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海整理 蒙光講述並修訂 2022-06-08
《楞嚴經》: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唯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阿難對世尊說:我們這些人,現在都被“二障所纏”,——既障礙又纏繞,動彈不得,被捆住了。問題是被捆住了,我們還以為自己有自由。現在世界上所講的自由,其實都是被“二障所纏”,只是被纏得久了,你習以爲常,反倒覺得自在。女孩子穿高跟鞋,覺得自己非常漂亮,她從漂亮中得到了滿足感和自由感,忘記了腳的不適。因為還沒有嚐過不需要委屈身體和心靈的自由的味道,所以被世俗的眼光所障礙、纏繞。所以現在大家有所謂“車厘子自由”,“奢侈品自由”,有“財富自由”,不知道有無需財富的自由,無需消費奢侈品就能滿足的自由。自由必須是絕對的,有相對條件的“自由”,實質上就是障礙和束縛。
是哪二障障礙了我們的自由呢?“我障”和“法障”,又叫“煩惱障”和“所知障”。
先說“我障”,也就是“煩惱障”。從命名就能知道,佛法認爲“我”是一切煩惱的根源,凡是起心動念都從“我”出發,這是我執,這是最深層的煩惱。我們貪嗔癡的源頭,就是只認自己,只知道自己。所有的罪惡都是從“自我”而來的,自私、自我是一切罪惡的發源,也是輪回的根本。沒有“我”,就沒有輪回的主體,煩惱也沒有了戰場和歸宿。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我”之不存,何來煩惱?我們做事情,都是“我我我”,不是說不要“我”,事實上我們也做不到,我們就是這個程度。但是,佛法,要得到真正的利益,需要“無我”的自覺自證。
不管是儒家、道家還是佛教,其核心目標都是身心的淨化完成,其中佛教講得最徹底:身心的成長、淨化,都是越來越趨近無我。“無我”不是沒有“我”,而是“我”不再是原來普通經驗中的肉身小我,也不是自己一廂情願貼上的標籤的自我。
儒家說:四海之內皆兄弟。對他人的苦樂,生起感同身受的仁愛之心,“仁”字拆為“二人”,自己和他人一體,要把別人當人,推己及人,這就是仁愛之心的內涵,用“仁”字來會意。所以把別人當成自己,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仁愛之心的具體表現。儒家一般只講到“仁”這個層次,基本上已經少有人做到了。更進一步,推及萬物,“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只要是人,都是我的同胞兄弟;萬物,草木鳥獸,都是我的好朋友,都是我的親人。到這一層,已經跟道家很相契了。
到了佛教,“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不但看到草木花鳥的有情生命,連山川、河流、礦石等無情之物,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們身上也有無情之物:頭髮、指甲。看起來無情,也都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情”,是有生命的,“無情”是無生命的,其實都是一體。所以,這個世界的真相,是一體的大生命。但是我們看錯了真相,從宇宙一體的大我中,切割出自我。