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默老師開示 蒙光整理 2023-07-15
二〇〇七、一一、一八
生:淨土真宗的「觀佛本願力」的「觀」是什麼意思?
師:觀即信,「起觀」等於「生信」。「觀佛本願力」凡夫可以做到的是「信」佛本願力。「觀佛本願力」不是我能夠「觀」,是依「本願力」凡夫才能如實地「觀信」,所以「信」是他力。如果是自己信的話就是「自力」,這個是真宗很難的地方。禪宗是「自信」。
生:天親菩薩是修「五念門」(起觀)才「一心」(生信)的嗎?還是直達本願「一心」(生信)才展開「五念門」的行業?
師:你問這個問題要小心,因為你用凡夫(的眼睛)在看天親菩薩,所以怎麼看都不是,怎麼看都是凡夫的看法。天親菩薩並非凡夫,是十向滿的菩薩,所以怎麼說都是,怎麼說都不是。不要用凡夫的眼光去講天親菩薩,不管怎麼講都是憍慢。
生:那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五念門」?
師:為了要教化我們,南無阿彌陀佛化為「五念門」來教化我們;法藏菩薩的修行(五念門),化為南無阿彌陀佛回向給我們。我們的每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都是天親菩薩「五念門」的顯現,所以不是自己在念佛。
生:所以也是法藏菩薩五念門的顯現?
師:是。
生:請問,韋提希夫人見到西方三聖住立空中,善導大師判韋提希夫人是時獲「三忍」,這是什麼意思?韋提希夫人看到本尊是「起觀生信」?
師:韋提希夫人能見佛是靠什麼力量?是「依佛本願力」。韋提希夫人是「依佛本願力」見到彌陀三尊,才能夠生信;我們凡夫也是「依佛本願力」才能夠「起信」、「生信」。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大家都忘記「依」佛力,把佛力忘記,然後自己要去「獲信」,問題是出在這裏。認真的講,沒有一樣不是佛,你現在開車也是佛,是佛帶我們到這裏來,不是因為你能幹所以才會開車。佛無所不在,只有成佛的人才能夠看到。所以佛見一切,一切悉是佛,成佛的人才會知道,原來一切都不是我的力量。
生:我們凡夫都看不到,應該怎麼辦?
師:現在風吹著,也是佛在動。凡夫只有「托福」,只能「謝謝」和「懺悔」而已。我們都是在佛力裏面,我們都走不出佛力,所以無論什麼,都是「托福」。
生:如果真的有這種感受,不往生都不行了。
師:對。有這種感受出來的人,已經不會執著「往生」、「不往生」了。開車也是佛力,是佛力讓你在開車的。
生:這種感受好像也不是自己有辦法感受到?
師:對,沒有錯。
生:那怎麼辦?
師:自然法爾,「自然」就是佛、淨土的世界,但是我們凡夫都藐視「自然」、輕視「自然」,凡夫都是忘記「自然」、瞧不起「自然」,然後自己「畫蛇添足」。
生:凡夫沒辦法「自然法爾」。獲信的人呢?
師:這是正常的,因為無始以來凡夫一直在迷執,所以「自然」不起來。「自然法爾」,要真正成佛才能「自然法爾」。
獲信的人只能嚐到少分而已,沒有如實獲信的人,嚐不到「自然法爾」的味道,所以一直在迷執中打轉,自業自得。
生:記得老師在福州有講「真宗的『行』就是『聞』」,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師:如實地領受阿彌陀佛的本願,這個就是淨土真宗的「行」;要如實領受阿彌陀佛的本願,沒有透過「聽聞」就領受不到。七高僧都是這樣子。
生:「聞」一定要依止善知識?
師:沒有錯。《教行信證》云:「信有道,不信有得道者,是聞不具足。」知道有「道」,卻不會去依止「得道者」。
尋找「得道之人」,相信「得道之人」的重要是因為我們凡夫有很多自己的障礙、知見、想法,往往會以為那就是對的。凡夫知道有佛道,有什麼教法,可是都忽略了「真正走在這個教法的人(得道之人)」,即使遇到了也不願相信,不屑相信,這是凡夫最大的損失,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執」很重。會相信「得道之人」就是「無我」,「無我」的人才不會執著自己的想法是對的,會服從真理。所以真正老實的人,他會相信佛,真正老實的人是「信順佛語」。我執很重的人,會用自己的主觀去看佛、想佛、去解釋佛語。
生:很奇怪,像我也不是很老實,我執也很重,可是第一次碰到老師的時候,就乖乖地降服了。
師:一樣是「我執」,有的人並不曉得他是「我執」,他覺得自己並沒有「我執」;另一種是「知道自己是我執」、「看到自己的我執」的「我執」。貓和狗並不曉得牠有「我執」,你看狗吃飯的時候不許別人靠近,牠要自己吃。
一樣是「我執」,像黃檗禪師、達摩祖師,他們不會讓自己去做那樣的事。同樣有「我執」,達摩祖師和狗的「我執」相差如天淵之別。
生:很奇怪!遇到老師之前,接觸過游老師,也接觸過親鸞會;照理來說,跟老師講的有很大的差別,竟然會一接觸就接受老師的教法,然後就請老師上來台北講法,這是什麼奇怪的因緣呢?
