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略相入(金剛經講義 二)

原创 瑞劔老師

下午之部

廣略相入(金剛經講義 二)

之所以有《金剛經》,這是佛在舎衛国祇樹給孤独園,対著千二百五十人的聴衆,講《大般若經》六百巻中的第五七七巻的「能断金剛分」,這就是所謂的《金剛經》。此經的翻譯,古来有六種,今所用的是鳩摩羅什三蔵的譯本。

拜讀内容,「如理實見分」第五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来」一文,被公認最為重要。無著和世親菩薩共著的《金剛般若論》即有引用此文、並謂此是《金剛經》的體。那麼,《金剛經》究竟以何為目標呢,此因人而異。此處經體寫的是「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来」。

目標是如来。見如来是怎麼回事呢?普通説的如来是「從如来生」。在浄土教,立「報身佛」故,説「從如来生」可以,但是在《金剛經》,如来是指「法身佛」。

廣略相入(金剛經講義 二)

又想応身的釈迦佛時,釋尊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随形好。「相」,是記号,大的記号有三十二。「好」,是小的「記号」,有八十。佛和轉輪聖王皆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但是,此處問要用什麼看佛呢,若以此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或金色的丈六看佛的話就不是看佛。於法身佛是没有色、形的。此處的如来,得以「如」見「如来」,即見「真如」、「法性」為「如来」。

廣略相入(金剛經講義 二)

在「從如来生」的報身佛的世界,見自「如」来生的報身佛是如来,釋尊亦是自「如」而生的佛故,釋尊亦能説是如来。那麼,可思有「諸相」、「相」(非相)和「如来」三種。「見」是「悟」的意思。説「諸相」「非相」處,有悟般若處。諸相指「現象」,説現象有大小、善悪、黒白、男女的諸相,但這不是「相」。

到底凡夫是什麼呢?被諸相所囚的動物是凡夫。諸相是色的世界,相(非相)是空的世界,此故諸相非相。諸相没有實體。永久的實體没有。依没有實體和「無我」,諸相是「空」。色是因縁所生法,在那面前的相(色)是有,「因縁所生法即空」故,諸相非相。儘管是凡夫,看事情非從両方面看不可。

此故,在禅宗等,説「山是山、水是水、花紅柳緑」,是站在「諸相」的立場説的。於非相的立場,則説「是山非山、是水非水」。般若的世界和常識不一様,和現代的科学亦不一様。因此,能看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方始明白「如来」。

廣略相入(金剛經講義 二)

大體上應思惟什麼是「法身佛」?以「人格」或「非人格」都無法捕捉之,此叫做「超人格」。山川亦是法身佛,人也是法身佛。「真如」示現於人,亦示現為佛,盡至亦示現為山川草木,所以法身佛的世界不能説是人格或非人格,真如超越人格、非人格、因此不能偏取之為「理法身」。

法身有「理法身」和「智法身」,説理法身為法身佛,説智法身為報身佛是一時的権宜方便。本来所謂的真如、第一原理乃是超越人格、非人格的「超人格」者,因此方可説是「人法不二」,若非如此,即不能説是「人法不二」。

廣略相入(金剛經講義 二)

視真如作非人格,立之為「理法身」的是以前的真宗学者,而多視真如為人格的是真言的教義,在真言率四種法身,山川草木亦是法身佛、佛,以人格的捕捉萬物的色彩濃厚。真宗則視報身佛為人格,視山川草木為非人格。在《般若經》講「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来」,這即是金剛般若的「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的「若以色見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来」。此故,真宗亦立三身即一的阿弥陀佛,不偏於一。在《金剛經》的面前,説不可以色、声、香、味、触、法見如来(不被色声香味触法等所囚),以眼、耳、鼻、舌、身、意的対象見如来,或行六度都不行。

廣略相入(金剛經講義 二)

