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同朋 整理 蒙光 2022-05-31
梔子:2011-11-16 01:08
昨天劉老師的課,讓人感動又慚愧。在這世上活了二十餘年,我竟連最基本的吃飯這件事都做不好,真是不應該。常常浪費糧食,挑剔食物,抱怨飯菜不可口,殊不知我能吃到這樣一餐飯,是頂戴了多少的恩惠。像我這樣一無是處的人,何德何能享用到這樣一餐飯呢?我做了什麽,又奉獻了什麽呢?蒙無量恩惠,得以頂戴每一餐飯,真幸運。從小就會背的古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只是有口無心地讀著,從來不曾落實到自己的生命實踐中,不知道珍惜糧食,不知道珍惜他人的辛勤勞動,只推說是食慾不好,不想吃便不吃了,這樣糟蹋糧食真是罪過啊。像劉老師的恩師這樣有大智慧的人,掉落在地上的飯粒尚且撿起來吃,我又有什麽理由不去珍惜每一粒糧食呢?
我們不是理所應當地活著,每一個平凡的個體能夠活到現在都是托無窮無盡的福而活著。托父母的福,托老師的福,托眾生的福,乃至于托山川草木,日月天地之福,托無盡之因緣。沒有他們,我們哪能平平安安地活到現在呢?就像一顆小草,那樣平凡微小的生命也是有無數的根在支撐著它。而這個世界上又有多少的根系在維持著我們這些看似孤獨,實則息息相關的人呢?生命中的每一個恩惠,我們都要格外珍惜,否則無異於在斬斷自己的根系。
各個宗教,一切文明程度較高的民族,在頂戴飯食這樣的日常生活細節中,都有感恩辭。劉老師擬的感恩辭如下:
餐前默誦:
蒙無量恩惠,慚愧頂戴之。
餐後默誦:
身心得滿足,當勤報恩行。
這兩句感恩辭,無論你是信仰什麽宗教,餐前餐後都可以默念。念的時候雙手合十或輕放桌上即可。餐前,面對一桌飯菜,想到像我這樣平凡低微的人竟然可以享用到這樣的飯菜,是受到無盡的恩惠啊。懷著一顆慚愧且感恩的心來吃飯。吃飽喝足之後,應再次提醒自己剛剛受到了恩惠,并應把領受到的恩惠化作行動,在生活中多行報恩行。
餐前餐後感恩,這樣的心態和意念是優雅且高貴的。感恩辭不需要太長,簡單樸實便好,因為恩惠無邊無盡,我們要感恩的對象也是無窮無盡,我們所能念到的永遠比我們遺漏的要多。簡簡單單的感恩辭,念的當下卻在提醒我們恩海無量,提醒我們的“忘恩負義”。我們常常是忘恩負義地活著,并非是做了什麽傷天害理之事,只要你忘記了自己是蒙受恩惠而活的當下,便是在忘恩負義了。傲慢的我們常常會忘記自己是託福而活著的,給自己這樣一個機會,多念祝福詞,多提醒自己。念多了便成為一種習慣,習慣成自然,這樣的力量是很大的。時時頂戴恩惠,這樣的人很難傲慢起來,且心會變得無限寬廣。
面對飯菜時,我們也許常常會說,這個菜我愛吃,這個我不愛吃。愛吃與不愛吃,這其實是站在個人的立場上,以一種傲慢的心態來面對飯菜。當你想到每一餐飯都是維持你生命之必需,每一餐飯都是救命的良藥,懷有這樣的心,你會知道飯是很珍貴的。並且吃飯的時候要很認真地吃,細細品味,這也是一種尊重。懷著一種感恩的心態來吃飯,飯會很香的。
回到“恩”“惠”這兩個字。“恩”,形聲字,也是會意字,從因,從心。因,即原因,沒有事情是沒有原因的。我們當下的生命能來到人間,直接的因便是父母。恩,是我們的心在追溯當下生命的某個原因。我們蒙受著無限的恩惠,最直接,最先的也是父母的恩。在世間如果還有一種感情是完全無我,忘我,利他的,那一定是父親母親的愛。感受到父母的恩情,我們自然而然會想要回報,這是最簡單自然的人性。追溯自己的生命本源,最先看到的是父母,對父母恩的報答行為便稱為“孝”。我們最先頂戴的是父母的恩,最先表現的自然也是孝。孝是一種人性的自然,是最初德行的表現,是內在于人心的良知、良能。
