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嚴父者,必先爲孝子

聞濬 整理 蒙光講述並修訂 2022-06-10

爲嚴父者,必先爲孝子
燃燈佛授記圖(宋佚名·绢本设色·辽宁省博物馆藏)

【源信廣開一代教】

源信大師的身份比較特殊。我們一般認為他是天台宗的祖師。日本的佛教以天台宗為中心,而天台宗教理的建構又是最齊備的。在日本,聖道門的僧侶基本要經過比睿山的學習。當時有“南都北嶺”之稱。南都是奈良,北嶺就是比睿山,這是日本佛教的大本營。

我們淨土真宗的法然上人、親鸞聖人都來自比睿山。因為在源信和尚那時,日本的淨土宗還沒有真正獨立出來成為一宗。所以源信大師是以天台宗宗師的身份,著作《往生要集》的。所以其體例可以有兩層的讀解,其中一層是天台教的讀解,因此也被天台宗視為教典。

當時中日交流還比較密切。源信大師這本《往生要集》,被到日本經商的中國商人帶回宋朝,送到了天台宗的祖庭——天台山。也被天台山的僧人們奉為聖典。

所以,我們以前的高僧、修行人,都還有這樣的胸懷——不管你是中國人、日本人,重要的不是你的身份,而是你的修行,你的道業。

爲嚴父者,必先爲孝子

而以真宗親鸞聖人的教眼來看,《往生要集》也可分為“廣、略、要”。“廣”是整部《往生要集》;“略”是《往生要集》開篇的序文,點明到了五濁惡世,末法時代的我們,只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所以叫“偏歸安養勸一切”。而《往生要集》的“要”,也就是最心要的部分,就是《往生要集》卷中“極略觀”之文:“若有不堪觀念相好,或依歸命想,或依引攝想,或依往生想,應一心稱念。”

“歸命想”=“南無”,“引攝想”(引導保護)=“阿彌陀佛”,“往生想”=“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所以源信大師的依“三想”,就是善導大師“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釋。源信大師的淨土思想最後歸結於“一心稱念”,即信心念佛。

法是活的,所以雖舉“廣、略、要”三義,不能死執這三段文字而忽略全篇。在頂戴祖師聖人的法眼後,當以廣略不二而相入的活的眼光,來拜讀教典。所以同一部教典,每個人有緣的一句、受用處不同。比如在老師眼中頂戴的《往生要集》,就是:

阿彌陀佛今照見我,今正知我,今攝受我,阿彌陀佛今現在就和我在一起。

注:這出自《往生要集》卷中的“助念方法”對治懈怠的部分。注意一下,這裏的“助念”,不是我們現在大陸流行的送終助念,而是輔助觀察念佛修行的意思:

今彌陀如來,遙見我身業。

今彌陀如來,定聞我語業。

今彌陀如來,必知我意業。

阿彌陀佛是今現在的、活生生的如來,片刻不離地守護著我。念佛人是秉持這樣的自覺去過自己的人生的。

爲嚴父者,必先爲孝子

在天台教中,講教觀、講止觀的教法,這是智者大師開創的,屬於聖者的修行。智者大師開天台教,是為了統一佛法,為了展現出佛法殿堂的高廣莊嚴、富麗堂皇,這也代表了我們中國佛教相對於從印度祖師那裏傳來的教法,又達到了新的高度。所以天台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般來說,如果我們要學習佛教的教理,天台教是最完整的系統之一。很多哲學家在研究佛學時,也都公認天台教是哲學的巔峰。

而佛教的教理,不只是作為一種概念、學問體系的建立,更重要的是要歸於解脫。智者大師自身修止觀、建立教法體系,最後又示現以誦《觀經》、念阿彌陀佛往生。這在大師的傳記中,都有清楚記載。所以,我們再偉大、再了不起,還能超過智者大師嗎?他以這麼高的程度來示現,為我們眾生作個證明,這麼偉大也是念佛往生。那我們這些凡夫,還有什麼好挑三揀四的呢?