在《金剛經》中,以「布施」表示,説不行被這様的念頭所囚而行布施。經中説「執着」、「被囚」叫「住」。釋尊行托鉢時,無貧富的差別,平等地乞食,那是不住於相。此故,不可被這様的東西所囚而見佛,進而指莫被人生百般的事物所囚。

因此,在《金剛經》中,有人説下文這是本經的主眼点,即「應化非眞分第三十二」的文: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応作如是觀。」

廣略相入(金剛經講義 二)

世上的一切,「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応持如是之人生觀,這非常重要,這是「無常」,説無常非常地尊貴。「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雖然是非常悲觀、厭世地写著,但在《金剛經》,這是非常重要的句子。

「有為法」指一切会変化的事物,不変化的就叫做「無為法」。法身、虚空、或是如来、佛智、大悲等皆入「無為法」中,這些皆不変化。經有「法身」即「如来常住無有変易」。「法身佛」一出,即有「心性不生不滅」,此指「真如」。

廣略相入(金剛經講義 二)

弘法大師将此「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作詩詠道:「花色雖香会凋謝 世間有誰可長存」。經則言:「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楽」。此「寂滅為楽」的「寂滅」的世界,是「佛智」的世界、「法身」的世界。「諸行」指「諸法」,諸法無常,是生滅的法。滅了生滅,不可不超越生滅。滅生滅後,寂滅為楽。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楽」是「五十音之歌」的由来。雲和霧、太陽和月亮会変化,虚空不変化。謂「虚空無為」,喩佛性作虚空,謂「佛性虚空也,虚空佛性也」,顕無為法。

廣略相入(金剛經講義 二)

法有有為法和無為法。有為法是「俗諦」,無為法是「眞諦」。凡夫不知眞諦即無為法,被俗諦的有為法囚故,説「諸相非相」,説「不可住色声香味触法見如来」。

從浄土真宗説,以大信心的浄手仰信如来外無他法。真宗的人学聖道門時,不可忘記常思和浄土門的關連、浄土門的位置。若忘記這点,則対本願一乗的發展没有幫助。

前句和這句、這句有關連。何故,若悟一切法是「夢幻泡影」的話,即悟「無常」和「因縁」。悟無常和因縁的話,会到何處呢,会憧憬「無住」和「無為法的世界」。悟無常和因縁,憧憬「眞諦」的世界,就能超越被此囚住的一切,而入「無住」的世界。

廣略相入(金剛經講義 二)

此無住的世界是「不取相」、「無所住」的世界。所謂「無住」,《維摩經》説「以無住為本」,「無住」是無所住的意思,「住」是執着。一切有為法皆是「夢幻泡影」故,執着者一様也没有。凡夫無法完全没有執着,但是要知道這様的真理,精進於佛法。

不被眼前的五欲所囚,嚮往更高的無為的世界才是重要。接著是「応化非眞分第三十二」的「不取相、如如不動」之文。継著此文,而有剛才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応作如是觀」之文。但是,思想是現在的「不取相、如如不動」比較難,所以放到後面来講。這是《金剛經》的眼睛、悟之頂極。

廣略相入(金剛經講義 二)

大體上凡夫所執着的是善悪、高低、美醜、貧富、苦楽等。被色声香味触法所囚,而造罪悪。学真宗的人,不可説執着無關係。觀無常想要解決後生大事的人,即使是凡夫也会少去一点執着,平和安穏地過日子。不取相的話,諸如美醜、善悪、貧富,亦皆是「事」,是一時的存在,是変化的,所以就不会被色声香味触法所囚,就会不惜身命地精進於後生大事,親鸞聖人和法然上人也是如此修行的。

色声香味触法的世界是「波」,不取相是「水」,水指的是「法身」、「法性」、或是「真如」。立於水上的波是種種相的世界,這是妄覚的所産;水是真如法性的世界、是眞覚、本覚、大覚的世界。

