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幸福論

原創 蒙光 2022-03-09

佛教幸福論

黃教授:[合十][玫瑰][合十]昆庸兄好!近期福建炎黄文化研究编书《福文化概论》,要撰写其中《福文化理论的形成》一章,有名为《传统佛道学说的福报教化》一节,自觉外行,力辞,不获允,要硬着头皮写了[捂脸]特请教刘兄专家博雅,正统佛学理论中论福、福报,如何认识与言说?经典依据何在?敬请吾兄抽暇指点一二,或简单推荐书目资料,感恩!

佛教幸福論

蒙光:此題,甚好亦甚難。

生而為人,不論群己,於人間世依知行趨吉避兇,於超越界依信仰安頓身心,從生至死,始終一貫之最後理想目標,皆可名為“幸福論”,歸結於“福”之一字。

故佛教之“福”,雖止一詞,然運用則頗廣,通大小乘與世出世間法,爲佛法之關鍵詞。

佛法有大小乘,以大乘教觀念爲最圓滿,漢地佛法亦爲大乘,故以下依大乘教觀念述之。

佛教幸福論

福,即利益,就個人受用與利他方便而言。

福爲智慧(觀念)與行爲之成果,故世間之善行有世福,身心持戒清淨有戒福,如法修行解脱道有行福。

此福自受用時爲“福報”,細分爲此生得秉心智德業(心靈)之高明、音容形貌(身體)之妙好,居處環境(環境)之殊勝。利他時稱“福德”,能將以上自受用之種種殊勝利益果報與人分享,令他人蒙福,得身心財物之增益滿足,爲利他之行。

佛教幸福論

福爲德行之後果。德者,如理(法)而受,如理而行;如理而受謂之慧,如理而行謂之行,二者相須不離而顯現者謂之德。佛法有福慧(智)雙修之說,此慧亦必落實於行方得爲正智,如此方能成德。德能生福,如影隨形。世間現有無德而享福者,乃因其宿世德業成熟而感此果報,無有不根源於德行之福報也。

佛教幸福論

佛法根本目標爲解脫,以此為眞諦而開真俗二諦圓融之道。蓋行者身居娑婆,雖出家成道,猶須入廛垂手,和光同塵,不染塵欲亦不隔俗務;何況在家行者,既攖世網,心出塵而身隨俗,必有世諦人道之施設踐履。故不論自利利他,皆有解脫之聖福與世間之凡福不同,以解脫聖福爲究竟圓滿。

其具體表現,世間福與儒家五福相似,戒福較世間道德標凖爲高,與婆羅門、道教諸出世修行者相似,重在平息妄念,蕩滌煩惱。此未得解脫,皆屬凡福。

佛教幸福論

聖福需修行至解脫超越世界身心業力所限,與法身一如,圓滿究竟,無餘無欠,光明清淨爲徹底。

佛教福德觀之極致與具現,爲淨土。故大乘教皆有淨土觀。淨土即身(身體)、心、土(環境)不二,主客不二、自利利他圓滿之境界。經典中描述淨土之種種莊嚴,如黃金爲地、七寶爲池等等,皆以世間凡福之極至,而表出世間聖福之超越也。

此聖福非未來死後方能得,行者在現生時即能獲得保證,與此境界相應,未來必生淨土,現生住不退轉,此謂“入正定聚”。入正定聚之念佛人,於缺陷、相對之娑婆界,領受淨土德分之少分,而於現生得冥加,苦不覺苦,心常自足,此即淨土行者現生之福,並能以此受用自利利他,謂“現生護念之益”。

大略言之,此益有十種:

一、冥衆護持;二、至德具足;三、轉惡成善;四、諸佛護念;五、諸佛稱讚;六、心光常護;七、心多歡喜;八、知恩報德;九、常行大悲;十、入正定聚。

現生十種益統攝於“入正定聚益”,又以“入正定聚之益”爲源,開出現生十種益。

佛教幸福論

佛教之福,必以德(智行合一)爲根源,以利他爲指向,以二利圓滿(導歸淨土)爲究竟。

佛教入漢地後,與本土漢文化儒道之“福”觀相通,水乳交融,息息相關,從本字到詞義之引申運用,皆遍及社會生活各方面,然其根本精神始終如一,梗概大致如上。

佛教幸福論

吾兄欲以學術語言表述之,則國內佛教界自民國以來,至今日台灣佛光山爲代表之實踐,皆以“人間佛教”、“人間淨土”爲口號,其關注點則多爲“人間”,“佛教”之解脫道似有所淡化。其實踐多表現爲社會改良、文化倡導與慈善活動之開展,此爲近代東亞佛教受西洋文化影響而較普遍之表現。而理論探討方面,佛教學者中論“福”觀者,則多借西方哲學倫理學框架,於社會倫理與人間情感層次論述之。兄可就佛教倫理學等關鍵詞蒐羅近代學者之論著。近代以來佛教學術研究,成果極繁,然此類信息,愚愧涉獵無多,吾兄可向專業研究佛教義理文獻之方家求助也。

相關鏈接:自己被守護著哦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2-03-14 20:50
Next 2022-03-20 06:29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