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蒙光 2022-10-13
(2022年9月22日,共修《正信偈讲赞》法座)
还来生死轮转家,决以疑情为所止
速入寂静无为乐,必以信心唯能入
这一小节的重心,就是在说疑情和信心。
佛教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出离生死到涅槃。对我们来说,现实人生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死的解决。死了怎么办?死了到哪里去?
死了有没有后生,这是属于常识。不单佛教,其实全世界所有的宗教,对这个问题都是有回应的,死了不会是一了百了。只有唯物主义的断灭论,才会一口咬定死是一了百了。因为它把人当成只是一团物质,这是完全不对的。
生命的本相,远远不是我们眼目所及那么肤浅的表象。人在表象上有生死,但是在生命的实相中,其实就是轮回和解脱。真正明白这件事,并能够达成解脱之路的,是少之又少。大多数人都是在轮回中虚生浪死。虽然大家都觉得生死是很严重的事情,但是我们都已经不知轮回了多少次!每一次都那么郑重其事,但下一世又糊里糊涂。死的时候,所有人天崩地裂、千呼万唤都叫不回来。可是下一回,一出生就只会哇哇哭,之前什么事情都忘了。所以人是很可怜的,这生生死死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真正的生命成长。所有付出的代价没有对等的回应,这不该是我们生命应有的表现。
只有佛彻底洞彻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且,佛不但向我们开显真相,还引导我们走向解决之道,这个解决就称之为解脱。为什么叫解脱呢?因为我们被绑住了,被业力、被习气绑住了。有些人以为自己是自由的,其实只是在一种自由的假象里,后面的推动力仍然是无始以来形成的烦恼习气。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办法往生净土。往生净土,就是获得自在解脱的生命。这个自在解脱的生命,不會一个人独享,而能与众生共享。对众生所有的喜怒哀乐,都能够同情共感,同时又能随心自在地施以引导教化,令自他你我一同达成解脱。如此才能得到真实的满足。
所以我们为什么会感到不满足?一是因为自身的苦,这是最直接的不满足。但是当自身暂时没有现实的苦时,迟钝的我们就会忘掉人生的缺憾。可是還会有身边的人和事,来提醒我们人生的缺陷。我们不断地被提醒,一直到遇到佛法,你才有可能真正去面对苦的问题,并且真的知道如何去解决它。
如果我们只看到问题,却不知道要如何解决的话。那么我们宁可没看到问题,对不对?就像坐在一辆列车上,迎面而来一辆错轨的列车,马上就要撞过来了。你如果是坐在后面车厢里,什么都不知道还好,反正都是死。但如果是最前头的司机,要眼睁睁地看着火車迎面撞過來,還無計可施,那不是更绝望吗?所以佛法不是只有一个干巴巴的真相,它是有很明确的、自己和他人共同解脱之道,告诉你要怎么避免这样的“生命事故”。
一个人对人生体会得越深、观察得越透彻,他越能感受到佛法的尊贵。同时,也因为有了佛法的眼光,你才有可能真正对人生看得深刻。什么是深刻?深刻是不带成見,不带自我倾向的。有了佛法的解脱之道,再看人生,不管是顺逆,都不会凭个人好恶去判断,而是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超然态度去看待它,进而才能拥有驾驭、解决它的智慧。
要对佛法升起这种真实的信心,就要通过持续的闻法,把佛法的精神不断在自己的人生中去吟味反刍,才会知道佛法的真实,才知道往生净土的意义。
