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 釋蒙光

No.297 (六〇)
不了佛智之表徵
如來諸智致疑惑
罪福善本猶信憑
邊地亦得往生也
No.298 (六一)
疑惑佛智不思議
好樂自力稱念者
邊地懈慢停留久
佛恩報謝之心無
No.299 (六二)
罪福信受之行者
懷疑佛智不思議
疑城胎宮爲所止
三寶遠離不得見
No.300 (六三)
佛智疑惑之罪故
懈慢邊地止住也
疑惑之罪極深重
年歲劫數多經歷

No.301 (六四)
如轉輪皇之王子
父皇得罪之緣故
金鏁繫身爲束縛
牢獄納之不得出
No.302 (六五)
自力稱名者悉皆
如來本願不能信
疑惑之罪深重故
七寶之獄爲所繫
No.303 (六六)
不遜於信心之人
疑心自力之行者
如來大悲恩應知
稱名念佛當勵行

No.304 (六七)
自力諸善人悉皆
疑惑佛智不思議
自業自得道理故
七寶獄所得入住
No.305 (六八)
懷疑佛智不思議
依賴善本德本者
往生邊地懈慢界
大慈大悲不能知
No.306 (六九)
本願疑惑之行者
含花未出者亦有
或生邊地實應捨
或墮宮胎爲所棄
(按:所捨所棄,善導之言,出處待核)

No.307 (七〇)
如來諸智致疑惑
信雖不具者亦能
罪福深信明因果
善本修習實殊勝
No.308 (七一)
佛智疑惑之緣故
胎生之人智慧無
胎宮往生必定者
牢獄安身正相似
No.309 (七二)
七寶宮殿往生者
五百歲壽當經歷
三寶不得見聞故
有情利益亦不能
No.310 (七三)
邊地七寶之宮殿
五百歲中不得出
自爲過咎生疑惑
種種諸厄當受也
No.311 (七四)
罪福深信知因果
善本修習精勤者
疑心善人即此是
方便化土留住也

No.312 (七五)
彌陀本願信不具
疑惑隨帶往生者
蓮花含苞不開敷
胎宮處身爲譬喻
No.313 (七六)
爾時有慈氏菩薩
世尊座下白佛言
何因何緣彼國人
胎生化生有分別
No.314 (七七)
如來世尊告慈氏
若衆生以疑惑心
善本修習爲所依
胎生邊地是所止
No.315 (七八)
佛智疑惑之罪故
五百歲於牢獄中
雖無諸惡亦不樂
此名胎生佛誡言
No.316 (七九)
懷疑佛智不思議
猶信罪福之有情
宮殿必爲所生處
胎生之衆佛名之

No.317 (八〇)
自力之心爲根本
不思議佛智不信
胎宮往生五百歲
三寶慈悲相隔離
No.318 (八一)
疑惑佛智不思議
猶信罪福修善本
發願往生淨土者
胎生之衆佛名之
No.319 (八二)
佛智疑惑罪深重
此心若能識知者
深心自責求懺悔
信憑佛智不思議
已上二十三首,令知疑惑佛不思議彌陀御誓之罪咎而作也。

皇太子聖德奉讚
愚禿善信作
No.320 (八三)
佛智不思議誓願
聖德皇之恩令信
正定聚即得歸入
補處彌勒同位也
No.321 (八四)
救世觀音大菩薩
聖德皇爲所示現
爹爹一般不暫捨
阿母一般常相隨
(原文爲“多多”及“阿摩”。多多,發音類於“大大”“達達”,現在中日某些地區還這種稱呼父親。阿摩,意思是媽。多多和阿摩都是梵語的音譯。)

No.322 (八五)
無始以來至今世
聖德皇哀憫護念
爹爹般從未捨離
阿母般如影隨形
No.323 (八六)
聖德皇哀憫護念
佛智不思議誓願
慇勤勸導令歸入
住正定聚身得成
No.324 (八七)
他力之信獲得者
佛恩報謝盡此生
如來二種之回向
十方世界廣弘宣
(注:信心念佛人以弘宣二種回向爲報恩)

No.325 (八八)
大慈救世聖德皇
如父常隨在身旁
大悲救世觀世音
如母常隨在身旁
No.326 (八九)
久遠劫來至今世
蒙受悲憫之徵者
佛智不思議相應
善惡淨穢皆消除
No.327 (九〇)
和國教主聖德皇
廣大恩德謝亦難
一心歸命承護念
奉讚不退亦不倦

