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瑞劍老師 整理 蒙光
1、在淨土真宗,特別強調「行」和「信」關係,也有很多專門談行信論的書。
說到行信,首先有兩種行信:
(一)真實行信(第十八願的行信:《大經》)
(二)方便行信(第十九願、二十願的行信:《觀經》《小經》)
方便行信,是第十九願和第二十願中所說的行與信。
第十九願的行信,見於《觀經》;第二十願的行信,見於《小經》。
這是佛陀為還未能直接信入真實行信的人,所施設的權巧方便。
而當眾生已經能信入第十八願時,第十九願和第二十願就不再需要。
講方便行信的法,一方面也能令眾生更清楚地認識真實行信和本願的精神。
淨土真宗所說的法,就是第十八願。親鸞聖人依第十八願,開出「真實五願」(第十一,十二,十三,十七,十八願):(第十八願開五願)
「至心信樂」→第十八願(至心信樂願)
「乃至十念」→第十七願(諸佛稱歎願)
「若不生者」→第十一願(必至滅度願)
「不取正覺」→第十二願(光明無量願)+第十三願(壽命無量願)
此真實五願,攝於第十八願之中。
親鸞聖人以此真實五願,著述了《教行信證》:
第二卷「顯淨土真實行」,由第十七願「諸佛稱名願」所成就。
第三卷「顯淨土真實信」,由第十八願「至心信樂願」所成就。
第四卷「顯淨土真實證」,由第十一願「必至滅度願」所成就。
第五卷「顯淨土真佛土」,由第十二願「光明無量願」和第十三願「壽命無量之願」所成就。
光明是佛智,壽命是大悲;光壽亦即是名號。
第六卷「顯淨土方便化身土」則為方便願,由第十九願「至心發願之願」和第二十願「至心回向之願」所成就,是彌陀無上正覺的方便之法。
在此六卷之教法當中,尤以「行信」最為重要。
行與信是一,不可分離,是往生真實報土之因,故真宗的學者往往花上多年的努力來研究行信。
2、第十八願願文曰:「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在本願中,阿彌陀佛要眾生:
(1)至心→信
(2)信樂→信
(3)欲生→信
(4)十念→行
上述的第一、二、三點,合起來說即是「ー心」,即是「真實信心」。
第四點則是「行」。
此即是第十八願的要素,總結起來就是「信」與「行」。
親鸞聖人超越小我,深深地被融入彌陀誓願的悲智之中,不以「十念」為凡夫自力的修行,聖人將此十念稱為「真實行」,因為第十八願的念佛,唯是阿彌陀佛本願力所働。
這個「行」、這個念佛之行,由第十七願所成就,為本願力透過名號所顕現出來。
第十七願曰:「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諮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第十七願已經成就,彌陀名號為無量諸佛所稱嘆,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聞萬德洪名者,莫不信心歡喜。
彌陀的誓願,是透過含藏悲智威神的名號力,來救度罪業眾生。
在我們的世界裡,物與名是不一樣的東西,例如:不管我們如何稱念某種食物的名稱,我們都不能得飽食。或者名與實不能相應,往往有名無實,但有言說(「名」),都無實義。
但在佛教,佛菩薩的名字,具有佛菩薩的大悲力,其慈悲力能充滿眾生,令眾生信心歡喜。
在淨土真宗,六字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即是阿彌陀佛本身,含藏彌陀的智慧慈悲、威神功德。
彌陀的六字名號,即是彌陀本願的顯現。
名號,即是本願。
欲生彌陀淨土者,讚其名號,即得依彌陀誓願,往生淨土。
稱念佛名,即是讚其威神、光壽、功德。
佛的功德能破無明闇。
第十七願的讚嘆名號就是「行」,與「信」同樣重要。
「信」,以名號為體,是往生淨土之正因。
法界中只有阿彌陀佛此一名號教法。
阿彌陀佛透過名號「南無阿彌陀佛」的方式,來到一切眾生的面前,而念佛即是彌陀活動的樣子。
名號,是救度之法,是彌陀的願行,亦即是彌陀自身。
名號力,就是本願力,就是大悲力,與一切眾生不曾相離。
彌陀大悲,覆護、滲透一切眾生,如影隨形。
彌陀大悲,恆透過誓願、名號、佛、佛經,化現世間,以教、行、信、證、極樂世界,顯現出來。
留言列表(2条)
[…] 教行信證之行信關係 […]
[…] 教行信證之行信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