忘記水而只執着波是不行的。「不取相」,完全捨波的話,即是所謂的「如如不動」、「水」。苦、楽、善、悪,皆是水出来的世界。一入此世界(水)、不論何者皆是「如」。波雖是動的,水的世界是「不動」的世界、令人憧憬此世界者。此故講佛教是厭世教是錯誤。厭世教,即指波的世界而説「世上無常哦」。

廣略相入(金剛經講義 二)

波不可以波終。悟妄覚是妄覚而入始覚,始覚等同本覚,入於此世界的是佛教的使命。「如」指水之性,即「心性」。心性不生不滅。《起信論》曰:「一念不起處即大光明」。「一念不起」之處,即是指此「心性不生不滅」的世界、這是真如的世界,和波的世界不一様,是水的世界。

諸相不取相。相的世界是波的世界,不取相的世界是水的世界。此故,不取相不行的話,「相的当下皆如如不動」,既無可取者,亦無可捨者,即是禅家講的「佛法門中一事亦不捨」。即使一開始会想:「這個傢伙是壊人」,但是要再更進一歩去活用此因縁才行。

廣略相入(金剛經講義 二)

問:為何重複「如如」呢?

答:意指這個也是、那個也是。萬物一切,善也是「如」,悪也是「如」。如此説的話,看似已懂「如如不動」了,但是即使汝花了三十年左右也難以想像,這很難呀。対「如如不動」,小的講義本没有説明,這不是説明得了的。但這是《金剛經》的眼目。

這様《金剛經》的大綱和眼目,大致已説了。接著講「不取相」,用什麼文句表現呢?休息一下我们再接著講下去。

廣略相入(金剛經講義 二)

所謂「不取相」,和真宗有密切關係的是「浄土」。「一相無相分」第九曰:「莊嚴佛土則非莊嚴」,和此文相似的是《往生要集》(中巻)述言:「非莊嚴莊嚴」。

「行巻」言:「非莊嚴国土」。《要集》(中巻)曰:「色即是空故,真如實相;空即是色故,相好光明」。又説:「我所有三悪道與弥陀佛萬徳本来空寂一體無碍」。「今我惑心具足八萬四千塵労門,彼弥陀佛具足八萬四千波羅蜜門,本来空寂一體無碍」。從這裡談《金剛經》的「莊嚴佛土則非莊嚴」。

廣略相入(金剛經講義 二)

「色即是空故,真如實相;空即是色故,相好光明」。真如實相是第一義諦,光明相好的世界,有阿弥陀佛的相好,有蓮華的相好,有宮殿楼閣的相好(光明相好的浄土),這是佛的因縁法的世界(廣)。

故《論註》有「第一義諦者 佛的因縁法也」,故説浄土是「第一義諦妙境界相」。「妙」之一字,顕「廣略相入」。境界相是光明相好的世界。

從這些看的話,「廣略相入」的「廣」指什麼呢,即是浄土的「三種莊嚴」。「略」,指「一法句」,「一法句是清浄句」。清浄句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三種莊嚴是「廣」,「略」是「一法句」,一法句是清浄句。

廣略相入(金剛經講義 二)

問:「一法句」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

答:「一法」,故指「証」,佛的証悟。悟是一法句,句是印度話的用語,省略也可以。因此一法句指的是「証巻」的「証」。一法句是清浄句,「清浄」指「涅槃」。涅槃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真實智慧」是人格,「無為法身」是非人格,人格和非人格調和,這是真正的「涅槃」相(一般人不太注意此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廣略相入的原理。因此,《要集》的「色即是空故,真如實相;空即是色故,相好光明」是廣略相入。只有浄土是廣略相入是嗎?宇宙萬物、浮世的一切,全部是廣略相入。應以廣略相入貫通世界觀、人生觀。

廣略相入(金剛經講義 二)

廣略相入的思想,是西洋哲学、基督教也没有的思想,只有佛教才有。第一義諦是真如實相、空,而「佛的因縁法和世界」在現實,是境界相的光明相好的世界,故浄土很難。第一義諦是「略」,境界相是「廣」,二者相入,相入之處是「妙」。

