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同朋 整理 釋蒙光 2024年11月08日
歸真:什么是菩提心?
菩提心是阿弥陀佛无条件救我的心,我顶戴到了吗?
什么是无条件?无条件不是我认为的无条件,无条件不是无惭无愧。
无条件是如来彻底看透了我是地狱必定的本色而发起救度本願,是我任何的努力唯是造地狱业都不成为自救的条件的无条件,是大悲心的真实,于此唯是惭愧和感恩,忏悔和赞叹,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地念佛
请教老师 这样的领解有问题吧
德信:
你問的「菩提心」,用術語來講,就是黑板所寫,用較淺顯的話來講是:「阿彌陀佛是我的阿彌陀佛,我是阿彌陀佛的孩子」。我們人是感情的動物,臨終時,道理是行不通的,就如孩子,當媽媽一出現,孩子一聲「媽媽!」就夠了、就心安了。我們念佛人如有「阿彌陀佛是我的阿彌陀佛」的心出來時,就是得到「大菩提心」了。有這個就夠了,千言萬語盡在其中。這樣的「大菩提心」才是活的,不是理論、概念化、死的。
歸真:是 理论概念还派不上用场,是尽形寿地顶戴师教,被活的善知识人格所活
谢谢师兄!
蒙光:
【引用】于此唯是惭愧和感恩,忏悔和赞叹
——這樣説,既不是理論也不是安心,只是表態。
是誰在表態?
歸真:呀!老师一语点破,又是满满的自我,惭愧惭愧!
真是不出口不发问不知自己是什么样存在,可怕!
受教!
感恩老师!
歸真:南无阿弥陀佛
再请教老师
请问怎么才是不表态?或者说当下的症结在哪里?
蒙光:不是用腦的理解,是內心“不得不”的感動,沒有自己的想法,就對了。
lele:老师 我可以理解为是自然油然而生的吗?
蒙光:可以這麽理解。但要記住是以聞法為主,不是以理解為主。
歸真:是!老师
聞濬:
刚刚顶戴《正信偈真髓》:
第三「唯可信斯高僧说」,此句是《正信偈》的结尾文。此文贵在提醒我们,光是知识性的研究七高僧的论说是不够的,佛法贵在与高僧的人格接触。很多人学佛,只把视线放在「要如何才能获得信心往生」、「要如何才能念佛往生」等,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要如何才能往生」的上面,而忘记了高僧的人格存在,此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因此,这样的心态学佛,无论学了多久,不论懂了多少教理,恐怕也还是得不到信心的。
又,很多人把「信心」当成车票,以为只要拿到「信心」这张车票,就能搭乘往生船。其实这些人所想像的车票信心是不存在的。《御文章》言:
「言信心获得者,即领会第十八願也。言领会此願者,即领会南无阿弥陀佛之相(名义)也。」
确如此文所言,但若无良师指导,是无法获得信心的。唯有接触到老师的人格·莲如上人的人格·亲鸾圣人的人格·七高僧的人格,人方能获得真实的信心。
自己的人格先和老师的人格作感应道交,其次才能和如来的大人格打成一片。信心成立于此人格与人格的感应道交处。故古有言:「有人信易得,无人信难获。」亲鸾圣人将此语的精神表达于《正信偈》中,即是「唯可信斯高僧说」。
「我懂了」·「我觉得」的信心,都还在「义解教道」的范围内,还没有走出自力的领域。《叹异钞》说:「蒙信良師(法然上人)所言外,无别的窍门也。」此乃指唯有接触到良师的人格,方能获得信心。
蒙光:
陳慶:本典中耆婆对阿闍世王言:譬如一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遇病、父母之心非不平等、然於病子心則偏重。大王、如來亦爾。於諸眾生非不平等、然於罪者心則偏重。
小琴:
瑞默恩師開示:
有人以為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這裡有一個實例:有一位教授當著學生的面,很自負地說,「我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不用信什麼 ,反正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還要信什麼!」。結果他五十多歲,很年輕就死掉了。
