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道的用心

 原創 同朋 整理 蒙光 2022-12-18

闻君:良仰師教恩厚

谢谢老师,这几日的法谈如此联系起来解读已经非常明晰。

感恩老师慈悲开示,实在是很妙!🙏🏻

蒙光:

學道的用心
學道的用心

蒙光:

是以愚禿釋鸞,仰論主解義,依宗師勸化,久出萬行、諸善之假門,永離雙樹林下之往生,迴入善本、德本眞門,偏發難思往生之心。

——此處的“宗師勸化”之“宗師”,依上下文所說的建立報土與助正、定散之分別,善本、德本之名號,應指善導無疑。

我剛纔想起來,可以查一下《親鸞聖人全集》本願寺英譯本。果然,譯本對“依宗師勸化”的“宗師”(Master),加括號附註是“善導”(Shan-tao)。總算沒有講錯。

闻君:谢谢老师!

闻君:

學道的用心

闻君:老師好,這是《口傳鈔》的截圖,沒有您右下角所寫的“此文是窺知御本典製作的真意最明了之文”內容。

昨日在查閱時也覺得奇怪,感覺這裡要有些表示才對。

蒙光:群上很多同朋應該還不知道這裏所說的《口傳鈔》是指什麽,簡單說明一下。

“口傳”一詞,顧名思義,最初是師徒間口耳相傳的授受,不見諸文字記載。此後雖載於文字,也有不輕易示人、不爲外人所知,限於師門內部傳授的特性。在佛教典籍中,有些教典即以“口傳”爲題。真宗教典中也有名《口傳鈔》的,但此處所說的《口傳鈔》,特指恩師瑞默老師生前,將瑞劔老師對他講解《教行信證》的口授,整理後筆錄於自用的《教行信證》一書中。恩師終其一生,不論身在何處,皆攜帶此本典,不曾離身。

學道的用心
學道的用心
老師隨身聖教,即《教行信證口傳鈔》

二〇〇七至〇八年冬春之交,恩師在福州前後住了大概兩個月。我們趁此時機,得到恩師許可,請瑞覺法師將恩師本典上的講授筆錄譯出,配合本典正文,成爲一部完整的本典解說本,取名《教行信證口傳鈔》,簡稱《口傳鈔》。恐怕即使在日本,也沒有第二部這麽完整的本典解說書了。而我們卻能以中文先頂戴到。

此書完成後,我們拍照保存,也先後複印了兩次,大概有百十部,內部流通。

同朋上面發的圖片就是當初拍下保存的照片。我照著老師的筆記原樣抄錄在自己的本典上,也成爲自己的隨身寶典。

抄錄之後,書常在案頭,因書中還多有空白之處,我在拜讀瑞劔老師著作和老師的法語時,見到與本典相關的一些指導文字,也抄進自己的本典中。所以同朋會奇怪爲什麽我的本典中,較《口傳鈔》多了些內容。

闻君:谢谢老师解惑[合十]

學道的用心
本山出版的英譯聖教系列,目前有:《淨土三部經》(二冊)、《七祖聖教》(印度、曇鸞二卷)、《親鸞聖人全集》(一函二冊)、《御文章》(選)

蒙光:最近一直有個想法,如果將本願寺英譯的《親鸞聖人全集》,至少是其中的《教行信證》部分,翻譯成中文,對大家學習本典,應該會有很大的幫助。因爲這部英譯全集,是集合了本山的人才和信息資源,由瑞劔老師之子稻垣久雄老師主持編譯的。譯本以現代英文直譯親鸞聖人的文言,將原文的日文片假名附註融入了翻譯中,在字面上基本上能鮮明准確地再現聖人的文意。一些原文不易明之處也作了附註——如上文的“宗師”,注明是善導,將英譯轉爲現代中文,相當於爲學習《教行信證》提供了一本現代中文的直譯本。

如《信卷》中十八願文及成就文,本典中所引原文是:

