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4日

目 錄
序言
淨土真宗教章(我的道路)
淨土真宗生活信條
念佛者的生活方式
我們的誓約
第十八願文(本願)・願成就文
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序
禮讚文(三歸依文)
課誦
正信念佛偈・和讚
讚佛偈
重誓偈
十二禮
佛說阿彌陀經
御文章
聖人一流章
信心獲得章
末代無智章
八萬法藏章
白骨章
領解文
淨土真宗的教義
淨土真宗的禮儀與莊嚴
本願寺歷代宗主
真宗宗歌
恩德讚
用餐偈
聯繫地址

序言
這本『淨土真宗本願寺派 日常課誦本』的製作,不僅以台灣開教地,更是以全世界中國語文化圈爲對象,希望將淨土真宗教義傳播出去。
編輯過程中,在重視本宗派傳統的同時,也顧及讀者能易看易懂。字體採用中國語圈使用的正體字,附上平假名和羅馬拼音,是爲了能用日文共同唱誦。希望大家一定要來京都・本願寺參拜。
期盼能通過這本書,向更多人傳達淨土真宗的教義,爲實現自他心靈富足的社會助一臂之力。
淨土真宗本願寺派
寺院活動支援部 國際傳道擔當
二〇二五年二月

淨土真宗教章(我的道路)
宗名:淨土真宗
宗祖:親鸞聖人
(御開山)
誕生:一一七三年五月二十一日(承安三年四月一日)
往生:一二六三年一月十六日(弘長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宗派:淨土真宗本願寺派
本山:龍谷山本願寺(西本願寺)
本尊:阿彌陀如來(南無阿彌陀佛)
聖典:釋迦牟尼如來所說《淨土三部經》:
《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
宗祖 親鸞聖人著述的主要聖教:
《正信念佛偈》(《教行信證》行卷末偈文)
《淨土和讚》《高僧和讚》《正像末和讚》
中興之祖 蓮如上人書信:
《御文章》
教義:蒙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惠賜信心,實踐念佛人生,此世緣盡即往生淨土成佛,還來迷界教化眾生。
生活:依親鸞聖人教導,聞阿彌陀如來御心,常稱名號,常省自身,心懷慚愧歡喜,不作現世祈禱,過御恩報謝的生活。
宗門:本宗門是仰敬親鸞聖人教義,念佛之人相聚的同朋教團,也是向人們傳揚阿彌陀如來智慧與慈悲的教團。以此爲依,為實現自他心靈富足的社會作出貢獻。
淨土真宗生活信條
崇信佛誓 常稱尊名 堅強明朗生活
仰敬佛光 常省吾身 於感謝中共勉
遵奉佛教 聽聞正道 弘揚真實教義
慶喜佛恩 互敬互助 努力造福社會

念佛者的生活方式
佛教始於約二千五百年前,釋尊開悟成爲佛陀。在日本,佛教最初被稱為「佛法」。這裏所說的「法」,就是這個世界和我們人類的本來面目的真理,這是超越時間和地點的普遍真理。而看透這個真理並覺醒的人稱為佛陀,他告訴我們超越痛苦的生活之道,這就是佛教。
佛教用「諸行無常」和「緣起」兩個詞來表達世界和我們的本來面目。「諸行無常」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瞬息萬變,而「緣起」是指在每一瞬間,萬物都依因緣相互關聯而存在的真理。因此,在這樣的世界狀態中,不存在固定不變的「我」。
然而,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這個真相,而是將「自我」視為一個固定的實體,並且總是以自我中心的心態看待事物,從欲望出發,判斷事物對自己有利還是有害,因此喜歡或者嫌憎。一旦事情不如所願,我們就會遭受痛苦,産生對立,將自己困在無法真正自由的苦澀現實中,無法從痛苦的生活中走出一步。這種違背真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在佛教中稱為「無明煩惱」,這種煩惱是將我們與迷惑的世界聯繫在一起的原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煩惱是貪、瞋、癡三種,這稱為「三毒煩惱」。
親鸞聖人就是為了克服煩惱,獲得開悟,在比叡山努力修行了二十年。最後,他終於自覺到無論多麼努力修行,靠自己的力量無法切斷煩惱的深根。於是毅然下比叡山,在法然聖人的引導下,遇到了阿彌陀如來的救度。
阿彌陀如來是一位希望救度一切苦惱衆生,帶領他們進入覺悟的世界,持續其救度大願而行動的佛。這個願望稱爲本願。沒有比阿彌陀如來的本願更令人感激的慈悲了,阿彌陀如來一直致力於拯救迷失在我執、我欲的世界中無法擺脫的我。然而,即使今現在正在如來的守護中,我們仍然無法全心全意地託付給佛的大慈悲,不得不悲歎自己的愚癡、煩惱之深重。
通過聽聞阿彌陀如來的本願,我們才意識到自身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生活的無明存在,於是開始努力謹言慎行,一點一滴地克服世俗的煩惱。如對自己,知道減少欲望就能滿足而「少欲知足」,對他人,以平靜的表情和溫柔的語言實踐「和顔愛語」的生活方式。即使這些努力在他人看來只是在表面上模仿佛陀,也能得到真實的引導,被培養成那樣生活的人。親鸞聖人在寫給弟子的信中談到了這一點,他說:「(你們)現在聽聞阿彌陀如來救度一切人的本願心意,逐漸從醉於無明的愚癡中醒來,不再喜歡貪、瞋、癡的三毒,而常喜好阿彌陀佛的藥。」這是非常重要的教示。
今天,世界上有恐怖主義和武裝衝突、經濟差距、全球變暖、核物質擴散、對人權的歧視壓迫等,在全球範圍內,關係人類生存的困難問題堆積如山。這些現象的根本起因,在於我們違背真實而生活的無明煩惱。當然,我們直到命終那一刻,都會是執著我欲、煩惱具足的存在,我們無法像佛陀那樣完全清淨、消除我執地行動。即便如此,依託佛法、隨順佛教地生活,我們也會成爲把他人的喜悅當作自己的喜悅,把他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以符合佛陀心願的生活方式為目標,而竭盡所能地努力的人。
讓我們正確、明白地向海內外所有人傳達阿彌陀如來的智慧和慈悲,願我們每個人的行動能契合佛心,努力實現自他心靈富足的社會。為了世界的福祉,讓我們繼續推進實踐運動,共同邁出堅實的步伐。
平成二十八(二〇一六)年十月一日
淨土真宗本願寺派門主 大谷 光淳

