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死是佛法的入門

原创 瑞默老師

怕死是佛法的入門

什麼是佛教·佛法?在談學佛之前,先要問:自己是什麼樣的存在?什麼是人?

不論我們遇到什麼事情、聽到什麼事情,不要向外看,要向內追求。學佛不要向外追求,要向內追求,這是很重要的。學佛最容易犯的忌諱就是忘記自己,來看周遭的一切。這樣無法真正地學佛,因為學佛要從看自己開始。

宇宙的一切都與自己有關係,獨立的東西一樣也沒有,都是息息相關。我們學佛為什麼會落空,是我們常常把自己和東西切開來看。舉個例子,(老師指著桌上的飲料)一般的人會認為我是我,飲料是飲料,這就是分別來看。但學佛的人會知道,我們和它是息息相關的。由於我們和飲料是一體的,喝了才會覺得好喝,喝了才會解渴。從這個例子我們知道,每一樣東西都和我們息息相關。

怕死是佛法的入門

同樣的,更進一步來講,在座的各位,表面看起來你們是你們,我是我,其實不是的,你們和我是一體的,息息相關。大家和我的因緣很深,切也切不斷。怎麼說呢?看到大家的臉的時候,自然而然從內心深處湧出一種感情來:我們都不是第一次見面。不由自主地很希望大家都能得到真正的解脫,有關懷的念頭流露出來。如果不是彼此都有關係,哪裡管你那麼多!

其實每個人對自己來說,都不是他人。像劉老師,當面對你的時候,(我的)心就全在你身上,就著你的需要來回答。同樣地,面對大家也一樣,就著大家的需要來講。

怕死是佛法的入門

我們會把自己和別人分得那麼清楚,原因是我們有“我執”。我們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你是你,我是我」,「這是我的家人」,「那是你家的事情」…分得很清楚。這是我們凡夫的真面目。只要是人都是這樣,分別心很重。但是有智慧、開悟的人,我執會越來越薄,甚至沒有了。

所以當佛陀開悟的時候,他觀看大地一切眾生時,感歎道︰「我即眾生,眾生即我也」。佛眼看眾生沒有隔閡,沒有隔一道牆。佛陀目睹明星開悟的剎那,發現原來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都能成佛,這是佛眼看眾生。

怕死是佛法的入門

所以學佛的人就知道,佛眼看眾生,大家都有關係,彼此都有關聯,而且有很深的因緣。世界上與我們沒有關係的人、生命一樣也沒有。

這就是「一味平等」(板書)。用佛教術語來說就是「法界」,「法界平等」。真正體證到法界平等的人,地球上只有一位,就是佛陀。

怕死是佛法的入門

佛眼看眾生,一切眾生都是我,沒有別人。佛陀講“我”的時候,是“無我”的我,是“大我”的我。大家都是“我”的時候,就沒必要講“我”了。“大我”的世界就是這樣的世界,這是佛的世界。

但凡夫的世界是“小我”的世界,我們煩惱很多,因為“我執”很強。我們所有的煩惱都是從“小我”來的,這是「我的」,「我的家」,「我的孩子」,「我的財產」…,所有的煩惱都是從“我執”出來的。

怕死是佛法的入門

我們可以反觀自照,我們的煩惱都是從自我出來的。“我”越強,煩惱越多。佛教所說的“罪業深重”,罪惡就是從“自我”來,為了“我”,我們每天都在造業。我們以自我為中心在追求幸福,也因為是以“我執”為出發點追求幸福,越追求越苦。因為我們沒有正見,智慧不足,用“我執”看待一切,結果我們原本以為是好的,不合己意時就變成不好的了。

佛教所講的真正的幸福是「大我」、「無我」的幸福。佛與人不一樣的地方,佛在大我的世界裏,知道凡夫在苦惱什麼,所以是「眾生病則我病」。一般人都在追求自己所以為的幸福,但當幸福到手的時候,幸福反而變成不幸、苦惱。為什麼我們要皈依佛、禮拜佛?因為佛用“大我”的佛眼看眾生,真正從內心深處憐憫眾生。憐憫之心來自佛的慈悲、智慧。

