有「隱」的意思和「顯」的意思。在「顯」的意思,於定善觀(觀門),指以心眼所見的佛云「法界身」。在「隱彰」(隱者隱藏的深意,彰者從雲間稍微露出龍的鱗片(十八願))的意思,法界身者,指如來的無礙佛智,云法界身。

P141西山派的學者們不知經的意思有隱和顯,因此沒有判別明斷「真」(十八願)「假」(十九、二十願)的眼識。《安心決定鈔》的法門,有相似西山派的法門之處(古來,決定鈔被推定是西山派之人的著作。和一遍上人的教義,又和天台的一派「真盛派」的教義幾乎是同一的)。以本願成就文為安心的依憑,任持一心歸命(天親的一心歸命)的思想和信仰,比較振唯信正因之宗風的淨土真宗和《決定鈔》的法門時,其教格非同一。

故於決定鈔說「無為常住的念佛」處,看似說盡「機法冥合的法體」(南無阿彌陀佛)的圓融,說「稱稱念念顯往」(稱稱念念南無阿彌陀佛顯為稱名,如此往生),尚未辨「信體行用」(信心是體,稱名是信之用)、「信本行末」(信心是根本,稱名是末)之法門自然的法規。

信一念顯現於生活時,只要生命持續,自然其信一念成多念的稱名(御文曰「自然及多念道理也」)。捲其多念的稱名,云往生正因的至極,在信一念(全用歸體的法門),這是真宗正確的教義。然於《安心決定鈔》如前述云:「稱稱念念顯往」,不能說是觸到真宗安心的機微。又實際上西山派的人們不說此處安心的機微。

破衆生一切無明,滿衆生一切志願

P142說「無為常住的念佛」(決定鈔)雖似可以,但若非以「至心信樂忘己,歸(信、歸入、悟入)無行不成的願海」(嘆德文)之一念的信心為體,由信海自然地流出的稱名者,難稱作「無作的念佛」。

「信體行用」、「信本行末」、「全用歸體」(成就稱名之用,而歸信心之體)等安心的機微,應機關(佛和眾生的關係)始顯其真理(真實),斯真實的稱名方云「稱名則是最勝真妙正業」。

真宗的學者中,有人認為以「能(稱名)所(名號)不二」顯他力妙談,而立論「稱名正因也,能所不二故」,作得意然,以為如此已徹善導大師和法然上人的真意。望本願海時,何處如來有誓稱名正因呢?名義相應,以稱名正因如何成立其義呢?主張「稱名正因」的人,非徬徨千迷道入迷宮不可。誠是可憐之徒。

P143又值論行信時,學者中有某者,立稱名和名號雖不二而二之「二而門」,與雖別而不二的「不二門」,辨「二而門」如真宗的常教,於「不二門」,以「能所(稱名和名號)不二」論決「稱名正定業」。其意曰:「歸(能歸、立腳)能所不二之能(稱名)者,報恩行(稱名是報恩行)也,歸能所不二之所(名號)者,正定業(名號是正定業)也云云。」

批評是說者,曰:「如汝說者,稱名亦應為正因,不二故」之說,不可不論破之。後之義,即「歸能所不二之所者,正定業也」之說,於宗義無害,但是還未脫卻前義的「歸能所不二之能(稱名)者,報恩行也」之義(說)的偏執(有未脫離不正之說處)。彼等何故止於「能所不二說」,而不歸(仰信)大信海自然的洪範(唯信正因)、不體解祖師聖人的幽玄且正確的教理(唯信正因)呢?