『大經』(卷上)言:「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无量壽如來會』(卷上)言:「若我證得无上覺時,餘佛刹中諸有情類,聞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唯除造无間惡業,誹謗正法及諸聖人。」

本願成就文,『經』(大經卷下)言:「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卽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學道的用心

以上三段引文,英譯直譯爲中文,意思分別是:

如果我證得佛果,十方世界的有情衆生,以至誠心托付他們自身,渴望生到我的國度,即使只有稱念我的名號十次,不能生到那裏,我將不取無上正覺。除了那些犯下五種惡逆重罪和誹謗正法者。

當我證得無上正覺時,他方佛國的有情衆生將聽聞我的名號,我將以至誠心回向我所有的善之根本給他們。他們渴望生到我的國度,即使稱念我的名號十次,如果不能往生彼處,我將不取正覺。除了那些犯下必墮無間地獄惡業及誹謗正法的人。

所有有情衆生,當他們聽聞到名號,證得從阿彌陀佛的至誠心回向給他們的、哪怕只有一念的信心,和歡喜,渴望生到那個國度,他們將獲得往生,並安住於不退轉的地位。除了那些犯下五種惡逆重罪和誹謗正法者。

學道的用心

蒙光:

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序

竊以: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然則:淨邦緣熟,調達闍世興逆害,淨業機彰,釋迦韋提選安養。斯乃:權化仁,齊救濟苦惱群萌,世雄悲,正欲惠逆謗闡提。故知:圓融至德嘉號,轉惡成德正智,難信金剛信樂,除疑獲證真理也。

爾者:凡小易修真教,愚鈍易往捷徑。大聖一代教,無如是之德海。捨穢忻淨,迷行惑信,心昏識寡,惡重障多,特仰如來發遣,必歸最勝直道,專奉斯行,唯崇斯信。噫!弘誓強緣,多生叵值,真實淨信,億劫叵獲。遇獲行信,遠慶宿緣。若也,此迴覆蔽疑網,更復逕歷曠劫。誠哉!攝取不捨真言,超世希有正法,聞思莫遲慮。

爰愚禿釋親鸞,慶哉!西蕃月支聖典,東夏日域師釋,難遇今得遇,難聞已得聞。敬信真宗教·行·證,特知如來恩德深。斯以慶所聞,嘆所獲矣。

學道的用心
學道的用心

蒙光:

我內心深思:難以測度的廣大誓言,確實是一艘大船,載我們穿越難以渡過的大海。不受障礙的光明,是智慧的太陽,驅散我們無知的黑暗。

因此,當往生淨土的教導條件成熟時,提婆達多(Devadatta)煽動阿闍世(Ajatasattu)犯下違逆人倫的嚴重罪行。當解說治定往生的清淨業行的機緣出現時,釋迦牟尼(Sakyamuni)指引韋提希(Vaidehi)選擇了安寧之地。在他們無私的愛中,這些化身——提婆達多,阿闍世,韋提希,——都渴望從傷痛和苦惱中拯救芸芸衆生。偉大的英雄釋迦牟尼,正要以他的悲憫之心施予恩惠,給那些犯下五種惡逆重罪的人,那些誹謗佛法的人,和缺乏成佛種子的人。

因此,我們知道,圓滿成就最高美德的吉祥名號,是令我們的邪惡轉化為美德的真實智慧;鑽石般的信心,雖難以相信接受,卻是真正的現實,它掃除我們的疑慮,使我們達到覺悟。

因此,對於平凡渺小的人來說,這才是易於實踐的教法,是愚鈍無知者也容易穿越的捷徑。在大聖一生宣講的教法中,沒有哪個能超越這功德的海洋。那些想要舍棄罪惡、追求純潔的人,那些在實踐中困惑、信仰上動搖的人,內心昏亂陰暗、見識淺陋的人,惡業深重、障礙重重的人,——唯有仰信如來的勸導,在這最殊勝、直接的道路上必定得到庇護,專一致力此修持,唯獨尊崇此信心。

