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依三寶

原创 瑞劒老師

歸依三寶

過去三千年的世界歷史,出生幾多聖賢、幾多經書,但能說是聖人中的聖人者,不用說是大聖釋迦牟尼世尊。而世尊的教法教「歸依三寶」。三寶者,是佛寶、法寶、僧寶的三寶,此即是正法。然者,即「歸依三寶」是造誠之人,讓人為誠。誠者是佛道,令之為誠是自佛出的人道。(按:造誠,即達至誠的境界。瑞劔老師此處用《中庸》語意:“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以佛法言之,“誠”是“真諦”,“誠之”,即“令之爲誠”,是“俗諦”,從真諦中方能開出俗諦,從佛道方能開出人道之真實,由佛所出之功德教化方便,令人有道可依,而趨向佛道。)

「歸依三寶」是佛弟子當為之事。不只佛弟子,是身為人當為之務。「歸依三寶」,亦云「歸敬三寶」,亦云「受持三寶」。「歸命佛、歸命法、歸命比丘」,故亦云「歸命三寶」。又單使用「歸」字的時候也有。歸命、歸依、歸敬、歸等,言異而其心是一。即一心信順佛法僧,從心敬禮,又依憑之。經言「念佛、念法、念僧」。常憶念三寶,於其恩德歡喜,是歸依三寶的生命。唯莫止學究,當應體解。

歸依三寶

三寶是佛法僧,雖然沒有特別難,古來學者就三寶,憶念歸敬之餘,發現三寶的種種深義,在今日,分類為「別相三寶」、「同相三寶」、「住持三寶」等,發揮其深旨。又「一體三寶」、「化儀三寶」之名亦有。是等詳述於《大乘義章》、《大乘法苑義林章》、《華嚴經疏鈔》等。

別相三寶、化儀三寶是歷史的三寶。釋尊為佛寶,釋尊御說的教說,即轉法輪為法寶,釋尊教化的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為僧寶。又十方的菩薩、聲聞、緣覺為僧寶。

云同相三寶、一體三寶者,是於真如法性上承認佛法僧的講法。即可說是哲學的看法。

住持三寶者、以佛的形像及塔廟定為佛寶、經卷為法寶、高僧及善知識為僧寶、是即宗教的看法。

雖云歷史的、哲學的、宗教的、是大概的區分,不論何者皆直通三者,不可偏。(按:佛法僧三,三寶一體,三三圓融,不可單執一位。又歷史、哲學、宗教的三寶,亦各自相通而融貫,故佛法非歷史、非哲學、非宗教,亦歷史、亦哲學、亦宗教。僅就一端而言佛法,不足以知其全。僅就一端而論三寶,不可以見其真。)

歸依三寶

佛是「覺者」的意思。是授與我們佛智、使我們為覺者、令悟得一切智的正覺的御方(注:人與位之敬稱),是所謂的「自覺覺他・覺行窮滿」的御方。阿彌陀如來是之,釋迦如來是之,十方諸佛是之。在真言宗,大日如來是佛寶,在華嚴宗,十身的毘盧遮那佛是佛寶。在禪宗和日蓮宗,仰釋迦如來是佛寶。

法者軌持也,一絲不亂嚴然存於法界的一切法則是之。佛者原樣地悟此,與法一致故,佛其原樣是法。法者,佛的智慧和慈悲其原樣是法,是所謂的八萬四千法門、教理。到此,法亦非冰冷不自由之別物,是極溫暖的御慈悲,是自由其物(注:即其自體)。

法者以眾生成佛為至極,即是教理行果的法、信解行證的法,其原樣是果上即如來的境地。法故凡夫亦能一超直證入如來地。此法即南無阿彌陀佛的法。

僧者原來的意思是僧伽,指釋尊的教團。三人以上為僧。此時,歸依僧時自己亦加為其中的一人,即自己敬自己的境地誕生。在中國和日本,講一人之僧為僧時,是指代表者。

僧的意思是和合,佛教誠是真平和的宗教。基督教等提示說「要愛汝的敵人喲」之高道德,自誇是任何宗教也看不到的點。孰料佛教出其以上。說「汝的敵人」時已經看為敵人了。是「佛法門中不捨一事」。善惡因果是嚴然存在,但是「敵」的想法沒有。御聖教中說為惡聞佛名亦早已結下往生成佛的因。真是可驚的宗教、可驚的高道德,不是嗎?原本人生是有許多的葛藤,但是這些全入佛的慈悲海,融入真平和的光波之中。

