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4年07月27日

和讚和歎異鈔的吟味
—唯念佛—

四、與死對戰
「語中無語」(按:謂文字非義,不可望文生義)!以為有「唯念佛」,本願的由來也沒有聞開,唯口稱念佛而已,則彼人的往生究竟如何?(光注:有人誤以爲「唯念佛」是己方口稱念佛即是本願,而不聞思本願生起本末,如此信不具足,如何與佛心相應?)唯念佛而直接感得如來的大悲心,可喜可賀地往生之人也有吧,但是使力於念佛,將念佛當作積己之善根,無法得遂真實報土往生之人也有吧。又因為有「請念佛喲」(按:即信憑佛)故,所以就從己方念佛追隨如來的本願,而陷入自力心之人也有吧。又,什麼事都不知道也是有吧。
一聽聞「唯念佛」,就運自力心想稱念佛往生的人,是只讀到表面的文字,未頂戴到本願意之人。所謂「語中無語」,是告誡那樣的人之言語。以念佛為正定業,也是凡夫自力的企圖。御聖教的文字,於信本願力之人,字字皆悉看作法身、般若、解脫的光明,又看作親鸞聖人的法身,亦奉拜為如來吧。在此等場合,彼人是讀文字而離文字,雖離但頂戴著文字。使御聖教的文字活起來的是信心,殺死之者是疑心自力。應唯以恭敬心頂戴。縱使一句的法門,亦思於此以外自己無獲救度之道,則能以在地獄遇佛之想而深深吟味,是真實尊貴之事。法霖師於『日溪學則』申說:「離者即也,即者離也」(光注:離,指離文字;即,指即佛心,與佛心相即、一如。經教文字中有佛心,與佛心相即一如之人,能不依文解義,不爲文字所障而直體佛心),這是圓解證入(真實信心)之人。
禪雖說「不立文字」,但偉大的禪師,決不會嫌棄佛經。白隱禪師是因為拜讀『法華經』而開悟。即使在今日,禪者都是特別尊敬『法華經』、『金剛經』、『楞嚴經』、『般若心經』、和『觀音經』等。又也有許多的禪書語錄、公案。成就之禪僧決不會輕忽佛經。福山東山禪師曾經跟隨天龍寺管長峨山和尚十五年時間,稱為但馬第一碩學。某日,我在但馬養父郡大藏谷的禪室訪問禪師時,禪師對我說:
「近來託佛福,無論拜讀怎樣的佛經,都成了『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地首肯」。
於是就「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有三個小時愉快的法談。
佛法,是於尊敬佛經和祖師聖人的聖教處,信心生起。擱置佛語,沒有信心的確立。又將一句的法門徹底地,不論幾十回、幾百回地頂戴,朝夕不離念頭,幾十年地憶念處,方能出大信心之曉。在『歎異鈔』則是:
「彌陀的誓願不思議救度令遂往生」
「唯念佛被彌陀救度」
「念佛者於行者非行非善也」
「念佛者無礙之一道也」
「念佛以無義為義,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之故」
等句。這裏面無論哪一句,直到從心底頂戴為止,聽聞、學習、研究、思惟之,很重要。若是完成了,則原木(原樣)的阿彌陀如來不僅在面前,且迴入心之底,將我所有的思計都變成無益。(光注:以信心拜見佛顔時,亦得拜見佛心。見佛心即見自身,自身以凡夫原樣的種種思維算計,皆成無益而歸零,如來是滿分故。)那也是應與自身的往生對照而深深品味。(光注:信心,從頂戴佛德來,亦從念死念無常來。不以自身往生爲根本,不念死、念無常、畏因果,無法頂戴信心。)不念死、不思自身往生而拜讀御聖教,所講釋之御聖教,皆只是表面,沒有任何用處。在某種意義上,是玩弄御聖教的人。反之,與死對戰而頂戴御聖教之人,就能理解透徹。有說著:
「頂戴『末代無智』和『聖人一流』之御文百遍看看喲,那樣則信心能獲得」
之妙好人。今時無論哪個宗派,僧俗皆同,很少看到與「死」在對戰之人,是可悲之事。

