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我憶如來

原创 瑞默老師

忘我憶如來

忘我地聽聞

(同朋請問老師,學習中遇到佛法名相各宗的解釋莫衷一是,應如何抉擇;又不能安心,沒有地獄必定的真實感等問題。問在答中,原問不重出。)

看經不要執著在名相上,經和經中的文字,單獨來看很多互相矛盾,字句名相是手指,不是月亮。領受到佛心,經看不懂也沒有關係。菩薩、佛、一生補處等這些名相,也是為順凡夫的凡情才有的。

忘我憶如來

真宗的佛性論是︰「大信心即是佛性」。聖道門所說的“人人都有佛性”,是指“有成佛的可能性”。

凡夫只有妄念,凡夫無別心,只有妄念而已。不是在凡夫的心中找信心、安心,那樣會越找越亂,人有色身就有貪瞋癡,至死不變。

忘我憶如來

對地獄沒有真實的感受是正常的,沒有無分別的無我慈悲也是正常的,要慢慢來,慢慢去體驗、去感受人生,年齡大一些自然會體會到。六道在人間就可以看到,飽受疾病、饑荒、戰爭、酷刑折磨的人,就像是三途的眾生啊!

學真宗是在世間隨緣盡分地生活,用心做好該做的事情。學佛不是要花很多時間去研究,而是時刻用心仰信佛心,品味人生,活在當下。

忘我憶如來

凡夫有起心動念,才會有時間、空間的幻覺出現。在佛,只有絕對的一念,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以生死之心去求道,就一定能遇到真實的法,一切如來自會安排。

聞法的心態很重要,以生死心看聖道門的書,就不會墮入自力的陷阱,親鸞聖人就是很好的例子。六祖、達摩祖師這樣的人物,是不需要往生的。蓮池大師、印光大師諸師之教,仍是聖者的法,因為示現的因緣不一樣。親鸞聖人的可貴之處,在於他示現為凡夫,開顯凡夫得救之道。

忘我憶如來

如子憶母般的念佛,信心、獲救等問題自會有佛安排。

看《大乘起信論》,不是看三、五遍、十遍,而應看上百遍,要瞭解佛為何,什麼是佛心、佛性。

念佛如果求一些我執的福報,也會有魔障。

忘我憶如來

師問同朋:“你覺得自己現在該怎麼辦?”

答:“我要不斷聞法。”

師:去掉「我」字,聞法。

忘我地去聽聞,只有佛法,忘記自我,活在法中。

忘我憶如來

為什麼生死關頭的人往往能很快領受佛心,因為他已徹底明白了自己的無力,為死後必墮無間而感到恐懼。

不是說只有學真宗才能獲信得安心,個人因緣不一樣,但凡夫的獲救之道只有真宗。六字名號我們都把它看得太輕易了,不知它是法界功德的總體。

忘我憶如來

真正的念佛是有一顆憶佛的心

念佛人不要做虧心事,做了虧心事對不起佛。雖然真宗不要求受戒,真念佛人卻要比受戒的人更守戒,因為佛都看得到。阿彌陀佛現在就看到我們做的事、聽到我們的心想。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貪小便宜。

真正念佛人是誠實的人,不會做欺人欺天之事,因為他的心已被佛所同化。真正領受佛心的人會很誠實。

有人誤解信心,以為:反正阿彌陀佛都要救我,我就可以為所欲為。這是錯誤的想法!真正有感受到阿彌陀佛在身內的人,為人必很正直。

忘我憶如來

問:念佛人能不能睡高廣大床?

答:不睡高廣大床的精神在哪裡?佛教導我們要過樸實的生活。眾生過著享受的生活,會忘記了生脫死。睡不必高廣大床,吃不求美食,穿不需綾羅綢緞。佛陀在世,都是過樸實的生活。

佛教提倡布施,念佛人不要小氣,要分享。

忘我憶如來

佛看見眾生歡喜,也為之歡喜,念佛人也是一樣。懂得父母心的孩子會為父母分憂,念佛人在日常生活中,其行為舉止會想著不給佛丟臉。有不好的心行,就會:“慚愧慚愧,阿彌陀佛!對不起!”