在他還健康的時候,他跟學生講,「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大言不慚地講大話,可是當他(臨終)的時候,(問題就來了)。沒有宗教信仰的人、無宗教論 者,他們有一個(共通的地方):當他們臨終的時候,他們會碰到一種境界,那是什麼樣的境界呢?他會覺得很孤獨、很痛苦!!!當他臨終的時候,這種東西出來了!!死亡的恐懼、寂寞、痛苦、絕望,不知道何去何從,他不斷掙扎…..不斷呻吟…才斷氣。
老師問在座的各位,你們有沒有跟這位教授一樣思想的人?有沒有人以為「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 哪有佛、哪有神」,有沒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有這樣的想法,已經有(前輩)走在前面給你看了,希望你(趕快醒過來)。
身為人,當我們投胎到這個世間來,首先我們一定會對我們的生命有瞭解,有一種叫(境界愛):是指對眷屬的愛、對財產的愛,第二種叫(自體愛):是指對自己身心的愛 ,第三種叫(當生愛):是指永遠的本家 。
第一個「境界愛」,就是眷屬愛,是對自己的家人的執著,執著先生、執著孩子、執著眷屬。第二個是「自體愛」,執著自己這個身體;第三個是「當生愛」不知何去何從。
「境界愛」為什麼會帶給我們痛苦?因為臨終的時候,你想到你要跟你的家人,跟你親愛的先生、親愛的太太、親愛的孩子離開,生離死別,那是一種苦。也包括你辛辛苦苦所積存的錢財、財物,還有你辛辛苦苦所蓋的家、成立的 家,這些全部統統要離你而去,這個對自己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這是一種苦,這個苦叫做境界愛。境界愛是自己還有感覺的時候,但又更進一層,當你耳朵也聽不見了,眼睛也看不到了(全是黑暗),嘴也不能講話了,接著就是「自體愛」,這個時候第二個痛苦就來了。什麼樣的痛苦?那是一種很自然的反應,當你想到自己要被送到火葬場燒掉,那種感覺是怎麼樣?你這個身體要變沒有了!那種感覺會很痛苦,當你想到自己的身心要變沒有了,這種痛苦叫「自體愛」。自體愛很痛苦,我們人健康的時候不感覺到,但是你看你們一早起來就開始在那裡抹粉、畫口紅、弄頭髮,要穿什麼樣的衣服才好看,那個就是自體愛。當你這個都不能的時候,你看你這麼愛護、百般照顧的身體要變沒有了,那種痛苦,苦不堪言啊!比「自體愛」還更苦的,是最後這個「當生愛」,這是什麼樣的苦呢?就是「要去哪裡?我何去何從?」想到自己要何去何 從,自己永遠的歸宿在哪裡?如果自己沒有找到永遠的歸宿,佛教來講就是「永遠的本家」,你就會有很孤單、很寂寞、很無助、很絕望的感覺和痛苦出來!這個就是「當生愛」。
剛才那個無宗教論者,就是沒有 這個(永遠的本家)。當他健康的時候,他很自負他是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可是當他面對死亡的時候,「當生愛」的苦,他沒有去的地方,無地方可去,不知道何去何從,那個苦讓他到最後的時候,就亂了手腳了!
歸命:昨晚遛小狗,看到马路边的银杏树黄了,被风吹动后洒落一地。过往的人川流不息,双脚重重踩在掉在地的银杏上,被踩踏后的银杏裂开,散发出阵阵奇臭,我小心奕奕找着缝隙尽量别让果泥粘到鞋底上,真是歪三扭四闯过好几棵树底的必经之路。
睹物生情,顿想我不就是这其中银杏吗?被五欲大脚踩压得无喘息之机苟且不得,感到身心粪土堕于臭秽。身处在浊世中,果报决定,安于臭秽而不能洞觉,甘于劣弱而不能奋飞;庆幸遇净土真宗之缘,顶戴圣教,记得脑海中有这样的譬喻:“伊兰林与牛头旃檀”,两种树都生长在土壤里,牛头旃檀隐于恶臭的伊兰林中,犹如佛智隐藏于迷惑之中。牛头旃檀在幼芽时,它的芽茎枝叶都如竹简般地藏于地底,使人误认为只有伊兰丛存在,而忽视了牛头栴檀。伊兰树开花鲜艳引人注目,但其味恶臭犹如死尸般散发着,能够远飘四十由旬,一旦被触碰或被误食,便导致疯狂或死亡。
这样的对比,就显出伊兰的困扰和危害。
而牛头旃檀的特性是:尽管它生长于伊兰丛中,一旦它成熟于中秋月圆时,它会破土而出,成为旃檀树。而牛头旃檀的香气能刹那驱散伊兰的臭味,散发着幽香。
所以如银杏虽外奇臭无比,但果实却有药用价值。
深感自是凡夫,贪瞋痴等五毒具全,能值遇善知识,拜读顶戴圣教,憶佛念佛,生命的未来也能实现价值。
歸命:请教老师,不知这比喻记得对不对?也忘记是在哪里看到过了?
