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大經根本法輪——法雷派的行信論(一)

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4年12月04日

還大經根本法輪——法雷派的行信論(一)

法雷派的行信論其一

P175本宗的學者皆思「行信」(名號、信心和稱名的關係。論定何是往生之正因、非因呢。就念佛往生和信心正因的意義、三法和四法的關係、終·吉的法門和高祖法門、觀經法門和大經法門等之立論,云行信論。法雷派追溯根源而立論,之云願心莊嚴的行信論。)乃一家之要關,是不容易通過處。為此,自古百家輩出,各為其學轍(學派),無人不以「行信論」為基準。群雄割據,甲論乙駁,不知其止處,因此使後學徬徨於千迷道。高祖聖人的真意,沒有理由是使後世的學者那樣地迷惑曖昧者,學派多歧是為何呢?

 附帶古來學派的表解如左記:

還大經根本法輪——法雷派的行信論(一)

P177竊以《大無量壽經》是顯露昭晰(無隱、顯之意思,清楚明確地顯說的是大經。觀經和小經有隱顯)的根本法輪(大經是一代教的根本教。非歷史地始被說的意思。在華嚴宗,從年代來說也好,從教義來說也好,主張華嚴經是根本法輪),是光顯(廣顯)願心莊嚴(如來的願心之本願、名號)的經。願海自爾(願力自然)的風光獨在此經。「行信論」須立於《大無量壽經》的本義願心莊嚴、願海自爾的立場,從其大處高處立論才行。換言之,立腳於如來的佛智和大悲心(這是一切佛教的根本義)立論,必須先定其根本(掌握大綱),然後及枝末之論,或論根本和枝末的關係。

還大經根本法輪——法雷派的行信論(一)

見真大師於教卷初,標「大無量壽經(真实之教·净土真宗)」,依此經開淨土真宗。

 《大無量壽經》的宗致(主眼點)在本願,即是「至心信樂之願」(十八願),之高祖開為五願。

 之開為五願者,是為建立「教·行·信·證·真佛土」(依願開宗,從大經開真宗時,之云依經開宗)。

P178建立「教·行·信·證·真佛土」(從真實五願開之)者,是為振「唯信正因」的宗風(大經法門)(非為建立救度稱名號者的法門——觀經法門)。

  唯信正因的宗風興起,釋迦、彌陀二尊的悲懷(大慈悲心)於茲滿足。既是掬真宗之流者,無論何人亦無不以本願成就文(大經下卷:「聞其名號,信心歡喜。」)為一宗的基準,作他力安心的依憑。信卷釋「聞」曰:

 「言聞者,眾生聞(聞信)佛願生起本末,無有疑心,是曰聞也。」

之是真宗安心的基準。聞信一念,即得往生,有何疑呢?

 《大無量壽經》是釋尊的發遣。發遣的真髓是本願成就文(釋尊解說彌陀的本願第十八願的成就者)。吾等仰此發遣的正意,知是即彌陀本願招喚的勅命(十八願文)。

P179釋尊在此岸(娑婆)發遣,彌陀從彼岸(淨土)招喚。二尊的心是一,是喚·遣一如。誠二尊一致的經是《大無量壽經》。信眼於茲開,法眼亦明之人,誠宿因深厚之至。若無此信眼,甲論乙駁,呼「難透」(難通過)、呼「難關」的人們,是不思佛祖的照鑑之人吧。

 高祖直攬根本法輪的《大無量壽經》,建立淨土真宗故,振「唯信正因」的宗風,以光顯二尊的悲懷(大悲心)。

 《觀無量壽經》是從假入真(從聖道及十九願之假,令入念佛一行之真的經也)的施設(善巧方便),是釋尊末化的巧說(不直說唯信正因之本,就稱名往生之末的巧方便道)。即方便對「正行」(五種正行)說「雜行」(不是淨土之行的各種行),誘引傾心於定、散(定善和散善。坐禪、觀法及坐禪以外的諸善)行之自力的人們,終於彼善導大師說「言弘願(十八願)者,如大經說」(玄義分),為使歸入(信知、悟入)弘願真宗(本願海)(大經說的唯信正因)而說的是《觀無量壽經》。

