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釋蒙光 2025年4月14日

近年法座中,愚皆以善導大師《往生禮讚》之皈依文,為真宗三皈依誓詞。初亦未嘗刻意,然行之既久,愈覺其理之深邃,常思有以暢其義。每於法座上口說,常啓新見,久說亦如初聞,誠冥加之恩也,然皆未及成文。
福州道場初成,兩開法座後,始略記數語於筆記中。前日赴港開講,兩日法座結束,又有因緣爲初學門徒說「三皈」之義,重有感焉,乃檢筆記中草稿董理之,作此小文。法事俗務倥傯,僅述其綱要,以備後時之需,亦方便就教於前輩。
蒙光謹志

梵聲:剛纔法座上拍到。放大圖片,發現左側的本尊,似乎正看著蒙光師,並且慈悲地笑著,真是不可思議!
看著我 護著我 等著我——瑞劒老師



《往生禮讚》之皈依文如下:
歸佛得菩提 道心恒不退
歸法薩婆若 得大總持門
歸僧息諍論 同入和合海
願共諸眾生 迴願往生無量壽國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中之皈依文,以佛、法、僧三寶為核心,闡發淨土信仰的根本精神,乃淨土法門之精要,融攝三寶功德與往生願心。以此為真宗三皈依誓詞,可從教義淵源與實踐意涵略釋:
一、皈依文釋義
(一)皈依佛:仰仗佛力,得菩提不退
「歸佛得菩提,道心恒不退」,此句強調以「歸命阿彌陀佛」為根本。依佛力攝受,修行者能證得道心不退轉,直至無上菩提。「歸佛」不是僅皈依表像,而是徹信阿彌陀佛本願,以佛力攝受為根。菩提乃無上覺性,此處特指「平生業成,住不退轉」,即凡夫乘佛願力往生,就入正定聚,自然道心堅固,不墮退緣。親鸞聖人云:「菩提者,則是涅槃;涅槃者,即是無為法身;無為法身者,即是實相;實相者,即是法性;法性者,即是真如;真如者,即是一如。然則彌陀如來從如來生,示現報應化種種身」(《愚禿鈔》)。他力大菩提心者,無上信心也。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中反覆申明「他力本願」「名號救度」之理,指出阿彌陀佛本願光明名號具足攝化眾生的力量,信憑名號救度,即與佛本願相應。這是真宗「他力本願」思想淵源,強調佛力救度的絕對性。此句體現淨土教「他力本願」的核心思想,善導強調眾生往生全仗阿彌陀佛願力,而非自力修行。佛之願力能令眾生「道心不退」,直至往生極樂世界成佛,永不退轉。真宗繼承此義,主張「信心正因」,認為凡夫信憑佛力,即可契入彌陀願海,得究竟菩提。真宗的皈依佛,以阿彌陀佛為唯一歸依對象,否定自力修行,徹底他力救度。
(二)皈依法:總持法門,契入薩婆若
「歸法薩婆若,得大總持門」,「薩婆若」即一切智,亦名一切種智,指佛果的究竟智慧,彰顯佛法之圓滿實相。然依善導《觀經疏》「今此《觀經》以觀佛三昧為宗,亦以念佛三昧為宗」之判,淨土門中「法」之體性,唯是阿彌陀佛「本願名號」。親鸞聖人於《教行信證》中更明言:「言『教』者,謂大無量壽經;『行』者,稱無礙光如來名」,又「本願爲宗,名號爲體」,故「歸法」即歸命「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此名號總攝佛智功德,如《往生論註》云:「彼如來名號即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是為「名號即法體」之深義。淨土門之「歸法」,指依阿彌陀如來名號之不可思議力,「法」即「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總攝一切教法、功德、妙用。歸法非求玄解,而是以名號之大行為體,總持萬德,契合真宗「名號即實相」之義。
「大總持門」即陀羅尼,象徵佛法的總持與圓融。善導大師主張淨土法門為「易行道」,以名號為體現佛智的總持法門,稱名即稱佛,名號即含攝一切佛法功德,貫通權實二教。所謂「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法事讚》),真宗依此明示「名號即法體」,視「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為法之全體,眾生以信心領受名號功德,即與佛智相應,總攝萬行。真宗之皈依法,以名號為唯一法門,所謂「名號獨運」,非凡夫之自力行。