爲嚴父者,必先爲孝子

我們都是邪見憍慢的眾生,若不知道這些祖師是何等人物,不免以為“淨土法門不是很簡單嗎?不就是念佛,我也會,這都是老頭老太太做的事”。所以智者大師、源信大師才要如此示現。他們身為聖者,讓凡夫不得不折節讚歎、心服口服。這樣的天才人物,不是由我們人的頭腦可以擠出來的。他們都是佛菩薩、聖者權化而來的,好讓我們看到更高的存在,更高的真實。如果都靠凡夫自己救自己,那是沒有指望的。生活在這樣的五濁惡世,彼此都是邪見憍慢的惡眾生,如果眼裏只有自己,那就是在邪見憍慢的圈子裏越轉越渾、越陷越深。只有抬頭看到高僧、祖師的存在,才能看到救度的希望。所以,你要信誰的話?這個非常重要。“唯可信斯高僧說”,這句話不是隨隨便便講的,這是《正信偈》的眼目之一。

親鸞聖人也不是誰的話都聽的。聖人從一整部佛教史中,選出了七位高僧,構成了淨土教理的傳承系統,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所以《正信偈》一定要非常重視。這是整部《教行信證》的心要,也是整部《大藏經》的心要。對聖人來說,《正信偈》就是對《大藏經》的提純。聖人著這部本典,本身也是反複頂戴《大藏經》,以這樣的心血和智慧去完成的。我們若不懂得領受,這是自失往生大利。

要看到,歷代祖師是像接力棒式的努力,才將教法傳到我們這裏,我們現在其實是坐享其成。但是很多人因為得來太容易,就忘了其中的血淚和份量,不知珍惜,甚至還對祖師評頭論足。所以,去拜讀祖師的傳記,瞭解祖師的人格也很重要。這讓我們多多少少有些真實感,不然我們都活得非常膚淺、輕慢。

爲嚴父者,必先爲孝子

昨天也有同朋說,他從我對老師的態度中得到一個啟示——原來善知識也是有善知識的。其實我看到他這樣說,一開始挺吃驚的,從來沒想過還會有這樣的問題。為什麼這位同朋會有這樣的問題?因為他們原來遇到的“善知識”就是他自己一個人,是憑空冒出來的,好像全世界除了佛就是他最大。他們之前接觸的,是這樣一種教法。這肯定不是佛教,只會是附佛外道。所以他才會說,那些跟善導大師學的不怎麼樣,我們是直接跟佛學。不懂的人,聽到他那樣講,也會覺得自信滿滿,覺得自己可以直接跟佛學,而你們中間卻還隔著一層祖師,不如我。

這樣的人,都還沒有看明白佛和祖師的關係。佛和祖師本是心心相印的。凡夫在任何一個時代,都必須有人來帶領你,因為我們自己沒有那樣的程度。就是歷代祖師,也都要示現自己是有師父的。善導大師也是有老師的(道綽和尚)。你看大師是怎麼示現的:他念佛一聲,口出一道光明。六十年不倒單,戒律精嚴,舉目不見女人。不是見不得,而是不讓別人生起輕慢、誹謗的心。我們要是見到善導大師這樣的人,只能是戰戰兢兢、五體投地。人家渾身上下找不到一個缺點,那真是在放光的偉人。可是大師是怎麼說自己的——“信外輕毛”——我真的只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凡夫而已。他是如此反省自己,“機之深信”是從大師這樣的人口中說出的。你覺得自己口中的“機之深信”和善導大師說的,是一個程度嗎?“信知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親鸞聖人這麼說,善導大師也這麼說……請問,當下你這麼說的時候,你的心和聖人的心是一樣的麼?還是說,你只是在鸚鵡學舌?要知道“鸚鵡能言,不離飛鳥”啊。所以聖教的文字,不要以為自己看過了就可以。真要看懂,那得是佛心徹入我們的身心後,才能多少領受到一點。不然,以我們的業障、我們的愚癡,想要自己看懂聖教,中間還有無限的距離。

所以善導大師說自己是凡夫,如果我們也把祖師看成和自己差不多,那我們就真的是愚癡。人間是有聖人的,只是這些聖人從不會跟你說:“我很了不起哦!”他會很謙卑地在佛前、在老師面前低下頭。同時,也是以這樣一種謙卑的姿態來感化、轉化我們。