P180觀經的法門,對聖道門的諸行(萬行),同以「行」對抗之,為示以念佛行的易行且勝,所說的「稱名本願」(救度稱念名號者的本願。以「乃至十念」的稱名統括十八願的法門)之旨趣者,是釋尊的善巧方便。若聞「稱名本願」的巧說,自力心不能全捨的人們,只是被其表面的文字所囚,不能徹唯信正因的本願真實。彼等止於十九願,得臨終來迎的利益,遂「雙樹林下的往生」(十九願的往生)(二十願的往生叫難思往生,十八願的往生叫難思議往生)。這是觀經表面的說相(觀經顯說的當分),不可忘亦是如來大悲的恩德,不可隨便地貶低化土往生。

 若超觀經顯說的文字,徹流於其裏的隱彰之實義(十八願成就文「聞其名號,信心歡喜」的真實義),得「稱名本願」的正意者,沒有認「因為自己念了,因為自己稱名了」之己功,直接領解他力易行之至極(大悲),得《大無量壽經》之微妙法(聞信一念,即得往生的法)。是即此本願(本願力)信受之大信心之念佛,仰信名號功德大寶海之念佛,即信心的念佛(本願力的念佛)。法然上人說是選擇本願的念佛,云如此意思的一行往生(稱名往生)為「念佛往生」(信行通攝門)。故「念佛往生」真髓是「唯信正因」(唯信別選門)。

P181乘淨土宗初開之機運,興真宗的教證於日本的元祖法然上人,依觀經法門,對聖道諸宗之行的宗教,以一行往生(念佛的一行)之教語傳道,著作了可說是立教開宗的原典《選擇本願念佛集》(選擇集)。

 選擇集,是應注意廣、略、要三點而拜讀的書。親鸞聖人讚嘆《選擇集》說:

 「真宗簡要,念佛奧義,攝在於斯,見者易諭。誠是希有最勝之華文,無上甚深之寶典也。」(化卷)

 選擇集的廣者,一部上、下二卷的全文,云「廣選擇」。「三選章」(卷下)(勸一選淨土門、二選正行、三選正定業之章)云「略選擇」。以卷頭的「南無阿彌陀佛」之文為「要選擇」。此卷頭之文是一部的要點。此文是教從南無阿彌陀佛展開念佛往生(往生之業,念佛為本)之行業(業因)(大道),又教往生的行業(業因)(大道)即是南無阿彌陀佛者。

 此南無阿彌陀佛對餘行,選擇集曰:

P182「一者勝劣義,二者難易義。初勝劣者(僅知難易不知勝劣者,尚未是十八願的機,是要、真二門的機),念佛(稱名)是勝,餘行是劣。所以者何,名號者是萬德之所歸也。然則彌陀一佛所有四智、三身、十力、四無畏等,一切內證功德、相好光明、說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皆悉攝在阿彌陀佛名號之中。故名號功德最為勝也。」

 此是符合十七願成就之文,即:

 「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嘆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名號的不可思議)。」

 於茲應注意的是,比較念佛和諸行,述念佛(稱名)殊勝的理由,不說稱名號口業(口的動作)殊勝,而視「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行卷),唯述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之點。這是高祖於行卷之初釋「大行」曰:

P183「大行者則稱無礙光如來名。」接著續引道:

 「斯行(名號),即是攝諸善法,具諸德本,極速圓滿真如一實功德寶海,故名大行。」

 完結「大行者…」之一段的文章。此表現全就選擇集的念佛,與元祖論難易對、勝劣對是同樣的筆法。於選擇集,念佛(稱名)對諸行而勝的理由,是因為名號勝故。不,是思其稱名是名號,其名號的功德甚深故而如此寫道。

 行卷的大行釋也是,大行為大行之處,若以為有「稱名」就是指「稱名」的話,述「斯行」(名號),以「名號」受上之「稱名」,唯述名號功德,終以「真如一實功德寶海(名號),故名大行」結尾。