先切割出的小我就是“我相”;有了小我之後,跟別人產生對立,就是“人相”;然後有這麼多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就是“眾生相”;相有生滅,就是“壽者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金剛經》的四相。四相中的“我”是源頭,有我就有一切的罪惡。不是說不要用“我”的觀念,實際上也做不到。聖道門的標準為什麼高?因為要修學到無我,這實際上是要反普通的人性而行之。成則聖,敗則不可問了,只是錯過這一生都還算幸運的。
在我們淨土門,做不到無我,阿彌陀佛來幫你,阿彌陀佛來守護你,你跟阿彌陀在一起,以一種被阿彌陀佛呵護的、守護的心,去感受阿彌陀佛純淨的悲心、愛心。原來你不是你,你是和阿彌陀在一起的。於是你對待別人時,不只是“我對你怎麼樣”,你要想想:“阿彌陀佛對他怎麼樣”。這時候你就不好意思太自私。因為阿彌陀佛眼中,不是只看我一個人是孩子,看他也是孩子,我就不好意思去虐待阿彌陀佛的孩子了,因為大家都是兄弟。當哥哥的有時喜歡欺負弟弟,但在父母面前,就會不好意思,不敢妄爲。就算不在父母面前,你傷害弟弟,其實傷的是父母的心。當你作為孩子,體會到父母愛你的心,你不斷地反芻,你的心也會越來越與父母相親,也會友愛弟弟。所謂孝悌之心,悌是兄弟友愛的心,兄弟友愛的心是從孝敬父母的心裏生出來。
我們很難真正去愛人,但是,當知道自己是被阿彌陀佛所愛,被阿彌陀佛護念的時候,你得到這份愛心,就會繼續傳播到其他人身上,對待事物也不會那麼粗糙。我昨天聽一個老先生講得很有意思,他說:看一個人,可以看他怎麼用紙張。抽紙只抽半張,擦完手,還剩一點,再擦擦頭髮,頭髮有油,再去擦擦皮鞋。這樣的人可靠,他連半張紙的生命都愛惜,不敢浪費。現在年輕人不得了,擦個手這樣的小事,本來用水衝一下就好,不方便去洗手間,那就用紙也行。眼前的紙盒方便,抽一張、又抽一張、再抽一張,一張紙只擦一下,也不摺疊了再用,就團成一團扔到一邊。這麽浪費不知惜福,這樣的人將來成不了大事,只好當乞丐。
這個道理可深可淺。淺的講,這麼不愛惜東西,福氣都浪費掉了,這是自己的損失。往深處講,紙張也是有生命的,也是別人灌注了心血做出來的。你希望自己得到別人的尊重,不希望別人隨意對待你的心血,你先要懂得去尊重別人的心血。萬世萬物都不是現成的、白白給你用的,表面上在很多時候是免費,給你白白用的,沒有人來監督和要求,但是你在使用時,要帶著感恩、敬畏、珍惜的心。不是那麼理所當然,以爲每次想要用就應該能用到,等你用不到的時候,你就開始後悔當初自己為什麼不知珍惜。
在我們中國有很多惜物、惜福的故事,惜物就是惜福。“福”就是宇宙的大生命分享給我的部分。我們和所用的東西不是主客對立,是相即相入的關係,是一體、一如,所以對萬物都要有愛惜之心、感恩之心,愛物即愛己。一個會感恩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福報。所以對我們這些凡夫來說,感恩是一切德行的根源。