(三)皈依僧:和合無諍,同入清淨海
「歸僧息諍論,同入和合海」,在淨土語境中,「僧」指清淨和合的念佛團體,非狹義的出家眾,而是「清淨大海眾」——已往生、今往生、當往生之念佛人共成法侶,包括極樂聖眾與念佛人共成的清淨團體。善導大師批判雜修雜行易生諍論,主張專修念佛者應息滅分別諍論,自然遠離是非,以「同願同行」共趨淨土。真宗則強調「非僧非俗」,念佛人以未斷煩惱之凡夫身,依佛力攝受住持,已入「正定聚」,與諸菩薩同屬彌陀眷屬。然自省惡業故,雖與佛菩薩同行,仍以罪惡凡夫身自居而不以穢土成佛之身自居。善導大師「凡夫入報」的平等救度觀,於真宗「惡人正機」說得以徹底,充分體現皈依之平等性——凡夫無揀擇,唯憑佛力,正契「歸佛得菩提」之他力徹底性。
歸僧之要,在捨自力計度,離宗派諍論,唯以「同行」信心為紐帶,共趨彌陀願海。這就是真宗所倡導的「御同朋」「御同行」精神的由來。真宗重視「同行善知識」,透過共修形成「和合海」,體現僧團的攝化功能。真宗的皈依僧,強調「同朋」團體的和合共修,呼應真宗「同行」制度。對待他宗他教,真宗以「二諦圓融」之宗風,不壞世諦,不違真諦,尊重他宗教義行持,視爲阿彌陀如來救度衆生之應機方便而禮敬尊重,然自身則堅守「名號獨運」之絕對他力信心。
(四)「願共諸眾生,迴願往生無量壽國」
此句顯大悲迴向之極致,將三皈功德皆導歸淨土。在真宗看來,這「迴願」非自力發心,乃乘佛本願力自然成就之約末(即顯於機方)利他心。頂戴信心平生業成,佛心徹到,亦有利他的德分流溢,是自然之事。與衆生同歸本家,與如來共成道,方圓成佛心之大悲,是佛願之圓滿成就。

二、真宗教義之核心
「他力迴向」之貫徹
真宗以善導思想為基礎,主張「他力回向」。皈依三寶的本質是全然領受彌陀願力,非依賴凡夫之修行。文中「歸佛得菩提」「歸法得總持」等,看似有「因行得果」之跡,實則依善導之釋,「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全攝佛功德,皆爲佛果成就之回向,於衆生之機方,唯領受而已。皈依三寶即是領受彌陀迴向之功德,非以自力求證。親鸞聖人解「至心回向」作「至心賜回向」,凡夫所謂的信心,其實是如來惠賜的禮物。此義彰顯真宗教法他力之徹底性。
「機法一體」之顯現
「道心恒不退」,不是凡夫自力能持不退之心,是佛力住持使然;「同入和合海」,是依止善知識聽聞,隨順佛願、佛語、佛教,非以己意私心爲主,亦不必強行做人為的調和。在佛光明調育下,眾生在個性世界中,同揚「微妙香潔」的法味,是入彌陀一法界自然的結果。真宗所說「他力信心」,由佛力發起,至凡夫心映發,佛凡一心,機法一體,轉凡夫生滅心成金剛心,此是「南無阿彌陀佛」之生命化與具體化。皈依文中的「菩提」「總持」「和合」等,皆從「名號功德」中開顯。法顯於機,故即事而真,體現真宗「方便即真實」的實踐觀。
「現生不退」之證成
真宗承襲善導「凡夫入報」之論,認為皈依三寶的當下即得「不退轉」位,非待往生後。
真宗強調「信心決定時即住不退轉」,皈依文「道心恒不退」正與此呼應。善導大師「凡夫入報土」之論,恰為親鸞聖人「平生業成」說之先聲,二者皆立足佛力不可思議。