我們的誓約
一.破除自我封閉,維持溫和的表情和柔和的語氣,猶如佛和顏悅色一樣。
一.不沉迷於貪、瞋、癡,留意柔和的心態和舉止,猶如佛身心安樂一樣。
一.不以自我為中心,共同分享他人的喜樂和悲傷,猶如佛心懷慈悲一樣。
一.察覺自己領受到生命的恩惠,盡力過著生活的每一天,猶如佛救度眾生一樣。
另譯(非出版本):
一.勿自我封閉 和颜愛語示人
常憶如來慈容
一.勿流於貪嗔癡 心和行善待人
常思導師安樂
一.勿自我中心 與人同悲同喜
常感佛陀慈悲
一.頂戴難得人身 日日精進報恩
常懷世尊救度

第十八願文(本願)・願成就文
親鸞聖人將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中,誓願救度所有眾生的第十八願,釋為「根本願」,稱為「本願」。此本願已成就,法藏菩薩成為阿彌陀佛,成為名號,今現在以名號的運作回向眾生,衆生於「聞其名號」的「信一念」感應道交,成就往生,因此稱為「願成就文」。親鸞聖人指出,釋尊出現於世,是為了宣說阿彌陀如來的本願。我們慶喜己身爲如來的大悲願懷抱,頂戴並憶念「十八願文」和「願成就文」。
第十八願文: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願成就文:
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序
《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序》,是《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教行信證》)全書的序文,簡稱「總序」。
親鸞聖人在「總序」中首先表明,淨土真宗教法的主體是《大無量壽經》所宣說的阿彌陀如來本願,以及本願所成就的無礙光明——即名號——的功用。通過《觀無量壽經》的因緣,顯明阿彌陀如來救度逆惡眾生的大悲,並說明釋尊出世的本懷,是為宣說阿彌陀如來的本願海。
親鸞聖人稟受釋尊的心意,向一切衆生勸導信受本願的行信。聖人慶喜能遇難遇佛法的宿緣,讚仰印度、中國和日本三國祖師相承本願教法的恩德,願與一切衆生共往生安樂國的心情,於反覆拜讀誦念中,能頂戴吟味。
總序之文,應著眼於:㈠因果(如來成佛的因果與衆生往生的因果);㈡機法(逆惡之機與救度之法);㈢行信(大行與大信),三點來拜讀。
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序
日本親鸞聖人造
竊以: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然則:淨邦緣熟,調達闍世興逆害,淨業機彰,釋迦韋提選安養。斯乃:權化仁,齊救濟苦惱群萌,世雄悲,正欲惠逆謗闡提。故知:圓融至德嘉號,轉惡成德正智,難信金剛信樂,除疑獲證真理也。
爾者:凡小易修真教,愚鈍易往捷徑。大聖一代教,無如是之德海。捨穢忻淨,迷行惑信,心昏識寡,惡重障多,特仰如來發遣,必歸最勝直道,專奉斯行,唯崇斯信。噫!弘誓強緣,多生叵值,真實淨信,億劫叵獲。遇獲行信,遠慶宿緣。若也,此迴覆蔽疑網,更復逕歷曠劫。誠哉!攝取不捨真言,超世希有正法,聞思莫遲慮。
爰愚禿釋親鸞,慶哉!西蕃月支聖典,東夏日域師釋,難遇今得遇,難聞已得聞。敬信真宗教·行·證,特知如來恩德深。斯以慶所聞,嘆所獲矣。