爲嚴父者,必先爲孝子

能夠成為老師的人,首先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弟子。我們要知道,佛佛祖祖的示現,是一種人格的傳遞。信心就像傳染病一樣,是需要人跟人接觸才能傳染的。如果沒有遇到這樣真實的人格,你是無法知道這信心的真實性的。你會想像、會做作、會擺出一種不可一世的樣子,在無知者面前自欺欺人。這樣的人也很可憐,因為你首先在欺騙自己。

所以,聽到同朋問這樣的問題。想想自己真是很幸運,因為有遇到瑞默老師,見到老師那樣的示現,才知道真實信心的傳承是什麼樣子。

真宗特別強調慚愧、懺悔和感恩,強調機法兩種深信,強調對師教的頂戴。但這些不是真宗一家獨有的宗風。我們覺得最自由、最不迷信權威的禪宗,其實最重視的,也是師承。這也是頂戴了瑞劍老師的教法,我才知道這點的。你看禪宗和尚一見面,經常先問的一句就是“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你的老師是哪一位?”《臨濟錄》裏,臨濟禪師到了晚年還常常懷念起,當年被黃檗禪師打的那九十棒。你要知道祖師說這些話是多麼深情!當初做學生時,被老師打罵、棒喝,如今都成了恩德,充滿懷念……我們現在人很薄情,很難體會到這點了。很多人被老師說了兩句,馬上就有反應:“哼!你怎麼這樣說我?我找別人去,別人會說我好話!”這樣的人,其實都不是來學佛的,他是來求點讚,找好評的。

爲嚴父者,必先爲孝子

再舉一個禪宗的例子。日本的禪宗,最主要是曹洞宗。日本曹洞宗的始祖是道元禪師。那時,凡是從日本來中國請法的高僧,比如空海大師、傳教大師,都是載著滿船的經書、法器回日本的。只有道元禪師回到日本是兩手空空,什麼都沒帶。因為不立文字,這是禪宗的宗風。但你聽了不要說,只有道元禪師這樣才是對的。這事要怎麼看?正是因為空海大師他們已經把經書帶回來了,所以道元禪師可以不用帶,這樣才有一個綜合、全面的示現。所以凡夫不能只取一端。

你看道元禪師,好像什麼都不依靠,只管打坐參禪。但是,他去世前做的一首偈子,原原本本就是對他的老師如淨禪師臨終偈子的應和。你可以看到,他臨終時唯一想到的就是他的老師。他以自己整個生命來應和老師傳下的法。這樣師徒之間的深情,令人感動。

爲嚴父者,必先爲孝子

我們現在很多人說自己在學佛。你真的有學到活的佛嗎?沒有遇到活的人格,你學到的都是自己想像的佛法。雖然你用的是佛教的概念,讀的也是佛教的經書、開示。但是你賦予的內涵,都是自我煩惱的投射,是我執的放大。這是要特別注重的地方。如果你學了半天,最相信的還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理解,這樣學佛,充其量只能算是結個緣吧。但是,不要這樣就自己給自己發了畢業證,然後到處去開講,不然你這是在自障障他。

如果你現在還體會不到祖師的份量,只能說明緣還不夠深。但也不要因為聽了沒感覺就不聽了。佛法本就是講結緣,緣不夠深,那就多聽、多看、多憶念思惟。重要的是,這一生遇到了真實的教法,不要再輕易錯過了。

2022-05-19 《正信偈講讚》共修錄音,聞濬同朋整理,蒙光修訂

爲嚴父者,必先爲孝子
一團和氣圖(明·朱见深·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蒙光按:今日共修時提及的公案,補述如次:

如淨禪師臨終時,於涅槃堂中拈香云:

“如淨行腳四十餘年,首到乳峰,失腳落在陷阱,此香今不免拈出,鈍置我前住雪竇足庵大和尚(即其傳法師智鑒禪師)。”

並書辭世偈云:

“六十六年,罪犯彌天。

打個蹦跳,活陷黃泉。

咦,從來生死不相干。”

道元得法於如淨後歸日,圓寂於京都,遺偈云:

“五十四年,照第一天。

打個蹦跳,觸破大千。

噫!渾身無覓,活陷黃泉。”

如淨辭世,最後時心念先師之德,拈香說“鈍置我前住雪竇足庵大和尚”,鈍置,折騰也。意思是說,我可把恩師好一番折騰啊!慚愧慚愧!

