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名何以破闇滿願

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4年10月28日

稱名何以破闇滿願

教行信證大系行卷·要論:

淨土教起因緣

淨土真實之行

大行是佛智的靈波

大行和大信

稱名破滿(一)(本篇)

稱名何以破闇滿願

稱名破滿(其一)

P104行卷曰:

「爾者,稱名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稱名則是最勝真妙正業,正業則是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也,可知。」

這是關於高祖聖人的「稱名破滿」的御自釋。何故此文云「稱名破滿」呢?此文的意思是,一「稱名」(稱名念佛),「一切無明」(闇,無明的黑闇)「破」(消除、消滅),「滿」(滿足)眾生的「一切志願」(往生開涅槃的覺證之大自覺出來,人生一切聖的志願(欲求)得滿足)故,古來稱此為「稱名破滿」。又此文亦云「破闇滿願」,即依稱名,一切的「闇」(無明)「破」(消滅),一切的志「願」(聖的欲求)被「滿」足,故云之「破闇滿願」。

P105古來,欲究親鸞聖人的教義和安心者,捧畢生的努力於「行信論」是慣例。因此研究行信論時,應特注力的是行卷。行卷很難。行卷中,將「大行」、「大行和大信的關係」及「稱名破滿」等問題,確實地牢記,自得行信論的真髓。本《大系》鑑於此點,想多費篇幅,重複詳述之。到了人造衛星的時代,科學精神勃興,是可慶賀,但是其反面,真宗安心將陷於混亂之際,吾人願研究行信論,願更加發揮祖聖的真精神。

稱名何以破闇滿願

真宗的學者之中,無有一位學者會因為聖人有說稱名,就認為是肯定自己稱名念佛的功勞,欲依此功績而往生。然稱名,如何「破闇滿願」呢?為了解決此問題,古來許多議論爭執。

古來的學者之說非常複雜,若一一述之,恐反令頭腦更加混亂,因此省略之。要言之,學者之說,如此論之:依稱名「破闇滿願」,是稱名念佛的每一聲每一聲,其體是南無阿彌陀佛故,以彼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之力,破一切無明,滿足一切志願,此論幾乎是學者的共通之說。即彼等認為眾生稱念的稱名(稱名念佛)(此叫能行),即是被稱的「南無阿彌陀佛」(此叫所行),在「稱名」和「名號」是不二一體的想法下而立說的。即彼等在「念佛」是「能(稱名)所(名號)不二,圓融無礙的念佛」的主張下而立論。

P106於是,他們或立腳於「能所不二」(稱名和名號不二)的「能」(稱名),說如此「稱名」(能)故有「破滿」之力,或立足於「能所不二」的「所」(名號),主張「稱名」「破滿」,是「名號」的力量。即諍論究竟是在「能」(稱名)處破滿,或是在「所」(名號)處破滿。然說「在何處」等是不可以的。

進行此議論時,導致產生了「信心即是南無阿彌陀佛故是往生的正因」,「稱名亦是南無阿彌陀佛故是正因」之學說。如此一來,在真宗正說的「信心正因」之外,產生了稱名正因之邪說的結果。於真宗,稱名正因是違背道理,且亦無證文。

稱名何以破闇滿願

P107「正因」(往生的真實原因)是唯就「信心」方說的言詞。當祖師聖人於信卷講釋最重要的「信樂」(統一至心、信樂、欲生之三心的信樂)時說:

「斯心(信樂)者,即如來大悲心故,必成報土正定之因。」

「信樂」(真實的信心)是如來的「大悲心」,這見於「信樂釋」之初,曰:「次言信樂者,則是如來滿足大悲圓融無礙信心海」,見之亦明確。於法雷學派,更鑑《論註》定濟度眾生的本源為「智慧」、「慈悲」、「方便」的三門,視「至心」是如來的智慧(聖人說「至心」是一乘大智願海廻向利益他的真實心),視「信樂」是慈悲,視「欲生」是方便(論註云「巧方便廻向」,本典示「欲生廻向心也」)。

聖人說「信心」是「正因」。聖人的釋義是依據《論註》者。在《論註》,就極樂莊嚴的「性功德」,曇鸞大師曰:

P108「大慈悲是佛道正因故。」

「信樂」是如來的「大慈悲心」(感得如來的大悲心的是信心)故,所以沒有道理蒙其(大悲本願力的)廻向不能成佛。頂戴「依御慈悲的獨運使我往生」是大乘佛教的真髓(參照行卷的「一乘海」),是即本願三心(十八願的至心、信樂、欲生)的眼睛(主眼點),此大悲心原樣即是如來說的「以他力之至心信樂思生安樂淨土」(欲生我國之意)(尊號真像銘文)。