感誰的恩呢?我們初聽這個道理,想要實踐,就有次第。一開始心很粗,感受不到萬物的恩,你先從佛恩開始。佛不請自來,來做我們的守護者,為我們成就淨土,讓我們的生命圓滿徹底地完成,悲智圓滿,清淨平等。這個道理,雖然不能夠一下就知道,在學佛的時候,去頂戴、瞭解這個道理,慢慢的,你的心、你的觀念、你的語言會改變:第一學會了讚美,第二開始懂得道歉。心靈更溫柔細膩,語言也不會像以前那麼粗糙,老想說壞話、罵人。這都不是做作的,自然而然心變柔軟,喜歡出手去做助人為樂的事。體會佛心的生活,你真的會覺得“助人為樂”——幫助別人是一種快樂。所以阿彌陀佛為什麼要救人呢?對阿彌陀佛,救人是一種快樂。無量壽就有無量的快樂,這樣的師父,你為什麼不想要呢?你要去好好去思惟這個問題。為什麼叫極樂?那確實是極致的、最高級的快樂。要把佛經的字當真來看。
我們佛教有一種修行:拜經,一字一拜。比如《法華經》六萬多字,《妙法蓮華經》,從經題開始拜起,一字一拜,一共六萬多拜。為什麼要拜?每一個字都有無量莊嚴,有救人的力量。從有《法華經》以來,從《法華經》顯現為文字以來,從印度到中國到日本,有多少人依這部經得救成佛!這樣的經典不值得你去拜嗎?你有這樣的心,就知道經典的每一個字,都是重逾千鈞,不要隨便看過,你要認真的去體會。常常去思惟佛法的經典,哪怕是一個字、兩個字,都有無窮的味道,就看你能不能品味出來。智者大師講《法華經》,一個妙字講了九十天,九旬說妙,這是佛教史上的佳話。你說怎麼有這麼多廢話?你哪裏知道經典有怎樣的深度,一個字可以救多少眾生。
看起來是一樣的字,但字不是在所有的地方都一樣,關鍵看你怎麽用。經典上的字,每個字都在放光,所以誦經不要念錯字。祖師大德的講解,看起來光明少一點,力量小一點,但那其實是應我們的根機降低程度,所謂和光同塵,也是很厲害的,也要認真念。可以念慢一點,但儘量不要念錯。這同時也是培養自己的專注力,和對經典的頂戴、敬畏之心。就像泡熱水澡,不趕時間慢慢泡,一點一滴浸透了,才舒服。讀經,就是泡法水澡,也不要急急忙忙、像農夫計工分那樣計較數量成效,要慢慢沈浸進去,泡透了才行。
我執、我障,是煩惱障,就是煩惱的根源。接下來是法執、法障。
法成為障礙,法怎麼會成為障礙呢?法就是一切事物,因為有我就有一切事物。比如我在這裏,所有的存在,在座的各位、燈光,都是跟我相對的事物。比如現在是“我在講話”,“我”和“講的話”也是相對關係。
法是萬事萬物的總稱,本來不善不惡。在佛教,法特指佛法時,是三寶之一,是救度眾生的妙藥。這裡的法是指萬事萬物的總稱,本來是不善不惡,問題是我們將其認真了,我們以凡夫的眼,從自我出發,認為這個事物就是這個事物,比如桌子就是桌子。當我這樣想的時候,就把自己障礙了。我們人會有概念化的執著,把什麼東西就當成什麼東西,而且當真了。比如桌子是桌子,只是對我這個當下而言。書桌可以是課桌,如果在這裏用餐,又可以用做飯桌,用處就不一樣了,沒有一個指定標籤。對於天人、神、鬼,眼前這個就不叫桌子了。我們人看桌子是實體,我們不能穿過桌子,桌子的材質和形狀是有障礙、也能承能裝,但對於他們來說,這個桌子根本不夠成障礙,所以不存在我們人類概念中定義的那個“桌子”。對於爬到桌面上的螞蟻,它只知道腳下的平面,並沒有“桌子”的認知,更不會有概念。所以只是對你來說,有一個桌子的觀念,但你把認為這就是真理,就是標準答案。
什麼是法執?就是一種標準答案的執著。我們總認為東西就是我所認爲的這樣,其實當下都是方便說,因緣生,並無實體。萬事萬物都會隨著因緣而變化。把桌子當椅子,誰說不行?疫情關閉小區,想燒火做頓飯,這就是柴火。你產生了某種觀念:“這是某個東西”,“這件事情是好的”,“這是位好人”,以為這就是事實了。但好事會變壞事,好人也會做壞事,也許不是故意的,是做錯了事。不要貼標籤,要隨著因緣變化去觀察。那這樣一直追著時空因緣變化去認知和行動,不是很累嗎?——你知道累,就要聰明一點,先抓住不會變的!萬事萬物本來就在變化,你不變也不行,你不變就會被卡住。聰明的人,先把握不變的,以不變應萬變,這時候就自在了。