不知依本愿力往生者,其心即是疑。
哪怕你是佛教徒,可是你说:“往生净土什么事都不要做,就是依阿弥陀佛的愿力,不需要我持戒、修定,也不需要我诵经、行善,这样也可以吗?”你有这么一个“吗?”出來,就是疑情。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我信不信佛的问题。现在一般人讲“我信佛”、“我不信佛”,这都是很浅的层面。在佛教唯识的學問裡,对此分析得很清楚。如果只是自己单纯相信的心态的话,它很难不被烦恼所困扰。而真宗所讲的信,比一般人所認爲的“信”要深得多,不只是这样一个单纯相信的心理状态。很多人就是在这个地方望文生义——“我信佛了,所以我往生就没问题啦。”你说你信佛的当下,已经错到十万八千里之外了。因为这不是我信还是不信的问题,是所信者是一个事实,本來如此,無可否認。就像你是你爸妈的孩子,你根本不用说“我相信某某人是我父母。”对不对?同样的,说“我信佛,我相信我会往生。”跟说“啊!阿弥陀佛好尊贵,好感恩阿弥陀佛。”这心情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这个地方,哪怕是最普通、没什么文化的人,都能够简单地理解这一点。反而是越有知识越喜欢玩弄概念的聪明人,越难相应。因为是佛来应我们,我们被感动了,这叫感应道交。所以知道依本愿力往生,这个知其实就是信。而不是说我去信。说“这是我父母”的当下,你知道父母是父母,这是很清楚的事实。是依父母的恩德,我才能够长这么大。依本愿力往生,也是这样的意思。不知道这个道理,就是疑情。你说虽然父母也很照顾我,但我也很努力呀!无论如何自己都想出头的,这都是疑情。
所以源信和尚说“妄念是凡夫的质地。”我们凡夫整个就是用妄念造成的,“妄念之外无别心。”之所以会有清净心生起,不是凡夫自己能够生起的,是无始以来,佛不断地回向功德、不断地引导摄受,在我们凡夫的八识田中,种下一颗颗清净的佛种。知道这个道理,我们就要努力去结这些佛缘。现在在座的,如果有还没皈依的同朋,要想办法去皈依。到任何一家合法、如法的道场,请求接受皈依。皈依,就是让我们成为佛的孩子。在这个世间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的本师,而在法界中,我们是阿弥陀佛的孩子。皈依就是帮助我们强化这样的自觉。不要小看皈依这件事,有做这样一个动作,跟没有做这个动作,力量是不一样的。要不断深化自己的佛缘,多多播撒佛缘的种子。哪怕在未来永劫,这些种子都不会消失,会成为我们得度、解脱的动力。
瑞剑老师说,学佛者至少要知道此法语——“妄念是凡夫的质地,妄念之外无别心。”(横川法语)。这句法语讲的就是“机之深信”。不要总强调“那我也总有好的吧?”一有“我”出来,好的都不是好的。就像一杯好牛奶,加上了1%的砒霜,你还敢喝吗?所以一有“我”就不对了,就掉进凡夫(妄念)的陷阱中了。
什么是最大的恶?“我”就是最大的恶。这是从最彻底的角度来说的。佛法中的善恶,不是我们讲有没有去害人那么肤浅的层次。你以为自己没有害过人,你就是善人?这样想太肤浅了。你是不是自私自利?你是不是在向周围的人事、天地索取时,毫无感谢之心、毫无回报之意?你这样不是恶人,又是什么呢?生而为人,我们被赋予了反思的能力,那就要反思到这个程度,而不是斤斤计较于“我也做过不少好事,你怎么可以说我是坏人呢?”你怎么不想想,为什么做过的好事你记得这么清楚,做过的坏事你怎么就不提呢?因为坏事做得太多了。我们自私自利的时候,那是罄竹难书;你偶尔稍微对别人表示一些善意,就念念不忘。这就是人性呀,所以你不是凡夫,不是烦恼,还可能是什么?