真正的念佛是心的念佛,不是嘴在念佛。真正的念佛是有一顆憶佛的心。

忘我憶如來

問:如何避免異安心的陷阱?

答:學佛的目的是什麼?是求解脫。有求解脫的心,就會知道異安心。對人而言,人生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求解脫。解脫的問題,不論人怎樣用盡自己的腦筋,想用自己的知見去理解,都沒有辦法,他會有一個瓶頸。

佛法是要超越自己的知見。而我們人往往是先有自己的知見出來,然後被自己的知見綁在那裏。宗教界有宗教的論理,宗教論也是很需要的。但如果我們一直執著在宗教論裏,就會被文字所縛。

忘我憶如來

問:現在落入一種感覺:覺得自己已經得到安心,可以解脫了,但審視內心,仍有不安之處。如何解決呢?

答:這都還是在凡夫的心態中打轉,才會有這種問題出來。真正安心的人,已經超越了這種心態。佛法是無我。他會自然地超越安心、不安心的問題。超越的世界,是宇宙的真理,是大我的世界,它已經超越了安心、不安心的世界。它已經不再去說凡夫/佛,明白/不明白,這些已經不再重要了。真正悟的人不會有想要去悟的心。想要悟的心都還在迷中。

忘我憶如來

問:如此說來,《聖典》中說只要相信,稱念名號,都能決定往生到淨土,如何理解呢?

答:只要信,是誰在信?

(答:我。)

“我”在信,就是有我有佛,二元對立。相對就是迷執。真正信的世界,已經沒有“我”在信,這是“一”的世界。我們常犯的錯誤,是講到信的時候,就有能信之人與所信之物的分別。這是相對,只要是相對,不論你怎樣詮釋,都在迷執的世界中。

真正無我的人不講他達到了無我,因為沒有這個必要。這是自然流露出來的德行。

忘我憶如來

問:無我的世界真是困難,我們怎樣才能進入?

答:與法合一。(瑞覺師補充:這樣講還是很難,依師教,就是要不斷聞法。)

真理不管在哪裡都是真理。這是真宗最難的地方:不是我們去悟真理,是我們被真理同化了。當你不斷追求真理,去追求、追求、追求……最後會發現,原來自己已經在真理之中!一般人有追求真理的想法,追求之後才發現,原來你不在真理外面,你就在真理之中。

忘我憶如來

問:禪宗也是這麼說,但這樣我們很容易掉入知見的陷阱,以為自己不再需要追求了。

答:我們就活在空氣中,我們不會說:“我相信有空氣。”因為我們本來就活在空氣中。因為從內心深知這一事實,就無需刻意去強調:“我相信有空氣。”不必做這樣的無聊事。

忘我憶如來

問:可是會墮入觀念上知道,卻沒有真實感的困境。

答:不錯,人很容易陷入知見。當你發現自己陷入知見的時候,知見就被你超越了,就要不斷地做這種功夫。

問:我意識到以前落入了自以為是的安心,但現在找不到一個突破口,也沒有方向。

答:要突破這一瓶頸,唯有去研究:什麼是佛?我們都只是在概念上知道有佛。

忘我憶如來

我們就以空氣來比喻佛的功德吧。你知道空氣的功德有多大嗎?空氣的功德偉大在什麼地方?不管我們有沒有注意到,你看這棵樹,長得這麼青翠,這就是空氣的力量,我們卻從未意識到。你一出生下來,甚至你還沒出生之前,空氣就一直在育護著你。真宗就是去發現,我們在這一功德裏面,我們被這一功德養育著。

問:老師剛才說要研究何謂佛?那我們要從哪裡入手去研究呢?

答:可以先從自己最有興趣的地方入門。例如,可以先研究心,心在何處?心是什麼?

忘我憶如來

問:那就是從大乘教法,《楞嚴經》《大乘起信論》這些書入手嗎?

答:可以。

問:直接拜讀《教行信證》,似乎不能解決“心”的問題,是這樣嗎?

