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4-02-17
二種深信(其二)
稻垣瑞劔
◎「二種深信」的概要
「二種深信」是真宗安心的基礎,又是奧堂。頂戴「二種深信」的真精神,不是容易的事。
簡言之,言「二種深信」者,即思惟:「如我這樣的罪深、徒然者,若非地獄無有可趣處者」,如來善知其「機」,悲憫護念吾等一切眾生,一念一剎那無有間斷,而以本願力就那樣地救度。其御念力,與如來的智慧力爲一,成為「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的御誓願(本願)。此大悲誓願,可靠之極。
吾等依佛智不思議,被告知自身之「機」,又依佛智不思議而信憑「本願力」。這就是「二種深信」的概要。
◎罪業的根源是「我執」及「分別」
窺「二種深信」,其根本性問題,人先天因受久遠無明的薰習(影響),無論如何做,都無法脫離「我執」與「分別」(善惡、愛憎的區別)。此「我執」與「分別」是三毒煩惱之本,是八萬四千煩惱之本,是一切罪惡的根源。無論自己如何作善事,思作了善事之心,早已是從「我執」和「分別」生起之心。人無法拔除此「我執」和「分別」而行動。從「我執」和「分別」所出的一切行都是地獄業。
佛法嚴肅,是除了思考著普通人道德的善惡,亦從高遠的見地,批判人的行為。在其他宗教不是立於這般崇高的見地,批判人的行為。總之,即使說道德,亦無有持如佛教道德般之高級道德意識的。
◎有漏善和無漏善
因此,在佛教云為「善」,也區分「有漏善」和「無漏善」。「有漏善」,是從「我執」和「分別」出的善,「無漏善」是如來、聖者的善,是「無我的善」、「無分別的善根」。亦即是由大智生起、從大悲所生之善。此在凡夫,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因為善導大師、法然上人與親鸞聖人,都是佛教的大學者,深知凡夫不能為「無漏善」,因此擱置聖道門而歸入淨土門。我祖親鸞聖人開示:
「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信卷)
又言:
「淨土真宗雖歸依
真實之心實難有
虛假不實此身是
清淨之心更不存」(和讚No.331·九四)
又說:
「善惡之二者皆不識也。」、「任何行皆難及之我身故,無論如何地獄是一定的去處」、「世間皆空言戲言,無有真實」(歎異鈔)。
◎真理是真理
罪即惡,「無明」是其根本的問題,在各宗都討論著,將其更具體地說,就是「我執」和「分別」,又是「愛憎」之情,或是「善惡」的分別。以此為主是禪的思想。真宗的一般信徒於此處不能深掘而思考,甚至沒有被教導應於彼處挖掘。關於此問題,真宗學者不是不知道理,然無奈聽眾一般多無學問,故認為彼處沒有說的必要,而不加教授吧。然而,雖是禪宗的真理,真理亦是真理。真理是亙越千年萬年而不變,不問東洋及西洋,是爲普遍者。如禪宗的『正法眼藏』,或『碧巖集』,不拜讀此一流最高的書物,而強調說「罪」呀「惡」呀,或「迷執」等,必定都是出於「我執」與「分別」。
關於此點,想真宗也習禪,能那樣地思考才好。又作為實際問題,若不能於其處深掘思考,「二種深信」之「機之深信」亦是不能徹底吧。「機之深信」本質與「法之深信」不二,然尚未仰徹本願力之人,唯想要深深持罪惡感,亦不得不持。
◎以無義為義
「我執」與「分別」是罪業的根源,明乎此,真宗教徒聽聞說教,說「啊明白了」之知的分別(知解),或「因為我這樣聽聞了,所以能往生」的想法,不成往生因能明白吧。真實信心超越知解分別、凡夫的思惟,是佛智徹到,如來大悲心映現於眾生心者。因此聖人說「以無義為義」、「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之信樂也」(信卷)。
以爲能往生而不得往生(機之深信)的淨土
依令不能往生者往生之不思議本願力而往生(法之深信)
(瑞劔)
◎「機之深信」必和「法之深信」同時
若「我執」和「分別」生起,那早已是罪,是惡,是迷,於此處徹底之人,即使在所謂罪惡感最深的真宗門徒中也少吧。於此處不能深挖,則「二種深信」中所言:「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之真意不能汲取吧。即使以爲明白了此御法語的意思,亦不得直接說為真實信心,不能說為真正「機之深信」。何以故,因其人尚未聞信「本願力救度」。「機之深信」必是和「法之深信」同時。
若於「二河譬」說之,此云為「三定死(我今迴亦死,住亦死,去亦死)」,即雖明白「必定落到地獄去」,「招喚的勅命」尚未徹到身心,尚不能說為真實的信心。
◎凡夫三業皆是地獄業
亙遍古今中外,雖說有數十萬、數百萬的宗教在地球上出現,但未見有如真宗之「二種深信」這樣純粹他力、完美無缺的殊勝宗教。他力的信心(依憑本願力的信心,聞信名號的信心)能到達佛果,而凡夫自力的信心,悉是地獄業。
在其他宗教(許多真宗的教徒也是那樣),對於善惡,觀察甚淺,又反省頗少。於「機之深信」,凡是凡夫者,已說「無有出離之緣」之言了,卻還有人問「即使行善也會到地獄去嗎」。在善導大師思惟,凡夫的善,皆是以「我」的意識所為之善根故,其所云善者,從如來所見皆是「惡」。於『大無量壽經』而見,連等覺的彌勒菩薩亦入泥凡夫之同類而聽聞。因為若有一分的惡,或者惡的殘餘,是「一即一切」故。
◎二種深信和聞其名號
真宗的信心,在『觀經』是「二種深信」的信心。若在『大經』,是第十八願成就文的:
「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說「無法頂戴信心」而悲歎之人,把「二種深信」和「聞其名號」看成一體,而就良師一聞再聞,聽聞徹底最好。說「依本願力往生」、「依名號功德力往生」、「正覺的功德力外,信心亦無,往生亦無」之事能明白吧。就因為想在本願力之外探究信心、於正覺即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之外探究信心、於「就那樣地來吧」之招喚的勅命外找尋信心,所以即使聽聞幾十年,依然夜不能明。
真宗的行者,應該熟讀善導大師的「二種深信」、「二河譬」和「六字釋」。與此同時,當知本願的「三心即一心」,「本願成就文」是淨土真宗的面目,應依據成就文而獲得真實的信心。今者是想要知道「成就文」和「二種深信」是同一信心之旨。
成就文最重要的部分是「聞其名號」之四字。「聞」者彰信心。言「聞」者,聖人釋曰:
「言聞者,眾生聞佛願(本願)生起本末,無有疑心,是曰聞。」
聞「生起」是「機之深信」,聞「本末」(本願名號)是「法之深信」。「二河譬」的眼目,是「乘彼願力之道往生」。「六字釋」的眼目是「歸命之處有發願回向義」、「歸命者本願招喚之勅命也」、「由聞願力而報土真因決定」的御文。「二種深信」之眼目者,在『愚禿鈔』聖人釋曰:
「今斯深信者,他力至極之金剛心,一乘無上之真實信海也。」
故知,「深信本願力」就是「二種深信」的眼目。最初詳細御釋「本願力」的祖師,就是曇鸞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