阿彌陀佛也是這樣,“那麼多人我要怎麼去救”,阿彌陀佛要這樣想就完蛋了。一切眾生都要救,人一上百,形形色色,每個人都不一樣,這個人要說這個話,那個人需要做那件事,不同的因緣才能達到同樣的救度的目標,乃至跟他講迷信、做壞事,都有可能,這就是一種方便。當你有不變的智慧,自然就有無窮的妙用,就超越一般所說的善惡對錯了,對立的觀念和事物,好人和壞人,都可以成為一種至善目標的作用、趁手的工具。
但這裏存在危險。我們凡夫不要輕易自許:我也有這種智慧,也可以隨心所欲地濫用,越過某個時空點上公認的善惡好壞的界限。你要小心,自己有沒有這個程度,自己要知道。“我有這個程度”,這又是一個法執和障礙,“你看我在學淨土”,這也是法執,在障礙你自己。真正有法的人,他反而會覺得自己沒有特別準備一個法;沒有法的人就覺得自己擁有某種法,給自己貼個標簽、樹個旗幟,這就是執著了。二障所纏,說的都是我們現實的問題,佛法的講法是非常高度的、濃縮的、抽象的,但是,一旦展開,有無窮無盡的細節。我們現在的生活都在給佛說的真理做注解。“我們是修淨土的”,當你說這句話的時候,就被法障礙了。“所以不用持戒”,這是無慚無愧。你就老老實實,做一個什麼都不是的凡夫。但很難,你要給自己加分,你加多少分,就有多少障礙,這都是從自我出來的。
法障就是所知障,不是“我知道的什麼成爲障礙”叫所知障。所知障不只是頭腦知道,很多人有誤解。凡是“我認識的”,“我感受的”,甚至我還不自覺卻在用的認知,都是所知障。只要跟我相對,把它當成個什麼客觀事實、客觀真理,那個當下,就會產生障礙。在我們人間凡是以人類經驗爲出發點說出,又被視爲絕對的真理、客觀真理這些概念,都是“法執”、“法障”。這個問題仍然來自於全人類都跳不出的“我”,自我的立場,堅固的自我的執著,“我”的顛倒見,不知道這個世間苦空、無常無我的真相。
比如我們安慰同朋:沒事,一定會越來越好的。這句話就是所知障。你憑什麼這麽說呢?你能做保證嗎?但也不要那麼掃興:“世間本來就很苦的,你活該”。不要這樣。你要有智慧:“世間真的很苦,我們也差不多。但是幸虧有佛、有佛法,我們真的是有希望的”。你要讓他看到希望所在,不要只是言不由衷的安慰,“一定會越來越好”,憑什麼?你又不是上帝。是上帝更不行,偏心怎麽做上帝?
學佛不能保證發財、健康,沒有人能做這個保證。為什麼會貧窮、生病,那是業力的因果相續。佛法是教我們業力因果的道理,不能把業力因果都忘掉了,只把阿彌陀佛搬出來做惡業的擋箭牌。阿彌陀佛沒有欠你的,我們卻把他當成盾牌,當業力向我們射來,爲了不受萬箭穿心之苦,我們就把阿彌陀佛擋在前面,這種人很不道德。阿彌陀佛是在我們覺得萬箭穿心的時候,告訴我們:沒關係,其實並沒有那麼痛。你要知道這是你自己做的一場夢,這在夢中是必然發生的場景。在夢中還有慈親如來在陪伴你。當你知道這個真相的時候,你就可以很坦然了。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子,以爲痛苦的時候,其實也是夢、是遊戲的一環,看明白了是蠻有趣的。不要去排斥痛苦,有時候痛苦也是一種體驗,也是一種經歷,沒有痛苦你就不會成長。小雞只想舒服,它永遠不會出殼。