第十七願的諸佛稱名(稱讚),就是十方諸佛讚嘆佛智不思議(名號),十七願中說此是「悉咨嗟(讚嘆)稱(稱揚)我名」。

諸佛讚嘆的至極是本願成就文(聞其名號,信心歡喜):諸佛讚嘆:「南無」(信)者,阿彌陀佛(攝取不捨)喲。高祖聖人以本願成就文為真宗的根源,即信卷曰:「願成就(本願成就文)一實(真如一實的功德信海)圓滿之真教,真宗是也。」這是「唯信正因」「信心攝取」之義。

P109「南無阿彌陀佛」(大行),於信卷開之者,即為本願的三心(至心、信樂、欲生)。信卷中述有「信心」和「攝取」之意。行卷的「南無阿彌陀佛之妙行」(大行)即是信卷的「信心攝取」之義。

稱名何以破闇滿願

論「破闇滿願」(稱名破滿)(破無明闇,滿足一切志願)者,必須檢討到底是說「稱名」有破闇滿願的力量呢,還是說「光明·名號」(光號)破闇滿願呢才行。

拜見《論註》的「讚嘆門」之文:

「云何讚嘆(如何讚嘆如來呢),謂(其讚嘆的方法)稱(稱非指稱意,聖人說「知輕重也。秤也、斤也、銓也。」即稱揚、稱讚之意)彼如來(阿彌陀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光),如彼名義(號),欲如實修行相應(指信光明、名號)故。乃至天親菩薩今言盡十方無礙光(光明)如來,即是依彼如來名(名號),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光明是佛智)讚嘆故。」

P110以此文看,顯著是依「光明」和「名號」的力量,無明闇破,往生志願滿足的意思,即是「光(光明)號(名號)破(無明破)滿(往生的志願滿足)」。受「光號破滿」之意,「稱名破滿」論於此處。故「稱名破滿」亦非用此意解釋不可。亦即在行卷之初所言的「大行者稱無礙光如來名」之大行的意思,亦得用此「讚嘆門」(光號破滿之意)之意解才行。

「稱名破滿」是「光號破滿」,亦是「信心破滿」(如實修行相應者,決定在於一信心)。略書(淨土文類聚鈔)曰:

「必至無上淨信曉 三有(迷界)生死之雲晴

 清淨無礙光耀朗 一如法界真身(法身佛)顯」

以之可知「光明破滿」(光號破滿)(總序曰「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慧日」)及「信心破滿」之旨趣。

聞「名號」由來而得往生治定之決定心,是慶喜一念的「大信」,彼處有「破闇滿願」的利益,是即依光明和名號之力者。

稱名何以破闇滿願

P111行卷曰:

「乘(聞信一念的大信)大悲願船(光明·名號之德),浮光明廣海,至德(名號的無上甚深功德)風靜,眾禍波轉(破一切無明,滿一切志願)。」

「光明」是無聲的「名號」,「名號」是有聲的「光明」。「光明」從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之為密益;「名號」從耳朵清楚可聞處,之作顯益。「密」被「光明」照育,「顯」聞善知識的名號讚嘆(十七願是諸佛的名號讚嘆),獲得信心得往生的大益,是不外光號(光明和名號)的功德,即一佛智的妙用。

「光號攝化」(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是「光號破滿」,故「稱名破滿」(稱名破眾生一切的無明,滿眾生一切的志願)其玄意全在說信一念的攝取不捨、即得往生。《和讚》(No.194·七六)曰:

「五濁惡世之我等

 金剛信心唯所依

 永離生死出輪回

 自然(願力自然)之淨土歸入」

P112以大經法門(信心正因、淨土真宗)來說,「稱名破滿」是「光號破滿」,然不云「光號破滿」,而云「稱名破滿」者,是在觀經法門(念佛往生、稱名往生,行行相對。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化風)上的用語。

觀經法門是「行中攝信」的法門,在法雷學派云之「信行通攝(信心和名號互攝)的法門」,雖講信行通攝,於「信一念」處論往生決定是真宗法門的定規。非「信心」(名號)顯於稱名處往生決定,因此,真宗不用(安心決定鈔)「顯往」的教義。(行卷曰:即之言,由聞願力,光闡報土真因決定時剋之極促也。)

