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5年02月06日

和讚的真髓
瑞劔老師 九十五歲
卷首和讚講讚
和讚的真髓
十方如來於衆生,一子之守護憐念(本篇)

勢至讚
依首楞嚴經而奉立大勢至菩薩和讚八首
《首楞嚴經》有十卷。此雖是聖道門的御經,然今將釋迦如來的證悟,就那樣地成彌陀廻向之念佛。念佛之體,就是「首楞嚴定」的禪定。念佛就是釋迦出世之本懷(主要目的),那是釋尊一代說法的大秘密。
(111)
勢至念佛證圓通
五十二菩薩皆同
即從座起望佛面
佛足頂禮致虔恭
今是將《首楞嚴經》的念佛作為選擇本願的念佛而說的。「念佛證圓通」者,是依念佛證圓通之意。「圓通」是圓滿融通之意,解脫圓滿而煩惱滅盡,和「無生忍」相同。
言「佛足頂禮」者,將頭就地觸世尊之足敬禮。

勢至菩薩值佛
(112)
教主世尊前敬白
往昔恒河沙劫時
有佛於此世間出
無量光佛是其名
(113)
十二如來相繼現
十二劫已次第過
最後之如來應世
超日月光是其名
此等如來,皆是阿彌陀如來的化身。雖如此示現,但當知阿彌陀如來取正覺實是久遠以前的事。

勢至稟受教
(114)
超日月光於是身
念佛三昧教令修
「念佛三昧」者,坐禪觀極樂莊嚴的「定善觀」稱為「念佛三昧」。又,相續「稱名念佛」也稱為「念佛三昧」。「三昧」是サ-マ-デイ(Samadhi),禪定。相續念佛,於稱念中阿彌陀如來的願行功德滿入行者心,自然成就念佛三昧。
(114)
十方如來於衆生
一子之守護憐念
(115)
子之念母心慇切
衆生憶佛亦如是
今者,此「念佛」是口稱(口稱念佛)的意思。口稱念佛,若是自然生起之念佛,口稱原樣成為「心念」(信心)。無礙光佛之大悲徹到眾生心,眾生惡業煩惱亦不能障礙。不必口稱,心念亦佳,是能破無明,攝取不捨。這就是如來成就的名號力。念佛之體是信心,信心之體是名號。信心是如子憶母般地憶念如來就是信心。
「稱名」是「憶念」,「憶念」是「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憶念顯現於口成稱名行。此云為「念佛三昧」,言「憶念」,即信心。
利益中見佛
(115)
現前當來不相遠
如來必定得拜見
念佛三昧有見佛之利益。「現前」即在此世的意思。「當來」是次生。言「拜見」,臨終之時有以此肉眼見到者。

念佛三昧是獲得佛的功德
(116)
染香人之此身者
香氣常薰自然也
是故念佛得稱曰
香光莊嚴之嘉名
念佛之行者(信者)稱為染香人,此亦云「香光莊嚴」。佛德能拂世間之臭穢。「香氣」者,將行者身心領受名號之功德大寶海說為「香氣」。
勢至之語昔述今
(117)
我原本於因地時
念佛之心相續持
無生法忍得契入
今於娑婆界相待

(118)
念佛之人皆攝取
淨土得歸必定也
言「無生忍」者,是「無生法忍」,云諸法實相之證悟。
以勸報恩作結
(118)
大勢至菩薩盛德
大恩應深報謝之
已上大勢至菩薩
源空聖人御本地也

高僧和讚(一百一十七首)愚禿親鸞作
龍樹讚十首
(119)
本師龍樹菩薩者
智度十住毗婆娑
諸作皆讚西方土
勸令念佛爲衆生
「智度」指《大智度論》(一百卷)。《十住毘婆娑論》,是在《華嚴經》「十地品」之初二地釋,有十七卷。真宗著重在《十住毘婆娑論》的「易行品」。所謂「念佛」,是通於「定善觀」的觀法和「口稱念佛」之言說。「念佛往生」的中心點,是「信心往生」。比較信心和念佛,信心是「正因」、是「本」,念佛是「非因」、是「末」、是「報恩行」。於一般云為「念佛」之言語中,「信心」亦包含著。無信心的念佛,不是真正的「念佛」。一般人將所說「念佛」之言語,深入、正確地研究很重要。欲研究,《和讚》和《御文章》最好。《教行信證》雖是最高,對一般人很困難。