所以只有通过学佛,你才能真正看清我们人是什么德性。这不是刻意地要贬低人,而是要认清这个事实。认清了我们才可能解决它。如果连这样的事实都没认清,那就像一个病人,医生已经告诉他,你已经病入膏肓了。他还要矢口否认:“没有啊!你看看我还可以做三十个俯卧撑。”那这样的人,也就没得治了。
我曾经看过一位美国教授——兰迪·波许的演讲。他四十多岁時得了癌症,在自己的學校和幾個地方,做了最後告別演講。當年這個演講在全球範圍內有相當的影響,大家說從他的演講中獲得了面對生死的力量。在他最后的演讲中,他说“你不要以为我就要死了,我现在还可以做俯卧撑给你们看。”他就是觉得自己可以满怀希望和勇气去对抗死神。他說很多瀕死的人會信教,他也不例外,他現在信“蘋菓教”——他又給自己買了一台新的蘋菓電腦。这就是典型的唯物论立场。他根本不知道,死亡来临的本身,也是人生无限延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关卡。透过这个关卡,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接受的当下,死亡会给你很深度的经验,并以此进入下一生。但是美国人,乃至大多数当代人都是不相信这些的。他只想要证明自己在那个当下,仍旧活得很强壮。所以他一直在渲染说,自己虽然被确诊了,但还在积极地锻炼,还可以去野外露营……
我听了半天,他无非是在讲自己是如何享受人生嘛?而他的享受,在身體是活力,在財物是消費,和精神的安頓,沒有太大關係。這樣的態度不是灑脫,是有錢所以能任性。他没有搞清楚,他之所以能做这些,这本身就是在享受福報呀。有多少同样境况的人,为了治病倾家荡产?所以他这样做,只是在炫耀自己享受了多少福利,并没有给与人一种真正的觉醒。我并不是不同情他的死亡,但是我觉得他这样子只会给生者一些误导——你觉得自己在很积极地对抗死神,这就是人生的胜利者吗?可你终究是要死的,那时你的胜利又在哪里?你生前越是炫耀生之美好,其实在死的那一刻,你一定会更深地感受到死之绝望。
人生就是这样一种相对性,所以不要只看到自己想要的那一面。人生是一个整体,而我们想看的那一面,其实就是欲望的那一面。如果你没有过——“原来我以前都看错了、想错了,原来我以前学的都不是佛法”——这样一种感受,你都没有真正开始学佛。要知道凡夫的想法,一定是和佛法背道而驰的,不然你早就成佛了,你就不会来轮回了。
你以为自己在学佛,可是一开始你就带着凡夫的质地。这就像一个煤球,掉进了面粉堆,表面上暂时沾染了白色。可捡起来一吹,你还是露出黑的底色。你的质地并没有变。如果有一天你发觉,原来我之前学的都不是佛法,原来我终究不是面粉,就是个煤球。那个当下,你才有可能是觉悟了。是煤球,你就好好去烧炭,去发光发热,能发挥煤球的价值这也不错。是凡夫,你就好好做凡夫。而能够好好做凡夫的当下,是能够被认清自己。怎么才能认清自己?都是被对比出来的。你看到面粉这么白,才发现自己原来是这么的黑。不然彼此都是煤球,你还会觉得自己这个黑比别人黑得好看,不知道共是凡夫耳。
我们人活在相对的世界,就要通过对比来认识世界。所以,我们要尽量去认识到,佛和我们这个世界,在逻辑观念上是不同的、相对的两个世界。当你认识到的时候,突然间你会发现两个矛盾的世界,居然可以是统一的。那凭什么能够统一呢?不是以你的能力来统一,而是在佛的世界里,本来就没有对立,是我们的世界有对立。所以当我们是以佛的世界为主时,这两个貌似对立矛盾的世界就依佛的願力统一起来了。这就是瑞默老师经常说的,“绝对矛盾的自我统一”。凭什么能够统一呢?一定要设准这个立场,立场是以真谛、以佛法为基准。
所以一定要记住这句法语——“妄念是凡夫的质地,妄念之外无别心。”这是“机之深信”。然后是“依本愿力往生。”这是“法之深信”。这机法二种深信,就是整个净土教的核心。千说万说,都离不开这个意思。离开这个,如果你只偏到一方,只知道凡夫罪业深重,没有听到佛恩尊贵,这个都不是佛法。反之,你只听到佛好厉害,所以我们往生没问题,却没有惭愧感恩之心,这一定都有问题的。所以感恩和惭愧同时出现的世界,看起来是两极,但却是同时存在的世界,这个世界才是完整,才是真实的。