五、唯念佛
獨力翻譯『歎異鈔』的池山榮吉老師是被信仰淳厚的母親所養育。老師還年輕時,某日母親向池山老師說:
「如果你無論如何都無法得信心,那麼,我先往生到御淨土,依還相回向再生於此世救度衆生時,我首先會來救度你」。
因為是被這樣的好母親撫育,池山老師從年輕時就熱心追求信仰。但他力的純粹信仰,非常困難,老師極盡御苦勞,但是無論如何都無法頂戴信心。
某日,忽然在『歎異鈔』,被著眼於:
「唯念佛被彌陀救度」
之句。從此之後,一味地唯念佛而無倦怠。因為「唯念佛」的個中滋味,是不可思議的本願力,是不可思議功德的南無阿彌陀佛,所以不知何時,不思議地住於大信心,於往生成了今一定之想,此全是如來大悲的本願力所使然。聖人於『和讚』言第二十願之意為:
「定散自力之稱名
果遂之願(二十願)既歸命
法德不教亦自然
真如之門(十八願)必轉入」(No.66·十六)。
池山老師之唯念佛,被轉入第十八願的「一本願力」「一南無阿彌陀佛」之殊勝純粹的他力信仰,是法德自然之妙益。聖人之由聖道門入十九願、由十九願入二十願、由二十願入第十八願地被轉入,這也全是法德自然之妙益。可仰可信。
『歎異鈔』的「唯念佛」之意,原本並非勸化定散自力的稱名者,是說念佛往生之極致,唯是信誓願不思議,肚飽(大滿足)於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力,是述說信順法然上人的御法語之聖人的大信海者。

六、精進稱名念佛之人
滋賀縣住著某位和尚,是非常正派、認真的御僧人。彼雖長期追求第十八願純粹他力的信心,但是無論如何說是「佛智即行」、或是「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一法身的獨立」、或是「一本願力」,又或像是法然上人的御詠歌所說,
「聞得 則成竪立原野的竹竿 影不遮障謂他力」
之白木的念佛、不混雜自力的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其原樣的念佛之意,即是云為誓願不思議的大悲心,無法不思議地頂戴。因此,彼和尚說:
「自己無論如何都無法頂戴第十八願的信心故,無法往生真實報土。不過自己往生化土沒問題。因為念佛者往生無誤故」,等等。
自身每天精進念佛,又於門徒人等都作「請你們也念佛喲」的勸化。因為原本是人之傳言,被那樣傳言的和尚,或者於何時「雖不教亦自然轉入真如門」吧,但只是以傳言判斷,是否教化的方便不知道,但是無論如何與親鸞聖人的化風相違背,終究不可能將「唯念佛」的真實意傳達於人吧。(光按:這位住持的事迹,老師在法座中曾述及:阿彌陀佛的唯識)