三、作為真宗皈依誓詞的實踐意義
此皈依文以「三歸依」為框架,但賦予淨土教特有的詮釋。
淨土轉釋:三皈依在真宗有自宗義的詮釋,佛即阿彌陀佛一佛,法即名號一法,僧即念佛同行者。此皈依文將三寶功德收攝於往生願海,可作為真宗「三皈依」的擴充註解。
次第分明:先歸佛(信本願)、次歸法(持名號)、後歸僧(依團體),層層遞進,符合《往生禮讚》中「安心、起行、作業」的修行體系。
導向信心:「息諍論」非強制無諍,而是顯明一切法義諍論終歸於六字名號之絕對他力。此與親鸞唯信佛智,不執自見的態度一致,可導引行者捨自力分別,專仰佛願。
他力本願:「願共諸眾生」非強調個人發願,乃彰顯彌陀本願已成就十方眾生往生之實,皈依者不過隨順佛願,是願成就回向與個機領解的統一。此正合真宗「自他同乘一願船」之妙理。
回向淨土:末句「迴願往生無量壽國」將三皈依的終極目標明確指向極樂世界,體現善導大師「指方立相」的教導,較傳統三皈依的發願有更具體鮮明的內涵。
實踐簡易:真宗不要求複雜觀想或戒行,依大經成就文「聞其名號,信心歡喜」,於聞信一念即決定往生,真宗以信心含攝他力願行的領受,正是善導大師「六字釋」的貫徹,是稱名法義的內核。由此內核方有「機法兩種深信」的開顯,亦開出真宗「惡人正機」的主張。

四、教義契合度與儀軌相容性
教義契合度:真宗以善導思想為根本,此皈依文完全體現「本願名號正定業,至心信樂願爲因」的核心。
儀軌相容性:相較傳統三皈依的誓詞,此皈依文更具淨土專修的指向性,可作為真宗皈依的簡易儀軌,顯明念佛者對本願的具體信受。
此皈依文深具淨土真宗的教理特質,既是對傳統三皈依的淨土詮釋,亦完整涵攝往生要義。作為真宗誓詞,其優勢在於:
明確指向阿彌陀佛的本願救度;
明確行持爲「聞其名號」的聞信領受;
強化團體共修的和合性。

結論:方便與真實
此皈依文深契淨土奧義,若立於真宗「他力絕對」之基磐上,可作為真宗三皈依誓詞,既契合淨土教「仗佛慈力」的根本精神,亦突顯真宗「信心正因」的特質。但需釐清兩點:
文中「得菩提」「得總持」等語,當依他力迴向理解,不落於自力修持之功徳想。真宗皈依本質乃「信心歸命」,形式或可多元,然核心仍在「聞其名號,信心歡喜」。頂戴此文,明佛凡雙重體用之義,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為體,信心為用;信心爲體,稱名報恩爲用。以信因稱報,立真宗宗幟。
總言之,此偈可視為真宗三皈依的禮讚延伸,然最終皈依處仍在「一念歸命」之信心,誠所謂:「三寶功德皆攝六字,六字之外別無皈依」。
此皈依文若應用於日常聞法時法座儀軌,可先誦「南無阿彌陀佛」三遍,次誦此皈依文為,終以迴向文「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結束。
又,主張《往生禮讚》之三皈依文作爲簡易真宗皈依文,終屬文字方便。於真宗,真實皈依在「信心歸命」。若執著文句而忘失「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之正義,徒墮於義解教道,不成圓解證入。故終以還歸「信心爲本」,信因稱報,爲不動之軌則。

留言列表(3条)
[…] 說淨土教之「三皈」誓詞 […]
[…] 說淨土教之「三皈」誓詞 […]
[…] 說淨土教之「三皈」誓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