啊,阿彌陀佛的廣大誓言,是往生的決定之因,多生多世都難以遇到。真實的清淨信心,無數劫中都無法獲得。能夠實現此修行和信心,要慶幸是久遠的過去因緣所致。但是,如果這一生仍被懷疑之網纏縛,必定會再次進入生死之流,歷經多生多劫。把我們緊緊抱住、決不放棄的真實之言,超越一切的希有正法,是完全真實的啊!去聽聞、去思惟,不要動搖,不要疑慮。

我,愚禿親鸞,釋迦牟尼的弟子,是多麽歡喜!從西方印度傳來的經典,與中國日本兩國祖師的解釋,如此希有難遇,今生竟能遇到;難得聽聞,現在卻已經聽聞。我虔敬地信靠淨土之道的教導、修行和實證,更加了知如來恩德的深廣。因此,歡喜所聽聞的教法,讚歎已獲得的行證。

學道的用心

蒙光:我以本山的英譯《親鸞聖人全集》爲底本,試譯了本典的總序之文。在試譯過程中,發現本山的翻譯也需要根據原文和中文的行文習慣作一些調整,因此最後的成品,只能說是以英譯爲主要參攷的中譯。瑞劔老師說過,佛典以文言表達一百分,譯成英語,不知有沒有到七十分。若譯成現代中文的話,不知情況會不會好些?

同朋們看看這樣的方式對自己是否有幫助?同朋們有何意見請提出。如果大家覺得好,確實有需要,我再試著做下去。

托福:南无阿弥陀佛[合十]

辛苦老师了![合十]

对我初学的太有帮助了,这样就能看懂了!感恩老师!南无阿弥陀佛![合十][合十][合十]

聽雨:南无阿弥陀佛!老师辛苦了,我觉得这样的方式太好了,能看懂,能坚持看下去,只是太辛苦老师了。[合十]

學道的用心

德靜: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感恩老师 托福了[合十][合十]

德靜:老师有空了,可以帮学生把略文类的这两句翻译成现代文吗[合十][合十]

复“乃至一念”者,是更非言观想、功德、遍数等之一念,就获得往生心行时节延促,言乃至一念也。应知。

二者如弥陀之意,五眼圆照,六通自在,观机可度者,一念之中,无前无后,身心等赴,三轮开悟,各益不同也。

蒙光:如果是自己可以解決、至少部分解決的問題,就不要急於抛出,而要自己去思索探究。應該報告自己遇到的問題和解決的答案,如此自己給自己提出問題、下功夫,才有可能進步。

當然,前提還是要對教典先熟悉,要解決教理學習的基礎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聞法相續,才能即文字而不被文字所困。

你問的這兩句並不難。

一,“乃至一念”,我印象中非常明確,公號上至少發過兩篇老師的開示講到“一念”的理解,你看過了嗎?看過的話,提問時有想起嗎?沒看過,則很可惜,這樣還沒有真正懂得如何學習。要知道老師的開示是我們最直捷的路。自己看書則是繞遠路。

二,這是在講法德。有不了解的名詞,五眼、六通、三輪,借助佛學辭典即可解決。並無難解之處。

你問的是學問的問題。做學問不是不好,要在佛法中深入,學問很重要,但做學問有方法。要有足夠的閱讀量,對文言典籍不陌生,遇到名詞懂得查辭典等工具書,這是基本的要求,但真正做到的人也不多。所以這個基礎功夫要下。在這個基礎上來研究教理,才能把教理基礎夯實。這是屬於“義解教道”的範疇。

又即使能讀懂字面的意思,能解釋困難的名相,看到教典中的文字,當下能說出其文意,也未必及格。要從文字中領會佛祖善知識的用心,這是需要相續聞法、根機被調熟才能夠進入的境界,這叫“圓解證入”。有心學道者,能踏踏實實從基礎做起,依教奉行,必定能入此境地。