因為有佛法,我們被賦予了價值。“唯願如來,哀愍窮露”,如來哀愍我們這些“窮露”。窮是走投無路,露是光著身子,沒有保護傘。我們被什麼保護著呢?被“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保護。一個念佛人,何時何地,站著躺著,工作睡覺,喫飯、上廁所,都是被阿彌陀佛保護著。你這個“南無”永遠能跟“阿彌陀佛”在一起,阿彌陀佛不會離開你。你最大的問題是不能“南無”。你不“南無”的時候,你就完全墮在業力的坑裡,自作自受。
當你“南無”的時候,自業自得、自作自受的同時,還被阿彌陀佛回向著智慧和慈悲。於是,苦也不會那麼難過,樂也會變得純淨一點。樂的時候,不會沾沾自喜:“我果然還是有點福報的”!你要這樣想的話,還會有苦頭受。你如果想“托福托福,果然是頂戴佛的恩、眾生的恩”,能這樣想,你的福報會增加。是如來回向智慧、慈悲,我才能看到這樣的事實。苦的時候:“果然,生生世世的都是在做糊塗事、錯事,所以現在還要再受這種苦。”要不苦的話,你就不應該待在這個世間,你至少應該在天界。你沒有做惡事,或做的比較少,你應該在天界去享受。你為什麼在人間,就是因為我們做過錯事,必須受到惡報,這是因果不虛的道理,比任何的計算器都要更準確。
“露”就是光溜溜的,暴露在露天,外面下雨,你不打傘的話,出去會被淋濕。現在打了傘,未必完全淋不到,但是好很多。阿彌陀佛就是這個保護傘,阿彌陀佛就是六字名號,照亮道路,守護我們前行。
今天早上心裏突然間冒出來的一個譬喻。不要想避開在這個世界的業果,這是逃避的心理,事實上逃避不了,無謂掙紮反而徒添逃避的造作煩惱。佛從不教我們回避業果,就好像蚌不會去回避沙子,一粒沙子進來,它苦不苦?很苦,很痛。但它有智慧,分泌液體把沙子包住,慢慢就形成了珍珠,它的痛苦就有價值了。沙子還是不是沙子?還是沙子。只是你看不到沙子了,沙子被珍珠包住了,沙子也跟著變成珍珠。佛法的目標是轉煩惱成菩提,當你還是一個普通人,煩惱還會是煩惱,遇到不如意,家裡出了事,你還會傷心難過。但是,你多了一層反應,就像蚌殼裏的沙子比其他沙子多了一層包住它的珍珠,這個沙子有價值了。
這纔是佛法的價值所在,沒有佛法,你就不是珠蚌,你是花蛤,沙子進來只是沙子。你是學佛人,沙子進來的同時,佛法就會“噌噌噌”地分泌出來,包住煩惱。本來是沙子,只會帶來痛苦,現在卻生成了珍珠。煩惱為菩提,生死即涅槃,本來你來做人,生也苦,死也苦。現在生也是苦,死也還是苦,有佛法的人能轉惡成德、轉苦成樂,在苦中作樂,現在死的話,你就苦盡甘來、笑著去極樂。
如來“哀愍窮露”,——看到我們走投無路,這是“窮”。沒有保護傘,光溜溜的暴露在業力之中,這是“露”。——悲愍我們,給我們開示佛法的真理。《楞嚴經》是對阿難開示,因為阿難修聖道,要開顯完整的修道的層次、程序。對我們而言,這個產品已經完成了,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我們直接使用成品就好了。阿難是這個生產流水線上的第一道工序,所以世尊親手帶著他,走完整個生產流程。我們直接在流水線的最後,大車已經生產出來了,我們直接坐上就好。大願船已經做好了,你為什麼不上船?《楞嚴經》對我們有很大的恩德,告訴我們佛法的原理是什麼,佛的用心是什麼,佛法的境界是什麼,如來爲救度我做了哪些準備,這是最詳盡的說明書。我們由此得知,自身現在所頂戴的功德、恩德,是不可想像的。
宣化上人按照《楞嚴經》的義理說,什麼叫窮呢?沒有入楞嚴定就是窮。你要知道,修《楞嚴經》的時候叫楞嚴定,念佛的時候,就是入念佛三昧的大定,念佛三昧的定就是楞嚴定,你不要在南無阿彌陀佛之外,另外去找一個定。