禮讚文(三歸依文)
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
大衆當至心歸依三寶
自歸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歸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歸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課誦
淨土真宗的課誦,是我們讚嘆並感恩阿彌陀如來誓願救度眾生的恩德,及宗祖親鸞聖人爲我們開顯如來本願之恩德。
真宗課誦源於十五世紀,本願寺第八代蓮如上人制定《正信偈》和《和讚》為日常的早晚課誦。課誦本內的經文,都出自淨土三部經及祖師的偈文,可用於寺院、道場或家庭的課誦。於課誦結束時,可拜讀一通《御文章》。
有別於其它宗教或宗派,淨土真宗的課誦不是為了祈福消災,而是讚嘆佛德。重複誦持拜讀經文,能令大眾熟悉課誦內容,被文句音聲所傳達的佛智和大悲所感動而同化。不可爲了祈願求福而做課。朝時課誦禮拜時,身心一新,展開一天的生活。暮時課誦時,在佛前感謝已過的一天。佛前當常保持香清、花鮮、燈明。願常於佛前念佛誦經,拜讀法語等,從中領會佛法。

正信念佛偈·和讚
「正信念佛偈」是親鸞聖人於《教行信證》「行卷」末,以簡潔文句傳達淨土真宗教義的讚歌。偈中表達了親鸞聖人對阿彌陀如來本願力的信憑,及通過《佛說無量壽經》與印度·中國·日本七高僧之引導,得遇真實念佛教法的喜悅和深深的感恩之情。此偈普括盡一流相傳之要義,是本典一部之總持。
「正信念佛」之題目,表明以正信為本,念佛爲用。信心正因,稱名報恩,是真宗的正義。行與信不二一體,依「聞其名號」之一念,名號大行入衆生心而成信心,從正信心中流出報恩的念佛。所聞之行體,成能聞之信心,機法一體,行外無信,信外無行。此偈位置在「行卷」末,是承上之大行,起下之大信故,特置此處。聖人之意,言信心者,爲顯南無阿彌陀佛生起本末之相,言南無阿彌陀佛之體者,即我等得他力信心之相,不可割裂信行而起偏執。
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用三種譜唱誦《正信念佛偈》,分別為「真譜」、「行譜」與「草譜」:
一.「真譜」:本山專用。用於每年一月十六日的早課。此日是為期一週的親鸞聖人御正忌報恩講最後一天。
二.「行譜」:用於每月十六日的親鸞聖人月忌法會,及各寺院和家庭報恩講等重要法會。
三.「草譜」:用於日常的早晚課誦。
《和讚》是以和語(日本語)讚嘆《教行信證》心要的詩歌。「讚」即讚歎頌揚之義,讚歎頌美之辭亦名爲「讚」。佛教中特指讚歎頌揚佛菩薩功德行儀的章句。佛典中常以偈頌形式讚歎佛菩薩功德。
《三帖和讚》是親鸞聖人晚年,為使真宗之根本教義易知易曉、便於傳布,所製作之歌讚。包括《淨土和讚》、《高僧和讚》與《正像末和讚》三部,合稱「三帖和讚」,簡稱「和讚」。《和讚》被視爲淨土真宗開宗聖典《教行信證》的簡本,以其義理透徹清晰、文字簡明,富於音樂性和文學性的風格,受到後代的尊重和喜愛。
第八代宗主蓮如上人在《正信念佛偈》和《和讚》之間增加念佛的唱誦,制定為淨土真宗的日常課誦。真宗寺院皆以《正信偈》與《和讚》為早晚誦讀之常課。
正信念佛偈
歸命無量壽如來 南無不可思議光
法藏菩薩因位時 在世自在王佛所
覩見諸佛淨土因 國土人天之善惡
建立無上殊勝願 超發希有大弘誓
五劫思惟之攝受 重誓名聲聞十方
普放無量無邊光 無礙無對光炎王
清淨歡喜智慧光 不斷難思無稱光
超日月光照塵刹 一切群生蒙光照
本願名號正定業 至心信樂願為因
成等覺證大涅槃 必至滅度願成就
如來所以興出世 唯說彌陀本願海
五濁惡時群生海 應信如來如實言
能發一念喜愛心 不斷煩惱得涅槃
凡聖逆謗齊回入 如眾水入海一味
攝取心光常照護 已能雖破無明闇
貪愛瞋憎之雲霧 常覆真實信心天
譬如日光覆雲霧 雲霧之下明無闇
獲信見敬大慶喜 即橫超截五惡趣
一切善惡凡夫人 聞信如來弘誓願
佛言廣大勝解者 是人名分陀利華
彌陀佛本願念佛 邪見憍慢惡眾生
信樂受持甚以難 難中之難無過斯
印度西天之論家 中夏日域之高僧
顯大聖興世正意 明如來本誓應機
釋迦如來楞伽山 為眾告命南天竺
龍樹大士出於世 悉能摧破有無見
宣說大乘無上法 證歡喜地生安樂
顯示難行陸路苦 信樂易行水道樂
憶念彌陀佛本願 自然即時入必定
唯能常稱如來號 應報大悲弘誓恩
天親菩薩造論說 歸命無礙光如來
依修多羅顯真實 光闡橫超大誓願
廣由本願力回向 為度群生彰一心
歸入功德大寶海 必獲入大會眾數
得至蓮華藏世界 即證真如法性身
遊煩惱林現神通 入生死薗示應化
本師曇鸞梁天子 常向鸞處菩薩禮
三藏流支授淨教 焚燒仙經歸樂邦
天親菩薩論註解 報土因果顯誓願
往還回向由他力 正定之因唯信心
惑染凡夫信心發 證知生死即涅槃
必至無量光明土 諸有眾生皆普化
道綽決聖道難證 唯明淨土可通入
萬善自力貶勤修 圓滿德號勸專稱
三不三信誨慇懃 像末法滅同悲引
一生造惡值弘誓 至安養界證妙果
善導獨明佛正意 矜哀定散與逆惡
光明名號顯因緣 開入本願大智海
行者正受金剛心 慶喜一念相應後
與韋提等獲三忍 即證法性之常樂
源信廣開一代教 偏歸安養勸一切
專雜執心判淺深 報化二土正辨立
極重惡人唯稱佛 我亦在彼攝取中
煩惱障眼雖不見 大悲無倦常照我
本師源空明佛教 憐愍善惡凡夫人
真宗教證興片州 選擇本願弘惡世
還來生死輪轉家 決以疑情為所止
速入寂靜無為樂 必以信心為能入
弘經大士宗師等 拯濟無邊極濁惡
道俗時眾共同心 唯可信斯高僧說
和讚(六首)
(一)
彌陀成佛時已來
至今十劫已經歷
法身光輪無限際
世之盲冥照攝也
(二)
智慧光明不可量
有量之諸相悉數
光曉無有不蒙者
真實明故歸命禮
(三)
解脫光輪無限際
光觸及者經說言
有無悉皆自然離
平等覺故歸命禮
(四)
光雲無礙如虛空
一切有礙皆無礙
光澤無有不蒙者
難思議故歸命禮
(五)
清淨光明無有對
遇斯光者托佛願
一切業繫皆盡除
畢竟依故歸命禮
(六)
佛光照曜最第一
光炎王佛故得名
三塗黑闇蒙光啓
大應供故歸命禮

