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蒙光 2022-10-27
“三纲”就是《大学》的第一句话。
我在教大学文学院,经常会问大家:
你们读过大学吗?
这是一语双关。
很多人读了四年大学,在文学院或者历史专业,但是《大学》这篇文章没有读过。我认为,作为中国人,没有读过《大学》这篇文章,都不叫读过大学,不管你是哪个学校出来的。
现在这个现象还比较普遍。
我们不是急于去批评,现在重点是要建立这样的认知:
《大学》很重要。
《大学》最重要的是第一句话,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三纲,三个纲要。
《大学》最重要的道理,第一是“明明德”;第二是亲民;第三是止于至善。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你要明白,要去发现。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形容“德”。
我们人的内在,都有上天的禀赋。我们生而为人,不是空空白白的来到这个世界的,上天给了我们一个使命、给了我们一个本性。我们每一个人是得到了本性和使命,才来到这个世界的。因为你“得”到了本性和使命,所以称之为“德”。
“道德”其实就是“得道”。所以“德”就是获得的意思,获得“道”,天道给了你这样的本性。
所以人是不一样的生命。为什么说人是万物之灵?因为你秉承了上天给予你的本性和使命。这个“德”是“明德”,是光明的德行。
从表象上来说,它是光明的,换个說法,它是有温度的。有光明,有温度,是光明的、温暖的德行。
你要明白,你要发现你是这样一个人。当你生而为人的时候,你要先明白这个道理:你不是一片空白,你不是死灰槁木,你不是一块寒冰。你是内在有温暖,有光明的,秉承着上天的使命,被上天赋予本性的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格。
你会发现它,这意味着自觉。
因此在我们中国文化里面,对于人性,首先是肯定。性善,性恶,这些都是后来才发生的议论。首先我们肯定人生是有价值的,生而为人,你已经被赋予了光明的德行,这是我们人性的价值 ,所以人生的可贵在此。你自己要觉悟于你的人生价值。
当你明白你这样的价值,你去呵护它,你去不断的培育它,就会发展出第二步:亲民。让别人觉得亲切,让别人感受到关怀。
你自己内在有光明,这个光明加大,你就能够照亮别人。你有温暖,这个温暖提升,你就能够温暖他人。总结起来就是“利他”。
所以儒家的学问,真正的主题就是“自觉”和“利他”,也可以说“自觉”和“觉他”。
怎么去利益他人呢?让别人看到人生是有光明的,让别人觉得人生果然是有情有义,有温暖的,这就让他得到利益了。
而这个利益不是别人给他的,是要让他最终自己明白:“原来我也是这样的!”
——我从先知先觉者那里得到了光明和温暖,最后我被启发和明白了:原来我自己本身,就有光明和温暖。只是我自己没有看到,我辜负了我被赋予的人性。因此我要自觉自爱这失而复得的本性。
所以说“利他”也就是“觉他”。
《大学》的三纲前两句就是“自觉觉他”,也可以说是“自利利他”。
一个自觉的人,就能够利益他人。而真正的利益,是使他人觉醒于自己人格的价值,觉悟到人生是有价值的。所以一个真正信奉儒家的人是不会自杀的。人生有价值,你的光明还没有真正的开展出来,你还能去照亮他人。
你的人生若还一片阴暗的话,你为什么不去展开你内在的光明呢?为什么不去点燃自己的火种呢?你就让这火种,湿哒哒地堆在阴暗的角落吗?
太遗憾,太辜负了!
你是有光明的,你要点亮它。你是有温暖的,你要点燃它。
点燃它之后,你自然而然也会让别人感受到,从你的生命,从你的存在中散发出来的光明和温暖。此刻你自然会“亲民”。
“民”就是人,能让别人觉得亲切、可信可靠,让别人觉得这个世界有情有义,这个世间值得。
第三句“止于至善 ”,“止”是指方向和目标,不单单是停止,是方向和目标。
人生先要建立方向和目标。“止”这个字在古文的字形很清楚,是个脚的形状。脚所朝向的地方,就是目标。
“止于至善”,就是我们人生是有目标的,以尽善尽美为目标。这样我们人生就停不下来了,要到尽善尽美才能停下来,这叫作“止于至善”。
因此你的人生可以停下来吗?不能停下来,不能躺平。而是你每走一步都是往至善、往尽善尽美靠近一步。那么你的人生永远有进步,你人生永远是更为光明和温暖的一个过程。
这是儒家给人生建立了大纲和蓝图,这是三纲,三个纲领:
自觉,觉他,止于至善。
没有达到尽善尽美都不要停止。
一开始就要以尽善尽美为目标,没达到都不要停止。
顺便说到,我们的文言文是非常简略含蓄的。当说到“至善”的时候,要知道“至善”已经包括了“至真”和“至美”,真善美是一体的。
中国的文化从来不会把真、善、美拆开讲,比如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美”就是“尽善尽美”。《大学》的“止于至善”,“至善”也是尽善尽美。
光按:這是我2021年暑期在正誼書院的“朱子系列”第二講,介紹《近思錄》的字幕文本,摘錄說“三綱”的部分,供大家參攷。
剛纔在校對字幕,自己看了覺得內容尚可,將字幕摘出部分與大家分享。
全部視頻已發到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