(120)
南天竺有一比丘
龍樹菩薩是其名
有無邪見皆摧破
世尊經中已授記
言「有無之邪見」者,印度外道哲學,全都是「有」和「無」之邪見。言「有」,是存在觀念,言「無」是非存在觀念。即使今日,一般人亦不外此。佛教的真理者,非「有」、非「無」,是「空」。其他宗教,皆悉是有無的邪見。一般人(凡夫),是以「有、無」的思想為根本造罪惡。淨土真宗是不囚於「有無」,而仰如來本願力之宗教。真宗是「願力不思議」(佛智不思議、佛力不思議)的宗教,多數同行卻被「有無」囚著。龍樹菩薩的哲學雖是「空」的哲學,然宗教是「本願力的宗教」。
人的思想,簡略地看,全部是有無(存在和非存在,有、無)。一被有無之邪見所囚,就會說出「神造天地萬物」等等。外道的真面目是有無。佛法非有、非無,云為「空」。空是真理,「有無」是邪見。
一被有無所囚,就又被囚於「善惡」。被有無、善惡所囚之人云為「凡夫」。從被「有無」和「善惡」所囚之處,一切煩惱生起。煩惱全都是罪。凡夫的真面目是煩惱。故凡夫無論如何做亦墮落。「無論如何地獄是一定的住處喲」,是不打折的話。作為凡夫,不能離「有無」、超「善惡」,避免「煩惱」。彌陀的本願就是救度「無論如何做亦不得救度者」,故彌陀本願是「不思議」。「不思議」,是佛(如來)的不思議、佛心·佛力的不思議、願力的不思議、名號的不思議,故信心亦是不可思議。凡夫所知、所思皆是煩惱,不是信心。信心者,「不可思議地」仰信,就是信心。大信心,是「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之信樂」。佛智之不思議、願力之不思議,不仰為不思議者,不得往生。「有無邪見皆摧破」者,有甚深之道理。
「南天竺」者,印度分為東西南北和中央的五區,此指南方印度。言「比丘」者,譯為「破惡」,又譯為「乞士」。「授記」是預言。

(121)
本師龍樹菩薩者
大乘無上法弘宣
歡喜地已得證入
唯以念佛勸衆生
「大乘無上法」者,大乘佛教超越了有無,是「空」的教法。如果從真宗來看的話,真宗就是「大乘無上之法」。龍樹大士於「易行品」中曰:「念(憶念)(從信心上)我(彌陀如來)稱名(念佛)則入必定。」這是「易行品」的中心。說「念佛」即是此。憶念本願力(名號),憶念(信心)顯現於口云為「念佛」,「念佛往生」的念佛亦是此,其本是信心。信心者,即「本願力」浮現於心,憶念之就是信心。「信心」不是車票,亦不是牡丹餅(蔴薯紅豆餅,於春季彼岸會作為供餅)(光按:信心非凡夫所持、所有之物,既不是如車票、入場券般的資格認證,亦非可用以換取福佑的供品)。
(122)
龍樹大士世間出
難行易行道辨明
流轉輪回之我等
弘誓大船爲導乘
聖道門是自力,是難行道。淨土門,是他力,易行道。乘弘誓之船往生是易行。言「易行」者,稱為「信方便之易行」,就以一信心往生是易行。

受行的必要
(123)
本師龍樹菩薩教
能得聽聞信受者
本願於心常憶念
讚歎彌陀稱其名
於「易行品」言:「念我(信)稱名(行)」(念我稱名),在此處說為「本願於心常憶念」(信),「讚歎彌陀稱其名」(行)。在淨土真宗,「信」和「行」的關係很困難,此名為「行信論」。說「念佛往生」之御文也有,說「信心獲救」之御文也有。於前者「念我稱名」(信和行)之說,今者有「信」(於心常憶念)和「行」(讚歎彌陀稱其名)。
於「和讚」或「行卷」,有「念佛成佛是真宗」,於《歎異鈔》,有「唯念佛被彌陀救度」。又有「信彌陀誓願不思議救度,必遂往生」,又有「唯以信心為要,應知」。
於御聖教,「(一)念佛往生,(二)信往生,(三)信而行往生,(四)念佛而信往生」,說有四種。於彼處,所有人皆感迷惑呀。念佛被救度的呢,信心被救度呢,信而念佛被救度呢,此處困難之極。於信心必定會出念佛(必具名號),但是於稱念佛,無信心之人也有,那樣的人不會被救度。真宗是「信心正因」故,依信心一個往生。然於信心,是「必具名號」(稱名),必定會附帶地念佛出來。邊信邊稱念是好呀。雖在稱名念佛,但那是信心後的念佛。這是好呀!邊信邊稱念是好呀!稱此為「行信論」。「行信論」是極重要呀!說「稱念佛好」也不行,想「稱念佛往生吧」也不行;想「頂戴信心往生吧」,因為將「信心」領解如「車票」般,所以這也不行。
扼要地說,知淨土真宗是「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成就文)故,以信一念(信憑一念)往生,不真正將彌陀如來思為「慈親」,思為可依靠則不成。那樣念佛自然而然會出來,此念佛是報謝佛恩的念佛。

舉益而勸修
(124)
不退轉位欲疾至
懷此願之衆生者
恭敬之心以執持
彌陀名號應稱念
「恭敬」者,深思自己是罪深之人,而尊敬如來,云爲恭敬(二種深信)。「執持」者,一心深深地持著恭敬之心云「執持」。「不退轉位」者,是不退轉之地位,即「正定聚」。

示恭敬的理由
(125)
生死苦海無邊際
我等曠劫久沈淪
彌陀弘誓船唯憑
乘載必得橫超渡
說將凡夫就那樣地救度,必定令往生,是如來的本願。
(126)
智度論中分明說
如來無上法皇也
菩薩者法臣即是
尊重唯奉世尊也

釋恭敬之故
(127)
一切菩薩同聲說
我等因地在昔時
無量劫數已經歷
萬善諸行皆修持
(128)
恩愛無盡甚難斷
生死無邊甚難盡
念佛三昧行持者
罪障消滅得度脫
(譯注:以上二首意義連續。一切菩薩自言己身經無量劫修行萬善諸行,不能斷恩愛、出生死。唯行念佛三昧能滅罪得度脫。)
「度脫」之言,和「解脫」相同。
(已上龍樹菩薩)
