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

摘錄《牛津少年兒童百科全書》辭條

佛教徒
佛教徒

弘扬佛法

佛陀喜欢用身教、故事和譬喻来说法。

他深知宇宙万物,即使是小如物质的粒子,都在不断变化,而我们也是这样。人一定会长大、衰老,然后死亡。这是一切东西的本质,万事万物的真理。明白和接受这真理便是智者,但是,如果我们忽视这真理,如果我们有执着,以为一切事物都是永恒不变的,这样便会受苦。

当我们了解世事常变,能够尊重每一样有生命的东西,而且有慷慨、慈悲和怜悯之心,我们便可以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万物本为一体,如果我们伤害其他东西就是伤害自己。

佛陀教化众生的真理,主要是“四圣谛”,意指四条转凡为圣的真理。

第一是“苦谛”,即众生的苦恼。

第二是“集谛”,意思是众生的欲望引致苦恼。

第三是“灭谛”,若想解脱苦恼,便不应再执着于无常的事物。

第四是“道谛”,佛陀教人怎样修行,到达平静而满足的境界,这种境界称为“涅槃”。

人们只要遵从佛陀教诲的“八正道”修行,便可以进入“涅槃”,得成正果。正道不偏不倚,是中庸之道。

佛教徒

八正道

正见——理解世界是虚幻无常的

正思维——以慈悲和怜悯之心对待众生

正语——不说谎言、不挑拨是非

正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也不服用毒品

正命——以正当职业谋生,不可不择手段,伤害他人

正精进——要清楚知道自己的能力,并用适当的努力争取上进

正念——萦念正道,不起邪念,时刻警觉,不为物境欲念所动摇

正定——集中精神,专心致志地修行和做事

佛教徒

佛教徒的生活方式

古代佛教徒的生活方式仍可应用于现代的生活。

佛教的精义是以慈悲博爱为本,普渡众生,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获得真正的快乐。佛教徒都积极培养怜悯心和慈悲心,保持心境平静,做个宽大的人。

佛教经文中有段教导儿童培养慈悲心的话:“就像母亲会不惜牺牲自己,保护孩子,我们也需要培养无限的爱心,关怀万物。让我们冲破障碍、泯灭仇恨、化解恩怨,以无限的爱心遍及整个社会、整个世界、整个宇宙。”

佛教徒明白,要达到这个境界,必须把自己的心灵和思想从贪、嗔(发怒)、痴(愚昧)三毒中解脱出来,而静心冥想便是其中的方法。冥想使人心灵平静,这样便能领悟真理。佛教徒用鲜花、香和蜡烛供奉佛像,以示尊敬;这样也能够使心灵平静下来,改变心境。另外,往佛陀住过的地方朝圣,也是研习佛教、跟其他教徒见面的方法。佛教节日通常是教徒聚首,分享和布施的好机会。

佛教徒认为有三种珍贵的东西能使他们得到慰藉,这就是佛、法和僧,教徒称之为“三宝”。

佛教徒

佛教在印度差不多已经没落,但是,在斯里兰卡、中国西藏和东南亚仍很蓬勃。20世纪时,佛教开始在西方国家兴盛。

佛教主要有两大支派,就是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小乘意思是元老的教义,在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流行。小乘佛教徒认为他们信奉的是释迦牟尼始创的佛教,他们奉行的礼仪不多,而且十分简约,主要是为了纪念佛陀。

大乘是“大道”的意思,称为“大”是因为大乘佛教宣称要普渡众生,帮助各式人等得到大智慧。大乘佛教在尼泊尔、中国、朝鲜和日本继续流传。教徒仰仗已经得道的菩萨转世再生,引导他们到达觉悟的彼岸。

大乘佛教徒有各种复杂的礼仪,敬拜很多菩萨和诸佛。

禅宗的佛教徒(在日本的大乘支派)喜欢以佛偈、书法、插花、茶道、静坐和散步作为沉思的方法,这也就是“禅”的含意。禅宗的佛教徒也和其他佛教徒一样,相信人就是在做平常事,如刷牙、洗脸,也要心怀信仰。

佛教徒

◆——摘自《牛津少年兒童百科全書》“佛教徒”(Buddhist)條

光按:一部給青少年編的《百科全書》,能够講到這麽簡明扼要,不得不佩服。特地摘錄,可爲普及之助,亦是學習用現代語言傳達佛法智慧的參攷。

相關鏈接:

皈依

八正道——佛法者的生活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2)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1-09-18 16:38
Next 2021-09-18 17:08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