七、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力
在吳市一樂莊住著一位尼個崎三之介先生,約八十歲難能可貴的老人。曾經有一天在路上,對面一位女人背負草籃走來。老人以恭敬的心情對那女人稍施一禮。在老人的心中,是充滿如來的大悲,口中也同時稱著御念佛。在旁看到那模樣的,是吳市第一的大老闆。
老闆看到老人的樣子大爲感動。回到家,對妻子說:
「去那老人的住處請問。就問一句:『俺要怎樣做才好呢』,去問!」
妻子趕忙去到老人住處,講了那心裏話。老人說:
「請對你的主人這樣傳達:『請就這樣稱念佛,拜託!』」,
說著,從双眼流下了慈愛的眼淚。
老闆的妻子回到家,對當家將其旨原樣地說了。于是老闆說:
「再去一趟老人的住處發問:『稱念佛有多少利益呢?』去問!」。
妻子返回老人住處,告知原由。老人聽到那話說:
「請向你的主人這樣說:『稱念佛,每稱一遍就消八十億劫的重罪』,請這樣說。」
這樣回覆妻子。
妻子回到家,原樣對主人傳達。老闆說:
「哈,是那樣嗎?是那樣說嗎?」
于是抱著雙臂,陷入了思考。老闆反省著過去的罪業,堅決下定了決心。從那時起,睡也好起也好,老闆都是口中稱名念佛,不絕不休。
他的念佛是終生持續,不論日中,即使夜眠之時,也和日間的念佛同樣,照樣「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地稱念佛。就這樣在吳市成為第一的佛法外護者,幾年之後,可喜可賀地遂往生的素懷。
派妻子去老人住處請問後,沒過幾天,某日妻子看到當家的念佛不休的樣子,想著:
「雖然那樣地在稱念佛,但是信心的程度如何呢」,
於是向當家說:
「去邀請那老人來一次吧。然後確實地請問信心之事,如何呢?」
當家嚴肅地說:
「無論怎麼偉大的說教,哪有勝過南無阿彌陀佛的說教呢?」
而拒絕了妻子的勸說。
這位被稱為老闆的人(松田甚左衞門),原本是意志非常堅強、倔強的人,進入佛法前,即使連妻子都沒有見過一次笑臉,沒有掉過一滴眼淚。雖是那樣的人,變成口出念佛之後,態度一轉而成為柔和、親切的人,為了佛法毫不吝嗇奉獻私財,總是和顔悅色,成為世人敬愛的人。真是宿緣深厚的人,不,是不思議之至。
尼個崎氏是真正難能可貴的人。我前年從尼個崎氏直接聽聞此故事,而不得不讚嘆本願力的強大、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那時浮出的法語,是『教行信證』「信卷」的:
「佛力難思,古今未有」
之聖句。在南無阿彌陀佛若無這般的不思議力,如我這般朝夕唯被罪業纏住的膚淺無知者,無論如何無論如何都不會獲救度。這全是大悲誓願力使然。

八、於一念滅八十億劫的罪
對吳市老闆,尼個崎氏稱說:
「念佛一聲消八十億劫的重罪」
之事,決非「虛言」。(『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之文)
那個場合,尼個崎氏恐怕覺得那樣說就是最好的吧。又實際上也確實是最好。雖然如此,今日我等隨順『歎異鈔』之教,而在其他場合,能夠直接傳達『大無量壽經』真髓第十八願之旨趣,是契合祖師聖人的御意。即親切明白地敍述:
「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了),至心(令使)回向。願生彼國(則),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了)」
之意是最好。
又最好的事,是將左首『和讚』之意,無誤地傳達吧。曰:
若不生者之誓故
信樂真實時節至
一念慶喜得生者
往生必定不須疑
(No.26·二四)
至心信樂欲生者
十方諸有普勸之
不思議之誓願顯
真實報土之因著
(No.58·八)
無明長夜燈炬也
智眼雖昏莫哀傷
生死大海船筏也
罪障雖重莫悲歎
(No.273·三六)
願力無窮無能限
罪業深重亦不迫
佛智無邊無可稱
散亂放逸亦不捨
(No.274·三七)
天親論主白一心
無礙光佛歸命禮
本願力既乘得已
報土必定疾速至
(No.134·十六)
盡十方之無礙光
無明大夜能照破
一念歡喜之行者
必定滅度令得至
(No.156·三八)
煩惱具足得信知
本願力已得乘託
即捨穢身自然開
法性常樂之證悟
(No.191·七三)
將此等『和讚』之意傳述於有緣的人們,契合聖人的御意。『歎異鈔』的「唯念佛」之妙味,若頂戴為此等『和讚』之意則不會有誤。「唯念佛」之真意,無外於「誓願不思議救度」。

