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蒙光 2022-12-08
有些同朋看了上面問答這些文字,表示文化程度低,看了反而腦子轉不過來。
名號與信心,信心與稱名,是淨土教的難點和爭論聚焦之處,尤其是前者,稱爲“行信論”,是淨土教義的核心。為令同朋們領解其義,我盡量用簡單的語言,說明“行信”和“本末”的關係。
南無阿彌陀佛是名號,即如來萬行功德的結晶,此名聲普聞十方,令衆生聽聞,名號自身與名號的運作,都是如來成就之“行”。
佛教的教法亦是名號的顯現,我們通過聽聞,被名聲普聞的正覺所呼喚、打動,領受到如來的心意,是“信心”。
此時,如來“行”在衆生處成爲“信”,這叫“行即信”,簡稱“行信”。“行”放在前面說,因爲是如來先出手,才有衆生的感動和領受,“信”是佛德在衆生處的顯現。如月光映於水面,水面被照亮。月光來自月亮,是月亮的“行”,水面被照亮,是水對月的“信”。所以說行信一如,信即是行,行即是信,水之亮因月之光,月之光成水之亮。
猶如水面被照亮的同時,會反射光明;領受信心的念佛人,自然會出“稱名”之“行”,在這個階段,稱爲“信行”。此處的“行”指“稱名”。
名號和稱名,都稱爲“行”,因爲稱名是運作,名號也是運動的,都是如來大生命的流動,不是靜止的死物。而看似從我這裏發出的“稱名”,是如來的“名號”在衆生處耀動、運作的相續。就如月光和月下水面反射的光,我們都稱爲“光”,但水面反射的光,也來自月亮的運作,不是水自身能夠發光。
所以,是如來的名號(行)映到衆生心,成爲信心,從信心中發出稱名(行)。如月映水而有光,月映是“行信”,水光是“信行”。從這個角度,說“信心”和“稱名”,皆是如來回向,其源頭都是佛。從教相建立和實際展開次第上,則是:名號——信心——稱名。從佛方的名號起,最後歸於讚歎佛德的稱名,自始至終,皆是如來的獨運。衆生隨如來的生命之流而動,沒有做什麽,就這樣被救度了。
真宗是爲我們凡夫而有的教法,真理要落實在凡夫身上談,所以在凡夫處,說“信心”爲本,“稱名”則是“信心”的“用”(作用),二者是本末的關係。信心爲本、爲體,稱名爲末、爲用,猶如樹有根本,方能抽枝長葉。
“稱名”是如來的功德在我們凡夫身上的顯現流露,但是很多人執著於外在的表象,只強調表面的稱名,而忽略了作爲根本的信心。稱名若不是從信心中流出,就與如來的名號斷了線,不是如實的稱名。所以曇鸞大師《往生論注》中說:“然有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而不滿所願者。何者?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所謂“如實修行相應”,即是信心中流出的稱名,即天親菩薩《往生論》中說的“我一心”,也是曇鸞大師在《論注》中說的“淳、一、相續”的“信心”。
但是如果只在凡夫身上說信心和稱名的本末關係,又會有人掉進自我中心的陷阱,以爲是自己的“信心”能發出如來行的大用。於是就會以自己有“信心”而自誇,既疏忽稱名,也不知佛恩。所以談論“信心”時,要回到如來的“名號”、佛德的根本,知道所謂信心成就,源自如來圓滿六度萬行、自利利他功德成就的回向,是佛心之徹到,而不是自己凡夫的造作。如此領受,方是“他力信心”。所以真實信心是“無我”的,是“一心歸命”地任憑如來。信心者的“稱名”,唯是讚歎佛德,而不顯揚自己的能力。
留言列表(2条)
[…] 修行持戒的功德,與往生不是兩件事。能令衆生往生的功德,本身即是法藏菩薩六度萬行、戒定慧成就的結晶,凝結於六字名號。在真宗的修行,親鸞聖人所說的“教行信證”之“行”,其“行”在佛方即爲六字名號。凡夫的稱名,是名號的等流,不是凡夫的修行。頂戴信心者,佛德自然從其身口意三業流露,口業的稱念名號,是最爲方便的表現,但並不是只有口稱的形式才是報恩。以身口意的領解令名號流行,口稱讚歎,講說名號功德,禮拜供養,皆成自信教人信的報恩行。念佛人自信教人信的報恩行,已是三學成就之名號法爾自然的運作,於中無須再分戒定慧而論,因戒定慧皆已成就具足而圓融於名號。 […]
[…] 行信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