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日本佛教相遇的现场是一块水田

原創 毛丹青 點評 釋蒙光 2018-07-28

中国东林寺的果一大师是1993年为拙译《叹异抄》写的序言,而同年当这本译著首次在中国出版时,果一大师却已圆寂。在这之后20多年之后的今天,当我经常看到朋友圈有人提起果一大师和《叹异抄》时,深感时间的飞逝。

《叹异抄》是一位镰仓时代的僧人唯圆房写的语录,记述的是他的老师亲鸾的言论,但十分绕嘴,其中的内容曾经让我吃惊!比如:佛陀是母亲,她最可怜的是众多孩子当中得病得的最严重的那一个,在现实社会里,病危的孩子就是我们见到的犯了错误的人以及犯了罪的人。所以,越是罪恶深重的人越能得到母亲的关怀,所以也就离佛陀越近。这正所谓“恶人正机”。

我与日本佛教相遇的现场是一块水田
中文译版《叹异抄》

其实,我当时读《叹异抄》只是因为个人的兴趣,并没有想到这部书深受已故果一大师的爱戴,现在想起来,也是我一桩幸运的事情。《叹异抄》最吸引我的地方莫过于书中所贯穿的思想是我从未想过的,当然也是想也想不到的,因为我在国内从中学,高中,一直到大学,大部分都是必修课,至少在我上学的时代,其中一门课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还有毛泽东思想,除此之外,好像没有谁的思想是值得学习的。

当然,在我毕业之后,相关的必修课也许还增加了很多内容,但我从未仔细打听过。可见,必修课对我念书的时代而言,只是普通的一门而已。因为当时的必修课不设宗教内容,所以在很多程度上,政治课多少有一些像宗教课。我上小学时被老师要求进教室时必须向毛泽东的巨大画像鞠躬,否则不许进教室。这个现在想起来,也许是颇具宗教色彩的。

我是1987年到三重大学留学的,当时住津市的一身田,住宿的木屋子正好在水田的中央,夏天的青蛙鸣叫,弄得我头昏脑胀,干闭眼,怎么睡也睡不着。

不过,就是在这样一个类似童话般的情景之中,我跟着房东,一个腰再也直不起来的日本老太太,走进了附近的高田本山。佛台无光,空气中的灰尘有时会发飘,偶尔跟射入窗楞的阳光对接,溢出一丝一丝的光缕。这样的一个场景最终成为了我认识日本佛教的直感源头,因为“亲鸾”的画像第一次在此处看到,他的所想所思也是通过这样的一个场景才投入到了我的视线之中的,后来,一直变成了我的日本佛教阅读中的重要一章。

我与日本佛教相遇的现场是一块水田
日本水田(图/库索)

日本的佛教,对我而言都是值得好奇的,同时这个好奇也变成了我想了解日本人的愿望。留学后,我到一家渔业公司工作,除了一清早就上鱼市卖鱼以外,一回到宿舍里,就读《叹异抄》,读好了就能获取一次定力。有时喝点儿小酒,吟唱数句,破碎的嗓音穿过纸贴的窗户被夏天的风传得相当远,最后变成不连贯的的声响,坠入了空气当中。住在我隔壁的是鱼市上的日本小伙计,圆圆的面孔,眼睛虽小,但瞪起来挺大的样子,他老说我是“装神闹鬼”的北京人。这也难怪他,当时的我或许就是那么一个样子,一个与《叹异抄》触电的初期过程。

《叹异抄》是一本足以让中国读者惊奇的书,尤其从我本人的经历来看,一个从真实的生活中了解这本书的人,也许比阅读大量文献而达到了解的目的的人更直接,更富于感性。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已故赵朴初法师生前为拙译题字时就说过:“这是一本应该让更多的中国读者知道的书。”

在中国翻译出版《叹异抄》之后,不仅有中国学者就此发表了研究论文,而且辽宁教育出版社接受了我的另一个相关策划,2003年出版发行了拙译,仓田百三著《出家与其弟子》。这部大正年间的剧作也跟《叹异抄》一样,头一回与当代的中国读者见面了。该剧自1918年首发单行本至今,单岩波书店重印100次以上,另有其他出版社的改订版,几乎年年都有新装出版。法国文豪罗曼·罗兰读过该剧的英文译本后深受感动,曾寄信给仓田百三,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也对该剧大为赞赏。据说三岛由纪夫自杀前不久,还重读了这部青春的史诗。