道元禪師的辭世偈,則是:老師,我和你一起,黃泉也去得。

著名的哲學研究者傅偉勛先生在一篇論文中,以如淨和道元兩位大師爲中心,討論中日禪宗思想傳承,引用了此則公案,評道:

道元在生命盡頭,仍憶念著天童先師;這是中國禪到日本禪的移植過程中一則令人感動的師生因緣。(《如淨和尚與道元禪師——從中國禪到日本禪》,《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p.333)

實則,道元的尊師風範,亦來自如淨的教化示現。心同理同,方爲傳承。

爲嚴父者,必先爲孝子

同朋:……師兄常說,真宗是“以情趣入”“以人格說法”的宗教,不同於禪宗的“理性、平靜”。老師對待瑞默老師的精神衝擊了我們對“善知識”的理解,原來,“善知識”還有他頂戴的“善知識”,法的傳遞需要傳承,需要有頂戴師教的“弟子”來接力,真宗的安心是一味的,但需要我們不斷去聽聞,也要有同朋不斷來鞭策提醒。

老師,目前對於我們來說,渴望能持續這樣共修,特此向老師請求,委派一位可以指導我們學習的同朋,每週一、三四晚上跟我們共修,可以麼?

蒙光:南無阿彌陀佛

你的留言看到了。

真宗本即極於聽聞,所以共修以聽聞爲主是好的。正如你說的,每個人聽的重點都不一樣,也會有聽錯聽漏之處,這樣大家相互報告所聞的內容,有互相補正、互相提攜的效果,這樣很好。

聽聞時有條件最好能完整聽聞,截取未必能切合原意,以截取者的想法安排主題,容易把學佛當成佛學知識的專題學習,而失去法的生命。我們隔週的共修播放老師的講法視頻,也都是原樣播放,並不做節選。“原樣”、“就這樣地”聞,就是“如是我聞”。我在公號上發布的師教整理,也都是首尾完整,不是自己選擇片斷、安排主題。因爲我們知道,老師每次的法座,自有主題。

目前大陸和香港兩邊,主要是我在勉爲其難、戰戰兢兢地向同朋們報告在老師座下所聞的師教、領解的法義。所幸身邊和網絡上一同聞法的同朋、前輩尚在,承同朋們認可,能維持聞法共學的因緣。其他能講解法義的同朋還沒有。但是有師教開示的書籍文字、有輔助學習的音頻、視頻,能持之以恆地聽聞,法會來教人。

法談其實不一定止於提出高深的問題,如可以向大家報告、分享自己最有感觸的法語。若在報告、複述法語後,同時談談自己爲什麽感動,有什麽想法,在生活中如何實踐,不必說得多長、多深刻,但這樣的努力,就讓法語不止是語言文字,而與自己的身心有共鳴,能在生活中落實。我們不是因爲聽得多而獲信,是在相續的聽聞中,被有緣的一句打動,身心徹到的。在還未遇到真正有緣的一句時,就要不斷聽聞、思惟、反芻、拜抄、默誦、分享、報告心得、在生活中反省實踐……如此種種方便,從耳聞、眼聞到心聞,身心浸潤於茲,與法的因緣不斷深化,到最後是身聞,即身受佛法,就是感應道交的時候。

善知識本來即是傳承中一味相承,所以真正的老師,必定是真正的弟子。堪爲師者,必定先爲具格弟子。何謂具格弟子,就是終身對師教的頂戴服膺。儒家說“大孝終身慕父母”,此義其實是人性的通理。能爲嚴父者,必先爲孝子,且是終身以之。親鸞聖人對法然上人的仰止之情,見於《正信偈》及本典化卷之末。恩師對瑞劔老師的尊重愛戴,爲我所親見親聞,感動尤深。這不是真宗一家的家風,是佛法法爾如是。在禪宗,如臨濟錄中臨濟禪師晚年對黃蘖禪師的追念,如道元禪師臨終偈子與本師天童如道禪師的應和,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如此方可見出法的生命是真有情而不執。否則,血脈相續的傳法恩師尚且不知頂戴,對衆生的慈悲又如何發出?