這是就你的情況而說的。

我翻譯首先是爲直接閱讀佛典有困難的同朋掃除文字障礙,也是想爲有心研究本典的同朋提供一個參攷。你的問題是自己定位爲後者,提出的問題卻屬於前者,這在學習心態和方法上需要調整。如果是熱心求法但知識能力不足的同朋,翻譯對他有幫助。但就算沒有翻譯,他有相續的聞法亦足矣。他提出的問題,也是切己相關的問題。如果在聞法的同時,還行有餘力,則要踏踏實實做佛教的學問。此時提出的問題,雖未必切己,但也不是“請你告訴我”這樣自己毫無準備、一片空白的狀態,而是“我已聽聞到這個程度、思索到這個程度,過不去了,請老師指示”這樣的問題。

如果我只是就你的問題回答,就不用說上面這些未必討好的話了。希望你能明白我的用心。

從你的問題看,對教典不熟,且似乎對公號上發布的內容關注不夠。學法若不就師教報告心得,只會在自己原來的認知程度上轉圈子。只提出知識性的問題,這是把老師當工具書了,並沒有真正懂得老師存在的意義。

學道的用心

蒙光:群上有些同朋是抱著蒐集資料的心態進到群裏的。其潛藏的心理,是以爲自己有讀懂聖教的能力。我對此很了解,因爲自己個人有豐富而深刻的失敗的教訓。屬於個人的彎路,還是要自己走,這是沒有辦法的。如德靜同朋能問問題已經不錯了。不少同朋從來不問問題,還有些同朋只問我有沒有哪本書,似乎他們可以無師自通地看懂真宗的祖師們、瑞劔老師的著作和老師的開示似的。我老實說,一點可能也沒有。

不服氣的話,就發表一下自己的心得吧!古來禪宗的僧人經常有“對法”,念佛人的“法談”,也是要真劍勝負的。關於真宗的安心,既然覺得自己能看懂祖師的教言,那就不會沒有什麽心得可說。不說則不能報恩,不知大悲心;說了,不但自己可以感受到,大家也可以看到自己有多少斤両。

經常在發布瑞劔老師的文章和老師的開示之後,我就忍不住會想,到底有幾個人能看懂呢?恐怕不知道自己看不懂的人才是多數吧!證據是,兩位祖師的言語文字中,在我看來有不少難解的地方,卻沒有人提問。

當知學法要應自己的根機,若不能找到指導自己的根機的老師,只想著可以靠自學,那是一輩子也不會入門的。

學道的用心

蒙光:無我的一念

佛心的投影

以上兩篇,就是我說的老師講“一念”的法座開示。

蒙光:在《有生命的學問》此文的第二節,我提到了做佛教學問與學佛的幾個關係,剛好作爲上面議論的補充參攷:

一,聖教與自宗教義的關係;

二,理論(解)和實踐(行)的關系。

三,了生死(了義)和做學問(不了義)的關係。

學道的用心

蒙光:二〇O九年夏天在福州,一次侍師餘暇,我問及《大悲願船》書中一句話,老師脱口背出原文,再細細為我解説。

當時我目瞪口呆,問老師:“這部書您讀過幾遍?”

老師笑答:“不是用十遍二十遍來算的哦!”

——人能弘道

蒙光:其實這並不是我第一次被老師震撼。

〇五年十二月在香港第一次在老師座下聞法。當時我問老師《歎異鈔》的問題,老師兩手撐住桌面,緩緩站起,朗朗誦出我問的《歎異鈔》原文,再加以解說。當時只覺老師的身形無比高大,雖著緇衣袈裟,仿佛有無形的光從老師的身軀放射出來,如老師身後的本尊像上的四十八道光明,這個畫面在我心裏從此定格。我當時一瞬間有震驚到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爲何會有如此感受呢?