歸依三寶

三寶真是吉祥大寶。佛寶之内亦是,永遠離脫善惡自他的葛藤,超越有和非有的世界於頂戴大慈悲・大智慧的信心之處吟味。法寶之内亦是,滅一切順逆之法,雖嚴,像春天的海般可貴的大法被吟味。僧寶之内亦是,佛和法的世界被吟味。我也好彼也好、彼之非、吾之理亦齊歸三寶始消失。

聖德太子於「十七條憲法」第二條御言:

「篤敬三寶。三寶者佛法僧也。則四生之終歸、萬國之極宗。何世何人非貴是法。人鮮尤惡。能教從之。其不歸三寶者,何以直枉。」

三寶的光被是三寶自身的力量、功德。

歸依三寶

佛教到底是什麼呢?三法印、一實相印、四諦、十二因緣、教理行果等說有種種,何者皆教著轉迷到悟。「迷」者是什麼呢?「迷」者,指從說有物、有我的凡夫自己的判斷,起種種的煩惱,犯諸種罪。「悟」者,是頂戴切斷其迷根,不再流轉生死的佛的智慧。歸依三寶正是其正道。

佛教被區分為幾種,分有幾多的宗派。即大別有大乘、小乘、權教、實教、聖道門、淨土門、顯教、密教、教、禪種種。就宗派的話,有倶舍宗、成實宗、律宗、法相宗、三論宗、華嚴宗、天台宗、禪宗、真言宗、淨土宗、淨土真宗、日蓮宗等,其所說乍看甚異,等流的共通點是三寶的思想。歸敬三寶內涵雖有小異,然皆語之、重之,以之為中心。故歸依三寶是佛教的特色。不止如此,全體佛教亦不出歸依三寶。即歸依三寶可貫通佛教、包括佛教全體。故佛教是歸依三寶。

歸依三寶

原本歸依三寶的意思和深味,依宗派依人而異。真能歸依三寶,早已是大信心的行者、是大修行的人,是無上上・真解脫的約定已定的人。但是實際上很多人無法如此。而且於現代佛教,最欠缺者是歸依三寶。不能吟味自由和必然融合的美勝法流,不用說佛,輕視僧侶,真是言語道斷。

人立於三寶之前時,自生起恭敬之念,此處的眼一死,反而謗之。歸依三寶其原樣是恭敬心的表示,依歸依三寶始被看到不欺的自己。此謙虛的態度正是佛教徒的態度,此態度出來,始能修行佛道、難思的佛願亦能被吟味。是初門的同時,亦是徑路、奧堂。故受持戒律,也是必先受「三歸依」。以歸依三寶的人為佛弟子、佛教徒。

於真宗亦然。不歸依三寶的話,聞信名號即不可能。三寶歸依的念頭也沒有,誇口、炫耀學解之輩是佛門外的人。佛教教理原本可說是人智之極的如來智慧。故真劍地做學問的話,必然佛教的真理能解。重要在真劍與否。不單只是求知識欲的滿足,亦應立於生死岸頭究理鑽研。忘記自己的生命,與自己的生命沒交涉的觀念遊戲,不論到何時亦不能把握到真實者。

求真理者,知的論究的同時,有稍微窺視「信」的世界和「行」的世界的必要。不徹本願,不思至禪定的寂滅海,不用說佛教,一般的真理亦必終於空中的樓閣吧。

歸依三寶

釋尊在世時,自勸弟子們三歸。即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歸是釋尊御定的第一的形式。此形式,小乘佛教不用說,至大乘佛教亦被嚴然受持。然者歸依三寶,是亦時間的・空間的通一切佛教的最大要素。