讚佛偈
本偈出自《佛說無量壽經》上卷。久遠實成的阿彌陀佛,為了救度所有苦惱的眾生而示現為法藏菩薩。法藏菩薩以偈文讚嘆本師世自在王佛的說法,及其光顏巍巍的莊嚴相,發願成為智慧與慈悲無量的如來,以救度一切苦惱的眾生。
為了渡所有眾生到覺悟的彼岸,即使自己沉沒於諸苦毒中,也誓必要圓滿此願,無怨無悔。阿彌陀如來的慈悲願心在此首偈中表露無遺。
讚佛偈
光顏巍巍 威神無極
如是焰明 無與等者
日月摩尼 珠光燄耀
皆悉隱蔽 猶若聚墨
如來容顏 超世無倫
正覺大音 響流十方
戒聞精進 三昧智慧
威德無侶 殊勝希有
深諦善念 諸佛法海
窮深盡奧 究其涯底
無明欲怒 世尊永無
人雄師子 神德無量
功勳廣大 智慧深妙
光明威相 震動大千
願我作佛 齊聖法王
過度生死 靡不解脫
布施調意 戒忍精進
如是三昧 智慧為上
吾誓得佛 普行此願
一切恐懼 為作大安
假使有佛 百千億萬
無量大聖 數如恒沙
供養一切 斯等諸佛
不如求道 堅正不卻
譬如恒沙 諸佛世界
復不可計 無數刹土
光明悉照 遍此諸國
如是精進 威神難量
令我作佛 國土第一
其眾奇妙 道場超絕
國如泥洹 而無等雙
我當哀愍 度脫一切
十方來生 心悅清淨
已到我國 快樂安穩
幸佛信明 是我真證
發願於彼 力精所欲
十方世尊 智慧無礙
常令此尊 知我心行
假令身止 諸苦毒中
我行精進 忍終不悔