二
蒙光:
今天共修時講到的美國教授對生死的態度,原版在這裡。
思享|真正实现你的童年梦想——兰迪·波许的最后一课,附完整视频
時隔多年,已不太記得其具體内容,但仍記得當時的强烈感受是:即使死亡也很難改變美國式的樂觀,但這種樂觀毫無力量。
每次我觉得有坎过不去了就看一遍~兰迪·波许教授的最后一课(中英文双语字幕)
上文的演講很長,似乎播放有問題,看這個十分鐘版本的演講也就可以了。
我不是要苛求一位病故的前輩,只是很遺憾,他沒有眞正準備好面對死亡,卻急於表現他的達觀。而大多數叫好的旁觀者,也只是旁觀者而已。
坤幼:感恩蒙光师
我的一位中医老师说,病重时,其实第一步是反思并纠偏,改变自己长期以来的生活方式,和情绪压力的问题,这种反省和惭愧,再加上对的方向的治,会让自己慢慢扭转这局面
但如果在能量低的状态下,一直习惯性觉得我很好,长期意志力拖着肉体走,是一种紧,内郁的格局,反而离康复更远。
坤幼:
所有的病都是一面镜子
警示,照出你的问题
很多是心层面的问题
接受承认,然后改变
是面对病的一个好方法
蒙光:是的,面對身體的病,刻意渲染自己的強勢和樂觀,不是真正的接受。該示弱的時候要示弱,這才是更高級的強大。永遠不能輸的強大,是最虛弱的。同樣,身爲凡夫不知自己有多凡夫,充滿以自我爲中心的所謂“積極樂觀”,其自我定位永遠是將自己置身於聖賢大德的行列,活在青雲之上,而不知人間的悲苦,不能體貼身邊人的絕望,這樣的人是至今爲止都過得順風順水,還未真正嚐過失敗滋味的人,也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以善導大師的“二河白道”譬來說,是掉在水河裏而不自知,因此也無緣聽到呼喚聲的人。
掉到谷底很可貴。坐井觀天,想要憑一己之力跳出水井的青蛙,“氣力使盡被撈起”,不正是於絕望中真正的希望嗎?這就是他力教的價值。覺得自己有力而蹦跳不止的青蛙,無法被打撈,只能繼續呆在井底。
向日葵:[合十][合十]谢谢老师开示
蒙光:@向日葵 你前兩天在別的群上發了那位送外賣的單親媽媽,她十七歲結婚生子,然後喪夫,又因爲生的是女兒,被婆家趕出家門。現在二十一歲,靠送外賣養活自己和孩子,卻忍耐、堅強、樂觀、坦蕩,如果讓她來聽蘭迪教授的最後一課開導,她會怎麽想?
蒙光:真正面對過人生苦,才愈發能體會信仰、救度的可貴。
我看上一篇蘭迪教授的報道,他說:“临终的人常会在死前信奉宗教。我也是这样。前几天,我买了一台苹果电脑。(我现在信奉苹果教)”。——我不覺得這叫幽默,明明是膚淺,美式的以膚淺爲樂觀,樂觀地膚淺著。所以他的絕症並沒有讓他獲得某種更高的視力,而只是煲了一鍋中産階級們喜歡的速成快餐式雞湯。
但是在網上搜一下“蘭迪,最後一課”這兩個關鍵詞,你會看到,跳出來的都是對這一演講不吝最高級別的讚美之辭,無數人在做提壺灌頂狀[呲牙]。在普遍的下意識迴避生死問題、找到心靈舒適區的大合唱中,我在這裏發出的大概是全網唯一的不和諧音。這不是今天才有的想法,之前我只是不願去評論。這次是既然在共修的法座上說到了,那就不得不稍稍說明白一點。原本這種美式雞湯,並不值得過多關注。
闻君:下意识回避,也终究会遇到啊[捂脸]
蒙光:
——此處摘錄的是書中依信仰體驗戒酒的實踐個案。從自勵,到絕望,到依祂(神聖),最後是利他(同類),這幾乎是信仰從開始到成就的一個完整過程。
一種真實的信仰,必不會止於自身,而有推己及人的運作出來。
相同地,念佛者的心態,一般是從個體的自力作意,經自力無力之絕望,到信憑他力、頂戴佛恩,成就他(祂)利,同時立刻展開利他(同類)的報(祂)恩行。最後的利他報恩行並非終點,而是無盡展開的旅程。
留言列表(1条)
[…] 凡夫的質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