釋尊的御入滅帶給弟子及一般的信徒很大的悲痛吧。他們失去禮拜的對象故,那孤獨寂寞無法言盡吧。此故,隨著御入滅,他們所採取的行動,不是佛像的御製作、不是繪像的製作。他們在岩石上雕刻釋尊的御足的跡形,之作為釋尊即佛寶禮拜。於其下稽首,真的頂禮佛足。他們敬虔之念實有深厚者。佛寶敬禮至此雖尚不足,思此時吾人唯有慚愧汗顔。

本來印度初代的佛教徒亦作思索,一般的信者寧可以禮拜為主。真的敬念在内的話,那必外為禮拜顯現,世界的宗教盡是如此。然真佛弟子的禮拜是歸命的充滿,和無歸命之念而出的形式者,大不相同。於佛教,歸命即是禮拜。天親菩薩的五念門,及善導大師的五正行中,記錄著禮拜、讚嘆供養,此等皆是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的意思。其為所重亦是理所當然。 

歸依三寶

歸依即歸命是佛教的生命,因此其價值甚大,有等同如來者。歸命盡於恭敬的心、盡於憶念,亦是信樂。

受持三寶者,唯釋尊一佛御制定,非所謂的一時之物,是全通三世十方,不變不易的法則,是祖祖相傳・佛佛傳持的化儀,是至菩提涅槃的大道。《觀經》示三福,於第二項揭「受持三歸」,而且御說「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福本是經的「顯」義,即是定散中之物,可窺知是普遍性者。又至受持三寶,不問要弘、真假而明一貫者。唯於受持的心有差異。

持普遍性者,同時亦持必然性。普遍性者,不選時和場所,不論何時・何處皆是同一狀態。必然性者,不問古今東西,不論時和場所,必持同一的因果關係。普遍性和必然性是真理的要素、形式。而普遍之物必是必然之物,必然之物必是普遍之物。三寶是佛佛祖祖傳之,亙三世十方而存在,是真理。

歸依三寶

聖德太子已說三寶是「四生的終歸,萬國的極宗。」明示是真理。四生者指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即指一切生物。「終歸」「極宗」意味最寶貴、最後的依靠。道元禪師以三寶云「古先勝躅、佛祖古儀、佛佛祖祖之法」。三寶自體是法。

真理方是度人救世者。本願一乘之法是真中之真,如來的名號是「至理的真法」。看是實相之法時,能度苦惱眾生,作苦海船筏,絲毫不能懷疑。中國天台大師修法華三昧,於定中觀見的真理和《法華經》的文符合而歡喜,見此亦知一切經典之真、經之所以爲真理。經其原樣是佛的真理,佛寶即是法寶故。

三寶不單是為了向菩提的人,此亦是涅槃界的風光。因此《阿彌陀經》有「念佛、念法、念僧」之御言語,《大經》有「佛聲、法聲、僧聲」之御言語。不論何者皆顯極樂莊嚴的風光。於淨土是「常轉無垢輪」的音聲。三寶者名、實誠然皆是從因徹果,從果上示因相的大法、大道。

「道」者一切如斯,是果上原樣的理方是道,果即是道方是佛果。孔子說「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亦明確地傳著此中消息。

歸依三寶

經初有「如是我聞一時佛」者,此即是佛寶,眾多的菩薩及聲聞等的聽聞眾為始,對告者及受咐囑的人們是僧寶。記於經中的「教理行果」、「信解行證」或「教行信證」的法門是法寶。然者,經典皆是三寶,宗師、論師的解釋亦倣之可知。極樂涅槃界亦是三寶,可說是真理的真如亦是三寶。即諸佛如來從真如生,是覺照其人(按:覺照是觀智,此語是說,佛是覺照光明之人格化,是與真理一如的智慧體證者),一切的法門從之而流是軌持、軌範,一切的僧是受持此,無違無諍之人。

巴利語三皈依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羅漢、正自覺者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我皈依佛陀,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我皈依佛法,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 

我皈依僧團。

以此眼見者,佛寶之中有法寶・僧寶,法寶之中有佛寶・僧寶,僧寶之中有佛寶・法寶。三寶誠是具不可思議功德者。此樣,《正法眼藏》的註疏、《面小述讚》言「三三妙融,具遍法界的功德」。