  於茲吾人知「念佛往生」之真意,同時能明確地知道大行為大行之所以。

 選擇集的「南無阿彌陀佛(往生之業·念佛為本)」的「南無阿彌陀佛」來到「三心章」,元祖說:「涅槃之城以信為能入。」此即是選擇集一部的眼睛,此於「正信偈」言:

P184「還來生死輪轉家   決以疑情為所止

  速入寂靜無為樂   必以信心為能入」

 於茲知道觀經法門還大經法門,「念佛往生」的真意是「唯信正因」。行信論的祕鍵亦在此處。

 又法然上人道破「涅槃之城以信為能入」,給與「南無阿彌陀佛(往生之業·念佛為本)」的眼睛,是穿善導大師的六字釋之真髓者,亦是彰二種深信的正意,光顯「別依善導」的宗風者。

 大觀二經(大經和觀經)的法門,達觀元(法然上人)·高(親鸞聖人)二祖的宗義,仰法門自然的運轉,住二尊(釋迦·彌陀)悲懷的真意者,可謂自(自然地)得真宗行信論的大要者。

 若隨逐區區學者之義解而入千迷道,將不得解決生死岸頭的大問題而終吧。

還大經根本法輪——法雷派的行信論(一)

P185凡一家(真宗)聖教之文,談往生因法(往因)雖有三文(三種),皆無不決歸「唯信正因」。

 三文是:

  一名號真因(法體圓成門),二信心正因(受法一體門),三稱名正業(全用歸體門)。

 蓋以(一)「名號真因」是約(立於什麼什麼的立腳地而立論)「法體圓成門」(於如來手中,眾生往生的因果早已成就的立場。此時名號(法)之外,沒有聞信(機受))。(二)「信心正因」是約「受法一體門」(聞信名號而往生。絕對不二的教(行)的原樣為絕對不二的機(金剛的信心))。(三)「稱名正業」(稱名是正定業。「本願名號正定業」)是「全用歸體門」。(信心是體,稱名是信心的運作即用。論往因時,稱名(用)原樣歸信心(體),是在體(信心)上論往因的。行(稱名)即信,行信不二、不離,暫且離之思考時,語「唯信正因」(唯信別選門),信行不二的稱名呼作正定業(名正業)。大多數的學者,以信心為體,視稱名為相。法雷派以信心為體,視稱名為用,談「全用歸體」,是法雷派的特色。)

P186(一)「法體圓成門」者,三法(教·行·證)圓具的南無阿彌陀佛之外,眾生的行(稱名)證(無上涅槃的證悟)亦無,因(往生之因)果(往生之果)亦無,雖三世(過去·現在·未來)無窮,發信(信心獲得)無量,其體全是如來正覺的名號法(云名號的法)。

 (二)「受法一體門」者,眾生貪瞋煩惱之中,能生佛正覺華(正覺之花)者,唯名號的佛智(名號是佛智)印現(感得)機中(眾生的心中),生至心信樂之願(由至心信樂之願發的真實信心)外,無任何往生之因可擬者。之云「唯信正因」,是因歸命的一念具足南無阿彌陀佛的願行(南無是願,阿彌陀佛是行,此云願行門)(又南無是機,阿彌陀佛是法,之云機法門)(信一念往因滿足,非待稱名而滿足)。

 此是願海自爾的風光、願心莊嚴的法門,高祖所光顯者全在於茲。總序之文曰:

 「圓融至德嘉號(萬善圓備的嘉號),轉惡成德正智(大行也)(佛智即行)(強調佛智即行是法雷派的特色)。難信金剛信樂(大信),除疑獲證真理也(大行原樣為大信)。」

P187高祖於行卷曰「選擇本願(第十八願)之行信」者是。

 高祖於行卷的六字釋曰:

 「言即是其行者(善導大師釋:「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功德寶海的大正覺。本願的體即是名號。)即選擇本願是也。」

