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4年08月06日
和讚和歎異鈔的吟味
—唯念佛—
七、妙好人的形相(本篇)(完)
十八、妙好人之姿
妙好人,彼時彼時地種種感動,而「這樣的感動能否往生呢」的擔心沒有。(光按:念佛常有感動,真正安住於佛心的行者,不以自己的感動爲得救的條件,也不以感動的程度爲信心的標凖。)出來者是出來到飽足,感動者是感動到滿足。(光按:從信心中流出的念佛也好,感動也好,歡喜也好,都是百分百的滿足。因爲是南無阿彌陀佛的一百分。唯有零分的凡夫,能領受、流出滿分的佛德。)感動而歡喜,於歡喜之中思可恥。(光按:歡喜於法的救度的同時,有對自己罪業的羞恥懺悔。機法兩種深信是二種一具,一信心的兩面。)雖自覺是無論如何都無法獲救的徒然者,但卻不作探尋獲救之道的事。(光按:自覺是無法獲救的徒然者,是機之深信。機之深信是在法的光明中照見自身罪業深重、無力解脫的凡夫實相,當下有法的滿足,並非只是單方面對機方的否定。徹底於機即徹底於法,機之懺悔的自覺,與法之救度的滿足同時。因此真實的信心念佛人不會想在如來的本願救度之外,另尋獲救之道,也不會想要尋求其他的助力助緣,做雜修雜行。念佛即與佛同在,如來的「一」中,有「一切」。)是因為於念佛中和慈親,總是在一起。這就是「憶念之心恒不斷」。即使忘著也是「憶念之心恒不斷」,有不忘我的慈親故。妙好人說:「御恩令人歡喜,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佛恩報謝長在心」,是常念佛之徹底者。雖忘記亦念佛,雖想起亦念佛,雖稱念亦念佛,不緊張的念佛、不使力的念佛、勇猛的念佛,這就是「彌陀之名號常稱」,又是「唯念佛」。
妙好人,是不做自己心的對手。此人早已超越了人性,和南無阿彌陀佛成為親子。因此,方才不困難地渡過無論如何都無法渡過的生死苦海,而不眺望向生死海地,早已眺望著自己的後生。(光按:真正超越生死苦海是不看向生死苦海,而看向如來,如此方能看到自己後生真實的歸宿。聞此說不可作片面領會,沒有深念無常、深信因果地在生死海中死於自力,難以仰本願力。)
妙好人,是絲毫都不想接受自己之模仿。(光按:不模仿從前妙好人、善知識的樣相,唯一心信憑如來,是自己一人面對如來,沒有中介和媒人。)又說「做自己吧」,而不強迫、不教化別人。說:「像自己這樣的形相寧可不見」。彼等全然於宇宙間孤立著,有如離島(光注:離島,指遠離本土、隔絕於世的島嶼。念佛者是「我一人」面對如來。)流放者之心境。雖然如此,但是也覺得離島之光就是最能輝耀之所在吧。
妙好人,是「歡喜」、「悲嘆」、「快樂」、「真難能可貴」和「無論如何都」,悲和喜好像總是一次地來這樣的人,所以不會「棘手」(困擾,即有如來所賜金剛心作主,不被自己的情緒和煩惱所動。)。雖聞,但於所聞了無可作之事。雖歡喜,於歡喜無可作之事。雖念佛,於念佛無可作之事。雖信,信心亦無可作之事。雖然確實地明辨善惡而度日,卻連善惡都無可作之事。有人說:
「於佛法已無可作之事,只有死是我的工作,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陀佛」
地說著。(滋賀縣愛知郡八木庄村系川 西村甚太郎 七十五歲往生)此念佛就是「唯念佛」。
妙好人,是讚嘆其他的妙好人。雖然尊敬,然而,於其他的妙好人是沒啥事,在無人的離島徹底滿足,不會到處團團轉地找尋別家的花。
若問妙好人「佛法明白了嗎」、「御慈悲明白了嗎」,連「明白了」、「不明白」都不說。彼等於「明白了」「不明白」處皆沒啥事,唯念佛。又代替念佛,淨說「哎」之人也有。(大阪市北區壺屋町二丁目 吉川名田。約廿五年前往生)又說「除了哎、好愚癡之外別無」的妙好人也有。