歸命:搜到了老师,是在《观佛三味海经》中的引喻。
在经论的探讨中,牛头旃檀以其上乘的香气被象征为无上的智慧,象征着觉悟的极致,而相比之下,伊兰则常常被比喻为众生的无明烦恼,其臭味如同困扰。
据《观佛三昧海经》所述,伊兰与旃檀并肩生长在末罗山的土壤里,而牛头旃檀就隐身于其恶臭的伊兰丛中,犹如智慧隐藏于困惑之中。牛头旃檀在幼小时,它的芽茎枝叶如同竹简般隐藏于地下,使得人们往往误以为山中只有伊兰,而忽视了它的存在。
伊兰树的特点尤为引人注目,其恶臭犹如死尸,能够远播四十由旬,其花朵虽红艳动人,但一旦误食,便可能导致疯狂甚至死亡。这种强烈的对比,进一步突显出伊兰的困扰和危险。
然而,牛头旃檀的特性更为独特。尽管它生长于伊兰丛中,且在未成熟时无法散发香气,但随着仲秋月圆的到来,它会从地下破土而出,成长为旃檀树。这时,人们会惊喜地发现,牛头旃檀的香气终于显现,驱散了伊兰的臭味,带来了清新的转变
覺謙:本典裡說到念佛功德的時候,也有提到這個譬喻,師姐可以去找找
歸命:@覺謙 是的师兄,记性差记不住忘了,感恩师兄告知。虽收到出自哪部经引来,但看的不是搜索到的。
蒙光:
『安樂集』(卷上)云:
觀佛三昧經云:令勸父王行念佛三昧。
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眞如實相、第一義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
佛告父王: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行念佛三昧。
父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狀云何。
佛告父王:如伊蘭林方四十由旬,有一科牛頭栴檀,雖有根芽猶未出土。
其伊蘭林唯臭无香,若有噉其華菓,發狂而死。
後時栴檀根芽漸漸生長,纔欲成樹,香氣昌盛,遂能改變此林普皆香美。衆生見者皆生希有心。
佛告父王:一切衆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復如是。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
一得往生,卽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如彼香樹改伊蘭林。
所言伊蘭林者,喩衆生身內三毒、三障无邊重罪。言栴檀者,喩衆生念佛之心。
纔欲成樹者,謂一切衆生但能積念不斷,業道成辦也。
問曰:計一切衆生念佛之功,亦應一切知。
何因一念之功力,能斷一切諸障,如一香樹改四十由旬伊蘭林悉使香美也。
答曰,依諸部大乘,顯念佛三昧功能不可思議也。何者,如華嚴經云:
譬如有人用師子筋以為琴絃,音聲一奏,一切餘絃悉皆斷壞。
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煩惱,一切諸障,悉皆斷滅。
亦如有人搆取牛、羊、驢馬一切諸乳置一器中,
若將師子乳一渧投之,直過无難,一切諸乳悉皆破壞,變為清水。
若人但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惡魔諸障,直過无難。
又彼經云:譬如有人持翳身藥處處遊行,一切餘行不見是人。
若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惡神,一切諸障,不見是人,隨諸處處无能遮障也。
何故,能念此念佛三昧,卽是一切三昧中王故也。
——本典·行卷
归去来:祖师法语文字真是从真理中自然流出,拜读起来实在是美妙
歸命:太感恩老师啦!大生命力的本典!跪拜顶礼!
歸命:自已还未曾正式顶戴过公号中老师发布的本典,也未翻看过本典一次,倍感神圣。难以想象如何顶戴得起这具有佛佛祖祖代代师承和老师用生命铸成的血液大典。依老师引导安排,先拜读公號中法义,将有序顶戴。拜读完之后再依老师引导顶戴本典深义。
之前当收到觉心师自己亲手抄写的拜抄册捧在手中时,不由的泪如雨下,跪倒在佛前。
机缘成熟时,定完成一次拜抄本典的心願,以报答老师!觉心师!和御同朋之恩!报答拜谢佛的大恩!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阿南:@歸命 师兄真幸福
歸命:@阿南 師兄好!您也幸福!被大悲慈親逮到都幸福!有慈親、有老師引着、護着就幸福!我們都是慈親的孩子哈!感恩有老師和各位御同朋的給予幫助。
歸命:@阿南 師兄好!我們步入老齡的人,應知急及可危,向很了不起、非常棒、非常精進的覺心師學習。覺心師長年以來,都是以道場為家,長期操勞護持!雖八十有加,是我的典範,學習的榜樣喔!