重誓偈
本偈出自《佛說無量壽經》上卷。久遠實成的阿彌陀如來為了救度一切眾生,示現為法藏菩薩,發下超世的四十八大願。
為救度沉沒於煩惱生死海中的貧苦眾生,法藏菩薩誓願成就無上正覺,其功德凝結爲「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普遍十方,令一切眾生聽聞信受。
重誓偈
我建超世願 必至無上道
斯願不滿足 誓不成正覺
我於無量劫 不為大施主
普濟諸貧苦 誓不成正覺
我至成佛道 名聲超十方
究竟靡所聞 誓不成正覺
離欲深正念 淨慧修梵行
志求無上道 為諸天人師
神力演大光 普照無際土
消除三垢冥 廣濟眾厄難
開彼智慧眼 滅此昏盲闇
閉塞諸惡道 通達善趣門
功祚成滿足 威曜朗十方
日月戢重暉 天光隱不現
為眾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
常於大眾中 說法師子吼
供養一切佛 具足眾德本
願慧悉成滿 得為三界雄
如佛無礙智 通達靡不照
願我功慧力 等此最勝尊
斯願若剋果 大千應感動
虛空諸天人 當雨珍妙華

十二禮
此偈文由七高僧的第一祖,印度的龍樹菩薩著述。龍樹菩薩以偈文的形式,讚嘆阿彌陀佛的莊嚴相與救度眾生的慈悲和功德,及淨土的清淨,與聖眾的莊嚴。菩薩對阿彌陀如來的讚嘆之意,以十二次禮拜表達,故名為「十二禮」。
偈文洋溢著菩薩願生彌陀淨土的向往,亦是如來願救度衆生往生淨土的滿足之心。
十二禮 龍樹菩薩造
稽首天人所恭敬 阿彌陀仙兩足尊
在彼微妙安樂國 無量佛子眾圍繞
金色身淨如山王 奢摩他行如象步
兩目淨若青蓮華 故我頂禮彌陀尊
面善圓淨如滿月 威光猶如千日月
聲如天鼓俱翅羅 故我頂禮彌陀尊
觀音頂戴冠中住 種種妙相寶莊嚴
能伏外道魔憍慢 故我頂禮彌陀尊
無比無垢廣清淨 眾德皎潔如虛空
所作利益得自在 故我頂禮彌陀尊
十方名聞菩薩眾 無量諸魔常讚歎
為諸眾生願力住 故我頂禮彌陀尊
金底寶間池生華 善根所成妙臺座
於彼座上如山王 故我頂禮彌陀尊
十方所來諸佛子 顯現神通至安樂
瞻仰尊顏常恭敬 故我頂禮彌陀尊
諸有無常無我等 亦如水月電影露
為眾說法無名字 故我頂禮彌陀尊
彼尊佛剎無惡名 亦無女人惡道怖
眾人至心敬彼尊 故我頂禮彌陀尊
彼尊無量方便境 無有諸趣惡知識
往生不退至菩提 故我頂禮彌陀尊
我說彼尊功德事 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淨者 回施眾生生彼國

佛說阿彌陀經
本經的譯本計有三種,現存姚秦三藏鳩摩羅什所譯的《阿彌陀經》,及唐三藏法師玄奘所譯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淨土真宗以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為正依經典。
本經開講地點是舍衛國祇園精舍。在眾多聲聞、菩薩面前,釋尊不待大眾發問,主動呼喚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講說淨土莊嚴相。親鸞聖人開示,釋尊的行爲是在表明其出世本懷為何。
本經的內容,首先述說極樂淨土種種莊嚴相,然後闡明阿彌陀佛的名義,及往生此土的眾生都能夠得不退轉,不再落入輪迴。又更說明往生極樂之因,不在自力少善根、少福德之行,而在多善根、多福德的念佛。
最後,釋尊舉出東、南、西、北、下、上等六方諸佛都在讚嘆念佛往生的殊勝行,並為此作證明。結尾時,釋尊再三重複強調此法是難信之法。參與盛會的大眾聞佛法音,都深生喜悅,頂禮而退。
以上內容,和《觀無量壽經》相呼應。《觀經》雖然廣說諸善萬行,但是到最後,是廢萬行唯立念佛。由此知本經的文意,唯在慇懃勸念佛,並付囑此法。總而言之,此經是釋尊一代教說的總結,所以又稱爲「一代結經」。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睺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㝹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並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曰極樂。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而雨曼陀羅華。其國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鵠、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趣。
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三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說。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燄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燄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諸佛所說名及經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共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說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稀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佛說阿彌陀經 終

