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四帖疏》印光大師校改商榷舉隅

原创 蒙光 2020-11-09

《觀經四帖疏》印光大師校改商榷舉隅

观经善导疏印光法师校正对照版卷一

蒙光:之前曾舉過印光大師將善導原著的“一一願言”,改為“有一願言”,大失文意(參:“一句一字不可加減”):

祖師的擇法眼,往往就在一字一句的措辭中體現機微,而我們卻有可能依常識或習慣,將祖師的獨到用心處改丢了!哪怕是印光大師,初次接觸善導大師著作,亦不免犯此大忌。

如《玄義分》中“《無量壽經》云:「法藏比丘,在世饒王佛所,行菩薩道時,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一一願言”,印光大師改為“有一願言”,這就完全抹去了善導大師的用心。善導大師此處是說,四十八願一一皆歸於十八願一願,以十八願攝四十八願,有總别之異。經印光大師一改,只是叙述法藏菩薩發過一個十八願這個事實而已。語義似乎也可通,但善導大師以十八願為本,貫通四十八願的慧見就此落空,進一步,極樂爲誓願所成之真報土,本願與名號為一的統一觀,亦無從説起。這豈是小可之事!

印光大師聖者示現,尚且有如此不圓滿處,所謂“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無量壽經》),今人不重經教、不依師承,則後患如何,實不堪設想!

《觀經四帖疏》印光大師校改商榷舉隅

又對照可見:

然正报难期,一行虽精未克;依报易求,所以一愿之心所入

——印光大師改為:

然正报难期,一行虽精未克;依报易求,岂以一愿之心即入

——文面語意剛好完全相反。

其他改動,多屬無謂,如“世饒王佛”改作“世自在王佛”,二名本異譯同稱,何必改作?校改的意義何在?校則有矣,“正”云乎哉?

又,“大正藏本”之“所以一願之心所入”,不通。

查《真宗聖教全書》,應作“所以一願之心未入”。

《觀經四帖疏》印光大師校改商榷舉隅

按:以上所引之《觀經疏》“印光校正本”與“大正藏本”對照文字,昨日作者在其公號上發出,我就轉載到“大悲願船”群上,並就所見,指出印光大師改動善導原義一處。同時亦給公號作者留言,告知其漏了幾段未出校。作者答復今天補發完整版。剛纔看到新發的文字,著重看昨日未列出的校記,又發現幾處令人不安的修訂:

原文:次责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三果”者,然此等之人三途永绝,四趣不生,现在造罪业,必定不招来报。如佛说言:“此四果人与我同坐解脱床。”既有斯功力,更复何忧?乃藉韦提请求生路?然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以斯文证,故知诸师所判,义同前错也。以下可知。

——此段文中,“现在雖造罪业,必定不招来报。”印光大師改爲“现在造罪业必定不招来报。”這一個“不”字,完全與善導大師此段中所說的“機之深信”背道而馳。善導大師這裏的意思有兩層:一是只要生於世間,雖三果聖者,也仍然會造罪,但其修證功德,可不入輪回,所以不受來生之報。這樣的聖者,不是淨土教的正機。以造罪不受來生之報的聖者反襯,而推及造罪必墮輪回的衆生,這裏更進一層,由此見出淨土的正機,唯是頭出頭沒於罪業之海,受無量苦而無力解脫的衆生。

印光大師顯然是不願讀者認爲造罪可不受報,就不恤因果、放肆造罪。但是只就本文及經義而論,聖者還造不造罪?嚴格說來,未成佛之前,皆未淨罪業。所以善導大師這裏的說法沒有問題。而印光大師改動的用心,固然可敬,卻與善導大師所要表達的思想不合。因爲善導大師實際要表達的意思,是聖者也會造罪,所以衆生憑自力更是無法脫罪,這才是他力救度之教成立的本懷。結合此段上下文,正是因爲“造罪”,所以才是“諸佛大悲”所向的“苦者”,被印光大師一改,則更近於因果之教了,別異因果的他力意趣全失。

《觀經四帖疏》印光大師校改商榷舉隅

原文:次对上下者。诸师云“是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亦信因果”?云何亦信?或信不信,故名为亦。又言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唯此一句以为正业,更无余善。回斯一行,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即得往生。以斯文证,唯是佛去世后,一切发大乘心众生,行业不强,致使去时,迎候有异。

——此段文中,“何故《观经》云‘亦信因果’?云何亦信?或信不信,故名为亦。”印光大師居然將“或信不信”,改爲“同上(即同上上品)深信”。此處依善導義,上下品之“亦信”,顯然字面上就沒有那麽確定,其實即指凡夫自力之淺信。被印光大師一改,則自力信即同於他力之金剛深信,如此則善導大師之根本教義完全顛覆矣!