我与日本佛教相遇的现场是一块水田
中文译版《出家与其弟子》

仓田百三是一个充满了忧伤的青年,但同时他又是一个热血沸腾,誓死面对青春的人,病魔的手掌卡住了他的命运,有时令他心绪繁杂,有时令他壮志凌云。对于成长在大正年代的仓田来说,关于文学与宗教,共产主义与资产阶级以及恋爱、性欲、人性与道德等等问题都处于一个模糊不清的阶段,他清醒过,困惑过,希望过,也失望过。所有这一切在《出家与其弟子》中,他都原封不动地表达了出来,其中没有任何掩饰,更没有任何矫情与虚伪。

“青年啊,凭你一颗年青的心活下去吧,你别无选择!面对命运,振作起你的青春吧! 没有纯粹青春的人,将不会有他真正的老年!”(《出家与其弟子》第三幕第二场)。仓田用自己的作品验证了这句话,因为他所有的作品都没有他的处女作成熟,而他的晚年正像剧本里衰老的亲鸾一样,孤寂茫然。

仓田百三不是出色的小说家,除了《出家与其弟子》以外,几乎没有什么惊世之作。《出家与其弟子》写的是日本佛教净土真宗里的故事,一位僧侣与艺妓之间的妖艳恋情,而仓田本人并非是佛教徒,他的另一部作品《青春气息的痕迹》征实了他对基督教的接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仓田用的是基督教的感情,而描写的却是佛教大师亲鸾。亲鸾厌恶贵族化的佛教,把教义推广于民间,从净土宗派生净土真宗。所谓佛,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人人皆可成佛。净土真宗极力强调信仰的作用,不拘泥任何形式,乃至准许僧侣娶妻食肉,贴近世俗生活。

《出家与其弟子》或许是仓田百三的化身,至少在破戒的僧侣唯圆和善鸾以外,只有仓田本人在病痛的折磨中才能感悟恋情的纯洁和信仰的崇高。仓田有他的悲情和不安,他把宗教与情爱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不回避内心深刻的矛盾,而这一点正是仓田剧作的艺术特征。日本文评家龟井胜一郎对此解释道:“艺术与宗教是一组敌对的关系,犹如圣母玛丽娅和维纳斯永远不会和解一样。”

《出家与其弟子》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最杰出的宗教文学,仓田百三不仅刻划了僧人亲鸾,而且还把一个充满矛盾的现实展现给了近代的日本社会,纯洁的念佛之心与肉欲的诱惑,信仰与怀疑,善与恶,生与死,罪与罚等等这些内容都集中到了这部剧作之中,尤其是这部剧的最后一幕。亲鸾的亲生儿子善鸾拒不接受信佛的劝导,更是一个混沌而矛盾重重的象征。

从仓田百三的病榻生涯来看,这部剧作不仅表达了日本人特有的感伤,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把自身的垂死体验以及由之袭来的巨大痛苦再现为了一部青春的史诗。

我与日本佛教相遇的现场是一块水田
作者手绘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初我到日本的时候,没住在水田的中央,甚至没有听见蛙鸣,也许就不会像现在一样与日本佛教触电,至少从了解的层面上也许会变成另外一个方式,具体是什么方式,其实并不好预测。《出家与其弟子》近期将新装重印出版,当然,这一过程也是让我重温旅日30多年的一次机会。

釋蒙光按:

關於此文,有幾點補充說明:

一、《歎異鈔》早在上世紀1993年,在國內就有公開出版的毛丹青先生譯本。

二、已故的廬山東林寺住持果一法師,愛戴親鸞聖人及《歎異鈔》,親爲此譯本作序。

三、前佛協會長趙樸初先生爲《歎異鈔》毛譯本題字,並說:“這是一本應該讓更多的中國讀者知道的書。”以上二人,皆中國佛教界元老,其知見判斷,值得重視。

四、毛丹青先生對佛教和真宗教義都缺少了解,故譯本問題很多,關鍵處都譯錯,不可爲據。同時在港台還有游藤、慧淨等人的中文譯本廣爲流布,亦有以此二種譯本爲依據作解說者,皆非宗門正說。

五、毛丹青有譯《出家及其弟子》一書,是日本傑出的宗教題材文學名作。作者自身並非佛教信徒,假借歷史中的親鸞聖人與其子善鸞的事迹,以自身的生命體驗融鑄,史實人物頗多虛構,但於人性刻劃描繪,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值得一看。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2-07-19 11:01
Next 2022-07-20 10:37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