No.328 (九一)
上宮皇子方便示
和國有情特哀憐
如來悲願廣弘宣
慶喜奉讚心無厭
No.329 (九二)
多生曠劫至此世
常蒙悲憫此身也
一心歸命無別念
奉讚虔心常不絕
No.330 (九三)
聖德皇慈悲哀憫
護持養育無間斷
如來二種之回向
慇勤勸引令歸入
已上聖德奉讚十一首

愚禿悲歎述懷
No.331 (九四)
淨土真宗雖歸依
真實之心實無有
虛假不實我身是
清淨之心亦不存
No.332 (九五)
外儀形貌人各異
賢善精進現相同
貪嗔邪僞繁興故
奸詐百端充遍身
No.333 (九六)
惡性爲本難消除
心如蛇蠍之類也
修善亦成雜毒行
虛假之行故得名

No.334 (九七)
無慚無愧之此身
真實之心雖無有
彌陀回向之御名
功德盡十方遍滿
No.335 (九八)
小慈小悲此身無
有情利益敢思存
如來願船若無有
苦海云何得超度
No.336 (九九)
蛇蠍奸詐之惡心
自力修善不相應
如來回向不信憑
無慚無愧無有盡

No.337 (一〇〇)
五濁增時之徵象
此世道俗悉皆同
外儀雖現佛教相
內心歸敬於外道
No.338 (一〇一)
悲哉哀哉道俗衆
良辰吉日用選擇
天神地祇致禮敬
卜占祭祀務精勤
No.339 (一〇二)
僧與法師之御名
本爲尊貴之稱謂
如提婆五邪號法
今墮卑賤之汙名
(注:提婆自立五法以破僧團。五法有二說,據輔行一曰:「言五法者。婆沙云:一糞掃衣。二常乞食。三一坐食。四常露坐。五不受鹽及五味。與正理不同。正理云:一不受五味。二斷肉。三斷鹽。四不受割截衣。五不居聚落邊寺。」五逆罪中破僧罪為最重,破僧者於同一結界中構別法而樹立一眾也。此五法非皆邪法,是立此五法以分裂僧團為大罪也。
聖人嘆息當時世相:“僧”與“法師”本爲尊稱,因世俗墮落,竟以此稱爲卑賤之人。此亦如“法”本爲尊稱,因提婆以五邪稱爲“法”,則“法”名義爲所玷汙。此二名既失其實,則末法時代佛法爲人所輕賤,可見一斑。)

No.340 (一〇三)
外道梵士尼乾志
與此外道心無別
如來法衣雖著身
一切鬼神致禮敬
No.341 (一〇四)
悲哉哀哉今世風
和國道俗衆悉皆
佛教威儀亦遵守
天地鬼神致尊敬
(注:當時日本之出家在家衆,雖表面奉行佛教之威儀禮節,而行崇拜鬼神之實。)
No.342 (一〇五)
五濁邪惡之徵象
僧與法師本御名
爲奴婢僕使稱謂
墮爲卑賤者之名

No.343 (一〇六)
無戒名字之比丘
末法濁世之時世
舍利弗目連同等
供養恭敬勸令爲
(注:末法時世,雖是無戒之名字比丘,亦住持如來正法,當視同正法時之舍利弗、目連尊者,供養恭敬,令佛種不斷。)
No.344 (一〇七)
罪業本空無形體
妄想顛倒所爲也
心性本來即清淨
此世卻無真實人

No.345 (一〇八)
末法惡世可哀相
南都北嶺佛法者
肩輿苦力僧法師
高位呼作僕役名
(注:南都北嶺,號佛教之重鎮。而高位之僧人,役使下屬,肩輿者稱爲“僧”,出力者號“法師”,等級森嚴,輕慢修行人,是末法惡世可悲哀之衰相。)
No.346 (一〇九)
佛法爲所輕蔑相
比丘僧尼名奴婢
法師僧徒之尊稱
僕從諸輩用爲名
已上十六首,乃愚禿之悲歎以爲述懷,悲歎此世本寺本山之號「高僧」與「法師」者之所爲也。
釋親鸞書之
(按:以下五首原文無標題,一般稱“善光寺如來和讚”。)