歸依三寶

雖汲淨土真宗之流,真實信心不起是如何?「信卷」記著「雖知有道,但不信得道者,所謂不信得者故」之旨。得道者即是僧。如現代輕視僧侶之世,得信的人稀也是不無緣故。

祖聖親鸞聖人自法然上人,法然上人依善導和尚開闡真心。又禪家最重視的傳依、面授、授記嗣法,亦是教此法寶、僧寶的可貴。應知道於各宗有血脈相承,法者有人易了,無人難了。遇真知識,實是無量劫亦稀。

《觀經》下下品之機也是如此。值臨終,極惡的罪人十聲稱佛而往生,此全是僧寶的御蔭,是歸依僧的恩德。不信僧,如何能至心稱名?信法前,吾人信僧故信佛,信佛故信佛教即法。信本願、信名號。入信的徑路,大體如斯。原本直信佛者亦有、信法者亦有,親鸞聖人的御態度正是如此。因此「正信偈」的結尾御言「唯可信斯高僧說」。

「唯可信斯高僧說」七字是一偈之眼目、入信之鑰匙。聖人御言:「親鸞並無傳珍法」「蒙信善知識之御言外別無子細也」「三國的祖師各各興行一宗」,慶遇中夏、日域的師釋,那態度令人懷念、令人思慕、令人頂戴,不是嗎?

《教行信證》是法寶,暫分之作佛寶和法寶的話,教是佛寶,信佛言是信佛。不信佛者如何能信「行信」之法。此是從「佛」至「法」之入信的徑路。又「真佛土卷」是佛寶。見《教行信證》四法是從真佛土的回轉時,四法是法,此亦能見是信佛寶至信法寶吧。三寶的順序依立場而分種種。然本是圓融的三寶故,信一的話必其他二寶含於其内,實是難得之事。

歸依三寶

於原始佛教,歸依三寶的形式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極簡單,但是到大乘經典就變得複雜。《華嚴經》賢首品有文曰:「若常信奉於諸佛…信佛不思議。若常信奉於尊法,則聞佛法無厭足,若聞佛法無厭足,彼人信法不思議。若常信奉清淨僧,則得信心不退轉」之旨。此是「信卷」引用之文。

「常」的言語是應著眼之文字。「佛不思議」「無厭足」「法不思議」等御言語,是應大吟味的言語。

聞佛法無厭足,佛和法的不思議能理解的話,迷信等自然消失。「化卷」及《御文章》引《般舟三昧經》,御言:「自歸命佛、歸命法、歸命比丘僧。不得事餘道,不得拜於天,不得祠鬼神,不得視吉良日。」(見:《身體血液的聞法》)

今日一般作為歸敬文的是:

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此本出自《華嚴經》「淨行品」。但是《八十卷華嚴經》,「體解大道」作「紹隆佛法」。

歸依三寶

善導大師於《觀經疏》的「玄義分」之初,寫著歸依三寶之極難得的御文。(參:《與佛心相應》)其中,「法」是「菩薩藏・頓教一乘海」,「僧」是「學佛大悲心」,即學佛大悲心的大乘聲聞、菩薩們為僧寶。不論何宗之論,是大論的話,歸依三寶的偈出於最初。這是表非論師的我者,拜讀的話,能吟味其各自深味。

「大乘精神」,依大乘的諸論,大乘即真諦俗諦的妙融、不二的法門,無住、不可得、空、無我。以《金剛經》頂戴,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總之,不論做何事、見聞何物,在此方不可不去「愛憎」之念。即應於本心光明之間,見聞、思考事物。住此本心,養見聞之心,是大乘精神。用世間流布之語說的話是「誠」。

幾多的德目是浮於大乘精神上的妙波。在祖聖上窺大乘精神的話,

本願圓頓一乘法

 逆惡攝取當信知

 煩惱菩提體無二

 無上覺證速疾得

  (No.150·三二)

是如來的大慈悲。吾人頂戴如來的大慈悲心為吾人的心時,與人和,與世和,令出現「天下和順·日月清明」之開朗的社會。依大乘精神,真正的僧寶精神被發揮,能見佛教的光輝。取則大乘精神時,和而能敬,敬而復能禮。信斯大乘精神,依「歸依三寶」能得涵養。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1-10-01 05:13
Next 2021-10-01 05:53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