阿南:@歸命 师兄好!嗯,觉心师确实是我们的典範学习的榜样,感觉真宗妙好人样
覺心:南無阿彌陀佛
慚愧。
我身上這件衣服是南無阿彌陀佛為我度身定造,很稱身剛剛好,穿起來一直受同朋讚嘆敬佩。真慚愧!不敢當!
其实衣服內體自己滿是貪嗔痴塵埃結塊。
只有自己的媽媽(南無阿彌陀佛)不捨棄,還把自己抬舉起來。
法不孤立,逢境而生!無宿善者要聞本願的教法很難,旣已有缘得聞,當好好地惜緣,惜福莫被不急之務所牽绊哦。
互勉,南無阿彌陀佛。
信慧: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覺心師教導。
頂戴您的教導和分享,彷彿您就在我跟前一字一句對我訴說阿彌陀佛的本願擁抱著我們每一個人,自己也要聽媽媽的話,做個少讓媽媽操心的孩子。
蒙光:上午在正音師姐夫婦的茶室喝茶,與特地從浙江遠道而來的安心同朋一家三口法談,因緣相契,大家都很法喜。這個時代,能有在法上認真的朋友,很難得。
安心同朋的母親從小聽母親的話,“有事念觀音菩薩”。近三十歲時,她遇到一件驚心動魄的大事。一天夜裏,所住的廠房突發大火。她所在的辦公室樓梯入口正對著一個變電器,之前就一直有人說這是定時炸彈。起大火的時候,她所在處是木雕板的廠房,旁邊緊鄰的,是油墨廠和木材加工廠,火勢一旦蔓延,難以想象其凶險,更不要說造成多少損失。當火勢一起,她聽到喊聲,趕忙衝下樓,跪在地上披散頭髮,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請求菩薩保護大家平安。聽到警報聚來的小朋友,她都讓大家跪地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在念的時候,大家就看著燃著的大火突然轉向,繞過廠房,保全了大家的生命財産。夜裏十一點,天降大雨,火勢熄滅。安心同朋當時十一歲,對此事記憶猶新。
所以安心同朋的母親每年參拜普陀山,不求平安富貴,只爲感恩。直到最近幾次參拜,她才聽說觀音菩薩頭頂的佛像是阿彌陀佛,於是開始念“南無阿彌陀佛”。
如今安心同朋因爲業務關係,與我們的正音同朋合作,因此從正音同朋那裏接觸到真宗的教法,開始系統地聽聞如來的大悲心,本願名號的救度之法,也下了決心,要讓自己的父親、自己的先生和孩子,都能夠聽聞到“南無阿彌陀佛”的教法。
這一聲“南無阿彌陀佛”,是她們一家幾代人佛緣的相續,也是如來攝取不捨的大悲光明的顯現。
我聽她們講述,因爲口音的關係,有些地方沒有聽得很明白,現在用文字記錄,難免有不凖確的地方。好在她們本人剛剛已經入群,如果我寫的有不凖確的地方,還請兩位同朋補正。
小琴:南無阿彌陀佛
這都是真實的,在危急之時,菩薩和佛的救度,一念就顯現了,末學也曾感應過,南無阿彌陀佛
蒙光:早晨夢中,有同朋問:
老師,什麽是德分?
我答到一半時醒來,繼續在心裡續完,記之如下:
德分,就是對受者而言,施者所具有的性質、作用。
比如一杯熱茶,它的德分就是解渴、提神、暖身…
如來的德分,是必定令我往生成佛,從今現在就不離開我的守護和安慰。
归元:我们反观自己,我们的德分、功业,不管是立德、立功、立言,谁敢说超过孔子呢?但我们都在祈求要享受超过孔子的福报。
——想到这则开示:为自己学佛
願弘:看到老师梦中在回答问题感动
不会提问的我,有老师有南无阿弥陀佛 惭愧感恩
願弘:老师的德分,如来的德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