於『歎異鈔』(第十四章),說一念除八十億劫罪,所以認為無論如何都要為了消罪而念佛,不是真宗的本義之旨,如文中所言:
「念佛十聲,滅十八十億劫的重罪而往生。這是為了令眾生知道十惡、五逆罪的輕重,而說一念、十念的吧!旨在說明念佛有滅罪的利益。我們不採信此說。
其緣故,因為被彌陀的光明所照,一念發起時,蒙受金剛的信心,已攝入定聚之位。所以,一旦命終,即能轉諸煩惱惡障,悟無生法忍。
若無此悲願,如我們這般業障深重的罪人,如何得解脫生死呢?思及此處,這一生所稱的念佛,皆悉爲報謝如來大悲的恩德。
信每次念佛都在滅罪的人,是用自力在消罪以勵求往生。果真如此,人一生中所起的心心念念,無不是羈絆著生死流轉,那麼直到命終為止,都要不退轉的念佛才能得到往生。
但是,人各有業報,什麼意想不到的事情都會發生,也會被病苦折磨,沒有正念而臨終,無法念佛。這期間的罪,要如何消呢?罪若不消,不就無法往生了嗎?
信靠本願攝取不捨的人,不論遇到什麼意想不到的業緣而被牽引去造業,沒有念佛就臨終,亦能速得往生。
又即使臨終時能念佛,這也是由於當下接近往生淨土開悟的時刻,自然愈會信靠彌陀,報謝佛恩的念佛。
想念佛滅罪是自力的心,這種人意在祈求臨終有正念,所以不是他力的信心。」
依此而能明白,信「攝取不捨之願」之事是肝要。此信心,即不外信「唯念佛被彌陀救度」,即是信南無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此信心即是南無阿彌陀佛,亦稱之為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用(獨働),亦稱為獨立。信之法亦南無阿彌陀佛,信之機亦南無阿彌陀佛,稱之為機法一體。唯只是乘本願海之波。即只是被本願力所纏縛、所引導而往生。是不可思議中的不可思議。此方稱為「唯念佛被彌陀救度」。
在『歎異鈔』第十四章應注意之點:
(一)想依稱名念佛消滅自己罪業的信心,不是純粹他力的信心,故說「我們不採信此說」。
(二)「一念發起時,蒙受金剛的信心,已攝入定聚之位」,是在說「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的純粹他力信心。
(三)「這一生所稱的念佛,皆悉爲報謝如來大悲的恩德」,是顯「信心正因,稱名報恩」之正義。在善導大師、法然上人,「念佛」雖看來像是往生的條件,但在淨土真宗顯「稱名正定業」的真意,是「信心正因,稱名報恩」。
(四)「沒有正念而臨終,無法念佛」者,稱名是稱為「緣缺不生之法」,若是極短命的人、或是橫死、狂亂、變成啞巴則無法稱念佛,故開示信如來本願力之信心是往生正因之法語。
(五)於往生,念佛不是絕對性的條件:
「信靠本願攝取不捨的人,不論遇到什麼意想不到的業緣而被牽引去造業,沒有念佛就臨終,亦能速得往生。」。
所謂「本願攝取不捨(攝取不捨之願)」,是第十八願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意。
『和讚』(No.26·二四)曰:
「若不生者之誓故
信樂真實時節至
一念慶喜得生者
往生必定不須疑」。
所謂「攝取不捨」,是『觀經』的: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之意,於『御文』,釋為:
「攝取不捨者,指於光明中攝取一念信憑彌陀的衆生」(五帖六通,《無上大利章》)。
這樣拜見其意,就與第二章的「唯念佛」,是「唯信」、「唯以一本願力」、「唯依信心原樣的念佛」是同樣意思即能明白。

《教行信證》和《歎異鈔》的吟味
第二篇:善惡和本願力
第三篇:唯稱教義和唯信教義
留言列表(2条)
[…] 三、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力 […]
[…] 三、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