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默老師開示 蒙光整理 2022-05-20
二〇〇七年五月,香港法雷會
有人問:一念歸命是什麽感受呢?
答:淨土真宗在形式上不强調以發心出家為主。
為何如此?真宗宗風,以出離生死,即後生一大事為主、為目的。不把精神放在出家的外相。
因此學佛的人,不要擺出一副「我是佛教徒」的樣子。
親鸞聖人的時代,奈良(南都)也好,比叡山(北嶺)也好,佛教的宗派,都是以出家僧侣為主流,風氣也表現為出家人高高在上的姿態。
唯有親鸞聖人是不拘於出家的表相,而直接頂戴佛心。以本願是為我親鸞一人而發的自覺,解決後生一大事。所以不標榜捨家棄欲的形象,而常懷慚愧懺悔,謙卑感恩地頂戴佛心。
當人自以為有修行時,不自覺就會現出自滿的樣子。聖人不是没有修行,但是聖人從佛心之鏡看到的是:“能岀離生死的修行,我一樣也做不到”。
大家來佛堂拜佛,請問你是在拜佛的哪裡呢?是拜佛的腳嗎?還是拜佛的手呢?
都不是,是要拜佛的心。
當我們看到佛的臉時,就可以感受到佛的慈悲心。
為什麽佛會站在那裡?是為要救度我而來。
當我們拜佛,瞻仰佛顔時,佛心通過佛的臉也進到我心裡。這是「入我我入」,禮佛若無此自覺,就與木石相同。
「入我我入」,「我」是衆生,「入」是佛,這是佛凡一體,機法一體,是一如的世界。
衆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這“願往生心”,就是願心。
本願=佛心=大悲心=願心,也就是親心。親心具體現出來,就是我們眼前的本尊。
(老師服藥)喫藥有後天栽培的因緣。煩惱的身體,喫進大悲的藥,苦就會減輕。良藥苦口。
佛心中宿著我,原來我們就住在佛心中,這樣的自覺就是“一念歸命”。只知道“我是某人的太太(或丈夫…)”是不够的,還要知道自己“是阿彌陀佛的孩子”。這個“我”是被佛心孕育的我,離我無如來,離如來無我。不要離開這句話生活。忘記這句話(“離我無如來,離如來無我”),人就會變成我執的動物,那和貓狗就没有兩樣了。
離我無如來,離如來無我。有這種信念的人,才是真正的佛教徒,這是佛子的自覺。只要我們活着一天,阿彌陀佛從來不曾離開我。拜佛時,若以為是自己一個人在拜佛,就是我執的拜佛。
有這種自覺,不論哭泣歡笑,都與如來同在。這即是“衆生苦惱我苦惱,衆生安樂我安樂”。我們拜佛,是因爲先被佛拜了,才會來拜佛的。拜佛的當下,是生佛一體、佛凡一體,這才是真宗的拜佛。
佛心對衆生,如母親對孩子。是媽媽昼夜不休不捨、「一心不亂」地照顧孩子,才有孩子「一心歸命」地信靠媽媽。和媽媽走失的孩子會一直哭,直到媽媽出現。一看到媽媽的臉,孩子就破啼為笑撲進媽媽懷裡。只要聽到媽媽的聲音,孩子就大滿足。這種親子關係有不可思議的深度。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大媽媽,無時無刻不離我地與我同在,作守護、作安慰。這樣的感受只要有過一次,就不會消失。感受過一次媽媽的存在,孩子就安心。
最早在教典中表述這種親子關係,是源信和尚在《往生要集》中説“歸命極大慈悲母尊”,這是找到自己媽媽的告白。
我亦在彼攝取中,煩惱障眼雖不見,大悲無倦常照我。
大家要和阿彌陀佛做好朋友,和阿彌陀佛握手。你找到阿彌陀佛大媽媽了嗎?和阿彌陀佛做好朋友了嗎?
看《往生要集》時,最感動和震撼的地方,是阿彌陀佛「今」看着我,「今」聽到我,「今」知道我。
(釋蒙光按:《往生要集》中法語:
今彌陀如來,遙見我身業。
今彌陀如來,定聞我語業。
今彌陀如來,必知我意業。)
不和阿彌陀佛做好朋友不行,因為没法對阿彌陀佛保密。我們身口意的一切,阿彌陀佛都看到、都知道。對人類的母親,孩子有時還會欲説還休、吞吞吐吐地想要保密,要和大慈母的阿彌陀佛保密是做不到的,因為如來悉知悉見。
念佛的人都喜歡對佛保密。因爲自身既不知佛是怎樣的佛,還有很多事見不得佛,要在佛前和人前裝飾自己。佛對我們很自在,我們在佛前不自在。
2022-05-19 共修法座筆記
留言列表(3条)
[…] 問:在日常生活中,被貪嗔癡所纏繞,很難有“入我我入”的感受。如昨天的夢中,就出現很多貪嗔痴的景象,醒來後反省,內心很苦悶、很自卑,此時阿彌陀佛在哪裡呢? […]
[…] 一念歸命是什麽感受? […]
[…] 一念歸命是什麽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