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義四題

原創 蒙光 2022-05-24

法義四題

(同朋法談時有領解不明甚或誤解之處,分四題解說,原法談略去)

二河白道與三定死

二河白道,是機法兩種深信的比喻。二河,在內是指我們的貪嗔,在外是生活的順逆苦樂。人生順逆苦樂皆苦,都是頭出頭沒的生死路。唯有呼喚聲的白道,超越其上又貫穿其中,是出離唯一的希望。

念佛人的人生,是相續至臨終的二河白道。

法義四題

三定死,是指求道路上進退不得卡住的階段。

在佛法的追求上,會來到這樣一種進退不得的窘境:

往前進也是死,感覺已經走到自己努力的盡頭,卻還看不到希望。

退更是死,娑婆本來是苦,當初來學佛,發心就是想要出離此苦。

住亦死,停在當下的階段,當下的煩惱熾盛,心情絕望,如水深火熱,無從安頓。

只有認真求道的人,才會遇到三定死。也只有在此際,才會把原本就一直響於耳邊的呼喚聲,真正聽爲呼喚聲。

法義四題

極樂地獄非方便比喻

極樂、地獄不是比喻,我們學佛至今,所感受的法喜、痛苦,只是與這些真實境界少分相應的果報而已。只要我們還覺得人間界是真實,極樂地獄的景象就不會是空虛比喻,這個地方不可以憑己意妄說。

對極樂境界寫得最詳盡的,是《觀經》的十三觀,和善導大師《觀經疏》註釋。這都是佛祖在三昧證得後,如實觀見的真實境界,用我們文字表述出來,百千萬分不及其一,但都非憑空臆想,而是同有所本。因所證是一,所以描述的文字可以相互印證。親鸞聖人亦曾著有《西方指南抄》,記述了法然上人在信心發得後,依《觀經》十三觀觀修時所見的境界。

法義四題
法義四題

說明地獄境界最詳實的,首推源信大師《往生要集》。日本人對地獄的觀念,主要依據即是源信大師《往生要集》一書開篇所敘述的地獄景象。書中所述,既是大師消化綜合自身閱藏時拜讀的經論文字,同時也是大師在入定後見到的實際情形。

法義四題
法義四題
法義四題
法義四題

源信大師出定後將所見如實繪出,就是有名的《六道繪圖》。圖卷後爲天皇所收藏。宮中掛地獄圖的地方,晚上常聞鬼哭。大師所繪的地獄場景,是令鬼看到都會想起自身墮地獄時經歷的痛苦,而恐怖害怕的真實景象。我們没有觀察宿命的神通,但通過聞法,信受因果嚴肅的大真理,拜借大師之眼見到自身罪業所顯現的地獄之苦,而不得不恐懼悪報,慚愧懺悔自己無始以來的惡業。

極樂、地獄,是大乘十法界的兩極,是佛法的如實說。學佛人對於佛從三昧境界中流出的教法,唯有“如是我聞”地如實信受頂戴。說極樂、地獄的境界是比喻,那是把佛法拉低到世間心理學程度的戲論,太過草率輕佻了。

法義四題

信心具出離之德

淨土法門不是沒有出離心,真宗的菩提心即信心中的機法二種深信,包涵了對極樂淨土的嚮往,和對娑婆穢土的厭離。但是淨土的信心不是以厭離心爲因,不是從負面的對業報的否定、對立著手,而是以正面的學佛大悲心爲先、爲本,從聞法中明信佛智,生起對因果業報的如實領受。

法義四題

遇到光明的人,自會被光明吸引而注目光明,同時也能知道什麼是黑暗。但在注目光明的當下,黑暗自然從其視野中退去,無需刻意發心出離。故《本典·信卷》說信心是“忻淨厭穢之妙術”,是“忻淨”而後自能“厭穢”,因聞如來之真實,與凡夫得救之大悲、方便,自會與佛心相應而欣樂淨土,不貪着娑婆的欲樂,不修厭離而自然出離,無需如聖道門專門發一個厭離心。

聖道門以出離爲本,自有其次第,在離欲出家的修道人,需要經歷這個階段的專修、打下基礎,並且要不斷鞏固,才能在出家修行路上堅定信念、勇往直前。但對天天在五欲(財、色、名、食、睡)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中打滾的在家人,如果也要像聖道門出家修行人那樣從出離心、厭離娑婆修起,等於天天活在徹底的厭世觀念和情緒中,是沒法過世俗生活的。

法義四題

聖道門是崇高的聖者修行之道,不是所有人都能走得通的。一般人走出離爲先的道路,就如《總序》(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序)之文說的,容易掉入“舍穢忻淨,迷行惑信”的陷阱。以爲自己有修行(自力的修行)、以爲自己信心堅定(自力的信心),而不知不覺,在修行道路上因“惡重障多”而誤入歧途。

淨土教的信心之所以名“他力”,是因為一個走在念佛白道上的行者,會被覺悟到:自身見淨土之目、行淨土之足,皆來自如來賜與(回向);能生起出離塵世、追求眞實的菩提心,動力也唯一來自久逺劫來如影隨形、響於耳畔的“如來發遣”的呼喚聲。

法義四題

學佛大悲心

同朋:每次看到老师的打赏码“学佛大悲心”都滑过去了,原来老师一直在学佛的大悲心,知恩报恩,哪怕传道的路再艰险,我好感动,看看自己,我惭愧到无地自容!

面对以往的道友,我总是以对立的心,总想说服对方,从未看佛的大悲心!大家都是念佛人,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乘佛的大悲愿船,以后见面就多念佛!忏悔自己的原故让他们有了谤法的因缘!也要感恩他们的因缘督促自己要精进闻法!

感恩老师!顶戴祖师大德南无阿弥陀佛

法義四題

回復:這裏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學佛大悲心”,如何才是“學”。

通過聖教、祖師善知識的開示,大悲的光明從文字透到我們心裏,內心有感動的人,自然會於身口意流露出慈悲的氣息、清淨的智慧出來。

而身在娑婆的凡夫仍是凡夫,並沒有因此改性變得殊勝。汙泥中能生出蓮花,是採蓮人播下了種子,不是汙泥變成了蓮花。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法義四題

通過聞法,我們貪瞋癡的煩惱業報身心,能流出與法相應的言行,是佛本願的回向,大悲心的運作使然。不是我們變清淨了,是不改凡夫本質的當下,已在光明的守護中。

如果誤以爲是自己變得清淨、和以前不同,就又掉入了自力的陷阱,將佛回向的功德據爲己有。於是念佛的法喜、頂戴聖教的精進,都成了自己與衆不同、得佛獨厚的展示和證明。

法義四題

祖聖法語

我曾請問老師:“學佛大悲心”,是怎樣“學”?

老師開示:這個“學”,是頂戴,不是模仿。凡夫不能模仿佛,但可以頂戴大悲心。

原來如此。

模仿佛者,是想自身能和佛一樣。對於薄地惡業凡夫,要模仿佛的做派,比沐猴而冠還可笑可恥。

而頂戴,則是在佛前常垂謙卑恭敬頭、常懷慚愧感恩心。佛心平等,其救度的功德,只會源源不斷地流向能自卑而尊佛的人。所謂:“月光雖無處不照,唯宿仰望者心中”。

參:淨土法門的“菩提心”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2-05-24 10:48
Next 2022-05-27 14:54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