(注:善光寺在今日本本州島中部長野。有一千三四百年歷史,寺中供奉的“阿彌陀佛”是日本欽明天皇時代百濟國主所呈,推古天皇命本多善光立寺供養,中經遷移,最後著落於今之善光寺。此佛像初入日本時正值本地豪族反佛之高潮,爲神道信仰所不容。時崇佛之大臣蘇我馬子與神道反佛之物部守屋對抗,守屋誣稱佛像帶來瘟疫,又縱火燒毀供奉寺院,而佛像不壞,被沈入難波池中。經多年內亂,崇佛之蘇我一派終於摧毀廢佛豪族,此後聖德太子爲國家制定“篤敬三寶”之十七條《憲法》,日本成爲佛教國家。)
(注:物部守屋是古墳時代的有力豪族,是物部尾輿與弓削阿佐姬之子。西元572年(敏達天皇元年),敏達天皇即位,任命物部守屋為大連。佛教傳入日本時,廢佛派物部守屋持強硬排斥態度,與崇佛派蘇我馬子發生激烈衝突。敏達天皇去世後,物部守屋與當時蘇我馬子所控制的朝廷發生內戰,兵敗身死。和讚中“弓削”“守屋”“大連”皆同一人。)

No.347 (一一〇)
善光寺之如來者
憐愍末世之我等
來至難波之池畔
御名守屋尚不知
No.348 (一一一)
是時稱之爲熱病
疫癘發生之緣故
守屋同儕皆共謂
如來招致大瘟疫

No.349 (一一二)
爲令衆等稱熱病
守屋縮減其音節
其時外道皆悉共
如來呼爲ほとけ
No.350 (一一三)
此世佛法者悉皆
守屋蔑稱爲依用
稱如來爲ほとけ
僧與法師遭輕鄙
No.351 (一一四)
弓削之守屋大連
邪見無邊無有盡
慫恿衆生起慢心
戲稱佛爲ほとけ
(注:守屋爲破壞佛法,稱如來爲“熱病”(ほとをりけ),誣稱是佛法造成當時大瘟疫的流行。爲令此惡名易稱而流行,守屋又減少音節,稱作“ほとけ”。後世不知,沿用此名稱如來爲“ほとけ”。)

自然法爾章
親鸞八十八歲御筆
「獲」之字者,因位之時所得謂之「獲」。「得」之字者,至果位之時所得謂之「得」。「名」之字者,因位之時所稱謂之「名」。「號」之字者,果位之時所稱謂之「號」。
言「自然」者,「自」者依其自身,非依行者之計度爲所成也。「然」者所令然,非行者之計度,如來之誓願使然。
言「法爾」者,謂依如來御誓願之運作而成,謂之「法爾」。「法爾」是如來御誓願運作故,無行者之計度,故知他力者,以無義爲義。
言「自然」者,謂有自而然也。彌陀佛之御誓願,本非行者之計度,自其始即爲依弘誓令我等「南無阿彌陀佛」地信憑來迎,不揀行者之善惡,故謂之「自然」。此所聞也。
弘誓本爲令我等成無上佛也。言「無上佛」者,謂無有形相,無形相故謂之「自然」,若有形相即不言「無上涅槃」。聞曰:為令知無有形相,故名「彌陀佛」,彌陀佛乃為令我等知「自然」也。
知此道理後,不可常論議「自然」也。多言「自然」,則「無義為義」復成有義矣。此是佛智之不思議也。
(按:“自然法爾章”,本無標題。親鸞聖人八十八歲時作,書於“正像末和讚”之末,可視爲獨立的文字,也是《三帖和讚》到此歸結的點睛之筆。此文後是聖人感嘆自懺的兩首述懷。所以此文應視作聖人一生信心與教相的總結,真宗之教眼,安心之指南。)

No.352 (一一五)
善惡文字不識者
彼等皆有真實心
善惡之字自謂知
是大虛僞之相也
No.353 (一一六)
是非不知邪正昧
此是愚闇罪惡身
小慈小悲亦無有
名利薰心好爲師
已上