P144高祖的御指南明朗,非如見霧中花或簾內美人般之朦朧者。大道通長安(本願的大道)(碧巖集的趙州之言),一無礙道坦蕩蕩(在平地易步行)(歎異鈔曰「念佛者無礙之一道」),任何人也都能自由地闊步。

稱名破滿即是光號破滿(光明名號破無明,滿志願)。他力的稱名,非口音陳唱(單是出聲音)的機功(眾生自力的稱名。誇自己的稱功),是法體(名號。名號的功德力。由聞信名號的信心海出)自然的薰功。

光明(智慧的光明、無礙的佛智)破(照破)闇(無明之闇),名號滿足眾生一切的志願(拔生死之苦、得悟涅槃常樂的大希望、大自覺)。由果海(如來的智慧海)論者,是光·號不二。

天親菩薩讚嘆南無阿彌陀佛,稱揚(信心上的稱揚)「歸命(南無)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阿彌陀佛)」。是即顯光明的破闇(破無明之闇)和滿願,完全地顯圓頓一乘(本願圓頓一乘連逆惡的眾生亦攝取)的真利(真實的利益)。開一無礙光為十二光者(參照真佛土卷、正信偈),是釋尊金口的直說故,又總統之(十二光),天親菩薩說「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

破衆生一切無明,滿衆生一切志願

P145佛法是以業論為基準,說迷悟的因果者,四諦(四聖諦。苦、集、滅、道)的教說即是。四諦意味「轉迷開悟」,一切的佛法是轉迷開悟的法,「業論」(善惡、苦樂的因果法)亦是一切佛教的基準。本願一乘亦通業論。(佛教哲理以般若空為基礎,真宗的佛身論是法性·方便不二的無礙光如來。)

但是,聖道的四諦破業滅苦,須自發無漏(清淨心)的聖火斷無明為要。本願一乘由無礙光的照耀斷無明、破業、滅苦,登無上涅槃的妙果。彼(聖道門)是「自調自度(自調機,自度生死海)」,此(本願一乘)是他力(本願力)攝取,是爲不同之點。

聖道門和淨土門,雖教法暫異,法源(救濟眾生的根本原理)必一。唯有本願成就的歸命盡十方無礙光而已(在絕對門說者,佛法無二亦無三,唯是誓願一佛乘)。法界(眾生界)唯是一法身(行卷的一法身。和觀經的法界身義不同)。

P146「無礙光」者,煩惱即菩提。「無邊光」者,生死即涅槃之德。此德即是佛的「智德」(悟空、無我)和「斷德」(斷煩惱),這是諸佛之體。《華嚴經》(晉譯卷五)所說的無礙人(經曰: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以此智德、斷德為特質的無礙光,完成其體而起無礙的大用(一切佛事)。無礙光是諸佛如來的活動·一切光明的大總相(統一、總合之相),是即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

「無對光」,具「破業」(摧破惡業)之力。「炎王光」,持「滅苦」之用。諸佛之法恰如注熱湯於冰海,依自己之力(光明)自破業,自滅苦;彌陀法,春光融融,如冰山自然地解凍(大論的譬喻),依無礙光的照耀能破業滅苦。總序曰:「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慧日。」文類聚鈔曰:「夫無礙難思光耀,滅苦證樂(使證得)。」

P147然為何如來的光明成眾生往生的因果呢?「清淨光」、「歡喜光」和「智慧光」的三光,能對治眾生的貪慾、瞋恚、愚癡的三毒,如來的「不斷光」,有攝取不捨的利益,而成眾生往生之因。

眾生雖然不能用自己之力滅三毒,但是佛的心光能攝取不捨故,信此攝取不捨的聞光力(聞信光明的力量)故,得「不斷煩惱得涅槃」的利益,誠是別願(十八願)難思的不思議。如斯眾生於現土成往生之因故,必被攝取的願力牽引而往生(聞的、記得的心,皆被彌陀拿走。赤裸裸,被本願力的大鋼索,牽引牽引往生極樂),往生即成佛。往生是「難思光」之力,成佛是「無礙光」之用,是即諸佛嘆光明名號之力為「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十七願成就文)之所以。因此,更進一步言光明之德是「超日月光」。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無礙佛智)(觀經)。諸佛如來唯是一法身(行卷)(華嚴經)。這即是本願成就的歸命盡十方無礙如來。唯有無礙的光明能破闇滿願。若非無礙光如何能破無明呢?破無明即令滿足往生的志願。不仰法德(無礙光的利益)自然的妙益(三願轉入亦是法德自然的妙益),於口音發唱(稱名)滿足神祕感是可憐愍者。