「第一義諦者佛的因縁法也」「第一義諦妙境界相」「妙之一字示廣略相入」,從這裏可知浄土的説明原理。原理雖然知道,一遇到地獄的問題和「我所有三悪道,與弥陀佛萬徳,本来空寂,一體無碍」的話就不知所云。

「空」的世界「無碍」且是「一體」。這邊(弥陀萬徳)是「悟的世界」,這邊(我所有三悪道)是「迷的世界」,断定此迷和悟的世界是「本来空寂,一體無碍」的是天台学的教義。天台学的教義深入到此處,這是《摩訶止觀》的思想,是非常驚人的思想。

廣略相入(金剛經講義 二)

在西洋的思想,是「善」的本質與「悪」不同,神和悪魔不同。人格不論如何説都是人格,決無法和非人格的山川草木無碍,這是西洋思想。

佛教以般若的哲学為基礎。雖是浄土真宗,亦有這様的話。真宗的哲学以天台和華嚴為基礎,又依《論註》故,是「般若」。以「般若」和「華天」的哲学奠定真宗哲学。

廣略相入(金剛經講義 二)

「弥陀萬徳」和「地獄猛火」,「本来空寂,一體無碍」,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即是「生死即涅槃」「煩悩即菩提」。「不断煩悩得涅槃」,即是從這原理而来。

「生死即涅槃」「煩悩即菩提」是天台哲学的教義。此在理解《歎異抄》上,亦含有這様的哲理在内:「因此信本願,他善亦非要,無善能勝念佛故;悪亦不可恐,無悪能障弥陀本願故」(第一條)。因有這様的思想在根底上,才有此文。

廣略相入(金剛經講義 二)

在西洋的思想,不会這様説,為何不会説呢,因為其認可人的善,云:「汝等要為善,如完全的天父,汝等亦可全」;「即使有信仰,無行的話,其信仰死」。(以上二語,分別出自《馬太福音》及《雅各書》)

此文認為人的善行神也会歓喜,因為是縦令神要救人,作壞事的人堕地獄的思想,所以没有神的救済哲理。此故,成為善和悪的原理。於是形成了「罪悪起源論」。這雖是倫理学的根本問題,但這得超越倫理学入佛教的實相觀方可。

廣略相入(金剛經講義 二)

不從「第一義諦者 佛的因縁法也」的廣略相入吟味的話,就不知何謂善悪。「善者為何?」「悪者為何?」,若無法回答的話,「煩悩為何」,自然也就無法回答。在倫理学上,講「自己覚得善的就是善」、「順著實践理性之命行動的話就是善」。所謂「實践理性」,是「真如的内薫」,即真如自内心督促「諸悪莫作,衆善奉行」,這叫做真如的「内薫」。

自外則是依釋尊的説法受教,這叫做「外薫」,自外薫習,謂「聞薫習修」。為破無明,自外聞薫教法,自内心則由真如督促,如此内外相和合而修行成佛。

廣略相入(金剛經講義 二)

善悪的問題不是今天要説的主題,但根本由此構成。問題是凡夫把2+2=4,看成2+2=5。誤謬出在何處呢?那問題解決的話,這様的問題自迎刃而解,但是這個用理論無法實証。講這個的經書没有,哲学書也没有一本。若問不是有「煩悩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嗎?那是坐禅悟道所見的境地,是悪無悪者,善無善者。「本来一體,空寂無碍」,是能實証的,因此才能這様説。

這和凡夫用思考下結論不同。此故,佛教哲学一方面是理論哲学,同時是實証哲学,實証是可能的。因此,坐禅是必要的。有坐禅的宗教只有佛教。総之,着眼於此,做全盤性的研究是有必要的。没努力就下定論説不懂是不行的。盡人智之極是重要的。

廣略相入(金剛經講義 二)