(光按:《三帖和讚》之外,親鸞聖人尚有不少詩偈和讚流傳於世,但真僞有爭議。《帖外和讚》未收入親鸞聖人的全集,此九首和讚據傳出自京都常樂台之寶庫,自古以來咸認出自親鸞聖人真筆。其信眼圓明,心念之深邃,文辭之美,皆非他人能及。故附於《三帖和讚》之後,以成全璧。)
帖外和讚 (九首)
No.354 (一)
四十八願已成就
正覺阿彌陀即是
一念信憑者悉皆
往生決定必無疑
No.355 (二)
極樂無爲之報土
雜行雜修生恐難
如來要法爲選擇
專修之行教令爲

No.356 (三)
兆載永劫之修行
阿彌陀三字全攝
五劫思惟之名號
五濁我等爲咐囑
No.357 (四)
阿彌陀如來三業
與念佛行者三業
彼此皆金剛心故
定聚之位正決定

No.358 (五)
多聞淨戒既不簡
破戒罪業亦不嫌
但能回心念佛者
瓦礫能教變成金
No.359 (六)
金剛堅固之信心
佛方相續所生起
他力方便若不得
云何獲得決定信

No.360 (七)
大願弘誓海之中
煩惱之波本無有
弘誓大舟既已乘
大悲之風全任憑
No.361 (八)
超世悲願得聞知
我等生死凡夫耶
有漏穢身雖不變
心於淨土悠遊也
No.362 (九)
六八弘誓之願中
有第三十五願者
彌陀悲愍發弘誓
女人障重爲引接



跋:
《三帖和讚》自三月三十一日發布關於《三帖和讚》之重譯一文,至五月九日全譯告峻。初心希望能在原有的中譯基礎上,義理和文辭都有所提昇。個人對此下了些功夫,但實際成果是否能達到自己的期許、得到中文爲母語的同朋們的認可,還有待時間檢驗。
這一版的和讚中譯,有幾點用心要特別說明。
首先是字句上統一用七字句,因爲和讚本身可歌,其節奏應保持前後一致。
其次,在中文能達意的前提下,譯者有意盡量保留日文的語序。這出於兩方面的攷慮:
其一,希望以中文唱誦時,能與日文原版的發音接近,在發音上就能令人感受到文化與信仰的契合。
其二,日文將名詞、主詞前置的習慣,是語法習慣的同時,其實也是一種思惟模式和民族心理。翻譯文字本來就該保留一些異域風情,如果在中文文法許可的範圍内,盡量貼近日文語序,又不影響中文理解,則對中文未嘗不是一種反芻和啓發。另外,從和讚的原文體會,如果一味按照中文習慣照翻,有過於生硬之感。

由於詩偈文體的特殊性,在行文中,文字的省略、語序的承接、倒置等等,有些僅看原文不加解釋就不易懂;又有些典故及特殊用法,個人認爲有必要的,已隨文加註。進一步的法義領解,後續將陸續發布師教開示,敬請期待。
翻譯過程依據底本,爲本願寺出版校訂之《真宗聖教全書·宗祖部》。
主要參攷著作有三:
《親鸞著作全集》(英譯),本願寺出版。
《淨土真宗聖典》,即中文世界較流通之慧淨譯本。
《三帖和讚》單行中譯本,釋瑞覺翻譯。
以上。
介紹次序依著述出版時間之先後。
對《和讚》本文語義之領解,則英文譯本爲本願寺集中本山之專家學者合力所成,又英文表達最需要明確,故其翻譯和註釋有很高參攷價值。
後二種中譯,於中文表達亦有成績,此次重譯,參攷了其中可取之處。但二譯總體問題甚多,不能令人滿意。
此次重譯,即以日文爲底本,參攷現有英中二種語言譯本,充分汲取已有譯本成績,以淬煉出個人較爲滿意的中文譯本。
期待同朋們的指教,若同朋們拜讀《三帖和讚》,有不審之處,皆請提出,共同探討。
亦願同朋能從義理、攷據、辭章的不同角度,盡量提出個人意見,以幫助我提昇對原典的理解及譯文質量。
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後世留下經得起推敲、可憑據的聖教。
釋蒙光 合掌
正像末和讃(二)(本篇)
留言列表(5条)
[…] 0 0 Generate poster 高僧和讚 Previous 2021-07-18 23:29 正像末和讚(二) Next 2021-07-19 […]
[…] 無慚無愧無有盡(愚禿悲歎述懷 No.331-336) […]
[…] 正像末和讃(二) […]
[…] 正像末和讃(二) […]
[…] 正像末和讃(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