《觀經四帖疏》印光大師校改商榷舉隅

其他數處,印光大師將善導大師取經義而以自己的語言述意之文,全部改回經文,表面看似尊經,其實抹殺了善導的獨見。如經中說“”,善導述爲“得見”,這都不是簡單的文字差異,而是對經義的領解不同。因不如上述兩例來得鮮明切要,此不贅言。

從上二例,不得不說,印光大師,真不知善導之心也!

《觀經四帖疏》印光大師校改商榷舉隅

《觀經四帖疏》四卷,以上檢點內容,僅爲第一卷。一卷之中,文義本可通的地方擅改,是違古文獻整理之規範。而最重要的是,關鍵性的篡改,至少三處以上。經大師校改之後,其字面即與上下文齟齬,義理上更背道而馳。故此處可斷言:印光大師校改本,大違善導本義,字字可覆按;雖印光大師復生,亦不得自圓其說。愚願面質之也!

又公號作者此校本以“印光校訂本”爲底本,校以“大正藏本”。然印光大師最初所見《觀經四帖疏》,乃楊仁山居士得自南條文雄,當非“大正藏本”,應爲真宗流通本。“大正藏本”與真宗流通本,版本不同,文字亦當有所出入。故文中所出校記,或有真宗流通本文字與“大正藏本”不同,而校者誤以爲出於印光大師校改者。當知“大正藏本”非印光大師校改底本,故能見出大師校改之原貌。這類工作,要有一定古籍整理基礎的專業人士來做,不是說發心就可以做得來的。

以上評議,雖窺一斑,已知全豹。有興趣的同朋,大可循此線索,作進一步研討。真宗流通本下載鏈接附後。

真宗聖教全書》一 “三經七祖部”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L_1tfJQjNMCtuybyO4rLw

提取码:amtb

《觀經四帖疏》印光大師校改商榷舉隅

附:

蒙光附記:此文是我寫得最心驚肉跳的一篇。我在這之前從沒有想到過,聖者示現的印光大師也會犯擅改善導大師原作,導致失去本義的錯誤。但是事實如此,不得不以公心寫出。寫這樣的文章,要出名獲利很難,寫錯了下地獄卻很快。所以戰戰兢兢,再三思攷確認,最後以面對事實,正本清源的心態寫出。

此次重發,只在細節上作了補充說明,結論不可動搖。知我罪我,不如以證據駁我。自認爲這是自己在教理研究上的一個跨越宗派的重要發現。另一個重要發現,是關於中日流通的《阿彌陀經》譯本的問題。這會在下一個專題重發。


公號後台答問:
同朋:想请教法师真宗和净土宗西镇二流所传《观经疏》版本是否有异同?若有,则是否意味着各流对善导大师宗趣领解不同?
答:抱歉,未作對校。但領解可不同,決無擅改傳本之事。傳抄有異同,則難免。真宗聖教全書本於校記亦同樣列出他宗各本異同之處,此事無關宗見,唯於經典之恭敬、行事之謹慎而已。
同朋:多謝,受教了。淨土諸流皆自高祖法然上人一脈分出,教法小異,宗旨無差。淨土宗全書本中亦有校記,未暇詳檢故有此問,絶非疑真宗擅改之事,發問唐突,還請見諒。南無阿彌陀佛

2022-07-25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1)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2-03-05 11:52
Next 2022-03-05 12:27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2条)

  • 説到《觀經》,我只信善導大師_淨土真宗法雷學派

    […] 此文作者,對善導大師的基本觀點的表述並不凖確,顯然作者對淨土教下的功夫不足。但筆者此處無暇一一駁正,只就文章最爲誤導人的關鍵要害,作一探討,也順帶說一說,《觀經》的解說,爲什麽應該聽善導大師的。小文的論述不能、也不必全面,因爲國內已出版流通的淨土教理教史著作,足夠參攷。本公號中也有幾篇專門文章討論過《觀經四帖疏》的版本和理解問題(注:如《觀經四帖疏》印光大師校改商榷舉隅),但解者寥寥,應者尤希。所以以下除了必要的知識背景鋪墊,不多談複雜且無人注意的教理問題,只以大家都能了解的常識和邏輯來說。 […]

  • 三昧的世界_淨土真宗法雷學派

    […] 前幾天,我對印光大師校改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提出一些商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