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戴的心和善知識

原创 瑞默老師 整理 蒙光

頂戴的心和善知識

問:白天向老師請教的時候,老師對我說不要做“傳道者”,要做一個“行道者”(師父糾正:是“求道者”),請老師進一步開示。

答:做推廣兒童讀經的運動很好。教育孩子是很好的事情,但是教育者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這個工作做久了,不知不覺中,教育者把自己當成了老師。

忘記了書·經典的精神,自己變成老師了,這種心態是很要不得的。

書·經都有道,是“道”吸引我們來學祂的。看起來是我們在教孩子四書五經,其實是經書的道讓孩子來學習,對於教育者也是如此。但是在教育者那裏,往往會忘記是道讓我們去學,教育者自己變得高高在上,反過來把經書變成教條,要求孩子。教育者自身都沒有領受四書五經的精神,卻去教育孩子,這是背道而馳的事。

正確的態度是,不是我們能讀四書五經,而是頂戴四書五經。

頂戴的心和善知識

身為老師的人,身為父母的人,如果你是用頂戴的心在讀經書,自然而然,不用你講,孩子不知不覺就會學你的樣子,跟你來學經書。而現在的家長,尤其是當媽媽的,會用高壓政策逼孩子,“你學!你學!”,這樣的孩子一定會反彈。

中國怎麼教育孩子我不知道,但是在日本,罵小孩不是媽媽的工作。身為媽媽的人,她只有頂戴領受的份而已。媽媽的教育是做給孩子看的,不是叫孩子做的。現在是媽媽自己不做叫孩子做,你怎麼教得動呢?

日本自古以來就是這種傳統。教育的時候,打孩子、罵孩子是爸爸的工作,媽媽是做給孩子看。打、罵孩子是爸爸的權利、義務,媽媽就是媽媽,媽媽是不打孩子的,她只是做給孩子看。例如學佛,媽媽是帶孩子:“啊,我們一起來拜佛”,不是命令孩子去拜佛。

頂戴的心和善知識

問:也就是媽媽要給孩子做榜樣,要與孩子一起學習經典,日常行為也要給孩子做出榜樣?

答:《觀經》中韋提希夫人與頻婆娑羅王表現出來的態度不一樣,你們可以仔細去體會。韋提希夫人是女眾,表現得會比較謙退。《觀經》裏面,韋提希夫人與頻婆娑羅王對佛的態度是不一樣的,韋提希夫人會比較退後一步向佛請法。

為什麼會這樣呢?之所以會得女身,業障就已經比男人重。

現代人聽了這樣的話,可能會覺得佛教輕視女性,其實不是這樣。因為女眾的確業障比較重,所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裏特別發下三十五願為救度女性。

蓮如上人在《御文章》裏也講到,不管女眾表現出多麼信佛的樣子,哭得多麼傷心,疑心還是很重。

女眾就是因為疑心很重,真實的信心很難獲得。現代有女性的教師,在古代老師全部是男眾。那是在日本,不知道中國的情況怎樣?

頂戴的心和善知識

問者:古代中國也是如此,但現代不同了,特別是幼稚園,都是女教師。

老師答:雖然現在女眾當教師的人數很多,但真正能獲得學生信賴的,還是男眾的老師。

問:佛法的學習我們可以依止老師,可是中國文化的傳統已經斷絕一百多年了,現在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應該怎樣學?跟誰學?

答:你只能跟有緣的人學。

頂戴的心和善知識

法師代問:有緣的人是誰?

老師笑一笑,答:自然你就會有有緣的人。你跟很多人相處,自然而然,你就會遇到良人(善知識),良人就可以教你。不要客觀地以第三者的身份評價某個人是良人,而是看對自己而言,良人是誰。

自古以來,都是看有緣的人是誰,那個人就是良人。

眾生只有遇到自己有緣的人,才能當他是善知識。無緣的人,即使名氣多高,我們也不喜歡聽他講話。跟我們無緣,或者緣很淺的人,即使他講的話很有道理,我們也會聽不進去。

頂戴的心和善知識

親鸞聖人也說過:如果不是遇到有緣的良人,如何能入道呢?所以是要有緣的善知識,不是誰的話我們都可以聽進去的,是有緣的善知識的話我們才可以聽進去。

在教育體制下我們有很多老師,可是你發自內心自然去尋找的老師,那就是要找有緣的。有緣的善知識也不是我們能夠找到的,真是有緣的善知識,自然而然你會發自內心地感受到。

跟自己有緣的良人(善知識),有可能是自己的媽媽,有可能是自己的姐姐,這不一定。在中國應該也有過這樣的例子,媽媽就是自己的善知識。

頂戴的心和善知識

光按:這是恩師07年8月21日在福州時給一位有志於經典推廣的同朋的開示。

此前曾以《如何弘揚傳統文化經典》爲題發布,本義是希望一些從事國學教育的同道們能夠關注,從恩師這樣一位有道前輩的開示中受益。但似乎知音者希。

此次發布,再次頂戴師教,有了和以前不同的感受和發現。

頂戴的心和善知識

老師的開示看似簡短,卻簡截明白地提示了入道的兩重要門:宿善,和善知識。

恩師告誡同朋:
不要做“傳道者”,要做一個“求道者”。
但我們這些好爲人師者,卻會把“求道者”聽成了“行道者”。
這一字之差,境界迥異。

不論學習多久,多麽老資格,自身都應以頂戴的心面對經典和聖賢,以學生自居,自覺地與同朋共學,不以有道者自命,恭敬和謙卑是爲學入道的宿善之門。所謂教學相長,其實是彼此互爲御同朋,托對方的福被真理引領成長的自覺。那些將行道和傳道寫在臉上的人,其實不過是以經典來裝飾自我的慢心,愈學離道愈遠。

有這樣的宿善,一心以求真理爲目標,自然會遇到有緣的善知識,這是道的大生命的牽引。有宿善,能遇善知識,在善知識座下相續聞法,才是入道安心的正塗。

所以,此次重擬的標題:「頂戴的心(宿善)和善知識」,才是恩師的真精神所在。

欲明宿善與善知識真義,請見「往生成就五重之義」開示。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1-08-08 08:30
Next 2021-08-08 09:07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