御文章
日本 蓮如上人作
《御文章》是本願寺第八代宗主蓮如上人,為門徒解說親鸞聖人教法的書信。這些書信相傳是蓮如上人在寬正二年(一四一六年),四十七歲左右開始寫作。
蓮如上人透過《御文章》,以簡易明確的風格對當時身處亂世、常感恐懼不安的人們平等開示:淨土真宗的教法,雖是在俗之身,不論男女老幼,唯以信憑阿彌陀佛的一念信心,得到救度。蓮如上人的心願是每個人都能於阿彌陀如來本願的大生命運作中,過信心歡喜的生活。
第九代宗主實如上人,將這些意義深遠的書信編集爲五帖八十通的《御文章》。
聖人一流章
聖人一流御勸化之旨趣,以信心爲本。其故,捨諸雜行,一心歸命彌陀者,依不可思議之願力,由佛方治定往生。其位亦釋作「一念發起入正定之聚」。此後之稱名念佛,應領解是爲如來治定吾等往生,御恩報盡之念佛也。
慚愧慚愧 敬具
信心獲得章
信心獲得者,領受第十八願也。領受此願者,領受南無阿彌陀佛之相也。此故,南無地歸命一念之處有發願回向之意,是即彌陀如來回向凡夫之心也。大經說此曰:「令諸衆生功德成就」。因無始已來所造之惡業·煩惱,以願力不思議消滅無餘故,住正定聚不退位也。依此云「不斷煩惱得涅槃」者,即此意也。此義爲當流一途之所談,不可對他流之人論說,謹記謹記。
慚愧慚愧 敬具
末代無智章
末代無智在家止住之男女衆等,一心深深信憑阿彌陀佛,更不傾心餘方,一心一向信佛救度的衆生,即使罪業再如何深重,彌陀如來皆必定救度。此即第十八念佛往生誓願之意也。如此決定以後,有生之年,不論睡時醒時,當稱名念佛也。
慚愧慚愧 敬具
八萬法藏章
夫雖通達八萬法藏,不知後世之人爲愚者;雖一文不知之尼入道,知後世之人爲智者。
故當流之意,縱讀諸多聖教,博識知物,不知一念信心之緣由者徒然也,應知。故聖人御言:「一切男女之身,不信彌陀本願者,絕對無有獲救之事。」是故,雖是如何之女人也,捨諸雜行,一念深深信憑彌陀如來救助此度後生之人,不論十人・百人,往生彌陀報土一事,絶對不可有疑心也。
慚愧慚愧 敬具
白骨章
夫細觀人間之浮生相,凡無常者,自始至終,此生易逝如夢幻。未聞有受萬歲人身之事,一生轉瞬即過。
於今,誰能保百年之形體耶?不知我先、人先,今日、明日。
死別前後不定,而相續之速,過於樹根、草尖之露珠。故曰:此身朝猶紅顔,夕成白骨。
無常風一至,即閉眼絕息,紅顔色變,桃李容失。六親眷屬相聚哀歎,亦無濟於事。
無可如何,唯送遺骸於野外,化作夜半輕煙,徒留白骨。傷痛之極,夫復何言!
人命危脆,老少不定,各人應速速繫心後生之一大事,深深信憑阿彌陀佛,稱名念佛也。
慚愧慚愧 敬具

領解文
捨棄諸雜行雜修自力之心,一心信憑阿彌陀如來救度我等今度之後生一大事。
信憑一念發起,知往生一定、救度治定,此後之稱名,唯是慶喜報謝佛恩。
此教法能得聽聞,應知是開山聖人出世之大恩,與次第相承善知識匪淺勸化之恩。
此後,盡此一期生命,應遵奉制定之法度。
參:

新領解文(淨土真宗的教義)
南無阿彌陀佛
「你一心正念直來,我來護汝」之彌陀呼喚聲
我之煩惱與彌陀之開悟本一體
「就是那樣的救度」是彌陀之呼喚聲
感恩呀,慚愧呀
將此愚身托付
而被救于自然的淨土
讓我們真誠的念佛來報謝佛恩
此亦宗主親鸞聖人
與傳承法燈之歷代宗主 相續一貫之
尊貴教導
虔誠依教奉行之人
漸離執著之心
感謝獲救的生命
不流于貪,瞋
和顏 愛語
分享喜與悲
日日精進報佛恩
另譯(非出版本):
南無阿彌陀佛
「信憑我吧,就那樣救度」 之彌陀呼喚聲
我的煩惱與佛之正覺 本來一體
「就那樣救度」 是彌陀呼喚聲
感恩 慚愧
此愚癡身託付 就這樣
被救往 自然的淨土
佛恩報謝之 御念佛
此亦宗祖親鸞聖人
與傳承法燈之歷代宗主 相續一貫之
尊貴教導
依教奉行者
漸離執著心念
感謝獲救生命
不流於貪嗔
和顔愛語
悲喜與共
日日精進 勤行報恩