一是這個問題已經盤旋在我心裏有數年之久。自己想過,也問過很多大家都覺得在本願教法上造詣濃厚的人,都沒有讓我滿意的答案。而老師一句話就撥開了我的疑霧。所以同樣是一句話,在場的人聽到,和我聽到,作用的力量是不一樣的。而老師的分量,在自己的經驗中也就不言自明了。

二是老師當時已是八十二歲高齡的老病之身,站立尚且不便,而我隨機提問的聖教,卻能一字不漏地誦出,其信德之深廣、學問之功力,爲我生平所未見。在此以前,我聽說和見過的前輩,也不少了。

但〇九年這一次,又被老師嚇到,是因爲《大悲願船》是瑞劔老師的著作。習慣了老師對聖教的熟悉,但我沒有想到,老師連瑞劔老師的著作也會背。且是百讀千讀後自然地背出的。這當然也是我的分別心,覺得親鸞聖人、蓮如上人的著作是經典,瑞劔老師的可能只是我們學派中的“重要著作”。我的想法是很符合一般人的常識的吧?但是,顯然老師不是這麽看。實際上恰恰相反,老師是通過瑞劔老師的著作,來頂戴聖教祖典的。

法尔:南无阿弥陀佛[合十]

老师对同朋的开示对自己也是一种提醒:不要在自己毫无用功毫不思考的情况下急于对老师抛出问题。应是"報告自己遇到的問題和解決的答案,如此自己給自己提出問題、下功夫,才有可能進步"。

平时不下功夫,不相续闻法,不认真顶戴教典,如何能提出切身的问题?又如果每每出现一点疑惑,总是不需要经过思考,不必从已听闻到的教法中反刍,只轻易便能从老师那里获取现成的答案,那这样的答案自己能有几分切身的体会,能获得几分受用也未可知。而我时常也会做这样的事情,惭愧大哭

感恩老师教导,愿以此自勉。[玫瑰]

學道的用心

蒙光:很多同朋向我要書,甚至是變著賬號戶名向我要書。似乎問題是在我吝法,而不是他不能自學。其實我們現在資料都是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盡量開放共享的。如果資料還不夠全,是因爲我們人力物力有限。

我們這些真宗弟子都是在業餘時間在做這件事,每個人自身還有工作要從事、家庭要照顧,有組織、人際關係要處理等等。擁有僧侶身份並不是爲了(事實上也沒有)增加一份額外收入或補貼,而是在提醒自己在法上的義務和責任。在法務上的作爲只是自己內心自發的需要。所以,請多一些諒解。

但話說回來,我們網站和公號上發布的內容,是經過編輯的最新、最精要也最爲應機的,其實已經足夠滿足一位求道者內心真正的需要了。有心者自能得其益。但是將佛法當成知識和外物追求的人,只會喜歡新奇陌生的事物,而無法停下逐物搜求的步調。沒看過的想看,看過了就想看更多新的見解。以爲自己看過佛書就能看懂的人,是門都還沒有入,沒有嚐過真正的法味,沒有體會過依師教鑰匙打開聖教寶庫的那種驚喜。

學道的用心

德靜:谢谢老师[合十][合十]

刚在高速上行驶,看到老师的信息,想靠边拜读,碍于车上有家人,忍到这会儿才能享用老师精心准备的法食良药。无比庆喜感恩[合十][合十]

每次老师总能给予学生超过问题本身的回复,不仅透过所的问题,能揪出学生闻法过程中的垢病,直指病源,为学生把脉施方。

奈何学生古文学底子不牢,虽然文类聚钞每天都拜读,但有几处名相仍不清晰,例如第一段,学生今请教的问题侧重点不在于一念多念(关于一念,老师在共修很多音频里,都常有提到),而是“获得往生心行时节延促”这一句,第二段是“身心等赴,三轮开悟”这句。恳请老师能以现代语为学生解惑,学生实在太笨了,承蒙老师不嫌弃,惭愧惭愧[合十][合十]🙇 

學道的用心

蒙光:
時節延促:時間長短。

身心等赴,三轮开悟:如來救衆生是身心同時出動的,如來悲心所到,法身亦到,我們所見的佛像、光明,所聞的名號教法,即如來之身心全體。聽到、看到的當下,我們就在如來心裏,被如來抱著。所以衆生此刻被如來抱在懷裏,是事實,不是比喻的說法。衆生雖不見,實在諸佛(彌陀)前。

