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蒙光 2021-03-07
一
這個片子,如果以佛教的教義眼光來要求,或許有諸多不足。但可貴的恰恰是其不足處。因爲這不是爲宗教而拍的片子,只講了一對從東京回到故鄉休養的夫婦的經歷,反映著鄉村生活的日常。
但是當我們真正體驗到,回歸鄉村生活,不僅僅意味著環境改變,更有千百年來延續在山川草木、田野老屋與人類生活中的信仰,讓我們貼近了天地和人心。於日常生活中,人與萬物靜謐地對話,分享著共同的清淨本性。超越的佛性與現實的人生並無距離,如冬雪消泯了白天黑夜的明闇,祈願和溫情融合了生存者與幽冥界的界線。此時視野不再追求宏大,心靈也不再渴望激情,而在不知不覺中,感恩起平常人生的點滴,而變得溫柔,心平靜下來,卻更有活力,也更欣喜於身邊無處不在的美好。
全片看來令人感嘆日本不愧是佛教的國土,他力信仰的思想氛圍尤其濃厚。但仍是用祈求之心在念佛,這是美中不足之處。有好幾處,我在看時就想,如果是真宗的妙好人,會有更加灑脫的態度和說法。
二
梅奶奶一個人守著村子裏世代安放靈位的阿彌陀堂,對阿彌陀佛的信仰,銘刻在她骨子裏,也塑造著她的人生。從她的口中出來的言語,成爲帶給很多人溫暖和安慰的訊息,就像真宗的妙好人。
奶奶問據說是小說家的男主人公,什麽是小說?
男主說的奶奶聽不懂,一直記錄奶奶說話的小女孩給奶奶解釋說:“小說就是把阿彌陀佛的話轉爲人們能理解的故事。”
奶奶說:“啊呀,這下我就明白了!”
這句話也把我震撼到了。
我從來沒有想到過,小說原來可以這麽定義。
梅奶奶説:
如果長壽是因爲喫簡單的食物的緣故,
那麽我的長壽大概是因爲沒有錢,
這都是貧窮的恩賜。
幸田老師的自治三訣:
不給人添蔴煩;
常予人方便;
不求回報。
三
回到老屋,看到母親手抄張貼於壁上的宮澤賢治詩,男主爲妻子誦讀:
不敗給風,不敗給雨
不敗給風,不敗給雨
不敗給嚴寒和酷暑
擁有強健的身體
沒有欲望,絕不動怒
時常恬靜微笑
日食糙米四合
配以黃醬與少許菜蔬
世間一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入微觀察 洞悉世事
並且 銘記於心
身處原野松林庇蔭下
狹小的茅草屋中
東邊若有病兒
去細心看護
西邊疲憊的母親
去幫她扛稻穀
南邊有人臨終
安慰他無需恐懼
北邊有人爭訟
勸解他們莫爲無聊事爭執
旱災灑下熱淚
凶年緊鎖愁眉
名利身外之事
被稱傻瓜亦不以爲苦
我想成爲那樣的人
(譯文大致根據影片中的翻譯,參攷其他譯文作了改寫)
四
打動我的,是那樣一種氛圍,那種不必言明而分明存在且活動著的傳統。
人公四十多歲回到兒時的鄉村老屋,牆上仍粘貼著母親當年手抄的詩歌。一位鄉村的農婦,沒有多少文化,沒有賞櫻的閒情逸致,更談不上顯赫的家世,卻會抄一首宮澤賢治的長詩貼在牆上。當時她並不知道兒子會離開,又會回來,回來後還會念這首詩,讓他自己和身心困頓的妻子,重新鼓起力量和勇氣。這是雖不可見而活生生的傳承。那一刻,通過宮澤賢治的詩,兩代人因時間拉開的距離消失了,只有單純的生命之光躍動著。
想起恩師曾說過:我們要留什麽給後代呢?
認真活過的人,自然會留下他的感動,並繼續於不可見的未來,感動無名的後人。
所謂傳統,不就是如此嗎?
五
喫早餐時和家人談起感想,小愚說:那首先得有老屋啊!
我說:把他拖出去!
小愚辯解:當然要是老屋,牆上貼的詩才有味道啊!
我引導他:比如,我們家你出生的時候也很新,你會覺得缺少詩嗎?
小愚:不會,不過我以後想起現在的老家,首先想到的是書太多把空間擠得很窄的樣子。
電影《阿彌陀堂的訊息》: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o49iJ6ojPEla89N9kLuKFQ
提取码:amtb
不畏風雨
不畏風雨
何懼寒暑
一付結實的身骨
無私無畏
恬靜的笑容永駐
粗茶淡飯無贅言
世間萬事不糊塗
茅舍為家
松林做伴
誨人不倦知新溫故
東奔西走——
探望病童疾苦
幫助弱婦收稻穀
南來北往——
給彌留者送去希望
為衝突者化怨解怒
旱災灑熱淚
凶年鎖愁眉
名利地位身外事
人稱傻瓜不在乎
甘當這樣的人
願走這樣的路
(王敏 譯)
留言列表(4条)
[…] 蒙光:人間低語:電影《阿彌陀堂訊息》隨記 […]
[…] 人間低語:電影《阿彌陀堂訊息》隨記 […]
[…] 人間低語:電影《阿彌陀堂訊息》隨記 […]
[…] 人間低語:電影《阿彌陀堂訊息》隨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