淨土真宗的禮儀與莊嚴
念珠・門徒式章
念珠
念珠是主要用於佛前作禮的法物。
因爲是重要法物,不可隨手放置,也不要直接放在榻榻米或地上,應以恭敬心對待。
隨身携帶念珠是門徒的重要禮節,每個家庭成員都應隨身携帶。
念珠持有方式
合掌時挂於雙手之上,飾穗朝下,雙手拇指輕壓念珠。不合掌時,持於左手。
門徒式章
舉行佛事時,僧侶門徒需衣冠整齊。
門徒需持念珠,佩戴門徒式章,儀容端莊地參拜。
另外,若門徒式章頸后位置有倒懸藤紋,注意不要戴反。
合掌・禮拜的作法
合掌・禮拜的意義
向阿彌陀佛表示敬意,始於合掌・禮拜,終於合掌・禮拜。
禮拜非祈禱之意,是讚嘆佛德、向佛致敬之意。也可理解為向佛敬禮。請以自然放鬆心態堅持不懈地禮佛。
合掌・禮拜作法
合掌時,雙手合十於胸前,四指并攏,向上伸展約四十五度,念珠挂於四指與大拇指之間,兩大拇指輕壓念珠。
保持合掌姿勢、放鬆肩肘、自然挺直腰身、目瞻本尊,口稱「南無阿彌陀佛」。
禮拜時,保持合掌姿勢,上半身前傾四十五度,行禮,上半身挺直後雙手分開。
燃香的作法
燃香
在佛前供養香叫做供香,燃香是其中一種。
燃香就是以供香、合掌、禮拜的禮儀,來表達對阿彌陀如來的敬意。
燃香時,先將炭火放入香爐,再將沉香、五種香等放置其上。
燃香作法
站立式按以下順序:
①行至燃香桌近處、住足、行一禮,先邁左脚,行至桌前。
②右手取下香盒蓋,擱在香盒右側邊緣。
③右手捻香一次、直接放入香爐。
④蓋上盒蓋。
⑤合掌、口稱「南無阿彌陀佛」、禮拜。
⑥先邁右脚向後退、止步、行一禮後退下。
本尊和挂軸
淨土真宗的本尊是阿彌陀如來(南無阿彌陀佛)一佛。
本尊有以名號表現佛德的名號本尊,有六字尊號的「南無阿彌陀佛」,九字名號的「南無不可思議光如來」,十字尊號的「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及以畫像或木像來表現佛德的形像本尊。
安置在佛壇的本尊和挂軸請一定要從本山迎請。
懸挂方式
懸挂方式為:面向本尊,右手邊挂十字尊號,左手邊挂九字尊號。
也有中央安置本尊,面向本尊,右手邊挂親鸞聖人影像,左手邊挂蓮如上人影像的。
爲了讓離鄉生活家庭也能安置本尊,制定了「銀杏」和「菊」兩種小型佛龕。其尺寸是根據公寓和無處放置佛壇的現代住房而設計的。





莊嚴(佛龕的裝飾)
淨土真宗佛龕的「莊嚴」(裝飾)是依照《淨土三部經》中描述阿彌陀如來安樂淨土的種種裝飾。淨土的莊嚴本來無色無形,但是,我們凡夫無法理解這樣的境界,所以要以可見可感的方式來形容淨土的種種莊嚴。供養香、花、燈、菓、食,也不是以祈求的心態,而是以感恩報德的心態來供養。
佛龕最基本的供品是香、花和燈(蠟燭)。平時使用白色蠟燭,但在特別的日子,如新年、報恩講、盂蘭盆會等,則使用紅色蠟燭。蠟燭的燈明代表覺悟的光明破除迷惑的黑暗,猶如阿彌陀如來的光明破除我們每一個眾生的貪瞋癡無明。熄滅燭光時,不可用口直接吹滅,應使用扇子或滅燭器將燭光熄滅。
花代表無常,警醒我們聽聞佛法的重要性。花雖然養在水中,過了幾天還是會凋謝。我們人也一樣,一出生就必須面對死亡。因此,供花不僅是裝飾佛壇,同時也提醒我們「三法印」之一的「諸行無常」。一般花卉可以任意供養,但是有毒、多刺、香味濃重的花卉及人造花束不適合供奉。
很多佛龕用「打敷」來裝飾佛龕的供桌。「打敷」是圖案華麗的三角形織布,來源於釋迦牟尼佛說法時坐的草席。供桌上的香爐、蠟燭台和花瓶都墊在「打敷」上。「打敷」正面是圖案,背面是純白色。在海外開教區和開教地,偶而會用當地的圖案和織布做出不同款式的「打敷」。「打敷」可在新年、報恩講等特別日子裝飾供桌,逢親人往生時,以「打敷」的純白背面裝飾,直到七七四十九天的滿中陰為止。
已故親人的遺照可以安放在佛龕旁,但不應安置於佛龕內。淨土真宗也鼓勵門信徒用「過去帳」記載已故親人的法名、本名、享年和往生日期。「過去帳」可安放在佛龕的一邊,而不是在佛龕的中央。淨土真宗用「過去帳」代替其它宗派所用的祖先牌位。我們不應忘記佛龕唯一禮拜的對象為阿彌陀如來。「歸依證」等其它證件文件可放在佛龕的抽屜裡保存。早晚課誦時所用的「磬」則安放在面向佛龕的右側。
禮佛·佛龕前的早晚課誦
淨土真宗勉勵門徒,無論是一個人或與家庭成員一同,每日在佛龕前舉行早晚課誦。每日的早晚課誦可以合掌禮拜、燒香、念佛和簡單的誦經進行。最重要的,是將每日在佛前讚嘆和感恩阿彌陀如來的課誦當作生活的一部分。
首先,在整理佛龕之後,點蠟燭、燃香、安放供品在本尊前。課誦時,先合掌禮拜、念佛和頂戴經書、敲磬兩下。課誦內容可為《正信偈·和讚》、《讚佛偈》、《重誓偈》、《十二禮》或《佛說阿彌陀經》。念完經文時再敲磬三下、並頂戴經書。除了以上經文,也可以念誦《御文章》、《淨土真宗生活信條》、《三歸依文》、《淨土真宗教章》、《領解文》、《新領解文(淨土真宗的教義)》等。以上經文可用中文或日文念誦。課誦結束時,可將供品請下,熄滅蠟燭,禮佛完成課誦。