三輪,即身口意(讓你去查辭典,你還是只想問現成),如來的身口意三業開悟之功德,令衆生身口意三業領受,亦從衆生身口意中流出。

學道的用心

以上問題,百度可得:

延促 [yán cù] 延促,读音为yán cù,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长短。

線上佛學辭典可查:三輪

【三轮 】

1.指佛的身口意三业,因佛的身口意三业能摧破一切众生的惑业。2.神通轮、记心轮、教诫轮。神通轮又名神变轮,即佛以身业现出种种的神变,以引导众生起信正教;记心轮是佛以意业去识别他人的心;教诫轮又名正教轮,即佛以口业去教诫众生,使能依法修行,此三种是佛的身 [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三轮】

(一)构成器世界之风、水、金等三种轮围。(一)风轮(梵va^yu -man!d!ala ),又作风界。器世界成立之初,由有情之共业力,依止虚空,而生于最下。(二)水轮(梵jala -man!d!ala ),又作水界。以有情之业增上力,起大云雨,澍于风轮之上,积水而成。(三)金轮(梵ka^n~cana -man!d!ala ),又作金性地轮、地轮、地界。由有情之业力,搏击水轮,于其上结成金。以上三轮可谓佛教之宇宙开辟论,除构成器世界之三轮外,于金轮之上复有现实世界之形成。[长阿含经卷十八、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十七、起世经卷一、大楼炭经卷一、俱舍论卷十一、立世阿毗昙论卷一](参阅‘大地四轮’778、‘须弥山’5364)

 (二)以转轮圣王之轮宝比喻如来身口意三业之胜用。(一)神变轮,又作神通轮、身轮。乃显现神通,变化胜异之境,而今众生发心入信之神通轮。(二)教诫论,又作说法轮、口轮。即演说教法,令众生反邪入正而发心入信。(三)记心轮,又作忆念轮、意轮。佛说法时,先以意轮鉴知众生根器利钝,随宜演说,无有差谬。以上三轮,意义等同三示现、三种示导。[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六、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七、卷三十七、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末](参阅‘三种示导’650)

…………

學道的用心

德靜:令老师费心了!学生真是既笨又懒,百度都不会查[破涕为笑][破涕为笑]

再进一步请教您:获得往生心行时节延促,这一句的分段是:获得往生,心行,时节延促;还是:获得往生心,行时节延促。或者是:获得往生心行,时节延促?

此处心和行的关系,是否是您经常提的“行信论”?

学生尝试解释一下这整句:
…………(此處略去)

能在此生重遇一脉相承的尊贵之教,无不是慈親大悲不舍,一世又一世化现成祖圣、善知识,以无碍悲智、万千善巧的扑向这个舍家逃逸的不孝子[合十][合十]大哭

蒙光:你讀過幾遍了?就在攷慮分段?

蒙光:如果可以,我也想一步就跨到淨土。可惜就算去了,心不對的話,去的地方仍會是三途。

學道的用心

德靜:禀报老师《净土文类聚钞》近几月才开始拜读,大概读了两百多遍。

每次读到那处,总会卡壳,昨天看到老师正翻译圣教,迫不及待就问您了

德靜:因您说净土文类聚钞是本典的浓缩,学生做不到每天读本典,就退而读聚钞。因读繁体字比较吃力,眼力也不好,就转换成了简体,放大成A3打印出来拜读

蒙光:那就開始讀本典吧。略文類看不懂的,到本典就懂了。

公號上的文章,也要都看過。

學道的用心

德靜:学生仅是顶戴本典大系和听您的音频、群法谈、公号,几乎用了全部精力了,且仍觉得看不够、读不尽,尤其是瑞劍祖师晚年的那些证道诗歌,更是极其耐心寻味,无法用经验和逻辑跟其相应,只能一心重复去吟味。所以,学生实在不知道怎么才能挤出拜读本典的时间呢。其次,读本典时发现,圣人大部分篇幅都在引经据论,而自身的总结占比不多。略文类则反之,真实五愿的框架一开篇就搭建。且文中经常出现如:若往若还若因若果若行若信,皆是如来大悲心回向。此番结论言简意赅,直扣肝要,尽显他力法门之极致。另者,对于三心的表述,也非常的细致入微。整篇略文类,虽然只有五千字(本典九万字),相比起浩若渊海的本典,略文类独属“圣人的语言”占比较多,学生能清晰看到圣人的结论。(是不是圣人早就知道我看不下去本典,才特地又为我著了这部浓缩的略文类[破涕为笑])