 此是述「本願即名號,名號即本願」的深旨者(大多的學者說「選擇本願是也」是「選擇本願之行(稱名)是也」的簡略)。

 「本願即名號,名號即本願」的深意,拜見高祖攬善導大師的六字釋,施法體圓成的妙釋者,可得其意。

  斯吾人知,法體圓成故成唯信正因,唯信正因故顯法體圓成(於如來的手中,眾生往生的因和果早已成就而呼喚我們的勅命故(法體圓成),身為眾生,唯信順南無阿彌陀佛的本願力的喚聲(唯信正因),從眾生方面,不持一信一行,無可附加者(名號獨立),這是「法體圓成」之相,同時是「唯信正因」之相。令信順者是南無阿彌陀佛,信順亦是南無阿彌陀佛地信順)。誠是絕對不二之教(行)(本願一乘),原樣是絕對不二之機(金剛的信心),是即本願一乘(唯是誓願一佛乘)的妙風光。

P188開此一選擇本願的行信之義,又為「真實行之願者,諸佛稱名之願(被諸佛稱讚的名號是第十七願的願體);真實信之願者,至心信樂之願」(行卷)者,五願開示的法門,是顯「所行(名號)能信(聞信)、機(南無)法(阿彌陀佛)是一」(六要鈔)者。

 開合無礙,法門無盡,唯領解本願一乘是機法共絕對不二者,有快刀足斷亂麻者。此為唯信別選的法門,是即高祖的大經法門。

還大經根本法輪——法雷派的行信論(一)

P188接著(三)「稱名正業」之文,約「全用歸體」之義者,為解善導大師(終南)·法然上人(吉水)的觀經法門一行往生(稱名往生,念佛往生)的實義(真實義、真精神),設此解釋(全用歸體之義)。

P189「體」者是「能信」(眾生的信心),「用」(作用)是「能行」(眾生的稱名、念佛)。此體和用,相即不離故,全「用」(以水波的關係說,全波相歸水體)成「體」(真實信心必具名號(稱名)),全「體」起「用」(真實的行者必具三心(觀經的信心)故)。如是「信」和「行」不離,「信」是體,「行」(稱名)是用(如何不說行是相,而說是用呢?據唯信正因的信體而立論故。信之用是稱名,古來說稱名是相的是喻信為水,喻稱名是波相而立論的緣故。信心之相,疑蓋無雜(無疑)是信心之相)。

 「體」(信心)和「用」(稱名)非同一故,「信」(體)和「行」(稱名、用)互相互攝,攝的樣相(能具的法相)亦全不同。何故,「信」之中攝「行」(稱名)時,其「行」(稱名)完全泯亡(無相)。譬如攝波(行)歸水(信)者,但如湛湛之水而無波,雖無波亦不失水。有至極短命之機(人),雖一聲的稱名亦不能稱,聞信一念不失即得往生的大利。高祖的《口傳鈔》特詳細明示此義。

P190又行中攝信時(行中攝信。終南·吉水的念佛往生是行中攝信的法門),其信(稱名之中)嚴然存在。與千波萬浪(稱名)雖起,水體(信心)無泯亡(滅相)同樣。念佛的行者,若不具三心(至誠心、深心、廻向發願心)(相當於大經的三心)的話,為不如實之行(無信的行),決不成報土的生因(往生之因)。

 是故,唯信正因的法門,即唯信別選(別往生之正因而在信上論之)的教義,是去用就體(去稱名之用就信心之體)的法相(教義)。稱名正業的法門,則是信行通攝(信和行互攝,在波處說水的功德)的法門,是全用歸體的法相。

還大經根本法輪——法雷派的行信論(一)

如何設全用歸體之義呢,是彰元祖的從多向少之釋義(念佛,至十聲、一聲、聞信等,必得往生)(一念一無上,十念十無上),顯不廻向之行體處(念佛非從行者的方面廻向給如來之行故,是不廻向的行。是依念佛之行體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往生的),如磁石之指北辰。高祖於「稱名破滿」(行卷)之釋,為四重的轉釋,彰觀經法門自應還大經法門。據此等指南而設全用歸體的法相(教義)。

P191先哲有設一體二相之義,作行和信的表裡之說。據化身土卷(「橫超者憶念本願離自力之心」云云)為大行能行說(之云能行家)者,是不會高祖於行卷的御轉釋(不瞭解真意),為不見本願一乘的絕對不二之高風故。