「莊嚴佛土則非莊嚴」。説「莊嚴佛土」,為什麼不対呢?這被価値所囚。説「莊嚴佛土」時,相対的会想到凡夫的境界,心中早分別凡夫的境界価値低,所以才説「莊嚴佛土」。凡夫的境界和莊嚴佛土,是価値之差。與其説是次元之差,次元是曖昧的詞,不如説是迷悟之差。

「莊嚴佛土非莊嚴」是指,「迷無可迷者」「悟無可悟者」。即使是莊嚴佛土,亦無任何憧憬的必要,這是立於「平等価値」上講的話。立於平等価値的立場,才是「莊嚴佛土則非莊嚴」。非得一次入平等価値中方可。聴到此,若以為浄土没有的話,那即是悪平等,在佛教釋尊可没如此説。於不平等価値上,設平等価値,於平等価値中承認不平等。

廣略相入(金剛經講義 二)

真宗的立場,清楚地区別浄土和凡夫的境界,若此両者平等的話,真宗就没立場了。凡夫的境界是凡夫的境界,迷就是迷,劃分得很清楚。浄土和穢土,両眼見之,於茲信心確立。於不平等価値上「信心」方能確立,於平等価値上,信心不確立。若対方以理論来,回:「知道了、知道了」就行了。

要救凡夫,且分離彼此的世界,有価値之差,凡夫於其間,信受弥陀如来的本願,入莊嚴浄土的世界。在信心確立為止,浄嚷著平等価値的話,就是好壊不分了。

廣略相入(金剛經講義 二)

雖然講「空」「空」,這可是「真空妙有」。浄土真宗是「妙有」的世界,般若是「真空」的世界。「第一義諦者 佛的因縁法也」,「因縁法」是「妙有」的世界,第一義諦是「真空」的世界。像這様,活用「第一義諦」,活用「佛的因縁法」處,才能説本願的宗教。不可連佛的因縁法都捨去不要。

若被禅宗的和尚説:「汝還在迷呀」的話,就回答:「是的,正迷著」。這様的話,対方肯定是没戲唱了。不懂装懂地辯論的話,才会輸得很惨。

廣略相入(金剛經講義 二)

学問要作到高處、深處才行,否則会忘記自己是「凡夫」。只知真空而不知妙有的話,才会去造「無壁之壁」,彼處有真宗的大悲。

智的世界入慈悲的世界,那慈悲的世界不論智慧的問題而入智慧的世界的是浄土真宗。真宗人談聖道門,可無誤的談,聖道門的人説真宗的話,皆有錯説之嫌。今天講的是浄土「相非相」的問題。

廣略相入(金剛經講義 二)

問:聖人好像不太説浄土的莊嚴吧?

答:没有必要説呀。只説重点而已,因三部經、《論註》皆有提及,所以在本典只摘要点略述之而已。

廣略相入(金剛經講義 二)

問:太強調説莊嚴的話,是否会変成有点「為楽願生」呢?

答:那様很好呀。不可以為那様不好。為了吸引現代的年軽人所以講些理論,但是把握得不好的話,会変得既不像真宗也不像聖道門。這是現代真宗学者的弊病,因為忘記自己是凡夫的縁故。

即使不這様説,対青年有対青年説的法,真宗怎麼説,都得對莊嚴浄土心生嚮往。在迷悟之間劃分界線,隔開浄土和穢土,於茲清楚価値的不同的「迷」和「悟」,雖非常清楚平等価値,是立於此不平等価値上,確立信心的。

廣略相入(金剛經講義 二)

平等価値上,信心不確立。善導大師的二種深信即是立於不平等価値上。

雖如此,理論上要知道才行。現在有讀過哲学系的青年很愛講理論的縁故,是有知道的必要,但是説則是另外一回事。浄土門的建立法、建立的基礎,不思考不行。今天就講到這裡。

1965年1月14日講於滋賀光台寺

瑞劔老師《金剛經講義》系列:

金剛經講義 一

金剛經講義 二(本篇)

金剛經講義 三

金剛經講義 四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1-07-28 07:19
Next 2021-07-28 13:23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