以上是学生拜读广、略文类的不同领受,现跟老师禀报,有偏颇的恳请您指正补充[合十][合十]

學道的用心

蒙光:你的問題問到明年都問不完的,因爲始終只是一個問題,就是你以爲用自己的想法能讀懂師教、讀懂聖人的意思。從淨土來的教法,要用佛心來頂戴,你一直在用自己的心在計度,這是南轅北轍。

比如本典,你嫌字數太多,不如略文類精要。你以爲本典書寫的內容這麽廣大豐富,是因爲聖人體力好、時間多嗎?聖人從五十幾歲開始撰述本典,到九十歲高齡,一生心血都凝結於這一部巨著,所有的自撰文字與經教摘錄,都早已被聖人的精神生命融鑄爲一體,如血肉骨骼無法分離。所以瑞劔老師引用本典的引文部分,也視爲聖人之言。而你卻在這裏妄加分別。若不重視本典的引文,就不明聖人謙虛無我、述而不作的精神,也不知淨土法門的雄渾高廣。還覺得自己看略文類就能懂聖人的教義,能看出“真實五願”的架構、三心的意義,那又如何呢?你只接觸到概念的皮殼而已。佛法中最不重要的就是這些概念名相,通過這些概念名相頂戴佛心才是目的。你對佛心、對聖人的用心,根本就沒有用心去體會,也不想花那種“不實惠”的時間和精力。因爲不是“拜讀”的心,所以你讀師教沒有感動,只是迫不及待要去掌握和利用知識而已。

真正的念佛人,拜讀聖典,一句不算少,萬言不算多,因爲始終都是如來的大悲心,是一味的親心。所以瑞劔老師說是“一字一淚”地頂戴。這句話你應該讀到過,真知道這句話的意思,這句話的分量嗎?即使現在還沒有這樣的體會,也要肅然端身地懺悔自己的憍慢,慚愧自己錯用心吧?你能計算如來用心的多少,聖人眼淚有幾滴嗎?計遍數、計字數是對初學的方便,當從文字中遇到佛心時,數字就沒有那麽重要了。你現在還在計數,而且是想著如何“多快好省”“有效率”地掌握佛學,這是物化佛法的貪心,不是爲佛法而學佛法的自然。

又,你問的問題,實際上是很初級的文言理解和佛學基本名相的問題,這些都還沒有掌握,卻一直高談真宗的核心教義,這是一步想跨到淨土(一步登天)的慢心和貪心。剛纔看了一下你發出的簡體版略文類圖片,“三經大綱雖有隱顯”一句,“綱”字誤爲“網”字。一字之差,失之千里。其他我沒有再細看。你說讀了兩百遍,沒有感覺這裏有問題嗎?你只在意你以爲不懂的問題,其實,真正的問題,在你以爲懂的心態。

德靜:谢谢老师[愉快][合十]

令你费心了,学生接受您的调整,下决心逐字按您指导的方向去调整闻法的心态。庆幸活着这口气,可以用来跟您法谈,只有通过老师,才有机会看到自己的傲慢。

谢谢老师,除了精進,实在无以为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學道的用心

《教行信證口傳鈔》下載链接:https://pan.baidu.com/s/12V3pD_hhV5vc397EMTK0CA?pwd=amtb

提取码:amtb

學道的用心

參:

有老師真好

老師的存在

菩薩的歡喜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2-12-16 11:51
Next 2022-12-20 20:59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