 又漫唱法體全顯(云稱名是名號的全顯),又叫能所不二(稱名是能行,名號是被稱者即所行,能行和所行不二)者,惜哉!彼等不審名義(六字,以名者是六字尊號,以義者是光明攝取、光明智相),更甚者亦有至墮於稱名正因的邪計(邪義)者。不可不見前車之覆而誡後車。

 唯信別選門,精論信行通攝門(念佛往生、一行往生)之極致故,正以至心信樂之一心,判往生正因,以乃至十念之起行,為報恩經營(生活),是願心莊嚴的法門。

P192釋尊末化的巧說(觀經念佛往生的法門。行行相對的法門),為二行廢立的施設(教義),雖垂稱名本願的教語,信行通攝的極致,全歸唯信別選。徹「如大經說」(玄義分曰:「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之正意者,願心莊嚴的法門廓然於茲開來。喚·遣唯以本願者,之為本願一乘。玄義分序題門之釋,顯斯最分明。

還大經根本法輪——法雷派的行信論(一)

三 

  問曰:以信行論本末·體用者,據何聖教乎?

  答曰:信卷曰「真實信心(本)必具名號(稱名)(末)」。舉聖教之文釋之,《本願鈔》曰:

 「云真實信心必具名號者,由善知識之口聞見本願的生起時,一被彌陀的心光攝取,依攝取之力名號自稱,此即佛恩報謝之行也。」

  《改邪鈔》曰:

 「依從他力的安心所催,起佛恩報謝的起行作業。」

P193《見聞集》曰:

  「信心由佛智起,由信心稱名號也。此故於教行證,於願力的信心曰必具名號(稱名)(南無者歸命也。歸命者本願招喚之勅命。勅命是南無阿彌陀佛,是眾生所聞的大行,又南無阿彌陀佛是彌陀的正覺,即是名聲普聞的大正覺)。」

 據此等釋意,全佛智慧發得信心,由信心發起名號(稱名)故,云「信本行末」、「信體行用」。

 今云「體用」,非嫌「體相」之名言。據行末(稱名之末)論信行時,應云信體行相,如據波論水。論易行之出體時,如前之聖教的文意,云「信體行用」。

 據相論體,則外用不泯亡之必還本體(信心),據體(信心)論用時,體(信心)雖必具用(稱名),有時顯於用之外,有時不顯於外,如濕性的水體和動性的波用。此論唯信正因有便宜,故云「信體行用」。

還大經根本法輪——法雷派的行信論(一)

P194問曰:立「信體行用」之名目(名稱),決論唯信正因者,不是舉體全用(舉名號的體全稱名之用也)的教相嗎。何故云全用歸體呢?

 答曰:論所立法門的法體者,云舉體全用可也。但今非直論法體,是令攝「行末」(稱名之末)歸「信本」(信心之本)的法門故,不云全用歸體不行。

  問曰:不云全用歸體而說全體歸用不也可以嗎?

 答曰:全用歸體是元祖的法門。就全體歸用,未得唯信正因之宗(眼睛)者是鎮西的法門。古人曰:「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三百八十餘人的門侶中(法然上人的弟子),得元祖的真意者,僅不足五、六輩,唯是此一著子(僅一點)。

 鎮西的宗義,可解是依稱名的行用而往生吧。和我祖相傳的正意有天淵之別,故有必要明全用歸體的法門。

P195「全用歸體」者,元祖的教語是「一行通攝」(信行通攝)的法門,雖是勸「稱名往生」,其教意是「信心正因」,譬如波來濕座一樣。不是動相的波濕,濕者是濕性的水德,故濕者不問靜和動。之會教語(理解真意)為徹教意(真精神)者。元祖曰:「三心(至誠心、深心、廻向發願心)已具,無行不成。」又曰:「涅槃之城以信為能入。」又曰:「建立二種信心,決定九品往生。」皆是彰斯正意(全用歸體的正意)者。

  問曰:汝之論處似巧,已以稱名談正定業,如何得斷言稱名非因行(非往生之因的行)呢?