雖然於「乃至一念」的「一聲稱名」之處,攝觀經的「三心」(至誠心、深心、廻向發願心),以稱名相對於聖道門之萬行的法門也有,但是必須開顯其「稱名」常是「念佛」,「念佛」即是「信心」方可。故「從本垂末」(由大經的信心正因之本,垂觀經的念佛往生之末)的「末」(稱名往生)(釋尊末化的巧說)使「攝末歸本」(捲觀經稱名往生之末,回大經的信心正因之本)於大經法門,是法門自然的運轉。示此者是「稱名破滿」之文的「御轉釋」(一個接一個地轉釋稱名而以正念作結尾)。

稱名何以破闇滿願

P113前輩之中,多唯就文字上吟味法門的展開,但是御轉釋是從信心上自然地轉動活生生的法門,開顯唯信而已,令品味之者,是即五願開示的法門(高祖法門,真宗)。

若用「稱名法門」立御轉釋,就不能說「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又也沒有必要在行卷卷初拿出「大行者,則稱無礙光如來名,乃至真如一實功德寶海,故名大行。」之文。

單是繼承元祖法然上人的法門釋「大行」,應是引用《選擇集》(散善義)之文,說大行者:

「一心專念(稱)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業,順(相應、信順)彼佛(彌陀)願(本願)故。」

P114 然高祖聖人為釋大行,特意以「讚嘆門」(論註)之文述說的緣故,大經法門(淨土真宗)常據「一論」(天親菩薩的淨土論)(這是法然上人於選擇集的指南),其「一論」(淨土論)又依據論註(曇鸞大師著,淨土論的註釋)的指南,又教欲知「大行」的真精神者,當著眼於《淨土論》的「功德大寶海」(名號)哦。若不如此思惟者,意義不通。其證據,行卷引用種種「稱名往生」(觀經法門)之文,最後作為《選擇集》的結論,聖人述「稱名往生」的真意義,說:

「明知,是(稱名)非凡(凡夫)聖(聖者)自力之行(稱名),故名不廻向之行(稱名即南無阿彌陀佛)也。大小聖人、重輕惡人,皆同齊應歸(信、歸入)選擇大寶海(淨土論的功德大寶海,名號之德),念佛成佛。」

是《淨土論》(天親菩薩)的:

 「觀佛本願力 遇無空過者(無不到涅槃者)

P115  能令速滿足 功德大寶海(名號的功德)(令滿身心,信一念滿足功德大寶海者是大行,是南無阿彌陀佛)」

之意。

歸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大寶海」者,就是信本願力。則知以一論(淨土論。選擇集述有淨土正依的經論:「三經一論是也。」)為顯「願心莊嚴的法門」(淨土真宗,唯信正因)。故總序之文云:

「圓融至德嘉號(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的名號),轉惡成德(使滿足功德大寶海)正智(聖智,不可思議的佛智)。」

六字釋(善導大師作)云:

「言即是其行,即選擇本願(本願即名號,名號即本願之意)(不是本願之行的省略)是也。」

令還願海(本願海)而述。明確地顯此者是「願心莊嚴的法門」(大悲本願力的宗教)的行(稱名即南無阿彌陀佛)。

行卷的中心點是六字釋。淨土真宗的「行信」,是大信海的「行信」(於信的圈內的行。行即信,信即行),示應歸「大信海」的是「稱名破滿」之文(行卷的「六字釋」從大經和行卷的各引文而釋)。認為如此見是正確的看法之根據,是信卷之文曰:

P116「斯至心(三心中的至心)(一乘大智願海廻向利益他之真實心)(是信樂之體的至心)則是至德尊號為其(至心的)體(本質)也。」

依此文,拜察教「信心」(至心為其體)的體是南無阿彌陀佛喲。得斯意者,是《御文章》的「信心之體南無阿彌陀佛也」之文。故高祖聖人細註第十七願的「行」(被諸佛稱讚的南無阿彌陀佛)是「選擇本願之行(名號)」哦,將「從本垂末」(從大經法門的信心正因的本,垂觀經法門的稱名的末)的「末」之稱名歸「本」的信心,即「攝末歸本」。五願開示是為顯斯意的法門。

於眾生往生的大事,信知唯是依如來的一慈悲往生,依「佛的慈悲力故方能夠」足矣。

靠佛的一慈悲獲救

P117思想言說皆多餘 (瑞劒)

佛法唯不自覺地安心

仰本願力而已哦 (瑞劒)

