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的心態

瑞默老师 2005.12.02 香港(午餐間隙開示)

佛教徒的心態

你如果不了解凡夫的心,如何真的信心決定?

真了解凡夫心的人,才會知道自己是無法信心決定的。

沒有辦法信心決定的凡夫,是怎樣信心決定的呢?是靠阿彌陀佛。因爲阿彌陀佛的覺證是平等覺證,平等、沒有差別地救度一切衆生。

我們凡夫的心,不論看什麽都在分別,分別、執著。

我們凡夫的心一起心動念,就是得失利害。

何謂罪惡深重?這就是罪惡深重!分別心就是罪惡深重。

佛教徒的心態

我們一看到吃的東西,就會想好吃不好吃。當我們覺得這東西好吃的當下,就是末那識在作祟了。

佛眼來看,這些食物都是佛,是平等的。而我們凡夫一看到東西,就是自己喜歡吃,不喜歡吃,這些心就出來了。

日本人不會吃辣,一看到辣,就想“這個我不要,這個太辣”,這就是凡夫的心。這就是第七末那識的作用。所以第七末那識又叫分別識,了別識。成佛的話就不會分別這個了。

我們看到這個,“真好吃!”,“真好吃!”的念頭出來,就是罪惡深重了。

佛教徒的心態

罪惡深重,不是做壞事才是罪惡深重。

我們看到東西,“這個顔色我喜歡”,“這個顔色很漂亮”,一起這個心,這個就是罪惡深重。因爲有喜歡的心出來,就有不喜歡的心出來。有好惡的念,就是罪惡深重。我們看到人,“這個人不錯!”,這個念頭就是罪惡深重了。因爲當我們覺得這個人不錯的時候,就在分別這個人不壞,當我們在分別好壞,這就是分別心。

什麽最不好?分別心最不好。凡夫就是分別這個好啊不好啊,對啦錯啦,所以才會造業。佛是沒有這個的。

所以《歎異鈔》說:“善惡二者,我一概不知”,就是在講這個。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說:“不思善,不思惡”,就是講這個。禪宗的“不思善不思惡”,與淨土真宗是相通的。

我們分別善惡,這個就是末那識,我們每個人都有。你還年輕,唯識要學。要懂得八識。

佛教徒的心態

問:聽老師這樣說,真宗的學習,變得很困難。又要學華嚴,又要學唯識?

師:本來就很難。你不知邪,如何知道正?不知外道,如何才能知道這是正法?

問:如果我起畏難的情緒,想只要阿彌陀佛救我,我念阿彌陀佛就好了,有這樣的念頭:我只要自己解脫就好了。我一心一意地念阿彌陀佛。這樣的心能夠往生報土嗎?這樣行嗎?

師:畏難的話,就是自我本位了。如果這樣的話,就沒有辦法度外道的人。

學佛,是學佛大悲心。佛的大悲心是平等的、無差別的。如果是只顧自己,是自我中心,是自我在學佛,這樣的人沒有辦法成佛。成佛本來就是要普度衆生,太自我的話成不了佛。學佛要追求自己的解脫沒有錯。因爲一定要先自救才能救人。要學習正確的知見,才能判斷什麽是僞。

佛教徒的心態

最重要的是要自信,才有辦法教人。這是沒有衝突的。如果只求自利,畏難,不用功、不精進,這不是佛教徒的心態。

知道這是對的,這是邪的,這也是學習。如果我們不知道這樣做不對,不知不覺中就會犯錯。

因爲生命無常,先求自救是無可厚非的。但在還有生命的時候,就要不斷學習,不斷精進。

天底下沒有一件東西是沒有用的,都有用。所以要不斷的學習。

2005.12.02 香港(午餐間隙開示)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1-08-10 07:57
Next 2021-08-11 04:55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