怕死是佛法的入門

佛經上說「不捨苦惱一切眾」,這就是佛心、慈悲。佛待眾生就像父母對孩子一樣,孩子生病發燒時,父母會寢食難安,到處找醫生來治療。眾生病的時候,佛對待眾生的心也和父母對孩子的心一樣。法藏菩薩為了度化我們這些頑強的眾生,在因地時,五劫思惟,兆載永劫地修行,發下誓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就是從無我、無心的世界來的。

人都很自私自利,“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佛則不同,用盡苦心要把“小我”的眾生帶到“大我”的世界,這樣的佛就是阿彌陀佛。為了引導眾生,他費盡心血,用“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來救眾生。

怕死是佛法的入門

佛法最尊貴的就是佛的功德。這個功德是從“大我”“無我”的世界來,是為苦惱的眾生而成就的。佛是「大功德田」。在人的世界,父母是「功德田」。在這個世界不孝父母很不好,因為父母的恩德很重。學佛的人忘記佛的恩德也是很可憐的事。

什麼是人?人心都是自私自利的。人心的構造是什麼樣的?人與外界接觸是透過我們的五官:眼、耳、鼻、舌、身,對象是色、聲、香、味、觸。光是這些還不夠,要透過“識”,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怕死是佛法的入門

看到東西,聽到聲音,我們的心就開始動。人起心動念的意識是我們可以感受到的。末那識就是分別識,讓我們起煩惱,是我執的總司令。身為人,每個人都有末那識,因此產生執著:「這是我的」,「那是你的」。因為末那識,我們無法進入像佛那樣的大我的世界,好東西要佔為己有,佔有的欲望很強。分別心、得失心就是來自末那識。

學佛就是為破除末那識,破除之後才有「平等性智」。平等性智的世界是大我的世界。大家都是我,所有煩惱的眾生都是我。因為平等性智的存在,佛才會不請自來地做我們的“不請之友”。看到凡夫在苦海中打轉,佛不請自來的救度眾生。眾生苦惱哭泣時,佛會陪著哭。而人則不同,因為有末那識,看到別人哭,反而會覺得很痛快。(大衆笑)

怕死是佛法的入門

世間住的都是末那識的主人,世間煩惱才這麼多,不幸的事不斷發生。靠佛的功德力,讓末那識的眾生能夠朝平等性智的世界走的教法,就是淨土真宗的教法。淨土真宗的教法最大的不同,在於凡夫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到平等性智的世界,是靠阿彌陀佛「無量壽佛威神無極」的功德力。

有個很耐人尋味的典故:李婆左肩痛,聽說了這件事後,張婆就針灸自己的右腳,結果李婆的左肩就治好了。這個李婆就是我們,張婆是阿彌陀佛(大衆笑)。

怕死是佛法的入門

同樣的,日本有句諺語“太郎喝酒,二郎醉了。”阿彌陀佛(太郎)成就了本願,我們這些二郎就醉了,這是宇宙的真理,是「二利圓滿」。凡夫的世界是自己不喝就不會醉,因為我們是小我的存在。能有這樣的力量、作用的是大我,佛已進入這種大我的世界,具有這樣的功德力,即佛喝酒凡夫就會醉,這講的是佛的功德力。凡夫沒有這種力量,不喝就不會醉。用我們有限的腦子來思考這樣的世界,無法想像、不可思議。

佛有多偉大?一尊佛出現,眾生皆得救,這就是佛的功德力。成就此二利圓滿的世界的佛,就是阿彌陀佛。

怕死是佛法的入門

我們雖然念佛,但不知道阿彌陀佛有多大。很多人都小看了佛,把佛看得與人一樣小氣。因為我們的小我,無意中就把佛也看得很小。佛是大我的徹底者,「眾生病故我亦病,眾生苦故我亦苦」,為我們成就本願,用此功德救我們。我們不瞭解阿彌陀佛是不請自來的佛,是這麼慈悲的佛,反而把佛看得很小,以為不求佛來救,佛就不會救我;以為沒有拜佛、念佛,佛就不救我。這是一般人的想法,用凡夫我執的心來看佛,就把阿彌陀佛看成很小氣的佛。