P148於茲吾人知,佛法的世界廣大無邊,法界唯是無礙光的震蕩(光明的耀動)(光海莊嚴)。釋尊所說的一代佛教,是其光明的薰發之明著者。一切經文文句句是南無阿彌陀佛(源空眼中三心、四修皆南無阿彌陀佛)。

破衆生一切無明,滿衆生一切志願

「名號」者指南無阿彌陀佛,是無礙光的活動,相應之者是本願的三心。即是淳心(至心)、一心(信樂)、相續心(欲生)。天親論主合本願的三心為「一心」,曇鸞大師為拂眾生的機過(自力的過失),說不淳(不淳心)、不一(不一心)、不相續(不相續心),(此等三心輾轉相成,拂盡眾生一切的機過),以明示論主的一心(天親菩薩一心歸命的真意)。

P149信卷(本)(論註)曰:「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說即使稱名號,無明猶不能晴朗,是因為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的緣故。其實相身、為物身,即是本願成就的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六要一者以法性·方便的二身而釋,二者以南無阿彌陀佛的名和義而釋)。將「二智」(如來的實智和權智)、「三信」(至心、信樂、欲生)歸結「一心」(天親的一心歸命),明其一心是如實修行相應(相應南無阿彌陀佛的名和義,叫如實修行。如實修行是信心一個。卷頭和讚示如實修行之相)之旨趣,誠是親切明著。如此名義相應之實踐的極致是一信心,愈發明確。(和讚(No.170·五二)曰:「如實修行相應者,信心唯一成決定。」)

實相身是十二(光明無量願)、十三(壽命無量願)願成就的佛身,為物身是十八願成就的佛身,此等二身相即,是不二一體的佛身。《唯信鈔文意》曰:

「此誓願之中,光明無量的本願·壽命無量的弘誓為本,顯現之相,世親菩薩(天親菩薩)名盡十方無礙光如來。」

P150這是十二、十三願成就的佛體,即是真佛土之階位。《末燈鈔》曰:

「第十八本願成就故成阿彌陀,不可思議的利益無窮盡之相,天親菩薩示之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報身佛)。」

這是十八願成就的佛體,是教、行、信、證的階位。實相是自利,為物是利他,即是往生(眾生的往生,即利他)和正覺(彌陀的正覺,即自利),此為二利(自利利他)圓滿的覺體,機法一體的南無阿彌陀佛。稱此名義者,無有道理是自力稱念。云何相應名義,唯有一心(真實的信心),而被相應者唯是名號。此大行之「名號」,印現(真心徹到)機中(眾生的心中)云「大信」,此信心發動於口業即為「稱名」,這是法體(本願的名號)自然的風光。此云願海自爾的法門。高祖的「五願開示」全是為建立唯信正因的法門。

高祖所以依據《淨土論》和論註,非攬一文一句者,是為明大經法門。《和讚》(No.288·五一)曰:

「南無阿彌陀回向

 恩德廣大不思議

 往相回向之利益

 還相回向得回入」

是即大經法門。

破衆生一切無明,滿衆生一切志願

P151議論「稱名破滿」者之中,有說稱名和名號,能(能,能稱)所(所稱,即名號)不二故,稱稱念念,體是南無阿彌陀佛的破滿也。

此說恐是讀了安心決定鈔,以之為決定鈔之意吧。《安心決定鈔》曰:

「大經的三寶滅盡之眾生,三寶名字亦不能如意聞到,如此之機,一念稱念而往生,此非稱念時始成就往生,由佛體成,願行的薰習,顯於一聲稱佛之處,成就往生大事。乃至已今當之三世往生雖不同,弘願正因顯持往故,佛願行之外,於機(眾生之方面)不別加一信一行,云『念佛』者,即念此道理,云『行』者即禮拜恭敬此喜悅故,『佛之正覺』與『眾生之行』不能不為一體。」

又曰:

「下下品(觀經的下品下生)失念位之稱名亦往生者,非稱時始往生。為極惡之機,稱顯原本成就之往生也。乃至勇猛精進勵行之佛的功德,於十劫正覺之剎那成就我等,顯往也。」

又曰:

「又信者歸還佛體,稱者歸還佛體也。」

其他多有類文。

「法體全顯」(稱名是名號的全體顯現)、「能所不二」(稱名、名號不二)之說,是從決定鈔蛻化的吧。若有人欲據《安心決定鈔》論決「行信」者,恐非能直得祖意。其故,決定鈔非真宗相傳之書故。

以觀經的法界身,欲顯佛體即行(安心決定鈔曰:佛體即吾等往生之行故,於一聲之處決定往生也。)之他力風格,是以觀經法門的化風(傳道方法)為本者。(在大經法門上正確地說,應云「名號即行」,又應云「佛智即行」。又以攝壽命之光明為行之所依體,即行是如來的光明,是第一次的活動。)如《安心決定鈔》云,以「還源之義」釋歸命,非一流(真宗)之所談。又云「還正覺一念」之語亦甚奇異。(決定鈔曰:「心信亦還正覺一念,口稱亦還正覺一念。乃至 聞善知識教『歸本之阿彌陀佛之命』歸命無量壽覺者,即信吾命無量壽也。」)

P153十八願有往生門和正覺門。高祖「正覺門」者於「真佛土卷」顯之,「往生門」者建立四法門(教·行·信·證),別於「信卷」明唯信正因之義,以本願成就文(大經下卷「聞其名號」文)之文,定真宗安心的依憑(規範)。蓮師奉之,製作五帖八十通的明文。御文實是末法的燈炬。

破衆生一切無明,滿衆生一切志願

決定鈔立正覺一念義,明無為常住的稱名念佛是主眼。(決定鈔曰:「縱使稱千聲亦不可出正覺的一念。乃至 佛體即長時之行故,更無弛緩無間斷之行體故,領解名號即無為常住也」及言「阿彌陀佛即是其行」者是此意也。)

決定鈔常說正覺一念,明法體成就(在阿彌陀佛的手中成就往生)頗親切周到。題云「安心決定鈔」。法體安心(於如來手中往生早已成就的安心)之氣勢自洋溢著,但沒有明確地示一念歸命的能機(眾生的信心)。若換骨脫胎(高明地指導),則用之亦可,但若不借名人手腕則危險。

P154決定鈔云「聲聲念念佛體的功德顯現以往」之心情,似顯信行不二之妙,實際上見能信能行(眾生信、稱)之機上(顯於眾生身上)的「信」和「行」,不論究「信體行用」(信心是體,稱名是信之運用,即用)之本末(信是本,行是末),「信」和「行」共同為法體(正覺、名號)全顯之相。如此,不知不覺生稱名正因之邪計(異安心)乎。不重高祖的宗風而論宗義是危險。

蓮如上人之言雖似決定鈔,意卻異。蓮師曰:

「云不知念聲是一時,說:念(信)在內者(一念的信貫徹至臨終),色(稱名)顯於外。因此領受得信之體,即南無阿彌陀佛(信心之體南無阿彌陀佛也)也,口心一也。」

念聲是一(選擇集),是釋本願(十八願)的「乃至十念」和釋文的「乃至十聲」(善導大師,下至十聲),共是本願之文。

P155蓮師,體定此「乃至」是從多向少之言的宗意(信卷,高祖御釋)故,不可在機上漫論信行不二,云口心一也。稱名之體信心故,言心口一也。信心之體是南無阿彌陀佛不必說,既已知信心之體是南無阿彌陀佛,此名號印現機中(心中)的信心亦是唯信憑南無阿彌陀佛,此(信相)云「念(信)在內者」。此信心顯於口,即是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此云「色顯於外」。將機法·行信全守祖風的中宗(蓮如上人),與決定鈔同一視者,會至亂宗風吧。

破衆生一切無明,滿衆生一切志願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1)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4-11-13 09:20
Next 2021-07-23 22:03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