答:《教行信證》沒有老師指導自己是看不懂的。自學一定會出錯。

忘我憶如來

問:那這樣豈不是一輩子都進不了真宗之門?

答:所以你可以先看《大乘起信論》和《楞嚴經》。先嘗試研究何謂心?心是有還是沒有?不能說他沒有,可是有它又在哪裡呢?我們都以為你有你的心,我有我的心。沒有這個世界,我們的心也無法感受。沒有這個世界也就沒有我,沒有我的心。

問:所以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答:是心、身、土不二。有知識的人,先要建立起這樣的世界觀(按,老師後來筆書:“法界統一觀”,及“宇宙人生統一論”)。地球上的山川草木,都與你息息相關。

忘我憶如來

問:懂得了心性的道理,就能往生淨土嗎?

答:不能。沒有禪定,不能如實地瞭解心性。要知道心性,不是那麼容易的。

問:如達摩祖師、六祖慧能這樣的人,他們能夠往生淨土嗎?

答:像他們這樣的人,已沒有往生淨土的必要。只有我們這些無法像他們那樣覺悟自性的人,才需要往生。什麼是往生淨土?淨土是涅槃的世界,是無我無心的世界。真正往生極樂的人,是沒有“極樂”這個概念的。極樂界沒有“極樂”,它是無餘涅槃。極樂世界不是天國。很多人將極樂當成天國,這是迷執。

忘我憶如來

問:有人說:如果沒有往生淨土是不能成就究竟佛果的,那麼如達摩祖師、六祖慧能,都沒有求生的願,應該不能成就究竟的佛果吧?

答:會說這樣話的人,他們還不瞭解祖師的境界。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辦法達到達摩祖師的境界,我們才要依靠阿彌陀佛的力量往生淨土。淨土,是無為涅槃界。我們修淨土法門,首先要避免誤會,以為淨土就是池流花樹、宮殿樓閣的景象,這都是凡夫的知見。它是涅槃界。

忘我憶如來

問:但佛為什麼還要說這些莊嚴景象呢?

答:因為不說七寶池、八功德水這些東西,凡夫不會嚮往。真正證悟的人,不會因這些景象而動搖,凡夫才需要這些東西。真正的淨土超越了美與醜的對立和執著。真正的美,是超越美醜的。人在強調美的當下,是有比較、取捨的分別心。無我無心的世界,沒有美醜的對立。這叫淨穢不二。

忘我憶如來

問:如此說來,何以文殊、普賢菩薩還要發願求生淨土呢?

答:這是引導凡夫示現的方便。

問:文殊、普賢發願都是“臨命終時”,是否只是與十九願相應?

答:一般人都把它當作是十九願。其實這不是十九願,它是“十八願中的十九願”。把它當成十九願,這是凡夫之見。文殊、普賢菩薩都是佛再來示現的菩薩,不能將他們與凡夫相提並論。這是為引導凡夫而示現的方便。

忘我憶如來

問:聽老師這麼說,深深感到,佛的經典、祖師的論著,用凡夫的知見去看,一定會看錯。

答:是。

問:一定要善知識引導?

答:是的。

問:如果沒有善知識,或與善知識的緣很淺,就沒有辦法了?

答:沒有錯。

忘我憶如來

最高的善知識是誰?是釋迦牟尼佛。佛說:我是善知識中的善知識。佛陀對阿難尊者開示,善知識是佛道的全體。善知識看事物的眼光、角度不同。一般人則看得很膚淺,只是看表面,沒有徹底悟到實相,才會有種種的知見跑出來。其實,形諸文字就是迷,因為人會執著語言文字。為什麼說淨土是無我無心的世界?那是不需要文字的。

(老師指著窗外開放的鮮花)無心的世界,看到花開,就是花開。實相的世界,即是因緣法,“花開著”,不是“有一朵花”在那裏。

龍樹菩薩說“離有無”。不遇善知識,我們不是執著有,就是執著無;不是對,就是錯。安心的念佛人,是無我的念佛人,是離有無的念佛人。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1-08-03 00:00
Next 2021-08-03 07:12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