師:能知道這個因緣的只有佛,會這樣也是阿彌陀佛的因緣法,所以你們才能如此接受這個教法。真正知道你們跟老師和這個教法的因緣的只有佛,我們凡夫不要用自己的意見去下評斷,留給佛去評斷就好,凡夫能講的就是「托福」、「感恩」而已,不要忘記,之所以能夠走到這裏是無始以來受了多少照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如此信順佛語,這是很長、很複雜的因緣,不是三言兩語就能交代清楚的。
生:真的很幸運,因為看到很多蓮友不接受,然後離開,真是不可思議!
師:真正感受到佛恩的人就只有「托福」、「感恩」。你看地球也不是一開始就有人類,它是經過幾億年的演化,從別的生物一直到現在的人類模樣,得人身又能遇到佛法,是經過多少的照育,所以我們只能「托福」。同樣是遇到佛法,有的人有「托福」的心,有的人根本就忘記「托福」,然後自己一個人高高在上,自以為是,一樣是得人身,一樣是遇此教法,就有如此差別。同樣來聞法,有人會中途離開,這是無始以來的因緣。
* * * * * *
世尊的念佛是「佛佛相念」的念佛,我們人也會憶念人,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人的憶念」有「我欲」存在;「佛佛相念」最大的基礎是「慈悲」,這是最大的不同。母親憶念孩子的「慈母心」,跟「佛佛相念」有相通之處。佛的慈悲是「無我」的慈悲,眾生的慈悲反面就是「瞋恨心」。舉例說:巴士可以載運很多人,之所以可以載很多人是因為「賺錢」;它的「服務親切」反面是為了「賺錢」,有「欲望」在。父母親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孩子能夠幸福,佛對眾生也是「但願眾生得離苦」,都是以「慈悲」為出發點。但是,父母親疼愛孩子,僅止於「我的孩子」而已,對「別人的孩子」就沒有這麼好。當別人小孩成績比自己的孩子好,我們會生氣,會不高興,所以人的慈悲、親切僅限於自己的孩子,也是有我執存在,不是真正的慈悲。人的慈悲、親切是相對的,相對的慈悲;佛的慈悲是「無我」,不是相對,所以能夠遍及一切眾生,一切萬物。
生:照這樣看,凡夫根本無法真正的念佛?
師:(凡夫)除非成佛,不然無法真正的念佛。
生:當我們遇到阿彌陀佛,自然念出來的念佛,變成也是阿彌陀佛在念佛,不是我們在念佛?
師:對。「念佛是彌陀借凡夫的口跑出來」,結果凡夫不知道,以為自己有修行,自己在念佛,這就叫做「慢心」。
生:這個理很深。
師:身為凡夫無法相信是正常的,我們能接受「念佛是彌陀借凡夫的口跑出來」是不可思議,如果佛心沒有進入心坎的話,是沒有辦法接受的,認真講,真正的念佛凡夫是做不到的。
親鸞聖人體會到這個道理,所以說「親鸞沒有一個弟子」,「親鸞沒有念過佛」。《一念多念文意》云:「凡夫者,無明煩惱充斥吾等身中,欲望多、瞋心重、妒嫉心多,無有間息,到臨終一念為止,不消、不停、不絕,如同水火二河的譬喻所示。」親鸞聖人不說自己有念佛,凡夫有的只是「迷執」。
生:過去看親鸞聖人的這些話,都以為聖人在講客氣話。
師:親鸞聖人了不起的地方是很徹底——「我是凡夫」,「自己沒有真實的心」。《淨土和讚》云:
淨土真宗雖歸依
真實之心實難有
虛假不實此身是
清淨之心更不存(No.331·九四)
蛇蠍奸詐之惡心
自力修善不相應
如來回向若不憑
無慚無愧無有盡(No.336·九九)
留言列表(1条)
[…] 一切都是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