稱名何以破闇滿願

接下來解文,首先必須著眼「爾者」之文字。是稟受什麼而說「爾者」的呢?謂是稟受上之十七願文、十七願成就文(大經下卷。諸佛如來讚嘆名號的不可思議功德)及其佛本願力之文(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者。

高祖聖人得十七願成就文之意,欲開闡「稱名破滿」的意思,故曰「爾者」。

論稱名破滿時,就聲聲念念的稱名,主張「稱名」破滿者,其「稱名」應是「全用歸體」(稱名的用,原樣地歸信心的體)(法雷學派),因此,元祖法然上人的「稱名」必須是「全用歸體」(全用歸體的法門,稱名的當下是信心。元祖的法門是信行通攝門也)。實質的說「稱名破滿」,那是因「信心」是「破滿」之力故是「信心破滿」,即破無明之力,滿足志願之力,亦皆同在「信心」之力。

P118徹此義理,拜讀「轉釋」之文,可以看到顯於各處之活法門(稱名、正定業、念佛、南無阿彌陀佛、正念)輾轉開示著。

「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信心)」之文,若沒與「行卷」的「歸選擇大寶海(南無阿彌陀佛)念佛成佛(信心正因)」之文照應,即不能徹其意。

依十七願而建立的行卷故,於行卷為示「真實之行」,引用十七願文(大經上卷)和「十七願成就文」(大經下卷)是當然。

就十七願和十八願的關係,光看十七願,就明白其兩願(十七和十八)不離的關係,於十七願成就文,看諸佛如來「讚嘆」名號的不可思議功德之文,其關係愈加明確,亦清楚地明白「聞信」其「名號」是十八願,又依十七願成就文,令諸佛「讚嘆」「名號」是「十七願」的真意。

P119十七願,不是誓「眾生稱名」的本願,也不是誓諸佛的「稱名讚嘆」的本願。應銘記於十七願,「能讚」(讚美的人)者是諸佛,「所讚」者(被讚美者)是名號。

十七願是令諸佛讚嘆「名號」的本願,為顯其名號是什麼樣的內容而引用的是「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之文(大經下卷)。

此文的意思,聖人的《尊號真像銘文》曰:

「言其佛本願力者,彌陀的本願力也。言聞名欲往生者,言『聞』者,信如來誓願之御名(名號)也。言欲往生者,欲往生安樂淨剎(淨土)也。言皆悉到彼國者,指信佛誓的御名(名號),思往生之人皆不漏地令到彼淨土(彼國)也。」

誠清晰明瞭。釋「皆悉到彼國」,之所以舉名號,應解是勸「聞信往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者。受之而說「爾者」,此處是要點。勸聞信往生,即是「名號」的讚嘆,亦是「聞信往生」的讚嘆,又「聞信往生」是如來的本願力。誠大經的真精神原樣地顯現著(弘願者如大經說)。此時,不讚嘆「稱名者往生」而讚嘆「信者悉生」者,是諸佛的讚嘆。受之而曰「爾者」。而「稱名」亦是「信上的稱名」,因稱的當下是信心(全用歸體),其「稱名」故說「破闇滿願」(其力是信心)。

稱名何以破闇滿願

P120就「稱名破滿」的根據,高祖聖人是依據論註的「八番問答」之文。即依據(《觀經》下品下生的往生人,臨終十念念佛而往生,依稱名為何能往生呢的問答。其答曰)「此十念(稱名的十聲)依止無上的信心」(信心原樣的稱名故往生)之文。

此文,雖是示依「稱名」往生;其「稱名」若是「無信單行」的念佛則不行(「無信單行」指無信心,單指口稱的稱名)。是依止無上信心的稱名方能往生。

P121 曇鸞大師論此稱名是怎樣性質的稱名呢,於論註(上卷)舉三個理由,示「稱名往生」的根據,之云「三在釋」,即是(一)在心、(二)在緣、(三)在決定的三個理由。

(一)在心者,眾生的心是虛妄顛倒,此人(臨終的病人)的十念(十聲的念佛,不只限於十聲),因為是依止聞(聞信)「實相法」(指名號。以實相為體的名號,說名號是實相法)的真實心(信心)的稱名,所以能「破闇滿願」必往生。

(二)在緣者,眾生造罪的「緣」(因緣),依虛妄顛倒的因緣,即依妄念、依妄分別(錯誤的認識及思惟)而造罪,但是此人的稱名,是依「真實無上功德之名號」而起。故此人的稱名之「業」,真實而重(由妄念起的業虛假而輕)。依「業道重者先牽」的道理,此人往生。