本願寺歷代宗主
開山祖師 親鸞聖人 (一一七三—一二六三)
第二代 如信上人 (一二三五—一三〇〇)
第三代 覺如上人 (一二七〇—一三五一)
第四代 善如上人 (一三三三—一三八九)
第五代 綽如上人 (一三五〇—一三九三)
第六代 巧如上人 (一三七六—一四四〇)
第七代 存如上人 (一三九六—一四五七)
第八代 蓮如上人 (一四一五—一四九九)
第九代 實如上人 (一四五八—一五二五)
第十代 證如上人 (一五一六—一五五四)
第十一代 顯如上人 (一五四三—一五九二)
第十二代 准如上人 (一五七七—一六三〇)
第十三代 良如上人 (一六一二—一六六二)
第十四代 寂如上人 (一六五一—一七二五)
第十五代 住如上人 (一六七三—一七三九)
第十六代 湛如上人 (一七一六—一七四一)
第十七代 法如上人 (一七〇七—一七八九)
第十八代 文如上人 (一七四四—一七九九)
第十九代 本如上人 (一七七八—一八二六)
第二十代 廣如上人 (一七九八—一八七一)
第廿一代 明如上人 (一八五〇—一九〇三)
第廿二代 鏡如上人 (一八七六—一九四八)
第廿三代 勝如上人 (一九一一—二〇〇二)
第廿四代 即如上人 (一九四五—)
第廿五代 專如上人 (一九七七—)
真宗宗歌
土呂 基 作詞
島崎赤太郎 作曲
無上甚深微妙法,如今已得遇!
難得人身的幸福,有何可比喻?
一心一意聽聞,出生死之道,
頂戴真實教法,學佛大悲心。
從長夜的黑闇中,被彌陀救度!
難得人身的幸福,有何可相比?
感恩相續稱念,六字洪名,
縱然人生忙忙,世務怱怱。
不分四海內與外,處處皆兄弟!
將彌陀如來恩德之尊貴,
如實信受傳達,與同胞分享,
大家攜手同行,共赴淨土之旅!
恩德讚
如來大悲之恩德
身粉爲末亦當報
師主知識之恩德
骨碎爲塵亦當謝
用餐偈
餐前:
合掌
・
托佛衆生福
得享一餐食
∴
慶喜御恩深
頂戴受此食
餐後:
合掌
・
托佛衆生福
得享此美味
∴
愈念報佛恩
精進永不退

聯繫地址
淨土真宗本願寺派 台灣開教地
台灣
光照寺
地 址:中華民國台灣台中市北屯區昌平路二段十八—二五號
電 話:八八六-四-二四二二-五〇八二
光明寺
地 址:中華民國台灣台中市中區光復路一五二號
電 話:八八六-四-二二〇一-一六〇一
台北法雷念佛會
地 址:中華民國台灣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一〇六號四樓
電 話:八八六-二-二三〇二-四八一八
香 港
香港法雷念佛會
地 址:香港銅鑼灣天后廟道三號鴻安大廈二字樓A座
電 話:八五二-二五六六-八二〇七
香港本願寺佛學會
地 址:香港銅鑼灣洛克道五百號3B
電 話:八五二-二八三六-〇一〇二

淨土真宗本願寺派課誦文(原提交譯稿。因各方面因素,譯稿與正式出版本文字內容有所出入,可作參照。)
申請入“呼喚聲”群學習,請在本公號(“紙衣草履齋”)後台留言。
敬請收藏,防失聯:
心天下:
淨土真宗法雷學派:
淨土真宗本願寺派香港法雷念佛會:
https://www.horaihk.net/about-c1b0r
常轉無垢輪(真宗教典·法雷祖師著作及相關主題):https://www.horaicn.com/%e5%b8%b8%e8%bd%89%e7%84%a1%e5%9e%a2%e8%bc%aa/
一默如雷(瑞默老師開示集):https://www.horaicn.com/%e4%b8%80%e9%bb%98%e5%a6%82%e9%9b%b7/
關於以上網站與公號的說明:
瑞默老師講法字幕影片陸續上傳到bilibili,請同朋們關注流通:
https://space.bilibili.com/3546667015997482
淨土真宗法雷學派——慧眼見真度彼岸:
https://www.youtube.com/@%E5%8D%81%E6%96%B9%E7%95%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