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中常有女子問男子,他的母親和自己同時落于水中,他會先救誰?問這樣的問題顯得多么可笑和愚蠢,如果連蒙受了這麼大恩惠的母親他都能捨弃,他怎麼可能還會愛她呢?母親是從十月懷胎,到孩子蹣跚學步,以至於成長都始終陪伴他左右,細心照顧他的人,而她只是人世間偶然相遇的女性,有什麽理由要他捨弃母親而選擇她呢?這樣的問題原不應成為問題。
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女孩想要證明男孩有多愛她,騙他說自己病了,需要他母親的心作為藥引才能治愈。男孩痛苦猶豫,最終還是剖開母親的胸膛取出心來,他在奔赴愛情的途中摔倒了,這時他聽到母親的心在對他說:“孩子,你摔疼了嗎?”這就是母親的心,是我們無法想像到的無我和柔韌。無論你剖開她的心臟,怎樣蹂躪她的恩情,她還是始終如一地愛你。這是現實的人性能夠發揮到的極致,無我,利他。所以永遠不要把父母的恩情和現實的、世俗的情感相提並論。
再說“惠”,這是站在接受者的角度來說的。在《說文解字》里,“惠”與“愛”是同義的,愛者,惠也。愛的古字的構件是“無、心、夊”,劉老師認為無就是表示無窮無盡的恩惠,夊是行走的意思。當你用心領受到無窮無盡的恩惠,自然而然地從生命中,語言中,行動中流露出來的便是愛。真正的愛是用心,絲毫不做作。現在愛字的偏旁變為了“爫”,現在人的愛也多數不是用心,而是出手去佔有,去掠奪,這種物質化的愛才會生恨。愛的本義是恩惠,回到心的本位,心的自覺。
縮小到男女之愛,也是如此,因為那個人的存在使我感受到生命是美好的,對我而言這便是恩惠,這才是用心的愛,才是純粹的愛。不管最終是否能相守,我的生命因為與那個人相遇而得到提升,這是我的幸運。渴望愛,其實是渴望恩惠。恩是內心深度的自覺,深度的幸福。這種幸福是沉默的,不具備表演性。可是在當下這樣一個反常的時代,大多數人都熱衷於表演,隨波逐流。這其實與愛無干,只是炫耀。而真正珍貴的東西,你只會小心翼翼地守護著。就如同真正懂得感恩的人,他也是低頭的,很謙卑地移居下位,卻恰恰被提高到人格的最高點。這便是道的微妙轉變。
參考:説“愛”
學習經典,就應該落實到生命的實踐當中。從日常生活的現實做起,盡自己的本分,努力去做。“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學到的東西要落實到實踐當中,這樣才會有進步有收穫有喜悅。日常的行為,從吃飯的實踐開始,餐前餐後默禱,珍惜糧食。心態的培養,從孝道開始,常與家人分享交流自己的想法和體會。
聽了劉老師的教導,感動,自慚,自愧。這兩天特別慎重地對待看似普普通通的吃飯這件事,不僅僅只是餐前餐後的默禱,幾乎整個吃飯的過程中我都在想著這兩句祝福辭。很認真地吃飯,很用心地感受飯菜的味道,看著吃得很乾淨的碗,沒有粘著任何的飯粒,很開心,也很安心。從今以後,都要向劉老師學習,珍惜每一粒飯,以感恩的心態來吃每一餐飯。我們都只是塵世間渺小的沙粒,當以匍匐大地的姿態,謙卑地行走。感謝父母,感謝師長,感謝那些認識的不認識的人,感謝天地萬物,託著你們的福,才讓卑微的我至今仍能平安健康地生活著。我當盡自己的努力,回報此無量恩惠。
附:以上僅是個人的聽課筆記與一些感想反思,與劉老師的表達有些許出入。寫此文是希望諸位和我一起頂戴經典,并落實到生命實踐當中。不妨就從吃飯的實踐做起,念禱文,惜糧食。劉老師擬的祝福詞簡短而意深,可以此為參考。除了吃飯,讀書,聽課也是一樣的。今日看到一本好書,聽了一節精彩的講課,這也是受到無量恩惠啊。恩海無量,當時時提醒自己。晚安,梔子合掌。