於妙好人,沒有使聞佛法的必要。雖然如此,彼等卻是無論多少遍都想要聽聞。『和讚』也好『歎異鈔』也好,無論多少遍都想要聽聞。如來的「法語」無論聽聞多少遍都歡喜。
若說故事則妙好人之事講不完,但以:
「但蒙信良人(善知識、法然上人)「唯念佛被彌陀救度」之言外,無別的竅門了」,
依佛語、依佛願、依善知識的法語而信心確立。
自今大約七十年前,在泉州船尾住著一位名為物種吉兵衛(拙著作名為『信者吉兵衛』編輯出版)的妙好人。於年六十有餘,自覺
「無論如何都無法死去(即無法安心死去之意)」,
而出家門,行腳四國,終於到了大阪備後町西方寺元明師的座下。元明師問曰:
「能死就好嗎?」
於此一言疑雲忽然消散,成為無二的信者。同行集資,建立「要聞庵」,今猶在追念欽佩此位妙好人。元明師的一言,有甘露之妙味,人師的難能可貴味因此而明白。
(吉兵衛同朋的公案,參下二文中所述:)
妙好人之出來很難能可貴。雖有超出常識外的妙處,但好好地咀嚼時,無不是本願力的顯現。頂戴嚐到了其顯現的本願力最好。只想做表面的模仿,就會有挫折感。
不著眼於本願力地拜讀就會變成毒,曾經我父親告誡我說:
「妙好人傳是毒藥」。
當時是正因為我(著迷於妙好人的外相),因此是醍醐般的「非常之言」。「非常之言」不可入常人之耳吧。
藥是毒,毒亦成藥。毒也好藥也好,智也好愚也好,皆超越之處,唯有「隨順佛語」。比起分析理解「唯念佛」,更要隨順老師法然上人的法語。那態度,就是信心的確立、生死解脫的密鍵。透過隨順、孝順,而一頂戴不論「唯念佛」之一句,或『和讚』『歎異鈔』乃至『教行信證』,就真正地佛法著於身。說明和理解,於渡苦海無用。只要還在模仿妙好人,信的生命就不留宿。透過妙好人,透過活生生的人師,然後,透過宗祖親鸞聖人的「信心之人格」,始獲大信心。妙好人就是自己父母的立場、就是活生生直接之人師的立場,這最適合也最好。比起勉強遇學者而聞法,比起多閲讀書物,更重要的是逢遇活生生的信者、或是有信的人師,就生死問題早早解決。
才市的立場也是那樣。才市說著:
「這樣的才市,這樣的事,於誰有緣才適合呢,於安樂寺的和尚,有緣地、有緣地,相遇了喲,請汝等亦確實地,有緣地,相遇喲」。
忘記將妙好人活化、當作活生生的人師則不行。又,聽說耳也好口也好皆無法聽聞的香林保一這位妙好人,也遇到七里和尚,而說:
「因為被稱為原始地獄,所以膚淺可悲,唯有哭泣而已」。
這就是有緣了。庄松的廻心聽說是勝覺寺的周天師。
稱為「信者」的人是良人,無拘無束地,能著浴衣而來作法談。信者能來作身業的說法。從信者之身,香光莊嚴的光明出來,是此光明在尊貴。「唯念佛」之一句,亦是法然上人的香光莊嚴。『歎異鈔』『和讚』及『御本典』,是親鸞聖人的香光莊嚴,是聖人的法身,這很尊貴。能接觸此光明者,唯有孝順、隨順、謙虛、恭敬之心。
「染香人之此身者
香氣常薰自然也
是故念佛得稱曰
香光莊嚴之嘉名」(和讚No.116·六)
卷首和讚,是淨土真宗的面目之「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就那樣地流露出來者。千古萬古不變,是古今一貫。『歎異鈔』也好、「唯念佛」也好,皆是由此源頭發起,而流入此泉源。是於「至心信樂願」海躍動著的金波。此具現於人,就是高僧,就是妙好人,就是今日的念佛行者。(完)
《教行信證》和《歎異鈔》的吟味
第二篇:善惡和本願力
第三篇:唯稱教義和唯信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