什麼叫“露”呢?依本經的義理,沒有得到楞嚴咒、楞嚴定這件法服的保護,就叫“露”。我們頂戴本典(《教行信證》)的“行卷”,聖人多麼詳細的說明,我們眾生被南無阿彌陀佛的念佛三昧保護著。所以你不要擔心著魔,不要擔心世間種種不如意,這些都打不垮你,不會把你逼到絕路,因為你有六字名號的守護。
能夠遇到佛陀的聖道教法,已經是無量劫來無比的幸運。但是你現在居然更上一層,遇到了淨土。淨土是成品,如來直接把成品給你,不要你再走完整個生產流程,所以不用擔心。
阿難被邪咒罩住,等到世尊給他開示,再慢慢提升境界。我們不用,我們直接已經完成了,淨土名號都是一體的。所以你想到淨土也可以,你想到名號也可以,你想到阿彌陀佛,都是很好的。見到佛像,見到淨土的極樂莊嚴圖,心裏想到,口中念出“南無阿彌陀佛”來,這都是一樣的。當你真的有這樣一種歡喜的時候,你就會很想去報恩。當你頂戴到恩情,頂戴到這樣一個無上功德回向的時候,你就會很想去回報。能這樣做,在你的生命中,就會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而不是說我有法、有功德,我跟別人不一樣,當你覺得自己與眾不同的時候,你就二障所纏了。“你看,我有什麽什麽了”,“我”是我障,“有”是法障。真的“有”是沒有名稱言說的,那要怎麼辦呢?——“阿彌陀佛好尊貴,南無阿彌陀佛”,——這個當下是沒有“我”的,只有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念佛人不需要去修無我的三昧,是念佛本身就有無我的功德,一定要去體會一點,這就要聞法徹底。
凡是以念佛、以淨土法門的名義,在那裡耀武揚威,去比較、去勝他。“你看我們這個法門很殊勝,你要不學的話不行哦”,那不是一個真正念佛人的心態。你是拿著雞毛當令箭,自己都還沒得到。你沒有令箭,只是拿了根雞毛而已,當成令箭,去嚇唬不知道的人,不可以這樣。現在有同朋在這麼做,這個不好。希望這些同朋也能夠跟得上我們的學習,不要自己去看,自己去想,自己琢磨一套。
你真的要學,老實說,跟著我們的進度,每週的《楞嚴經》和《正信偈》的學習,是最受用的。不要“我要學這個,我想看那個”。想看別人沒看過的,要說別人沒聽過的,顯出自己與衆不同,真正純粹的教法,卻沒有用心。當然,要看個人的因緣了,宿緣不夠的人,這個話也聽不進去。
“發妙明心,開我道眼”,在聖道是這樣講的,要開發你的佛性、本來的真心,要開啟你的眼睛。我們念佛人的眼睛,也是被打開的,我們是借了佛的光,是借光眼。不是自己去發光,你是借光,但是借光一樣可以看得到。不需要蓋上自己的印子,來炫耀、張揚自我,才有滿足。能借光的當下,就是無我,因為你把阿彌陀放在第一位,你覺得阿彌陀佛很尊貴。所以從你的言行舉動裏,如果不是阿彌陀經常出來、老師經常出來,而是“我”經常出來,這個都不是念佛人。因為即使聖道這樣從“我”出發的,所謂的自力修行,也知道“我”是假名,而不把“我”掛在嘴邊,更不會歸功於己。證入無我的世尊,講經時說“我”,是爲了方便我們理解,自身並無“我”的執著。阿難也是,口口聲聲,言必稱“世尊世尊”,其實都是一味的道理。只是我們淨土教的法門,把這個方便講得更明白,讓我們這些底下凡愚也能容易地理解和運用。
前情:
2022-05-26 上午《楞嚴經》(以宣化上人《楞嚴經淺釋》爲課本)共修,彌海同朋整理,蒙光修訂
留言列表(2条)
[…] 開眼一看,車厘子和淨土門都不自由 […]
[…] 開眼一看,車厘子和淨土門都不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