釋蒙光按:
偶然間看到一位同學的聽課筆記,文字表述得比我課上臨時想到隨性發揮的要來得准確細膩,自己的體會心得也很切己感人。能有這樣的聽衆,很感恩。
得到這位同學的允許,將文章轉貼到我的空間上。歷年的講課和講座,隨講隨散,無從捃拾,偶爾雪泥鴻爪之迹,承同學的美意得以存留,志之以俟後日自驗所學也。
2011-11-27
二
餐前默誦:
蒙無量恩惠,慚愧頂戴之。
餐後默誦:
身心得滿足,當勤報恩行。
這是以前在課上向一般同學建議的感恩詞,希望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多少種下些美好的習性種子,喚起感恩的自覺。所以說:這兩句感恩辭,無論是信仰什麽宗教,餐前餐後都可以默念。給自己這樣一個機會,多存感恩之念,多提醒自己。念久了便成為一種習慣,習慣成自然,這樣的力量很大。在前面的介紹中,也較詳細地説明了在心中思惟觀念的內容。
看過日劇都知道,日本人在拿起筷子吃飯前,不論長幼,他們都會先合掌説一句“ いただきます”( i ta da ki ma su)——“感恩御賜”(非“我開動了”)。這在日本已經形成傳統。日本文化的某些方面,正是中華文化精髓的傳承。願我們都能找回這份遺失的美好。
根據個人經驗,感恩詞越短,念得越順溜,最後往往就在脣間一滑而過,很難進到心裏。而餐前餐後的感恩,就是爲了讓心靈時時被提醒警覺,如果口不應心,就沒有達到目標。
所以我們後來辦學堂時,爲小朋友專門擬的感恩詞是:
學堂餐前感恩辭
感恩天地生育滋養,
感恩父母賜予生命,
感恩師長教化引導,
感恩國家和平昌盛,
感恩同學幫助扶持,
老師(家中則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辛苦了,老師請先用。
餐後感恩辭
蒙無量恩惠,
此食真美味。
身心得飽足,
精進永不退。
我吃飽了,大家請慢用。
(如果大家都已吃完,就説“我吃飽了,謝謝大家”)
我們在老師指導下,譯述的真宗感恩詞是:
餐前感恩:
像我這樣地獄行的愚者
慈親故 方有救
本願力故 方有救
感恩 謝謝
托佛衆生福
得享一餐食
慶喜御恩深
頂戴受此食
餐後感恩:
蒙如來恩惠
此食真美味
托佛衆生福
我已得飽足
我曾經問老師:“什麼是因緣法?”
老師回答:“因緣法就是託福。”
的確,這是個因緣法的世界,我們每個人生命的背後,都是萬千因緣的和合,缺少了任何一個,都無法成為現在的我。如果沒有父母的結合,就沒有我的存在;沒有健全的交通系統,我們連出行都受到約束;沒有陽光、空氣、水,我們甚至無法生存……所以,“因緣法即是託福”,這是溫暖的真理。
對於萬事萬物的恩賜,我們都已經習焉不察,所以一遇到什麼不如意,就覺得自己被全世界拋棄。通過每日三餐地持續念誦感恩辭,希望能喚起孩子對世界的真實感受,更新對生命的認知。願孩子們明白,自身頂戴着被賜予的生命,有什麼理由去浪費呢?
留言列表(3条)
[…] 所以現在用餐時知道要感恩,喫飯後要感謝,不止是例行的儀式,更有發自內心的感受,因爲深知當下所受用的,不是自己理所當然該得的。以自己的德行,餓死是活該,活著則是僥倖。自己並不比他人更有資格享有壽命和健康,是託福被活著。現在的自己,不但幸運地活著,還被賜予養活身體的食物、成長心靈的經教,這些都是在自己祈求之前已經被準備好了,我們能有的,只是慚愧和感恩,這是對他人付出的感謝,同時也是對自己被賜予的生命的珍惜和尊重。 […]
[…] 頂戴無量恩惠 […]
[…] 頂戴無量恩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