以上的說明,如果有不明,或者還有問題,都可以再提出,我有時間都會回應。

你說不會提問,但是前前後後也寫了這麽多的想法心得,這就是法談了。將自己的想法,不管對錯,只以單純的信任之心、不假做作裝飾地如實報告,我自然地回應如上。這樣做並沒有什麽困難,不是嗎?想得太多,都是自我的計度,會障礙自己的成長。這些話,也請你轉達共修的同朋們。

合掌

爲嚴父者,必先爲孝子

蒙光:之前我在某同朋的朋友圈上看到他把我的照片擺在供桌上,這讓我很慚愧、不安。我請他將我的照片撤下,可以供老師的,佛陀、祖師,皆是我們的法身慧命所出,應當恭敬供養。但我本人德學淺薄,薄地凡夫,不堪受供。他也答應我撤下了。

真正在法上的如法供養,無過於自身精進於佛法,常報告佛法領解,或提出問題、分享法喜。

同朋:感恩老師的耐心回復,還記得2020年剛去以前的道場學習時,講法者曾經向我鞠躬,那時我很感動,以為那就是慈悲,後來大言不慚地以為自己應捨棄世間事(其實是想逃避現實的苦)來荷擔如來家業(想到淨土享福),不明佛心,亦不知己愚,但是直到遇到真宗和蒙光老師,讓我感受到“活著的人格”,說出來也不怕老師笑話我,每次讀著老師給我的留言,我會流淚,情不自禁,像極了差等生得到了老師的關注和愛,那種滿足和溫暖無以言表。老師,我都30出頭的人了,但是性格還是很像小孩子,愛哭愛笑,從小聽從父母的安排,以為就這樣平平淡淡地過完別人認為正常的人生,直到無常地到來……看到都是人世間的不如意和苦難,都是眾生不持戒的過,從未看到佛為救我的大慈悲心和自身最不堪的心,“凡所施為趣求”,如來的真實被自我過多的計度障礙的什麼都看不到了,是老師讓我卸下防備、卸下包袱,打開心窗,讓一直都在的光照進來。[合十][合十][合十]

蒙光:謝謝你的信任,能向我袒露心聲。這兩天因共修和其他事,未及時回復,很抱歉。留言我有認真看。觀音菩薩是阿彌陀如來的慈悲化身,來與衆生結緣。觀音菩薩的心,就是要引導我們入菩薩的本師阿彌陀佛的本願海。所以從遇到阿彌陀佛的那一刻,就以三經一論和六字名號爲自己持念稱誦的內容,一向專念,這樣才能與如來感應道交,契合菩薩的本懷。

您的一些話,我在共修的講座上也作了回應。希望能對您有助益。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爲嚴父者,必先爲孝子

同朋:謝謝老師,我昨天也聽到了,很感動,正像老師說的一樣,我以前遇到的“講法者”,是跳過祖師大德(換句話說,我們根本不把祖師大德放在眼裏,因為我們直接跟阿彌陀佛學),他說他的法是阿彌陀佛直接來灌頂的,誰來學都一樣,可以跟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做同學的,加上我聽**法師的講法,也從未聽他提過他的“善知識”,好像我們直面的都是阿彌陀佛,所以“善知識”有“善知識”,對老師、其他同朋來說,是正常不過的,但對於我來說,卻是新鮮的。

老師,您什麼時間方便能回復我,都是學生的福報了,老師您不要跟我說抱歉哦,是學生耽誤老師的時間了。老師,昨晚我們共修《本典4》,聽到老師跟我們說“有只要我們還在受苦一天,阿彌陀對我們的守護和救度,他就存在一天”、“所以我們人,都不是像自己現在所感受到的,那麼一個孤獨的幼小而脆弱的存在”、“所謂的他力,就是佛力,從真實世界而來的力量,從真實世界而來的功德,我能夠被他帶入、帶回這真實世界”等等,很多佛教名相,可以用這麼溫暖又易懂的語言幫我們來清晰,我分享的時候很感動,像老師在課中說的“師公瑞劍老師說能夠在理性和感性上對於所有眾生大滿足的只有淨土真宗,因為它是佛教的巔峰了”。真的很感恩老師能在大陸傳遞這樣的教法,不然我們就是過三千大千猛火的世界去求,也不一定能遇到!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2-06-10 10:17
Next 2022-06-12 21:35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