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同朋 2020-08-16
假名:請問師兄,十九願的成就文三輩廣開即覌經九品往生吧?
王日休居士也是此意,但印光法師卻說王龍舒居士死執三輩即九品是錯的。看來印光師從示現來看,亦末徹仏意啊,其很多思想亦是錯誤的
蒙光:不盡然。
歷來解經於此有異說。將三輩配九品者有之,然細按經義則多有不愜之處。
觀經上品上生,說三心是往生正因,其實是十八願的信心往生,所以經文的字面雖是“上品上生”,其實是無品位的無生之生。
三輩是十九願的成就文,是自力念佛且修餘行,回向往生,是疑城胎宮之生。
以親鸞聖人法眼來看,三輩是方便說,九品是方便而帶真實,有“隱彰”二義:於“顯彰”的表面說方便,而於“隱藏”的深義中涵真實。
印祖的說法是對的。
我們在法義上未深入時,還是以自修爲重,尤其注意不要輕易評論祖師大德的見地。不論其是否修淨土,是否是自宗相承、依止尊奉的善知識,能成爲一宗的祖師,其自身的內證功德與度生方便都不可思議,開示自有契理的真實和契機的種種方便,不是表面上看的那麽簡單。我們如果真的知道自己是凡夫,在祖師面前就只有低頭合掌而已。即使法門宗見有不同,以公心辨明,亦只可論法,不可論人。雖不苟同,亦應知是權化聖者的度生方便不同,決不可輕慢。
且於法上應專精,自己尚未依一宗而立定腳跟,就將各種說法強扯到一起,於己無益,徒亂心神。
師兄既已入群,若是法上的問題,可在群裏提出,大家共同商榷,相互增益,也可省我轉發之勞。
假名:謝謝師兄,不過為什麼上品上生者似有兩種,如“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此文似至心信樂欲生之三心。
而後又言“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此文又似是十九願之往生,然既是十九願之要門往生,為何不是入疑城胎宮之中而是直接見仏悟忍?
是因十九願業因千差,化土亦千差嗎?
蒙光:師兄這樣的理解,是將經文切割對立、互不融通的想法。
首先要知道,佛發“攝生三願”,是應衆生不同根機,爲導入“十八願”而設的方便,而不是爲了將衆生機械地切割區分成三種機類,各自分配一個去處。究其實,只有十八願,只有真實報土。所以十九願、二十願,都是“十八願中的十九、二十願”。雖然入手的方便有不同,最後歸入的信心和淨土無二。不論原先修自力發願的十九願也好、帶自力回向心的念佛也好,阿彌陀佛都要令其最後心與佛同,境與佛齊,終入報土爲止。
所以上品上生的第一類,經文說“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字面上是自力發起的三心,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中明確判爲“辨定三心以爲正因”,這就是先設方便引入,最後仍要捨方便而取真實。所以善導大師最重要的關於信心的教法,如“二河白道譬”,就是在詮釋“三心”的時候說的,將“三心”歸於一“信心”。
第二類行者,一般人著眼於其修三種行得以往生。其實這在經文也是講得很明白的,但一般人就會看錯。
這三種行都非聖道門能斷惑證真的修行,也非上品上生的生因,只是衆生遇緣不同而大致有三類表現:有能持戒修行的,有不能持戒修行只能讀誦經典的,有能念佛思惟法義的,也只是如此的因緣而已,並非多麽了不起的修行功德。但他們以此回向願生,就得到化佛菩薩授手迎接,被“勸進其心”後,得生上品。所以這是涵方便的教法,要行者捨自力修行而取其“心”。
善導大師《觀經疏》說,“不問具三不具三,回盡得往生”,意思說,不問行者是否完全具備上述這三種修行,只要徹底回心(“回盡”),即得往生。而“回心”不論解作“回自向他”的“信心”,還是前文的“回向發願心”,善導大師已作明判,皆爲“信心”。所以不是以行者修行的力量得上品生,仍是信心得生。所以不能死執經文的字面,認定上品上生的第二類機是十九願的修行,只能是化土往生。