不瞭解阿彌陀佛的功德有多大,我們才會想「要怎麼做,佛才會來救我」,落入凡夫知見的框框中。

怕死是佛法的入門

今天一開始,就講阿彌陀佛的功德,這個很重要。因為很多念佛的人不知道阿彌陀佛的功德有多偉大,有多殊勝。

我們念佛,為何心無法契入?因為二利圓滿的世界是世間所沒有的,與人性完全不合,令人難以置信。一般人是很難相信佛法的。什麼樣的人才會相信這樣的教法呢?臨終的人。

怕死是佛法的入門

一個瀕死的人,心態與活蹦亂跳的人不一樣。一般的藥已無法救他,他自己也知道。

(老師模仿他親眼見過的一位臨終者:雙手抓虛空,無法說話,發出痛苦的嘶吼,掙扎幾下後斷氣。)在他痛苦的時候,身邊的人能怎麼辦呢?健康的人,心中若沒有念死、念佛,很難領受阿彌陀佛的教法。念死心不強的人,沒有辦法真正瞭解佛法在講什麼,只是徒增一些概念、知識而已。

怕死是佛法的入門

日本有一實人實事:有一位禪師在精進修行後,發覺無法得到成就。禪宗也講念死,念無常,但他發現自己的心無法真正念無常,因為他的身體很健康。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用棉被把頭包住,頭下腳上地從山頂跳下。他想體驗死的滋味,但又不能真的死掉。然而這樣做了之後,他發現自己的心還是無動於衷。他發覺自己修禪無法開悟,自己救不了自己,就離開禪寺,到淨土真宗學阿彌陀佛的本願。

他留下這樣的話:「我連死都不覺得恐懼,我是這樣的愚癡,愚癡到不怕死,不會念死,無法靠禪宗的修行得到證悟,唯有靠阿彌陀佛慈悲的本願來救度」。

怕死是佛法的入門

真宗在日本已有八百年的歷史,其間出現不少「妙好人」(注)。有人去拜訪一個妙好人,求教怎樣才能被阿彌陀佛救度。妙好人就問他:「你想到過死嗎」?那人回答︰「沒有念死,只是用欲望的心來求,想要阿彌陀佛來救」。妙好人告訴他:「一個不會念死、不知念死的人是聽不懂佛法的。你回去吧」! 

(編注:【妙好人】,語出唐·善導《觀無量壽經疏》讚歎念佛行者的五種嘉譽。經云:“念佛者,為人中分陀利華”,分陀利華是天界稀有的白色蓮花,《觀經疏》〈散善義〉依經義,讚念佛者猶如此華之尊貴稀有:「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勝人。」

在日本,古來以此語指稱淨土真宗之念佛者。江戶末期有《妙好人傳》,所載“妙好人”,既有僧侶,更多農民為主之平民階層。後來“妙好人”多用以特指真宗的某些念佛人,他們的共同點是:居於社會底層,文化程度不高,但熱心於求道,以聞法念佛爲樂,活在純情無我的信仰世界中。篤信如來救度,常省己惡,生活中遭遇種種貧苦不幸,都視爲如來的冥加教化,唯增懺悔報謝之心,過著敦倫盡分、懺悔報恩的生活。他們文化程度雖低,但依信心的智慧,能以鮮活而富於個性的語言,表達個人對教理的領解體驗,往往語出驚人,有如禪家機鋒。其中,較著名者有贊岐的莊松、因幡的源左、石見的善太郎及淺原才市等人。)

怕死是佛法的入門

以前求道的人,念死的心是非常強烈的。日本淨土真宗的傳承是代代相傳,父母親念佛的家庭,孩子也會來聽聞佛法。很多人年幼時就開始聽聞佛法,雖然知道「死」,但只是概念知道,沒有感受,直到七、八十歲才有真正的感受。真正怕死的人,才是佛法的入門。到這裏為止,不論你讀多少佛書,怎樣修行,都是概念而已。這就是佛法看似容易,實則很難的地方。釋迦牟尼佛出家求道,就是因為無常,老、病、死。沒有無常的念頭,學佛就很難入門。

怕死是佛法的入門

(師板書:)

無常迅速 生死大事

沒有念死、怕死的人,佛法對他來說並不重要、可貴。當他真正得大病,什麼藥都救不了時,才可以聽進佛法。當我們面對死亡,世間的醫藥都沒用時,你該怎麼辦?我們聽聞佛法,要帶著無常迅速的心。

講到這裏是開場白,我們要以無常為基礎。從現在開始,大家可以發問。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1-08-02 23:47
Next 2021-08-03 00:16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