P196答曰:凡就念佛之一行,有二所談(表現)。一者「起行(由信心發起的行)之別目(別的名目)」,謂信後的稱名是。二者「信行的都目」(總括信和行而表現的言詞),謂以一心為所具(信心具於稱名者),以一行(稱名)為能具(稱名具信心者)。以其一心圓具的行(稱名)建立念佛往生的法門。其云「念佛往生」的名相(名目、相)者,是以「行行相對」(將聖道諸行和念佛行相對而定勝劣)的法義為主故,雖暫約能具(信心的容器)之邊,其義(教義)善攝能(稱名)和所(信心),判定「稱名正業」。故此稱名是信行的都目(行相必具信體故),是為建立「信行通攝」的法門。

 其故,正定業的自體(本質)必須決歸所具的三心。若強執「起行別目」的一義(唯執稱名的行相),排斥「信行都目」者,則違背願心莊嚴的大法門(大經法門),墮於定善自力的機解(凡夫的計度)吧。選擇集「一心專念」之文(一心是信,專念是行),明確地攝一心為「正定業」者,是元祖為「順彼佛願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能往生者…順彼佛願故)之明言的所以。

P197通(信行通攝)別(唯信別選)的不同,但是教語的微著(幽微的表現和明顯表現之差)。若順「順彼佛願故」之文的指南,還願海自爾的法門(觀經法門還大經法門),仰直攬大經作五願開示,以光顯本願一乘·絕對不二的大法門之高祖法門,即使教語有稍微的差異,其實義(精神)在唯信正因,不可留有一點疑慮。

還大經根本法輪——法雷派的行信論(一)

然則七祖的論釋,可謂所歸皆在「唯信別選」的一門(七祖一轍)。為何施「信行通攝」之釋義呢?恐怕是依左記的三個理由吧。

  一者由「依經差別」故。謂大經以本願為「宗」(眼目、中心思想)。顯露昭晰(沒有隱顯),真假(十八願的真實和十九、二十願等的方便願)明斷,直顯圓頓一乘(攝逆惡的本願一乘)之真利(真實的利益),是據「唯信別選門」所起。觀經,以「觀佛三昧」(定善觀)為「宗」(眼目),亦以「念佛三昧」為「宗」(觀經有二宗,觀佛三昧應入念佛三昧)。設正(正行)雜(雜行)二行,施調機誘引的方便。隱顯及廢立(廢雜行而立正行)等,實極釋尊之巧說(善巧的教說)之經。善導大師、法然上人據廢立之至極,外導聖道之機,是「信行通攝門」興起之所以。

P198二者由顯「法的相入」故。謂正因(信)即非因(稱)不礙非因,非因(稱)即正因(信)不礙正因。信行不同、正因非因,義別條然(義別而理通)而不混亂,是義別不一(意思各別,不是同一)。

 又「信行無礙」,「相即不二」,全體遍收,是「體同不異」(信、稱,其體是名號,同一而不異)者。今欲顯示其「體同不異」、「相即相入」之義故,特施設通攝的教義。

  三者由「二行廢立故」。謂對彼萬行證果的法門故。正以念佛的一行為彼此的廢立。如所廢的萬行,彼則以發心、修行的願行,此擬證大果的業因。今欲廢彼自力雜修的萬行,令歸他力易修的一行(念佛)故,通攝本願的信行,之作稱名的體(體是信)相(相是行)。其名立於念佛一行,其義決於歸命的一心。正以三心圓具的一行,為彼(萬行)此(念佛)的廢立,是示通攝之所以。

還大經根本法輪——法雷派的行信論(一)

教行信證大系行卷·要論(一):

淨土教起因緣

淨土真實之行

大行是佛智的靈波

大行和大信

稱名何以破闇滿願

破衆生一切無明,滿衆生一切志願

教行信證大系行卷·要論(二):

真宗諸學派行信論之檢視

還大經根本法輪——法雷派的行信論(一)(本篇)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2)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4-12-16 10:25
Next 2024-12-16 11:38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