P122(三)在決定者,比起一生涯造「業」之力,臨終最後心的「業」之力大且強故,此人以最後心依止無上的信心而起的稱名,故得往生。要言之,決定往生的是,依信心而決定(因有三個「在」字,之云「三在釋」)。

稱名何以破闇滿願

得此論註意而說的是高祖。「稱名往生」(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化風)是「信行通攝門」(稱名即信心),高祖見之不外是唯信正因的法義,即見「稱名往生」原樣是「全用歸體」,是「唯信正因」。

(1)「稱名則是最勝真妙正業」者,「稱名」是往生的「正業」,是「正定的業因」,決非定·散(定善和散善)自力的稱名。「他力的稱名」是「最勝真妙的正業(正定業、往生的業因)」,原樣是真實功德相(正定業的稱名即是名號)。是以真如實相為體者(念佛是以實相為體的事(現象))。其故,「稱名」非如眾生所想。應吟味稱名原樣是絕言語的圓融至德嘉號(名號)。「妙」是圓融無礙的意思。

(2)「正業則是念佛」者,「念佛」指《觀經》「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的念佛,是「一心專念彌陀名號」的念佛,是比定散之善更殊勝的念佛三昧的「念佛」。於真宗,信如來的大慈悲者是「念佛」。釋尊自說「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的利益,言:

P123「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也。」(觀經)

即不見佛心大慈悲者不能得利益。又《觀經》說:

「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蓮如上人曰:

「於當流,信憑彌陀即是念佛。」(御一代記聞書)

(3)「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者,念的心和被念者(能念和所念)有間隔即不是「三昧」(主客未分)。無念於聖道門的修道是三昧的意思。真宗的「佛凡一體」·「機法一體」,少異其趣,即佛凡一體、機法一體,於南無阿彌陀佛中,見佛凡、機法之差。換言之,「信機」、「被信之法」,其間無隔,「機法」悉是南無阿彌陀佛。說南無阿彌陀佛為「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的是本願成就文。

P124本來南無阿彌陀佛之詞,出於觀經的下下品,真吟味之者,是於本願成就文(聞其名號之文)吟味。善導大師的「六字釋」亦依據成就文(亦據本願的三心)。

於「願行門」(解釋六字,分有「願行門」和「機法門」),「南無」是願,「阿彌陀佛」是行。於「安心門」,信憑(信、依靠、依憑)「南無」(歸命也。本願招喚的勅命)(信順勅命)一念之處,蒙受「阿彌陀佛」的攝取,這是「發願廻向」。

真宗以成就文為一宗的基準,故必須常還本願成就文之意。

(4)「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信心)」者,是「名即信」的意思,是歸成就文者。「正念」,不論「稱名」或「信心」,是兩者皆通之語。在此處解作「稱名」則意思不通。又如此者,法門的深意無法顯。有可成「信心」(正念)的理由故,聖人初示「爾者」,稟受前文,教(教的當下是讚嘆)「唯信獲救喔」,諸佛亦如是讚嘆(十七願之意)。

稱名何以破闇滿願

P125「二河譬」(善導大師的「散善義」)的「汝一心正念直來」(正念是一心原樣的一行)是「南無」(歸命也,本願招喚的勅命)之意,「我能護汝」是「阿彌陀佛」,即「攝取不捨」之意。(愚禿鈔曰:「護之言,顯阿彌陀佛果成之正意(成佛的正意)也。亦形攝取不捨之貌也。」)

親鸞聖人,受善導大師以南無阿彌陀佛作西岸上的喚聲之意,捲於法體(如來方面)釋曰:「歸命(南無)者,本願招喚之勅命也。」這是令知信心(南無、歸命)原來是法體(在如來手中)成就者。釋「歸命」為「勅命」者,原來本願的三心(至心、信樂、欲生)是招喚的勅命故,這是當然的解釋。《和讚》曰:

P126「至心信樂欲生者

  十方諸有(眾生)普勸(勅命)之

  不思議之誓願顯

  真實報土之因著」(十八願之意)(No.58·八)

又顯「十八願」之意,說:

「若不生者之誓故

 信樂真實時節至

 一念慶喜得生者

 往生必定不須疑」(No.26·二四)

可吟味之。

稱名何以破闇滿願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1)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4-10-28 17:31
Next 2024-11-13 09:20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