要知道,“化土是報土中的化土”,都是爲了導入報土的方便。這才是善導大師判定極樂“是報非化”的真意。不論是淨土的境界,佛身的大小,和淨土的法門,在衆生處有真假報化之別,究其實,完全是如來的真實心、清淨心、大悲心、本願力的運作。
讀經應著眼於佛力的功德,和佛心的大悲方便。如此著眼,才是他力的擇法眼。而不是在計算自己或者他人到底是因爲滿足了什麽條件,憑什麽資格往生的。這種想法,是我們根深蒂固的自力心在作祟。師兄的著眼點,完全錯了,所以讀經會生障礙。
如果是頂戴經文真意的人,會有“機”的反省和自覺,會看到遇惡緣的“下品下生”的凡夫,才是我們的真面目。
就像考試結束後看成績榜單,對自己的能力心裏有數的差生,會直接看最後一行,而不是總在第一行的頭幾名那裏翻來覆去找自己的名字。如果是靠自力的考試,就有成績上的千差萬別。但是淨土法門不思議的是:不但遇善緣的上品機類,回心能生真實報土;下品下生這種,在此世遇惡緣,不但不能修道行善、且造五逆十惡,地獄業,臨終猛火現前的機類,也是一念回心皆往,如曇鸞大師所說,“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這才是如來平等大悲的極致。真知此義,唯有落淚千行的懺悔和慶喜感激而已,哪還有要做什麽才能登“上品”的計較?
不要說師兄,任何人,若不依祖師的法眼來拜讀經典,怎麽看,都會掉入自力的陷阱,做自力的囚徒。所以類似的問題,會層出不窮。
依止善知識,持續聞法很重要。
假名:南無阿彌陀佛
慚愧,不知不覺發問間我就陷入了自力
佛子:顶礼善知识!
豁破疑网,心得清凉,善知识之恩賜!师之谓也。
般若:@佛子 遇善知识太重要了!
有同朋问瑞默老师说:一定要善知识引导吗?
瑞默老师开示说:是的。佛陀对阿难尊者开示:「善知识是佛道的全体」。善知识看事物的眼光、角度不同。一般人则看得很肤浅,只是看表面,没有彻底悟到实相,才会有种种的知见跑出来。其实,形诸文字就是迷,因为人会执着语言文字。龙树菩萨说,“离有无”。不遇到善知识,我们不是执着有,就是执着无,不是对,就是错。安心的念佛人,是无我的念佛人,是离有无的念佛人。
——以上是瑞默老师的开示,可能我记得不是太全,但当第一次顶戴到瑞默老师的这段开示时,就觉得深入我心,令我震撼。想真心解脱的人是骂也骂不走,踢也踢不出去的。我们现在是末法时代呀,群魔乱舞,能遇到善知识也完全是仰靠佛力的加持,三国七祖相续不断地来示现,不就是在护念着我们吗?我们的开山祖师亲鸾圣人是一般人吗?绝不是,但他为了我们一生颠沛流离,示现肉食妻带的非僧非俗的凡夫相,是在惊醒我们是微不足道的凡夫,凡夫有什么呢?除了贪嗔痴,一无所有,不是看了几本书就觉得自己悟道了,就可以给人讲法了!菩萨未得菩萨位,常不离佛,何况我们呢?更不能离开善知识的引导!
般若波羅蜜:@假名 谢谢师兄提出问题,这个问题是目前教界很多人搞不清楚的问题,大家都会拿着18、19、20愿来对号入座,错解佛心。“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只有18愿才是“王本愿”。
留言列表(3条)
[…] 此方:我给他们发“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链接,看了说:以凡夫臆想猜测如来智海。昙鸾大师冤枉 […]
[…] 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 […]
[…] 淨土的品位: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